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新聞»正文

中國網友的心聲:有人質疑我為何去“低處”,但我想說馬來西亞給我很多驚喜,“可愛”不止這4點

馬來西亞華人和中國人可以說互相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大家可以用中文交流, 但彼此的三觀和文化背景已經十分不同。 兩國華人身上最相似的也許就是語言而已, 從清末至今100多年, 兩國人雖然同根同族, 但是經歷的時代, 塑造的歷史都已經完全不同, 文化越來越分流。

在充滿變數和磨難的 2020 年, 我探索了一個新的國家——馬來西亞。

不知道是否因為今年過于 “魔幻”, 我在看待這個國家時, 帶上了各種濾鏡。 首先, 我要承認自己的觀察并不全面, 畢竟沒太出門就遇見了新冠疫情。 但鑒于我確實與這邊的人和物打過交道, 所以還算能從細節中發現點東西。

先談談這個國家比較 “可愛” 的地方吧......

世界民族大熔爐

作為世界主義者, 我喜歡生活在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的國家, 而馬來西亞就是如此一個地方。

我曾讀過篇文章, 里面戲稱馬來西亞是亞洲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sia)——該國人口由馬來人、華人及印度人構成,

囊括了亞洲存在的主要人種。 這里還吸引了眾多外國人定居, 我當時任職的公司, 更儼然像一個小聯合國, 其絕大多數雇員都是外籍人士。

馬來西亞有多種宗教共存——伊斯蘭教是其國教, 且有大量人口信仰基督教、佛教、道教、印度教等。 你時常能看到風格迥異的清真寺、印度廟、教堂、道觀座落在同一片區域.....而且, 你總覺得自己前腳明明還在某一個世界(比如現代化的都市), 但后腳又依稀邁到了另一個次元(比如歷史遺跡)。

馬來西亞的各色建筑

由于歷史原因, 馬來西亞有著獨特的多元文化。 各色各異的文化元素相互碰撞, 形成了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的調和之勢。 令我印象最深的例子是峇峇娘惹文化(Baba Nyonya)——峇峇娘惹也被稱為 “土生華人”, 主要指 15 至 17 世紀間定居南洋的中國明代及清朝的移民后裔。這些移民與當地人通婚后,其生活風俗便受到本土民族的影響。而在英國殖民馬來亞期間,這些人又接受了英式教育,并與英國人通商。于是,峇峇娘惹在文化上呈現出中華傳統、南洋風情以及西方文明的融合狀態。

位于檳城的峇峇娘惹博物館,前身是地方僑領的府邸,其中西合璧的設計風格鮮明反映了當時富裕階層的生活方式

此外,馬來西亞的許多街頭充滿了創意涂鴉和雕塑,極具藝術氛圍。作為中國人,我對亞洲國家的印象一直是注重公序禮儀,很少會發現城市里有被 “亂涂亂畫” 的地方。但在這里,混亂和無序的涂鴉與雕塑相互組合且自成體系,形成了一道別致的風景線。

各地的涂鴉與雕塑藝術

還有一個有趣的點——很多人以為,馬來人因為宗教信仰,女性可能都穿長袍、戴頭巾,沒什么 “穿衣自由”。其實并非如此,我的當地朋友 Anne(化名)是馬來人和華人的混血兒,我就從沒見過她那樣打扮。她喜歡穿一件抹胸,然后配上長飄飄的半裙。她的印度裔小伙伴更驕傲表示,自己最愛穿成 sexy 的風格,秀出身材最棒的地方。這個姑娘其實不算是傳統意義上身材窈窕的人,但當她笑著說出這句話時,我覺得她整個人散發著外放而自信的女性魅力。

在這個被外界認為保守且傳統的國家,我意外看到了其活潑甚至反叛的特質,這讓我很感動。

別具一格的華人文化圈

在馬來西亞,即使不講英文,僅用中文也能很體面地生活。華人是這里極具影響力的少數族群,且聚居在較為發達的城市。大馬華人基本都會中文,有些還說廣東話和福建話。

最難能可貴的是,與很多國家和地區一貫排斥中國大陸的態度相反,這里的大多數華人對中國人都十分親近友善。從我個人經歷來講,和大馬華人相處,甚至比和一些港臺同胞交往還要容易得多,這讓我非常驚訝(也非常唏噓)。我在這邊關系最好的同事,幾乎都是華人,他們會耐心幫我解答生活上的問題,還熱情地帶我去各地觀光。

