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身»正文

一隻卡通小豬如何來到年輕人的身邊?

輿情

近日, 一隻粉色卡通小豬以其獵奇的外形獲得了不少人的喜愛, 這只小豬的形象以及它的周邊產品, 正受到人們的追捧, 並頻繁出現在網上和生活中。 截至5月4日, 新浪微博#小豬佩奇#話題位居超級話題榜, 閱讀量達3.1億次, 相關帖文1857篇, 粉絲6576人。

輿情熱點

01

小豬佩奇成現象級網紅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一隻長得像吹風機的粉色卡通小豬形象開始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線裡。 這只長相呆萌的小豬名叫佩奇, 來自一部名為《小豬佩奇》的英國動畫片。

這部動畫片於2015年引進國內, 同年10月在三大視頻平臺——愛奇藝、優酷和土豆網上線,

因為情節溫馨三觀正, 在家長、教師、兒童當中獲得了良好的口碑。 僅一年時間, 該片在國內年播放量達100億次, 成為使用者規模最大的動畫片。

原本只是深受小朋友喜愛的卡通形象, 隨著相關表情包的走紅以及短視頻直播等網路社交平臺的助推, 刷爆年輕群體的“朋友圈”, 帶動了一系列周邊衍生品的熱銷。

一些喜歡“蹭熱點”的年輕人也開始發佩戴小豬佩奇手錶的照片, 雖然手錶沒有計時功能, 只是一個裝奶糖的容器;

還有人將小豬佩奇的紋身貼紙貼在手上, 並流傳開了“小豬佩奇身上紋, 掌聲送給社會人”的段子。

社會人

小豬佩奇的形象在社交網路上瘋轉, 一時間成為現象級的網紅。

據報導, 目前小豬佩奇每年能創造10億美元的全球零售額, 擁有800多個全球授權商。

據小豬佩奇IP所屬的英國Entertainment One公司公佈的資料, 小豬佩奇2017年上半年在中國的授權和商品銷售收入, 同比增幅超過了700%。

02

成為社交工具引關注

小豬佩奇究竟有什麼魅力, 能如此吸引人?

實際上, 小豬佩奇形象在年輕人世界裡風靡, 更多是作為一種社交工具。

不少線民用它的表情包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如, 佩奇瞪大雙眼叉著腰的表情配上“很多事情, 你多照照鏡子就明白了”;

照鏡子打扮的佩奇配著“今天也是精緻的豬豬女孩”等;

還有線民表示, 人們買小豬佩奇手錶不是為了吃糖, 而是用來拍照發“朋友圈”, 表明自己的“社會人”身份。

小豬佩奇走紅網路之後,

引起輿論關注。

一些家長表示, 《小豬佩奇》為家長和孩子提供了一個家庭教育的範本, 能夠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成長;

也有家長對孩子沉迷于動畫, 喜歡模仿小豬佩奇的豬叫、踩水等, 聯繫到近日小豬佩奇被某短視頻平臺封殺, 擔心其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將孩子引向彎路;

而年輕人追捧小豬佩奇, 更多的還是受到了表情包、社交網路等傳播和一些行銷號炒作的影響, 造成相繼跟風的現象。

小豬佩奇的火爆也引起了媒體的關注, 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評論”、《錢江晚報》、《廣州日報》、澎湃新聞紛紛對此進行報導和評論。

輿情熱點

01

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評論”:

小豬佩奇, 成為超級網紅需要幾步?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一隻長得像吹風機的粉色卡通小豬形象開始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線裡。 這只長相呆萌的小豬名叫佩奇, 來自一部名為《小豬佩奇》的英國動畫片。

得益於內容上的深耕細作和傳播方式上的創新使用, 讓小豬佩奇在網紅的道路上, 可謂一路狂奔。

這也令人反思, 放在文化產業發展的角度來審視,

今天的產品創新該如何提升感染力和吸引力?為什麼有的產品能夠成為現象級的IP, 而有的卻在市場上無人問津?

