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崇德里背後的成都與香港 一個設計師的“雙城記”

王林 劉惠鑫 川報觀察記者 袁婧 攝影 李向雨 視頻 李蕾

一身素色裝扮、一副綠框眼鏡, 極具辨識度。 這就是崇德里的設計師兼主人王亥, 如他自己所言, 不說話像是十足的香港人, 一說話卻又暴露自己的鄉音——一口地道的成都話。

成都。 香港。 頂著成都崇德故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設計總監的“帽子”, 年過六旬的王亥將自己的半輩子分為迥然不同的兩個階段, “我30歲出頭去香港待了近30年, 現在我又回來了。 ”

“我又回來了”, 這是王亥的內心剖白。 “一個城市的回家路”, 這是崇德里的設計理念。

本土的就是國際的

與崇德里一街之隔, 就是現代的太古裡。 “過去這裡就是成都的老城區, 很破爛。 ”自稱標準的成都街娃, 王亥說成都留給他的記憶正在改變。

位於老院落中的崇德里卻不抗拒現代設計, 這個容納了茶文化館“談茶”、私房菜館“吃過”、以及精品酒店“駐下”的生活體驗綜合體, 不僅成為成都新的打卡地標, 而且也是王亥在成都的家。

從設計到完工, 崇德里耗時450天, “可能只有30天我離開過現場。 ”王亥說, 這個傾注了他大量心血的“作品”盡可能保留了原建築的一磚一瓦。 他拒絕做舊, 新與舊之間毫不掩飾。

“我在香港中環居住了20年, 那裡有現代的國際大廈, 也有老舊的居民社區。 ”王亥認為, 在某種意義上, 崇德里就是中環的縮影, 它既有被蟲蛀過的木頭,

也有很多國外家居設計品牌……

為保留一根柱子, 德國頂級廚具品牌不得不切割。 “廚具再頂級, 也得給歷史讓位。 ”讓王亥驕傲的是, 崇德里的傢俱、廚具, 沒有一樣是成都本地產, 但是很多人來這裡尋找最傳統的老成都風味。

“本土的就是國際的。 ”王亥說, 如果沒有香港和成都的生活記憶, 就不會有崇德里。 現從, 崇德里走出去, 無論是買一杯咖啡, 還是吃一碗小面, 五分鐘就能解決, 這是最好的生活狀態。

兩個城市正在接近

1987年, 王亥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 “過羅湖海關, 第一次見到那麼長的步行扶梯, 我不知道應該走上去, 還是跳上去、跑上去。 ”最後, 他一個踉蹌緊接著摔了一個大跟鬥。

不過, 香港沒有讓王亥失望。 畫畫、錄製節目、開川菜館……在香港,

王亥很快得到認可, 並進入當地的主流社會。 回首過去, 他說, 在最恰當的時候, 他走出去了;同樣, 在最恰當的時候, 他又回來了。

“最初是有成都的房地產商邀請我參與他們的設計開發, 我就每個週末在成都與香港之間往返。 ”王亥說,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四年, 到後來, 就連機場海關的工作人員都會主動和他打招呼。

眼看著成都一天天的變化和發展, 王亥覺得是時候“回家”了。 “我覺得成都需要我。 ”王亥言語中透露著自信, 他認為城市在參與全球化的過程中, 既要國際化, 也要本土化, 香港30年的生活經歷給他帶來了這樣的視野。

“IFS、太古裡都是非常典型的香港商業體, 在香港能買到的國際品牌, 在成都也能買到。

”王亥說, 雖然在國際化程度上成都不敵香港, 但是兩個城市正在變得越來越接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