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山海經》解密上古凶獸饕餮的真實身份,雖為龍子卻勝於龍

龍生九子, 饕餮是其一子。 這是明朝時候的事, 出自李東陽的《懷麓堂集》。 然而, 在明之前更久遠的上古時期, 饕餮的地位盛極一時, 並非比龍低。

“饕餮”在古史傳說中以兇殘和貪食著稱。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 “饕餮”一詞尚未出現。 它的使用始于《呂氏春秋》和《左傳》的記載。 《左傳》注:貪財為饕, 貪食為餮。 《呂氏春秋·先識覽》有雲:“周鼎著饕餮, 有首無身, 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以言報更也。 ”說周朝鼎上鑄有饕餮, 有頭而沒有身子, 吃的人還沒有咽下去, 自己就不行了, 象徵著報應迴圈。 所以, 這個怪獸的形象就是因為貪吃, 最後把自己的身子也吃掉了,

只剩下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 對於商周時期, 這個鼎上所著的紋飾是否叫饕餮, 則沒有資料可查。 不過其描述的形象與《山海經》所描述的饕餮稍稍不同。

《山海經·北次二經》曰:“鉤吾之山, 其上多玉, 其下多銅。 有獸焉, 其狀(如)羊身人面, 其目在腋下, 虎齒人爪, 其音如嬰兒, 名曰麅鴞[páo xiāo], 是食人。 ”鉤吾山, 山上盛產玉石, 山下盛產銅。 山中有一種野獸, 形狀是羊的身子、人的面孔。 眼睛長在腋窩下, 有著老虎一樣的牙齒和人的手, 發出的聲音如同嬰兒哭啼, 名稱是麅鴞, 是能吃人的。 郭璞注:“為物貪惏(古同“婪”), 食人未盡, 還害其身, 像在夏後鼎, 《左傳》所謂 饕餮是也。 ”

郭璞是受到《左傳》的啟發, 認為麅鴞就是夏以後青銅鼎所刻的饕餮,

以至於宋代時期金石家也普遍用“饕餮紋”來形容這種紋飾。

《山海經》認為饕餮是吃人的凶獸, 但是饕餮在之前卻是另外一番光景。 它從哪裡來, 它因何而存在, 為什麼地位曾在龍之上?山海經描述的饕餮很有可能是個什麼事件呢?這要從饕餮紋這種獨特的紋飾說起。

視頻所講述的饕餮上古故事, 饕餮紋脫胎於獸面紋。 最有名的獸面紋當屬良渚神徽, 一個巫師騎伏著一隻巨眼猛獸。 既然是一脈相承那麼, 饕餮很有可能與巫師祭祀有關。 我們從古籍中也大概能瞭解一二了。

不過等到戰國以後, 情況逆轉。 在《春秋左氏傳》對饕餮的描述則是另一個形態:“縉雲氏有不才子, 貪于飲食, 冒於貨賄, 侵欲崇侈, 不可盈厭;聚斂積實,

不知紀極;不分孤寡, 不恤窮匱。 天下之民以比三凶, 謂之饕餮。 ”《左傳》把黃帝時縉雲氏的兒子稱為饕餮, 認為他貪婪、強奪、淩弱, 並將其列為“四凶”。

《路史》中記述了蚩尤被殺後說道:“後代聖人著其像於尊彝, 以為貪戒。 其狀率為獸形, 傅以肉翅。 ”蚩尤是三苗的首領, 敗在華夏族手裡, 大約打他的理由就是他太貪了, 所以將他的形象鑄在鼎上, 以示“戒貪”。

袁珂在這一說法的基礎上, 認為縉雲氏“不才子”即是蚩尤, 殷周鼎彝所著饕餮圖形是蚩尤的形象。

不過, 《左傳》還說饕餮為舜所放逐, “投諸四裔, 以禦魑魅”。 雖然《左傳》中饕餮名聲不好但它也並沒有否認, “饕餮”有抵禦魑魅魍魎的辟邪功用。

饕餮作為一個先民想像中的人獸結合體, 它的形象經過了長時間的提煉和綜合,

現在要將它恢復為任何一種單一的動物顯然都是不合適的。 如果按照《山海經》《神異經》的記載, 為羊身或牛身, 那麼饕餮一定不是普通的牛或羊, 李澤厚教授認為, 應當是巫術宗教儀典中的聖羊或聖牛。 饕餮所傳達的畫面也許是巫師正裝扮成神靈的樣子, 驅使著聖獸, 行使她的神職。

其他相關視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