很多去過馬來西亞的國人都會玩笑說:大馬華人比中國人更像中國人。他們至今仍留存著許多中國人已不太保持的文化傳統,比如,在家里擺著供奉神靈的牌位,平日常穿類似于旗袍或唐裝的衣服,許多大馬華人對中華古文化的了解比中國人還要深刻,同時也熱衷于集資修建各種中式廟宇和宮殿......這邊慶祝春節,也比中國熱鬧多了,你能在街上看到舞獅,常常聽到鞭炮聲,而且當地華人過年往往是幾代同堂(他們沒經歷過類似計劃生育的政策,家族成員非常多),熱熱鬧鬧地吃團圓飯,相互拜年祝福。

天后宮——由雪隆海南會館籌建,是吉隆坡的標志性華人廟宇

這邊的華人文化也有其特色之處,最鮮明的例子就是前文提到的峇峇娘惹文化。在馬來西亞有不止一處峇峇娘惹的故居博物館,我被其中的裝修和展品深深震撼了。我沒想到,這樣五花八門的藝術元素可以如此和諧地搭配在一起,且獨具匠心。

我也參觀過當地的其他博物館,但總覺得很無聊,我甚至和本地朋友嘲笑過,馬來西亞似乎沒什么精彩或厚重的歷史(我的朋友也同意,因為如果不是我提議,她都沒想過要游覽自己國家的歷史博物館)。但峇峇娘惹博物館讓我改變了這種偏見,我還明白了大馬華人作為少數族群,為什么有著強烈的民族驕傲與身份認同。

親近自然、重視靈修的生活觀

眾所周知,亞洲人在世界上有著 “勤勞刻苦,渴望成功” 的名聲,但這種刻板印象并不適用于馬來西亞人。這個國家的生活節奏很慢,除了少數華人和印度人比較崇尚奮斗,大部分國民都沒有太強的事業心,而更看重日常的小確幸。

生活在此處的人(無論來自本地或是國外)都很喜歡去森林徒步,或者去海邊游泳。作為一個熱帶國家,馬來西亞全年無四季之分,幾乎每天都是夏日,所有人都恣意享受著大自然所饋贈的旖旎風光。

我之前提到的朋友 Anne 幾乎每個月都去不同的島嶼或海灘度假,她從小就喜歡水,且天生就會水——在她幾歲大時,就經常趁父母不注意,漂在水里玩兒,而那時她連游泳都沒學過。我另一個來自南美的朋友更大膽分享過,自己人生中最瘋狂的經歷之一,就是和男朋友在荒無人煙的森林里爬樹,然后 “坦誠相見,為愛鼓掌”。她覺得,這是與大自然共連的一種方式。

后來,我每次在馬來西亞看見這種大樹,腦子頓時會很有畫面感

素食主義在馬來西亞也很普遍。這邊的餐廳基本都有素食的選項,很多人不希望因食用肉類而造成殺生。Anne 還是一家環保組織的志愿者,她熱愛動物,也喜歡花花草草,經常在社交媒體幫自己的組織推廣,希望更多人加入到保護生態的行列。

這里的很多人還非常注重靈修,我對此并不意外。中國古人常用 “吸取天地之精華” 來形容類似靈修的行為,而馬來西亞本身就是多宗教國家,同時對自然環境有很強的依托。在這里,人人都很講究 “修身養氣”。

我也是在這個國家,第一次嘗試了冥想。

其實,冥想在中國也流行已久,但我從未真正接觸過。后來,我在馬來西亞參與公司團建,活動中有一個環節——在場的所有人閉目,通過一位教練的指引,慢慢調整呼吸,讓思想漸漸放空。

當時,我們僅花了幾分鐘時間,我很確信自己遠沒到所謂 “正念” 的狀態,但這短短幾分鐘已經足夠讓我 “耳目一新” 了。

在這幾分鐘里,我被要求專注于腦中黑暗的 “混沌”,放慢精神游蕩的速度。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意識——人的意識似乎是一條動態的、曲折的 “線”。這條線正在飄得越來越慢,越來越輕柔。

在這幾分鐘前,我記憶里自己大部分的生活狀態都非常緊持。雖然我不算勤奮,但也不敢太過懶散,會時不時努力一把,可那些努力往往是受外部環境牽引,并非出于自愿。每次有松懈感時,雖然享受過幾刻不自律的快樂,但事后又馬上會陷入后悔和焦慮。我很怕自己 “跑得慢了”,受不了過于悠閑的節奏。

不過,當我的目光重新返回現實世界,我完全沒有 “跑得太慢” 的負罪感。相反,我覺得一部分自己好像獲得了 “新生”。

我并不信仰任何宗教,也對市面上大部分的靈修類活動抱有懷疑。但自從有了這幾分鐘的體驗,我時常告訴自己可以 “跑慢一點”。另外,我也開始思考:“靈” 到底是什么?

