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唐代西域女性化妝風格,不輸今日流行趨勢

唐代西域婦女對化妝的重視是前所未有的, 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仕女圖》絹畫, 女舞俑、仕女俑、勞動俑等, 再現了唐代西域婦女獨特的化妝習俗。

唐代西域女子的化妝, 一般可分為畫眉、紅妝、花鈿、額黃、斜紅、點唇等幾個步驟。


唐代西域女子妝容

畫眉

新疆古代飾眉的歷史源遠流長, 早期是用石筆磨粉或是用樹枝燒成炭條描繪眉毛。

考古工作者在距今2800年的且末縣紮滾魯克墓葬中發現一具老年婦女的屍體, 她雙眉如柳葉, 色黑如初描。 考古人員還在2500年前的鄯善縣蘇貝希古墓、漢代的溫宿縣包孜東古墓、洛浦縣山普拉古墓中都發現了用於描眉的眉石和石眉筆。

到了唐代, 由於統治者的提倡, 畫眉的風氣日盛, 還有專門的眉形圖《十眉圖》, 眉形多種多樣。 而西域不少女子都喜歡“一字眉”, 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圍棋仕女圖》中的那位正在下棋的貴婦人以及旁邊站著的侍女們的眉型描繪得又黑又寬, 反映了當時描繪闊眉的風尚。

紅妝

據文獻記載, 西域女子喜歡用胭脂化妝, 張騫出使西域後, 胭脂也被引進到中原地區, 深受中原婦女喜愛。

考古工作者在民豐縣尼雅古墓發現了漢晉時期用於化妝的紅色顏料。 到了唐代, 西域女子對紅妝的偏愛依然不減。 阿斯塔那206號墓出土的幾件勞動婦女俑, 白臉上似施了胭脂,

紅妝成圓形, 紅妝的效果十分明顯。


唐代西域女子妝容

花鈿

花鈿是一種額飾, 通常用色紙、魚鱗片、金箔、絲綢等多種材料剪成花樣粘貼而成, 也有直接用顏料描繪在額頭上的。

花鈿的作用, 一是好看, 另一個就是遮瑕。 相傳武則天時期, 每次召見宰相時, 都令上官昭容臥於床裙記錄所奏之事。 一日, 宰相來議事, 昭容偷偷窺看, 被武則天發現, 大怒, 用指甲朝她臉上刺去, 上官昭容便用花鈿來掩飾臉上的傷痕。 後來宮女們見了十分新奇, 都紛紛效仿。

花鈿的形狀多種多樣, 有桃花形、梅花形、菱形、寶相花形等, 顏色多有紅、黃、綠等。 最為精彩的是一種“翠鈿”, 它是以各種翠鳥羽毛製成, 飾物呈青綠色, 清新別致, 極富情趣。

額黃

女子在前額上塗畫黃粉也是唐代西域女子中流行的一種妝飾。

隨著佛教思想的滲入, 西域各地的文化藝術及民間風情等也漸漸輸入到中原, 一些婦女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 在自己的額頭塗染上黃色, 久而久之, 便形成了額黃的習俗。

出土於吐魯番吐峪溝古墓的那幅唐代絹畫《樂舞女圖》中的仕女, 身穿回鶻式翻領彩金錦窄袖服裝, 頭梳高聳的髮髻, 額上描繪的黃色圓暈清晰可見。


額黃

斜紅

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藏中出土的《仕女圖》絹畫和彩繪女舞俑所表現的仕女和舞女, 面部還有一種特殊的面飾, 就是在女子太陽穴部位各畫一條紅色彎彎的新月形, 有的還故意描繪成殘破狀, 宛如白淨的臉旁平添了兩道傷疤,

這種妝飾, 被稱為“斜紅”。

元稹詩“莫畫長眉畫短眉, 斜紅傷豎莫傷垂”, 說的就是這種妝飾。

唐代婦女臉上的斜紅, 工整者形如彎月, 複雜者狀似傷痕。 為了造成殘破之感, 有時還特在其下部, 用胭脂暈染成血跡模樣。 不過, 斜紅這種面妝終究屬於一種殘缺美, 自晚唐之後, 就銷聲匿跡了。

點唇

古代西域女子唇妝喜好小口, “櫻桃樊素口, 楊柳小蠻腰”是人們對女性的審美。 在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出土的組畫《仕女圖》、女舞俑等女子形象中, 我們可以看到唐代西域女子的口形十分嬌小。

中國古代婦女的唇脂是丹, 丹即“朱砂”, 它是古代婦女唇妝的主要原料, 在丹中加入適當的動物脂膏, 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水效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