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遇到地震時,哪一層樓的住戶更容易存活?是低樓層還是高樓層?

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人而言, 地震可以說是既陌生, 又熟悉陌生的是只有少數人經歷過災難性的地震, 但其實我們每天腳下的土地都在地震。 根據初中所學的知識, 我們可以知道雖然地球看起來是一塊整體, 但實際上是由多個板塊構成的。 當這些板塊發生運動的時候, 地震就已經發生了。 只不過由於地球實在是太大了, 渺小的人類無法感受到。

根據地震部門的研究顯示, 人類往往只能感受到3級以上的微弱地震, 低於3級的地震只有地震儀能夠發現。 如果有好奇的小夥伴查閱一些國家的地震局網站, 可以看到每天的地震記錄都填滿了低於3級的地震資訊。 根據全球各國地震局提供的資料, 我們將一年內全世界所有國家統計的地震數量加起來, 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500萬。

雖然大多數人都沒有經歷過地震, 但是經過唐山和汶川兩次大地震, 災區慘烈的景象還是給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 隨著社會的進步, 許多地區快速進入城鎮化發展, 越開越多的高樓拔地而起。 於是不少人就會開始擔心, 這麼高的樓能否抵禦地震的襲擊呢?如果萬一不幸遭遇強烈的地震, 到底是高樓層的更安全,

還是低樓層呢?

低樓層的更容易逃出來嗎?

當我們意識到地震發生的時候, 比如說桌子開始傾斜, 吊燈開始晃動等, 從理論的角度來說, 第一時間逃到空曠的地面確實是最安全的做法。 但是實際上, 在高樓林立的市區中, 即使你恰好正處於一二樓,

能夠在最早的十幾秒內逃出大樓, 周圍也沒有空曠的地方保證你的安全。 當這些高樓發生倒塌的時候, 你也無法免於一難。

2020年臺灣發生了一次劇烈的地震, 其中一棟名為雲門翠堤的大樓發生倒塌, 造成了近兩百名人員的傷亡。 地震對於建築物內人員傷亡情況只與三個變數有關,

分別是地震本身的強度, 建築物設計的抗震能力以及建築物周圍的環境。

地球是由七大板塊組成, 而強地震最主要的原因, 就是兩個板塊發生相向運動, 互相擠碰而成。 因此, 世界上地震多發的國家往往正好處於兩個板塊之間。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 為了抵禦經常發生的地震, 日本居民的房屋往往能抵禦高強度的地震。 不僅如此, 日本居民的房屋往往都是小平層, 當房屋發生倒塌的時候不會造成二次傷害。

遇到地震我們該怎麼做呢?

當地震發生時,有些人可能在上課,有些人可能在看電影,有些人可能在逛超市。雖然對於不同的建築物,安全措施都有可能不一樣,但對於所有人而言,我們都需要掌握一項核心技能,那就是「活命三角區」。

在數學所有的平面圖形中,三角形最具有穩定性。這是因為當所有邊的長度確定時,有且只有三角形的形狀是唯一確定的。如果我們將三角形的性質運用起來,那就是當我們用剛性材料製作出三角形,它的穩定性最高。我們可以在生活中看到許多的例子,比如說自行車的骨架具有三角形,能夠吊起千斤重物的塔吊具有三角形,那麼在地震中怎麼應用呢?

當地震發生時,我們所處的地方往往是建築物內部,這樣一來牆壁與地面就已經是三角形中的兩條邊了。當有重物從我們的頭頂向我砸來的時候,它很有可能就會成為三角形的第三條邊。這樣一來,這個空間就會在救援隊員發現我們之間,一直幫我們抵禦外界的傷害。所以我們應該盡可能選擇更加狹小的空間,形成三角形的概率會更高。

此外,當我們有機會逃出室外空曠的空地時,我們還需要警惕另外一種自然現象。在正常情況下,我們腳下的土地往往是非常堅硬的。但是由於地震傳遞的能量實在是太強大了,所引起的土地震動足以能夠使得原本鬆散的沙土趨於密實,進而導致水壓急速上升。由於在短時間內水壓無法下降,堆積到一定程度就會使土地變成像流沙一般的「液體」。

總的來說,如果在高樓內遇到強烈的地震,所有人生還的概率都是差不多的。在相關部門統計傷亡人數的時候,發現即使是看起來非常安全的平房,也會有人員傷亡。即使是看起來非常危險的高樓大廈,存活的概率也不小。所以,只要是建築物的抗震強度是符合國家要求的,那麼無論是高樓層還是低樓層都是一樣的。

目前有預防的措施嗎?