馬來西亞帶給了我很多驚喜,我沒預料到,在這里能看見如此豐富的文化、藝術、風俗、民族、宗教以及生活方式。

我記得,許多人在得知我即將去馬來西亞時,反應都很困惑——為什么要去那兒?那兒有什么好?他們認為馬來西亞還沒中國發展好,所謂人往高處走,怎么我反而要去 “低處”。

我聽到最多的話是——“國內有什么不好,就這么不想留在國內?”

我自己也思考過這個問題,為什么我總想往外跑,后來才漸漸有了答案——我熱衷于去各地旅居,結識更多和自己背景不同、觀念各異的人。在我們相互交往與學習的過程中,我的內心世界在慢慢擴大。在國內,雖然也有很多開心的時候,但我總能感知到自己的行為受制于集體大眾的裹挾,身邊人的思想大多趨同,我常常因為 “不能掉隊” 而不安與無奈。

我渴望變化,渴望新知;我渴望三觀被砸得粉碎,再重新拼接;我渴望做夢,尋找人生中更多的可能性。

我還是很幸運的,在遠行的旅程中,我觸摸到了這些渴望。

主要指 15 至 17 世紀間定居南洋的中國明代及清朝的移民后裔。這些移民與當地人通婚后,其生活風俗便受到本土民族的影響。而在英國殖民馬來亞期間,這些人又接受了英式教育,并與英國人通商。于是,峇峇娘惹在文化上呈現出中華傳統、南洋風情以及西方文明的融合狀態。

位于檳城的峇峇娘惹博物館,前身是地方僑領的府邸,其中西合璧的設計風格鮮明反映了當時富裕階層的生活方式

此外,馬來西亞的許多街頭充滿了創意涂鴉和雕塑,極具藝術氛圍。作為中國人,我對亞洲國家的印象一直是注重公序禮儀,很少會發現城市里有被 “亂涂亂畫” 的地方。但在這里,混亂和無序的涂鴉與雕塑相互組合且自成體系,形成了一道別致的風景線。

各地的涂鴉與雕塑藝術

還有一個有趣的點——很多人以為,馬來人因為宗教信仰,女性可能都穿長袍、戴頭巾,沒什么 “穿衣自由”。其實并非如此,我的當地朋友 Anne(化名)是馬來人和華人的混血兒,我就從沒見過她那樣打扮。她喜歡穿一件抹胸,然后配上長飄飄的半裙。她的印度裔小伙伴更驕傲表示,自己最愛穿成 sexy 的風格,秀出身材最棒的地方。這個姑娘其實不算是傳統意義上身材窈窕的人,但當她笑著說出這句話時,我覺得她整個人散發著外放而自信的女性魅力。

在這個被外界認為保守且傳統的國家,我意外看到了其活潑甚至反叛的特質,這讓我很感動。

別具一格的華人文化圈

在馬來西亞,即使不講英文,僅用中文也能很體面地生活。華人是這里極具影響力的少數族群,且聚居在較為發達的城市。大馬華人基本都會中文,有些還說廣東話和福建話。

最難能可貴的是,與很多國家和地區一貫排斥中國大陸的態度相反,這里的大多數華人對中國人都十分親近友善。從我個人經歷來講,和大馬華人相處,甚至比和一些港臺同胞交往還要容易得多,這讓我非常驚訝(也非常唏噓)。我在這邊關系最好的同事,幾乎都是華人,他們會耐心幫我解答生活上的問題,還熱情地帶我去各地觀光。

很多去過馬來西亞的國人都會玩笑說:大馬華人比中國人更像中國人。他們至今仍留存著許多中國人已不太保持的文化傳統,比如,在家里擺著供奉神靈的牌位,平日常穿類似于旗袍或唐裝的衣服,許多大馬華人對中華古文化的了解比中國人還要深刻,同時也熱衷于集資修建各種中式廟宇和宮殿......這邊慶祝春節,也比中國熱鬧多了,你能在街上看到舞獅,常常聽到鞭炮聲,而且當地華人過年往往是幾代同堂(他們沒經歷過類似計劃生育的政策,家族成員非常多),熱熱鬧鬧地吃團圓飯,相互拜年祝福。

天后宮——由雪隆海南會館籌建,是吉隆坡的標志性華人廟宇

這邊的華人文化也有其特色之處,最鮮明的例子就是前文提到的峇峇娘惹文化。在馬來西亞有不止一處峇峇娘惹的故居博物館,我被其中的裝修和展品深深震撼了。我沒想到,這樣五花八門的藝術元素可以如此和諧地搭配在一起,且獨具匠心。