問題的關鍵在於貫穿產品之中的價值。

小豬佩奇所傳遞的是正向、溫暖的家庭觀念, 回答的是如何構建良好家庭關係這樣普遍性的問題。

當然, 在“社會人”的路上越走越遠, 不少人也擔憂:“小豬佩奇會被玩壞了”。

時下, 不少中小學生以此標新立異, 一些人以穿戴小豬佩奇的服飾、手錶等互相攀比, 更有甚者, 少數不法商家假冒仿製相關產品, 攫取利益, 這些不利於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因素, 需要警惕。

畢竟, 小豬佩奇再“社會”, 也不能毀掉了孩子的童年, 不能逾越規則和底線。 衡量文化產品, 莫忘價值尺度。

02

微信公眾號“中青評論”:

昨天還在養蛙的你們,

今天不約而同地愛上了“小豬佩奇”?

向童年尋求安慰, 讓逝去的青春停下來, 正是處在上升期的年輕人的自我平衡之道。

於是我們看到, 80後懷念起十七八歲時的校園生活, 青春題材在影視市場上大紅大紫;

90後懷念起童年時代, 搞笑又有點“社會”的小豬佩奇受到追捧。

不過, 對於當代中國青年來說, 奮鬥依然是時代的主題。

“可愛文化”雖能起到緩解壓力的作用,但“幼稚病”是不可取的社會心態。

主流文化與青年亞文化不是隔絕的,也不可能互不往來,碰撞與融合是主流文化與亞文化交匯時必然發生的現象。

小豬佩奇是青年亞文化的一個符號。

人畜無害的小豬,延長了青春的保質期,調劑快節奏的城市生活。

不過,小豬終究不是生活的一切,亞文化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但不足以成為生活的態度和方向。

輿情觀察

有線民總結了小豬佩奇走紅的過程:

先是以寓教於樂的故事情節吸引家長和兒童的喜愛,打下了良好的受眾基礎;

然後通過表情包、短視頻平臺等社交傳播的方式擴大受眾面;

之後又因有家長吐槽孩子模仿動畫片角色的行為,引起家長討論;

此後,不少公眾人物和行銷號用“豬叫”“跳泥坑”等炒作小豬佩奇熱度,引起線民跟風,不少人開始購買小豬佩奇的周邊產品,以示自己沒有“掉隊”,由此引發新一輪關注。

從兒童界的明星到全民網紅,小豬佩奇在不同群體中被賦予了不同內涵,這個形象的走紅雖然不乏跟風炒作的成份,更關鍵的,還在於互聯網技術發展帶來的傳播方式、行銷模式的變革。

一方面,一大批短視頻直播平臺正在日益成為青年群體生活娛樂的一部分。在物質相對充盈的生活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更看重對個性化趣味的追求,小豬佩奇的形象及其周邊產品在線民的二次創作下,逐漸變成了年輕人社交的談資和流行梗,人們為了顯示自己跟隨潮流不斷轉發、傳播,讓小豬佩奇成為現象級的網紅。這也給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了個醒,我們不乏好的創作,但要讓作品成為具有感染力的產品,還需要緊跟社會脈搏,利用好傳播媒介以及相關的周邊產品的開發,讓技術和文化內涵相得益彰,才能充分彰顯作品的價值。

同時,一部給學齡前兒童觀看的動畫片,卻受到了大批年輕人的追捧和喜愛,也引起人們的追問和反思。有人提出,小豬佩奇在年輕人中走紅,反映了一些年輕人不願意面對長大,模仿周邊產品“萌”的方式面對生活的現象。動畫片《小豬佩奇》中確實有溫暖的東西,但是否能夠給社會文化帶來長久的養分,或許那些一心害怕與潮流脫節而跟風追捧的人並不在意。

的確,生活的壓力、成長的煩惱不可避免,適當排遣也非常必要。從“九二中年危機”到“養蛙”再到前不久的“隱形貧困人口”,當代年輕人已經非常習慣通過自嘲和戲謔的方式舒緩壓力。如果說此前人們還是在用一種理性的方式自我調節,跟風小豬佩奇就顯得有些盲目和無意識了。作為時代的弄潮兒,年輕人應該充滿朝氣和活力、正視生活中的責任和壓力,而不是擺出一副與自己年齡不相稱的“可愛”姿態,自我催眠。

