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汶川地震十人十年:我們長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樣

汶川特大地震已過去十年, 還記得災難中那一張張被定格的面孔嗎?

10年之前, 他們在地動山搖的傷痛中, 展露出直抵人心的溫暖力量。

10年之後, 經過災難的洗禮, 他們有了怎樣的成長?

他們, 曾是災難中的一抹亮色。

穿越災難, 他們是否依然動人?

“舉牌男孩”程強:

誓言實現, 當上“黃繼光班”班長

當年的他

2008年8月, 在送別解放軍的人群中, 12歲的程強舉起了“長大我當空降兵”的牌子。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程強, 什邡市人, 1996年出生。 他是汶川特大地震中廣為人知的那位“舉牌男孩”。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後第二天, 空降兵部隊上萬名官兵飛赴抗震救災前線,

在餘震不斷的情況下冒死抗災救人。 3個多月後, 擠在送別搶險救災部隊的人群中, 12歲的什邡男孩程強舉起了寫有夢想的牌子:“長大我當空降兵”。

如今的他

如今, 22歲的他夢想成真, 不僅成為了一名空降兵戰士, 還當上了“黃繼光班”班長。

他說

這10年, 我見證了家鄉的變化, 也見證了軍隊的變化。 我希望, 家鄉人民能夠銘記黨和國家的恩情, 銘記救助過我們的解放軍。 我也會在我自己的崗位上, 幹出一番事業, 為家鄉人民爭光, 為黃繼光班增光。

“吊瓶男孩”李陽:

只想在前行的路上做最好的自己

當年的他

李陽, 1991年7月生, 北川羌族自治縣人。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 就讀于北川中學高一(二)班。

地震發生後,

手舉吊瓶幫助被埋壓的同班同學廖波輸液, 並不斷為他加油鼓勁, 經過一天一夜的守候, 廖波獲救, 而李陽也被外界贊為“吊瓶男孩”。

如今的他

10年後, 李陽就職於綿陽市一家銀行。 午休時, 他走在市中心的一座天橋上。

2010年, 李陽被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 2013年9月, 他主動報名參軍。 2016年, 大學畢業後回到綿陽, 在一家銀行上班。

他說

地震已過去10年, 我回到了故鄉綿陽, 成為一個普通的“上班族”。 地震時的一幕幕早已遠去, 我們不能總是沉浸在悲傷之中。 我不是英雄, 更談不上什麼“光環”, 我希望未來繼續努力工作, 孝敬父母, 過上幸福、平靜的日子。

“敬禮娃娃”郎錚:

期待能考進年級前30名

當年的他

2008年5月13日7時, 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幼稚園廢墟中,

傳來小孩的哭聲。 被救出後, 這個3歲小男孩躺在一塊小門板做的臨時擔架上, 用右手向8位抬著他的解放軍戰士敬禮。 這一幕被記者鏡頭捕捉後, 溫暖了無數人, 這個名為郎錚的小男孩也被稱為“敬禮娃娃”。

如今的他

如今, 郎錚已是一個健康陽光的13歲大男孩。 “和其他同齡孩子沒有什麼不同的。 ”坐在沙發上, 郎錚的爸爸這樣總結自己的兒子, 停頓了一下, 他加了一句, “這也是我們最大的期望。 ”

他說

“5·12”汶川特大地震過去10年了, 我現在已經13歲, 是一名中學生。 我現在最大的願望是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讀更多的書, 爭取把名次排在全年級前30名。

“可樂男孩”薛梟:

當年可樂是約定 如今可樂是事業

當年的他

薛梟, 1990年8月12日生, 綿竹市漢旺鎮人。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 是漢旺鎮東汽中學高二(6)班的學生。

地震發生後, 薛梟被埋在廢墟中80多個小時, 右手右腿嚴重受傷。 獲救後, 薛梟的一句“叔叔, 我要喝可樂, 要冰凍的”讓無數中國人記住了他的樂觀。

如今的他

2009年參加高考, 被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錄取。 2013年, 進入中糧可口可樂飲料(四川)有限公司。 現為該公司公共事務及傳訊部專員, 同時為“可口可樂世界·成都”博物館的負責人。

