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她永遠比我小,難道我要讓一輩子嗎?」:二胎家庭的殘酷真相,看哭無數人!

前幾天排隊等車的時候, 後面有一對父母帶著一兒一女, 兒大女小。

小姑娘一直打哥哥, 父母都沒有阻攔!

哥哥有點生氣的說:不要一直打我~

媽媽開始批評老大:「你咋不躲遠點?」「她那麼小能把你打成個啥樣?」「你是哥哥, 不應該讓著妹妹嗎, 這些道理跟你講過多少遍了?」…………

哥哥一臉委屈地抹著眼淚!

「大的真的就應該讓著小的嗎?」這個話題, 我一直想聊一聊!沒想到週末刷微博的時候發現最新一期奇葩說的辯題就是——《父母該不該教哥哥姐姐讓著弟弟妹妹?》, 還上了熱搜!
咱們借此來聊一聊這個無數二胎家庭逃不過的話題!

「她永遠比我小,

難道我要讓一輩子嗎?」

蜜絲懂看過節目《少年說》, 對其中一期深有感觸。 女孩叫崔兢, 上六年級。 她剛上臺說完第一句話, 淚水就忍不住在眼眶裡打轉:「我的妹妹特別喜歡招惹我。 每次我想教育她, 她就會跟爸爸告狀。 而爸爸不管真相是什麼,
二話不說就跑來教訓我。 」 在天臺上, 崔兢壓下心底的委屈, 哽咽著提出對爸爸的請求:爸爸, 你能不能不要每次都相信自己所想的, 能不能試著, 相信我一次? 她等了許久, 才等來爸爸的回答:「你妹妹這個事情, 你上學時也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
古人都知道以大讓小, 你又比她大, 這個道理還用爸爸說嗎?」 女孩不解, 哭著問爸爸:「但是為什麼每次是她做錯了, 卻要我道歉?」

爸爸說:「她小她不懂事, 你也不懂事嗎?」

女孩試圖和爸爸講道理:「可是我每次讓著她, 讓著讓著就成了習慣, 所以她怎麼欺負我, 都知道你不會說她。 可是, 她永遠會比我小六歲, 難道我要一輩子讓著她嗎?」 本以為爸爸聽了女兒的話, 會反思, 但沒有, 他仍是堅持道:「還是剛才那句話, 爸爸再重複一遍, 畢竟她小, 不懂事。 」 女孩聽了爸爸的話, 崩潰大哭。 更讓人心酸的是, 臺下有個小姑娘,
在女孩發言的時候, 一直在偷偷抹眼淚。 站在她周圍的同學們都說:「她家也是這樣, 她弟弟仗著自己小, 經常打她, 她都不敢反抗, 因為爸媽也不管的。 」 都說童年是純粹的快樂, 但在這被弟、妹壓住的大孩子身上, 我卻生生看到了沉重。

老大一定要讓著老二一定合理嗎?

這句話意味著:「當兩個孩子爭取同一個想要的東西時, 評判標準不是誰更有資格, 更有需求, 而是誰的年齡更小;即便是老二做錯事, 老大也只能「寬容他」不應該發火; 總之, 在未來長達幾十年的時光裡, 老大就應該在任何必要的時刻無條件讓步, 似乎老大生來就是為了成為老二的附屬品。 」 想起了《左傳》中的經典故事《鄭伯克段于焉》:姜王后無原則要求長子遷就二子共叔段, 結果引發長子對二子的仇恨,使哥哥殺了弟弟! 正是這些偏見,讓老大心中可愛至親的弟弟/妹妹變成了可惡的搶奪了父愛母愛的罪魁禍首,也對兩個孩子的性格造成很負面的影響。 不要讓老大一直做讓的那一方,不然面對不合理的要求他不敢堂堂正正說不,面對想要的東西不敢大大方方爭取,因為從小到大,很多人教他們讓,卻沒人跟他們說過:孩子,你可以不讓。 在他們心裡已經植入了一個根深蒂固的公式:不讓=不懂事=不被人喜歡。他們的內心,永遠藏著一個敏感脆弱的、恐懼失去愛的小孩子。

不要讓老二做一直被讓的那一方,否則他們會始終覺得自己就應該被讓,理所當然享受本屬於哥哥姐姐的利益、不懂得換位思考他人的感受。 作為備受溺愛的老二,小時候想要一口吃的,一個玩具,父母要求哥哥姐姐讓給他了,就算打哥哥姐姐,他們也不敢還手;而等老二長大了、走向社會以後呢?誰還會這樣讓著他? 上一秒對老大疾言厲色,下一秒對小的輕聲細語,父母為何能做得如此理所當然,理直氣壯? 所以,到底是「大的讓著小的」本來就是處理二胎衝突的正確辦法,還只是因為哪怕我們明知這樣「讓」不對,卻不想花心思想別的辦法處理,就想要用這樣一句萬金油敷衍孩子?