有觀點認為,小豬佩奇的走紅,本身是一次無意義的傳播,只是短視頻直播等新興傳播平臺給了亞文化以傳播發展的空間。年輕人正處於從被呵護到開始有自我意識、尋求自我認知的轉型中,渴望得到外界的認可和尊重,而亞文化有可能為他們提供了一種參照。對此,社會既要包容一定的亞文化的存在,也要積極疏導、引導他們不過度沉迷亞文化,讓年輕人更有自信、更積極地面對生活。

來源:網路輿情

記者陳玉東 , 歡迎提供新聞線索

玉東觀察,您身邊的新聞顧問 。

注意:轉載請注明出處

奮鬥依然是時代的主題。

“可愛文化”雖能起到緩解壓力的作用,但“幼稚病”是不可取的社會心態。

主流文化與青年亞文化不是隔絕的,也不可能互不往來,碰撞與融合是主流文化與亞文化交匯時必然發生的現象。

小豬佩奇是青年亞文化的一個符號。

人畜無害的小豬,延長了青春的保質期,調劑快節奏的城市生活。

不過,小豬終究不是生活的一切,亞文化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但不足以成為生活的態度和方向。

輿情觀察

有線民總結了小豬佩奇走紅的過程:

先是以寓教於樂的故事情節吸引家長和兒童的喜愛,打下了良好的受眾基礎;

然後通過表情包、短視頻平臺等社交傳播的方式擴大受眾面;

之後又因有家長吐槽孩子模仿動畫片角色的行為,引起家長討論;

此後,不少公眾人物和行銷號用“豬叫”“跳泥坑”等炒作小豬佩奇熱度,引起線民跟風,不少人開始購買小豬佩奇的周邊產品,以示自己沒有“掉隊”,由此引發新一輪關注。

從兒童界的明星到全民網紅,小豬佩奇在不同群體中被賦予了不同內涵,這個形象的走紅雖然不乏跟風炒作的成份,更關鍵的,還在於互聯網技術發展帶來的傳播方式、行銷模式的變革。

一方面,一大批短視頻直播平臺正在日益成為青年群體生活娛樂的一部分。在物質相對充盈的生活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更看重對個性化趣味的追求,小豬佩奇的形象及其周邊產品在線民的二次創作下,逐漸變成了年輕人社交的談資和流行梗,人們為了顯示自己跟隨潮流不斷轉發、傳播,讓小豬佩奇成為現象級的網紅。這也給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了個醒,我們不乏好的創作,但要讓作品成為具有感染力的產品,還需要緊跟社會脈搏,利用好傳播媒介以及相關的周邊產品的開發,讓技術和文化內涵相得益彰,才能充分彰顯作品的價值。

同時,一部給學齡前兒童觀看的動畫片,卻受到了大批年輕人的追捧和喜愛,也引起人們的追問和反思。有人提出,小豬佩奇在年輕人中走紅,反映了一些年輕人不願意面對長大,模仿周邊產品“萌”的方式面對生活的現象。動畫片《小豬佩奇》中確實有溫暖的東西,但是否能夠給社會文化帶來長久的養分,或許那些一心害怕與潮流脫節而跟風追捧的人並不在意。

的確,生活的壓力、成長的煩惱不可避免,適當排遣也非常必要。從“九二中年危機”到“養蛙”再到前不久的“隱形貧困人口”,當代年輕人已經非常習慣通過自嘲和戲謔的方式舒緩壓力。如果說此前人們還是在用一種理性的方式自我調節,跟風小豬佩奇就顯得有些盲目和無意識了。作為時代的弄潮兒,年輕人應該充滿朝氣和活力、正視生活中的責任和壓力,而不是擺出一副與自己年齡不相稱的“可愛”姿態,自我催眠。

有觀點認為,小豬佩奇的走紅,本身是一次無意義的傳播,只是短視頻直播等新興傳播平臺給了亞文化以傳播發展的空間。年輕人正處於從被呵護到開始有自我意識、尋求自我認知的轉型中,渴望得到外界的認可和尊重,而亞文化有可能為他們提供了一種參照。對此,社會既要包容一定的亞文化的存在,也要積極疏導、引導他們不過度沉迷亞文化,讓年輕人更有自信、更積極地面對生活。

來源:網路輿情

記者陳玉東 , 歡迎提供新聞線索

玉東觀察,您身邊的新聞顧問 。

注意:轉載請注明出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