他說

10年了, 我最想感謝當年救我的救援隊叔叔, 還有我讀大學時的輔導員、宿管阿姨和同學們, 以及我的父母。 期待自己的工作蒸蒸日上, 希望成都的“可口可樂世界”博物館能在四川有一定影響力, 祝福家鄉越來越好。

地震救援專家曲國勝:

為拯救生命付出最大的努力

當年的他

2008年5月13日淩晨, 曲國勝(右)在都江堰聚源中學指揮救援。

曲國勝, 中國國際救援隊副總隊長、中國地震局救援專家組組長。 2008年5月13日淩晨1時, 曲國勝帶領第一批隊員從北京飛抵成都, 從都江堰聚源中學開始, 中國國際救援隊192名隊員相繼轉戰都江堰、綿竹、汶川、北川4個市(縣)48個作業點, 營救被掩埋在廢墟深層的倖存者49人。

如今的他

近年來, 曲國勝一直是我國城市地震災害防禦和地震應急救援的推動者之一。 離開災區後的10年, 曲國勝帶領中國國際救援隊的隊員們先後奔赴玉樹、蘆山、尼泊爾地震災區參與緊急救援。

2009年5月, 曲國勝主編的《汶川特大地震專業救援案例》出版。

2009年11月,曲國勝作為副總隊長帶領中國國際救援隊通過聯合國國際重型救援隊伍分級測評,成為全球第12支、亞洲第2支國際重型救援隊。

2010年,曲國勝在國內培訓建立“第一回應人/社區應急回應隊”體系。

他說

回望10年,中國地震應急救援體系在一步步建立完善,我想這也是對在汶川特大地震中逝去同胞最好的告慰。災難無法避免,但我們會用科學的體系、堅定的決心和非凡的勇氣去面對災難,為拯救生命付出最大的努力。

“標語人家”石光武:

迎接更紅火的新生活

當年的他

2008年石光武在地震後修建新房子 受訪者供圖

石光武,青川縣黃坪鄉棗樹村棗樹壩組村民。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他家的房子嚴重損毀。

2008年8月,在重建永久性住房時,石光武在自家門口貼出“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 “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的標語,彰顯了災區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內涵,被新聞媒體稱為“標語人家”。

如今的他

目前,石光武在棗樹村繼續經營家庭小賣部。

他說

地震到今年10年了,我們家的房子從毀壞到重建,離不開黨和政府、全國人民的支持和幫助。這10年,我們家的生意越來越好,家庭也很幸福,我還有了2個孫女。今年年底,我們家準備在現在的基礎上再修一層新房子。要用新房子、新氣象,迎接今後更紅火的生意。

“中國最堅強女員警”蔣敏:

一點一滴  積攢生活中的小幸福

當年的她

蔣敏日夜奮戰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終因疲勞過度暈倒在救援現場

蔣敏,羌族,1980年9月出生,北川羌族自治縣小壩鄉人。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她是彭州市公安局政工監督室民警,地震中失去了包括母親、兩歲女兒在內的10名親人,但她始終堅持在救災一線,被譽為“中國最堅強女員警”。

如今的她

目前在成都市公安局反恐支隊工作。

她說

有愛,就有希望;有愛,就會更堅強。我會用積極向上的態度,好好工作,好好生活,陪著兒子成長。同時,也感謝大家十年來對四川的關注和幫助,現在的四川越來越美麗,發展得也越來越好,希望大家來四川觀光旅遊。

“夾縫男孩”鄭海洋:

用奮鬥的方式來感受這個世界

當年的他

鄭海洋,1991年10月生,北川羌族自治縣漩坪鄉人,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就讀于北川中學高一(二)班。地震發生後,鄭海洋身陷廢墟夾縫中超過22個小時,但一直保持樂觀的心態,新聞媒體報導時稱其“夾縫男孩”。獲救後,鄭海洋雙腿高位截肢。