如何平衡老大和老二的關係?

1

不當裁判和法官

父母不能用「大的必須要讓著小的」這些簡單粗暴的辦法行事,而是應該在孩子沒受到原則性傷害的情況下,讓他們自己尋找關係的平衡點。 暢銷全球的《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讓你的孩子們打架的最佳方法,就是你不斷地介入孩子們之間的爭端。父母們很難相信,孩子們打架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讓父母介入。 其實你的介入,是在協助孩子們把打架作為尋求關注或報復的方式,她強化了孩子們對於如何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信念。」 你會發現,你越想解決,事情就越失控,就越糟糕。 孫儷曾經就有過這樣的感觸: 這就是父母不當介入的最常見結果。孩子們總也學不會獨自解決問題,下次衝突,下下次衝突,他們仍然還會去煩你。 咱們要盡可能用對事不對人的方式處理問題。慢慢的,你發現,兩個孩子都變了。 比如我兩個孩子吵架,我堅持使用「一視同仁」後,有次我聽到妹妹哭著對哥哥說:「我要去告訴媽媽。」哥哥回答:「媽媽只會告訴我們自己解決。」妹妹聽完一臉懵逼,然後兩個人靜了下,又沒事人一樣一起玩了起來。 還有一次,哥哥的搶了妹妹的玩具,妹妹的立馬開始大哭,但當她發現自己哭了以後,沒人理會,就拿起另一個玩具玩了起來。在妹妹找其他玩具的時候,哥哥一直看著,然後他把自己搶的玩具,還給了妹妹。 畫面是不是也蠻和諧的? 衝突是孩子們成長的重要部分,孩子們可能前一秒還抱在一起嘻嘻哈哈。下一秒卻怒目相向,咬牙切齒。然後就是在這樣愛與恨的交互中,他們慢慢學會了兄弟姐妹的相親相愛之道。 況且手足之間,百分之九十九的衝突都如此。它們往往並無危險性,愛與恨交織著,來得快,走得也快。唯一需要的是時間。時間會磨合所有的關係。父母能做的,就是守望在側,並給以祝福。

2

尊重並樹立老大的權威

比如,分橘子,權力交給大寶,讓他剝,讓他分,他願意怎麼分就怎麼分。 家長不要用自己那套「公平」「分享」「謙讓」的說辭指導大寶怎樣分。 二寶被分得少,他也要接受——你就是二寶啊,你得聽哥哥姐姐的呀。 一開始,大寶可能會給自己的更多,但當他有權力之後,他會慢慢學會照顧二寶,主動給二寶更多 大寶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在充分愛的前提下,偶爾受些委屈不要緊。「哥哥」「姐姐」不是白叫的,就是有責任照顧好弟弟妹妹。 要記住,大寶才是你要關注的重點!你要大寶少吃點讓著二寶,大寶心裡不服,討厭二寶,二寶呢,就會驕橫霸道和自私。 大寶好了,二寶就會好。大寶出現問題,二寶的問題一定會同步滋生。 在孩子們的世界裡,即便你不管,也不會沒有秩序。 同樣,你要相信,很多時候老大是能夠幫你管好老二的。他們反而比我們更有耐心和愛心,因為他們是孩子,更理解孩子。

3

提前立好規矩

比如:輪流玩玩具、輪流看動畫片等。讓寶寶學會分享與規則,家長要做的是,尊重而不能強迫孩子。 當孩子遵守規則時,家長一定要及時表揚兩個孩子的行為,使得解決過程進入一個良性的迴圈。

4

按需分配愛

其實二胎家庭的平衡,不是讓或者不讓的問題,是愛按需分配的問題,孩子更多要求的是態度上的公平。

對女兒,多以情動人,和她在一起,聆聽她的心事;

