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加坡首批小區關愛組屋:價格5.3萬新幣起,年長者可以申購

據小馬了解, 建屋發展局在本月組屋銷售活動中推出3740個預購組屋單位供申購, 其中包括169個首次開放申購的社區關愛組屋單位。

根據建屋局2月4日發布的文告, 本月推出的預購單位分別位于武吉巴督、登加、加冷黃埔和比達達利等非成熟與成熟區。

申請者可從即日起至2月10日上網提出預購組屋申請。

地點包括武吉巴督和登加等非成熟組屋區, 以及加冷-黃埔和大巴窯、比達達利等成熟組屋區。

首批社區關愛組屋

Harmony Village

建在武吉巴督6道和9道之間

樓高15層共169個單位

供65歲或以上的年長者申購

房屋價格介于5.3萬新幣到12.4萬新幣, 可選擇15年到35年屋契。 在這期間不能轉售單位, 但可賣回給建屋局。

大巴窯

Alkaff Breeze

大巴窯

Bartley GreenRise

武吉巴督

Harmony Village

比達達利

ParkEdge @ Bidadari

武吉巴督

West Hill @ Bukit Batok

申購網址:https://www20.hdb.gov.sg/bp13/bp13005p.nsf/BTOFeb2021?openpage

組屋申購活動截止日期

2月10日晚上11點59分

詳細的預購組屋位置和細節

可以查看以下 (點擊閱讀原文)

網址:https://homes.hdb.gov.sg/home/bto/intro

組屋的歷史

公共住房的概念最初源自歐洲的社會保障制度。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新加坡采取了自助型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并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公共住房制度。

20世紀50年代,新加坡也面臨過住房供應不足、居住環境惡劣的困境。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后,自治邦政府成立建屋發展局,大刀闊斧解決住房問題,并在女皇鎮(Queenstown)開發了新加坡第一個衛星鎮。

直至1964年新加坡獨立前夕,政府開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作為其基本國策,目的是增強國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1968年,政府引入中央公積金制度,可以支付組屋的首付款以及月供,進一步讓更多的普通市民以負擔得起的價格擁有自己的住所。政府組屋的覆蓋率從1959年的9%一躍至目前的80%。

公共住房的概念最初源自歐洲的社會保障制度。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新加坡采取了自助型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并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公共住房制度。

2013年,在“李光耀與新加坡城市建設”研討會上,時任市區重建局主席何學淵發表主題演講時指出,“優秀的領導才能和治理能力、堅強的政治決心,以及適時推出的強硬法令,讓新加坡從1960年代的一個 落后國家,變成第一世界的城市國家”。

一份市場調研報告亦指出,新加坡住房市場得益于三個關鍵的因素——嚴苛的土地制度使政府以低價獲得土地建設組屋、靈活的稅收制度(包括房地產稅與房產印花稅)嚴控房產投機、和強制性儲蓄的中央公積金制度減輕購房壓力。

另外,具有包容性的小區設計、從規劃和設計到土地集中和施工再到管理和維護的一體化住房建設模式,以及強有力的長期政治承諾,是新加坡公共住房項目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不過,當前的組屋也存在著產權期限問題。新加坡公共住宅的產權期限一般為99年,屋契年限較短的房屋可能面臨貶值的風險。對于屋契年限小于30年的房屋,政府部門表示,業主們可以進行投票,選擇是否讓政府提前收回公共住房。政府收回房屋后,將對房屋狀況、地段等進行核算,給予相應賠償。

英國伯明翰大學教授約翰·布萊森(John Bryson)在比較新加坡和英國的住房制度時指出,今天,房屋在英國仍被視為資產投資而非社會資產,相比之下,新加坡組屋模式使其能更有效地對社區設施進行重建、維護及發展。

布萊森教還表示,雖然直接把新加坡的方案搬到其他國家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在長期滿足住房需求的方案中仍有可取之處。

武吉巴督

Harmony Village

比達達利

ParkEdge @ Bidadari

武吉巴督

West Hill @ Bukit Batok

申購網址:https://www20.hdb.gov.sg/bp13/bp13005p.nsf/BTOFeb2021?openpage

組屋申購活動截止日期

2月10日晚上11點59分

詳細的預購組屋位置和細節

可以查看以下 (點擊閱讀原文)

網址:https://homes.hdb.gov.sg/home/bto/intro

組屋的歷史

公共住房的概念最初源自歐洲的社會保障制度。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新加坡采取了自助型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并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公共住房制度。

20世紀50年代,新加坡也面臨過住房供應不足、居住環境惡劣的困境。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后,自治邦政府成立建屋發展局,大刀闊斧解決住房問題,并在女皇鎮(Queenstown)開發了新加坡第一個衛星鎮。

直至1964年新加坡獨立前夕,政府開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作為其基本國策,目的是增強國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1968年,政府引入中央公積金制度,可以支付組屋的首付款以及月供,進一步讓更多的普通市民以負擔得起的價格擁有自己的住所。政府組屋的覆蓋率從1959年的9%一躍至目前的80%。

公共住房的概念最初源自歐洲的社會保障制度。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新加坡采取了自助型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并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公共住房制度。

2013年,在“李光耀與新加坡城市建設”研討會上,時任市區重建局主席何學淵發表主題演講時指出,“優秀的領導才能和治理能力、堅強的政治決心,以及適時推出的強硬法令,讓新加坡從1960年代的一個 落后國家,變成第一世界的城市國家”。

一份市場調研報告亦指出,新加坡住房市場得益于三個關鍵的因素——嚴苛的土地制度使政府以低價獲得土地建設組屋、靈活的稅收制度(包括房地產稅與房產印花稅)嚴控房產投機、和強制性儲蓄的中央公積金制度減輕購房壓力。

另外,具有包容性的小區設計、從規劃和設計到土地集中和施工再到管理和維護的一體化住房建設模式,以及強有力的長期政治承諾,是新加坡公共住房項目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不過,當前的組屋也存在著產權期限問題。新加坡公共住宅的產權期限一般為99年,屋契年限較短的房屋可能面臨貶值的風險。對于屋契年限小于30年的房屋,政府部門表示,業主們可以進行投票,選擇是否讓政府提前收回公共住房。政府收回房屋后,將對房屋狀況、地段等進行核算,給予相應賠償。

英國伯明翰大學教授約翰·布萊森(John Bryson)在比較新加坡和英國的住房制度時指出,今天,房屋在英國仍被視為資產投資而非社會資產,相比之下,新加坡組屋模式使其能更有效地對社區設施進行重建、維護及發展。

布萊森教還表示,雖然直接把新加坡的方案搬到其他國家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在長期滿足住房需求的方案中仍有可取之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