如今的他

鄭海洋和團隊一起開會,探討創業專案。 受訪者供圖

2011年參加高考,被天津海運職業學院錄取。2012年8月,受倫敦奧組委邀請,參加了第二屆奧林匹克科學大會。目前在創業中。

他說

現在,我是一名創業者,正在做殘疾人醫療康復平臺,自己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這10年,我經歷了很多挫折、痛苦和磨難,希望以後的日子能平平淡淡,所有我愛的和愛我的人,都可以開開心心、快快樂樂。

曾經的受助者徐萍:

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更多的人

當年的她

徐萍,1995年7月生,廣元青川縣木魚鎮木魚村人。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在木魚中學念初一。地震發生後,躲過一劫的她一直留在學校照顧受傷的同學,回家才得知爺爺去世。

如今的她

徐萍大學支教照

大學畢業後,她成為一名文化藝術工作者,邀請文化藝術界的嘉賓給群眾做公益講座。今年,她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也是四川代表團最年輕的全國人大代表。

她說

10年間,我最想說的話是,希望大家可以珍惜身邊人、身邊事,用感恩的心來看待社會,也期待今年自己能更好地完成文化藝術普及工作,為整個城市的文化建設添磚加瓦。

“敲鐘女孩”王淑娟:

通過一瓶瓶蜂蜜,讓老鄉過上好日子

當年的她

王淑娟,1986年出生。2005年考入四川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王淑娟的爺爺不幸罹難。2009年畢業後,她決定返鄉創業。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阿裡巴巴集團在青川縣開展援建工作,用商業模式創新扶持災區經濟發展。王淑娟便是其中的受益者。2014年9月,阿裡巴巴集團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作為淘寶產業鏈代表之一,王淑娟與另外7人一起登臺敲鐘。自此,王淑娟被稱為“敲鐘女孩”。

如今的她

王淑娟在阿裡巴巴集團的幫扶下做起了蜂蜜電商,通過產業幫助更多人;如今,王淑娟在青川拿了8畝地,斥資1000多萬元,打造中蜂文化體驗園,預計今年8月投入使用。

同時,她也加入了阿裡巴巴的“樂橙”公益項目,成為了一名志願者。

她說

10年,小縣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迎來了新生。於我而言,過期間,我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並一直堅持到現在。未來,我要堅持自己的初心和夢想,在這個重生的小縣城裡繼續自己的甜蜜事業,讓更多的人從中受益。

看了他們的成長故事,

你有怎樣的記憶或感受與我們分享?

歡迎留言評論。

劉惠鑫川報觀察記者李丹 敬松 祖明遠 魏馮 付真卿 肖雨楊 張庭銘 殷鵬 張舒 劉佳 侯沖 田為 衡昌輝

實習編輯:毛竹菊

校對:黃穎

審核:曾東平

2009年11月,曲國勝作為副總隊長帶領中國國際救援隊通過聯合國國際重型救援隊伍分級測評,成為全球第12支、亞洲第2支國際重型救援隊。

2010年,曲國勝在國內培訓建立“第一回應人/社區應急回應隊”體系。

他說

回望10年,中國地震應急救援體系在一步步建立完善,我想這也是對在汶川特大地震中逝去同胞最好的告慰。災難無法避免,但我們會用科學的體系、堅定的決心和非凡的勇氣去面對災難,為拯救生命付出最大的努力。

“標語人家”石光武:

迎接更紅火的新生活

當年的他

2008年石光武在地震後修建新房子 受訪者供圖

石光武,青川縣黃坪鄉棗樹村棗樹壩組村民。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他家的房子嚴重損毀。

2008年8月,在重建永久性住房時,石光武在自家門口貼出“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 “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的標語,彰顯了災區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內涵,被新聞媒體稱為“標語人家”。

如今的他

目前,石光武在棗樹村繼續經營家庭小賣部。

他說

地震到今年10年了,我們家的房子從毀壞到重建,離不開黨和政府、全國人民的支持和幫助。這10年,我們家的生意越來越好,家庭也很幸福,我還有了2個孫女。今年年底,我們家準備在現在的基礎上再修一層新房子。要用新房子、新氣象,迎接今後更紅火的生意。