對兒子,採取一些共同行動,拉近雙方距離;

對青春期孩子,多給一些自由決定的空間;

對兒童期的孩子,多一些情感陪伴和照料……

面對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智慧!雖然很難絕對公平,但是愛是互通的,孩子可以感受到。感受到足夠愛的孩子,慢慢的他就會去釋放愛了。 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教育中,我們一直講究兄友弟恭,愛護幼小,但是這種謙讓,應該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而不是被迫。 劉擎的觀點我很認同:「孩子是需要教的,不能任由其野蠻生長自由教育。但這個「教」不是強制、不是逼迫,而是引導和啟發,是建立在尊重孩子看到孩子的基礎上的。」 不要把愛變成家庭規則裡的「不得不」,它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我願意」。 其實,「爭」也不一定是壞事,孩子們也可以從爭中學會邊界感、學會正當競爭。一個真正有愛的家庭,不是從來都不爭的家庭,而是每個人都可以放心大膽地說「我想要」的地方。 當孩子有滿滿安全感,他才能開始學習如何關愛體諒他人;當孩子有足夠尊嚴感,他才能從謙讓中感受到價值和快樂;當孩子確信自己擁有著無條件的愛,他才能坦然地跟自己的手足分享這份愛。 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教孩子「愛」,而是把愛的種子,放到孩子心裡,然後春風化雨,靜待花開。 願每一個手足,都可以: 被愛滋養,共同成長;分享快樂,也分擔煩惱!享受最親密的陪伴,擁有最幸福的童年。 山高水長,慶倖有你在我身邊,一起面對人情冷暖,世間悲歡! 結果引發長子對二子的仇恨,使哥哥殺了弟弟! 正是這些偏見,讓老大心中可愛至親的弟弟/妹妹變成了可惡的搶奪了父愛母愛的罪魁禍首,也對兩個孩子的性格造成很負面的影響。 不要讓老大一直做讓的那一方,不然面對不合理的要求他不敢堂堂正正說不,面對想要的東西不敢大大方方爭取,因為從小到大,很多人教他們讓,卻沒人跟他們說過:孩子,你可以不讓。 在他們心裡已經植入了一個根深蒂固的公式:不讓=不懂事=不被人喜歡。他們的內心,永遠藏著一個敏感脆弱的、恐懼失去愛的小孩子。

不要讓老二做一直被讓的那一方,否則他們會始終覺得自己就應該被讓,理所當然享受本屬於哥哥姐姐的利益、不懂得換位思考他人的感受。 作為備受溺愛的老二,小時候想要一口吃的,一個玩具,父母要求哥哥姐姐讓給他了,就算打哥哥姐姐,他們也不敢還手;而等老二長大了、走向社會以後呢?誰還會這樣讓著他? 上一秒對老大疾言厲色,下一秒對小的輕聲細語,父母為何能做得如此理所當然,理直氣壯? 所以,到底是「大的讓著小的」本來就是處理二胎衝突的正確辦法,還只是因為哪怕我們明知這樣「讓」不對,卻不想花心思想別的辦法處理,就想要用這樣一句萬金油敷衍孩子?

如何平衡老大和老二的關係?