針對這個問題,記者採訪了有關的部門,得到了以下的回應。目前由於技術的限制,仍然無法做到有效的預警。而且存在跨越性的技術難題,就好像人類想要光速飛行一般,都是在短期內無法實現的目標。應對地震的唯一方式還是防患於未然,比如說在設計階段就提高建築物的抗震等級,安排地震演練,學會上述自救的方式。

前段時間,一段預測地震發生的倒計時在朋友圈引發熱潮,許多人表示國家已經能夠預測地震的發生了,其實不然。地震對我們的危害是通過地震波的形式。地震波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傳播速度更快,但影響較小的縱波。一種是傳播速度較慢,危害最大的橫波。所以,專家們只需要檢測到縱波後計算橫波到達的時間,就能夠在短時間內預測地震了。

雖然這種方式能夠在短時間內預測出地震主要傷害來臨的時間,但對於震中地區而言,意義並不算大。因為橫波與縱波相隔的時間並不久,在這段時間內,居住在震中的居民也無法及時地逃到安全的區域。不過這種技術也不是一無是處,由於電信號跑得比地震波要快,所以當震中檢測到縱波時,周圍的地區就能夠及時預備,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損失。

遇到地震我們該怎麼做呢?

當地震發生時,有些人可能在上課,有些人可能在看電影,有些人可能在逛超市。雖然對於不同的建築物,安全措施都有可能不一樣,但對於所有人而言,我們都需要掌握一項核心技能,那就是「活命三角區」。

在數學所有的平面圖形中,三角形最具有穩定性。這是因為當所有邊的長度確定時,有且只有三角形的形狀是唯一確定的。如果我們將三角形的性質運用起來,那就是當我們用剛性材料製作出三角形,它的穩定性最高。我們可以在生活中看到許多的例子,比如說自行車的骨架具有三角形,能夠吊起千斤重物的塔吊具有三角形,那麼在地震中怎麼應用呢?

當地震發生時,我們所處的地方往往是建築物內部,這樣一來牆壁與地面就已經是三角形中的兩條邊了。當有重物從我們的頭頂向我砸來的時候,它很有可能就會成為三角形的第三條邊。這樣一來,這個空間就會在救援隊員發現我們之間,一直幫我們抵禦外界的傷害。所以我們應該盡可能選擇更加狹小的空間,形成三角形的概率會更高。

此外,當我們有機會逃出室外空曠的空地時,我們還需要警惕另外一種自然現象。在正常情況下,我們腳下的土地往往是非常堅硬的。但是由於地震傳遞的能量實在是太強大了,所引起的土地震動足以能夠使得原本鬆散的沙土趨於密實,進而導致水壓急速上升。由於在短時間內水壓無法下降,堆積到一定程度就會使土地變成像流沙一般的「液體」。

總的來說,如果在高樓內遇到強烈的地震,所有人生還的概率都是差不多的。在相關部門統計傷亡人數的時候,發現即使是看起來非常安全的平房,也會有人員傷亡。即使是看起來非常危險的高樓大廈,存活的概率也不小。所以,只要是建築物的抗震強度是符合國家要求的,那麼無論是高樓層還是低樓層都是一樣的。

目前有預防的措施嗎?

針對這個問題,記者採訪了有關的部門,得到了以下的回應。目前由於技術的限制,仍然無法做到有效的預警。而且存在跨越性的技術難題,就好像人類想要光速飛行一般,都是在短期內無法實現的目標。應對地震的唯一方式還是防患於未然,比如說在設計階段就提高建築物的抗震等級,安排地震演練,學會上述自救的方式。

前段時間,一段預測地震發生的倒計時在朋友圈引發熱潮,許多人表示國家已經能夠預測地震的發生了,其實不然。地震對我們的危害是通過地震波的形式。地震波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傳播速度更快,但影響較小的縱波。一種是傳播速度較慢,危害最大的橫波。所以,專家們只需要檢測到縱波後計算橫波到達的時間,就能夠在短時間內預測地震了。

雖然這種方式能夠在短時間內預測出地震主要傷害來臨的時間,但對於震中地區而言,意義並不算大。因為橫波與縱波相隔的時間並不久,在這段時間內,居住在震中的居民也無法及時地逃到安全的區域。不過這種技術也不是一無是處,由於電信號跑得比地震波要快,所以當震中檢測到縱波時,周圍的地區就能夠及時預備,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損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