“中國最堅強女員警”蔣敏:

一點一滴  積攢生活中的小幸福

當年的她

蔣敏日夜奮戰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終因疲勞過度暈倒在救援現場

蔣敏,羌族,1980年9月出生,北川羌族自治縣小壩鄉人。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她是彭州市公安局政工監督室民警,地震中失去了包括母親、兩歲女兒在內的10名親人,但她始終堅持在救災一線,被譽為“中國最堅強女員警”。

如今的她

目前在成都市公安局反恐支隊工作。

她說

有愛,就有希望;有愛,就會更堅強。我會用積極向上的態度,好好工作,好好生活,陪著兒子成長。同時,也感謝大家十年來對四川的關注和幫助,現在的四川越來越美麗,發展得也越來越好,希望大家來四川觀光旅遊。

“夾縫男孩”鄭海洋:

用奮鬥的方式來感受這個世界

當年的他

鄭海洋,1991年10月生,北川羌族自治縣漩坪鄉人,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就讀于北川中學高一(二)班。地震發生後,鄭海洋身陷廢墟夾縫中超過22個小時,但一直保持樂觀的心態,新聞媒體報導時稱其“夾縫男孩”。獲救後,鄭海洋雙腿高位截肢。

如今的他

鄭海洋和團隊一起開會,探討創業專案。 受訪者供圖

2011年參加高考,被天津海運職業學院錄取。2012年8月,受倫敦奧組委邀請,參加了第二屆奧林匹克科學大會。目前在創業中。

他說

現在,我是一名創業者,正在做殘疾人醫療康復平臺,自己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這10年,我經歷了很多挫折、痛苦和磨難,希望以後的日子能平平淡淡,所有我愛的和愛我的人,都可以開開心心、快快樂樂。

曾經的受助者徐萍:

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更多的人

當年的她

徐萍,1995年7月生,廣元青川縣木魚鎮木魚村人。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在木魚中學念初一。地震發生後,躲過一劫的她一直留在學校照顧受傷的同學,回家才得知爺爺去世。

如今的她

徐萍大學支教照

大學畢業後,她成為一名文化藝術工作者,邀請文化藝術界的嘉賓給群眾做公益講座。今年,她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也是四川代表團最年輕的全國人大代表。

她說

10年間,我最想說的話是,希望大家可以珍惜身邊人、身邊事,用感恩的心來看待社會,也期待今年自己能更好地完成文化藝術普及工作,為整個城市的文化建設添磚加瓦。

“敲鐘女孩”王淑娟:

通過一瓶瓶蜂蜜,讓老鄉過上好日子

當年的她

王淑娟,1986年出生。2005年考入四川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王淑娟的爺爺不幸罹難。2009年畢業後,她決定返鄉創業。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阿裡巴巴集團在青川縣開展援建工作,用商業模式創新扶持災區經濟發展。王淑娟便是其中的受益者。2014年9月,阿裡巴巴集團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作為淘寶產業鏈代表之一,王淑娟與另外7人一起登臺敲鐘。自此,王淑娟被稱為“敲鐘女孩”。

如今的她

王淑娟在阿裡巴巴集團的幫扶下做起了蜂蜜電商,通過產業幫助更多人;如今,王淑娟在青川拿了8畝地,斥資1000多萬元,打造中蜂文化體驗園,預計今年8月投入使用。

同時,她也加入了阿裡巴巴的“樂橙”公益項目,成為了一名志願者。

她說

10年,小縣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迎來了新生。於我而言,過期間,我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並一直堅持到現在。未來,我要堅持自己的初心和夢想,在這個重生的小縣城裡繼續自己的甜蜜事業,讓更多的人從中受益。

看了他們的成長故事,

你有怎樣的記憶或感受與我們分享?

歡迎留言評論。

劉惠鑫川報觀察記者李丹 敬松 祖明遠 魏馮 付真卿 肖雨楊 張庭銘 殷鵬 張舒 劉佳 侯沖 田為 衡昌輝

實習編輯:毛竹菊

校對:黃穎

審核:曾東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