1

不當裁判和法官

父母不能用「大的必須要讓著小的」這些簡單粗暴的辦法行事,而是應該在孩子沒受到原則性傷害的情況下,讓他們自己尋找關係的平衡點。 暢銷全球的《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讓你的孩子們打架的最佳方法,就是你不斷地介入孩子們之間的爭端。父母們很難相信,孩子們打架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讓父母介入。 其實你的介入,是在協助孩子們把打架作為尋求關注或報復的方式,她強化了孩子們對於如何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信念。」 你會發現,你越想解決,事情就越失控,就越糟糕。 孫儷曾經就有過這樣的感觸: 這就是父母不當介入的最常見結果。孩子們總也學不會獨自解決問題,下次衝突,下下次衝突,他們仍然還會去煩你。 咱們要盡可能用對事不對人的方式處理問題。慢慢的,你發現,兩個孩子都變了。 比如我兩個孩子吵架,我堅持使用「一視同仁」後,有次我聽到妹妹哭著對哥哥說:「我要去告訴媽媽。」哥哥回答:「媽媽只會告訴我們自己解決。」妹妹聽完一臉懵逼,然後兩個人靜了下,又沒事人一樣一起玩了起來。 還有一次,哥哥的搶了妹妹的玩具,妹妹的立馬開始大哭,但當她發現自己哭了以後,沒人理會,就拿起另一個玩具玩了起來。在妹妹找其他玩具的時候,哥哥一直看著,然後他把自己搶的玩具,還給了妹妹。 畫面是不是也蠻和諧的? 衝突是孩子們成長的重要部分,孩子們可能前一秒還抱在一起嘻嘻哈哈。下一秒卻怒目相向,咬牙切齒。然後就是在這樣愛與恨的交互中,他們慢慢學會了兄弟姐妹的相親相愛之道。 況且手足之間,百分之九十九的衝突都如此。它們往往並無危險性,愛與恨交織著,來得快,走得也快。唯一需要的是時間。時間會磨合所有的關係。父母能做的,就是守望在側,並給以祝福。

2

尊重並樹立老大的權威

比如,分橘子,權力交給大寶,讓他剝,讓他分,他願意怎麼分就怎麼分。 家長不要用自己那套「公平」「分享」「謙讓」的說辭指導大寶怎樣分。 二寶被分得少,他也要接受——你就是二寶啊,你得聽哥哥姐姐的呀。 一開始,大寶可能會給自己的更多,但當他有權力之後,他會慢慢學會照顧二寶,主動給二寶更多 大寶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在充分愛的前提下,偶爾受些委屈不要緊。「哥哥」「姐姐」不是白叫的,就是有責任照顧好弟弟妹妹。 要記住,大寶才是你要關注的重點!你要大寶少吃點讓著二寶,大寶心裡不服,討厭二寶,二寶呢,就會驕橫霸道和自私。 大寶好了,二寶就會好。大寶出現問題,二寶的問題一定會同步滋生。 在孩子們的世界裡,即便你不管,也不會沒有秩序。 同樣,你要相信,很多時候老大是能夠幫你管好老二的。他們反而比我們更有耐心和愛心,因為他們是孩子,更理解孩子。

3

提前立好規矩

比如:輪流玩玩具、輪流看動畫片等。讓寶寶學會分享與規則,家長要做的是,尊重而不能強迫孩子。 當孩子遵守規則時,家長一定要及時表揚兩個孩子的行為,使得解決過程進入一個良性的迴圈。

4

按需分配愛

其實二胎家庭的平衡,不是讓或者不讓的問題,是愛按需分配的問題,孩子更多要求的是態度上的公平。

對女兒,多以情動人,和她在一起,聆聽她的心事;

對兒子,採取一些共同行動,拉近雙方距離;

對青春期孩子,多給一些自由決定的空間;

對兒童期的孩子,多一些情感陪伴和照料……

面對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智慧!雖然很難絕對公平,但是愛是互通的,孩子可以感受到。感受到足夠愛的孩子,慢慢的他就會去釋放愛了。 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教育中,我們一直講究兄友弟恭,愛護幼小,但是這種謙讓,應該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而不是被迫。 劉擎的觀點我很認同:「孩子是需要教的,不能任由其野蠻生長自由教育。但這個「教」不是強制、不是逼迫,而是引導和啟發,是建立在尊重孩子看到孩子的基礎上的。」 不要把愛變成家庭規則裡的「不得不」,它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我願意」。 其實,「爭」也不一定是壞事,孩子們也可以從爭中學會邊界感、學會正當競爭。一個真正有愛的家庭,不是從來都不爭的家庭,而是每個人都可以放心大膽地說「我想要」的地方。 當孩子有滿滿安全感,他才能開始學習如何關愛體諒他人;當孩子有足夠尊嚴感,他才能從謙讓中感受到價值和快樂;當孩子確信自己擁有著無條件的愛,他才能坦然地跟自己的手足分享這份愛。 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教孩子「愛」,而是把愛的種子,放到孩子心裡,然後春風化雨,靜待花開。 願每一個手足,都可以: 被愛滋養,共同成長;分享快樂,也分擔煩惱!享受最親密的陪伴,擁有最幸福的童年。 山高水長,慶倖有你在我身邊,一起面對人情冷暖,世間悲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