我也參觀過當地的其他博物館,但總覺得很無聊,我甚至和本地朋友嘲笑過,馬來西亞似乎沒什么精彩或厚重的歷史(我的朋友也同意,因為如果不是我提議,她都沒想過要游覽自己國家的歷史博物館)。但峇峇娘惹博物館讓我改變了這種偏見,我還明白了大馬華人作為少數族群,為什么有著強烈的民族驕傲與身份認同。

親近自然、重視靈修的生活觀

眾所周知,亞洲人在世界上有著 “勤勞刻苦,渴望成功” 的名聲,但這種刻板印象并不適用于馬來西亞人。這個國家的生活節奏很慢,除了少數華人和印度人比較崇尚奮斗,大部分國民都沒有太強的事業心,而更看重日常的小確幸。

生活在此處的人(無論來自本地或是國外)都很喜歡去森林徒步,或者去海邊游泳。作為一個熱帶國家,馬來西亞全年無四季之分,幾乎每天都是夏日,所有人都恣意享受著大自然所饋贈的旖旎風光。

我之前提到的朋友 Anne 幾乎每個月都去不同的島嶼或海灘度假,她從小就喜歡水,且天生就會水——在她幾歲大時,就經常趁父母不注意,漂在水里玩兒,而那時她連游泳都沒學過。我另一個來自南美的朋友更大膽分享過,自己人生中最瘋狂的經歷之一,就是和男朋友在荒無人煙的森林里爬樹,然后 “坦誠相見,為愛鼓掌”。她覺得,這是與大自然共連的一種方式。

后來,我每次在馬來西亞看見這種大樹,腦子頓時會很有畫面感

素食主義在馬來西亞也很普遍。這邊的餐廳基本都有素食的選項,很多人不希望因食用肉類而造成殺生。Anne 還是一家環保組織的志愿者,她熱愛動物,也喜歡花花草草,經常在社交媒體幫自己的組織推廣,希望更多人加入到保護生態的行列。

這里的很多人還非常注重靈修,我對此并不意外。中國古人常用 “吸取天地之精華” 來形容類似靈修的行為,而馬來西亞本身就是多宗教國家,同時對自然環境有很強的依托。在這里,人人都很講究 “修身養氣”。

我也是在這個國家,第一次嘗試了冥想。

其實,冥想在中國也流行已久,但我從未真正接觸過。后來,我在馬來西亞參與公司團建,活動中有一個環節——在場的所有人閉目,通過一位教練的指引,慢慢調整呼吸,讓思想漸漸放空。

當時,我們僅花了幾分鐘時間,我很確信自己遠沒到所謂 “正念” 的狀態,但這短短幾分鐘已經足夠讓我 “耳目一新” 了。

在這幾分鐘里,我被要求專注于腦中黑暗的 “混沌”,放慢精神游蕩的速度。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意識——人的意識似乎是一條動態的、曲折的 “線”。這條線正在飄得越來越慢,越來越輕柔。

在這幾分鐘前,我記憶里自己大部分的生活狀態都非常緊持。雖然我不算勤奮,但也不敢太過懶散,會時不時努力一把,可那些努力往往是受外部環境牽引,并非出于自愿。每次有松懈感時,雖然享受過幾刻不自律的快樂,但事后又馬上會陷入后悔和焦慮。我很怕自己 “跑得慢了”,受不了過于悠閑的節奏。

不過,當我的目光重新返回現實世界,我完全沒有 “跑得太慢” 的負罪感。相反,我覺得一部分自己好像獲得了 “新生”。

我并不信仰任何宗教,也對市面上大部分的靈修類活動抱有懷疑。但自從有了這幾分鐘的體驗,我時常告訴自己可以 “跑慢一點”。另外,我也開始思考:“靈” 到底是什么?

馬來西亞帶給了我很多驚喜,我沒預料到,在這里能看見如此豐富的文化、藝術、風俗、民族、宗教以及生活方式。

我記得,許多人在得知我即將去馬來西亞時,反應都很困惑——為什么要去那兒?那兒有什么好?他們認為馬來西亞還沒中國發展好,所謂人往高處走,怎么我反而要去 “低處”。

我聽到最多的話是——“國內有什么不好,就這么不想留在國內?”

我自己也思考過這個問題,為什么我總想往外跑,后來才漸漸有了答案——我熱衷于去各地旅居,結識更多和自己背景不同、觀念各異的人。在我們相互交往與學習的過程中,我的內心世界在慢慢擴大。在國內,雖然也有很多開心的時候,但我總能感知到自己的行為受制于集體大眾的裹挾,身邊人的思想大多趨同,我常常因為 “不能掉隊” 而不安與無奈。

我渴望變化,渴望新知;我渴望三觀被砸得粉碎,再重新拼接;我渴望做夢,尋找人生中更多的可能性。

我還是很幸運的,在遠行的旅程中,我觸摸到了這些渴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