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有拖延癥,父母傷透腦筋,試試這個方法輕鬆搞定磨蹭娃

有兩個字, 每次只要提起, 就能在媽媽群裡激起一波吐槽的小[高·潮], 它們就是:磨蹭。

下面這些場景, 相信大家都遇到過:

在和娃一次次艱苦卓絕的拉鋸戰中,

「大人崩潰發火—娃哭哭啼啼—老母親心生悔意—下次依然控制不住發火」這樣的模式, 可以說一直都在重複上演著。

曾經, 我也面臨著這樣的惡性循環, 但有次在重讀《遊戲力》時, 突然意識到, 其實遊戲就是搞定孩子各種磨蹭的最佳方式。

但前提是, 你要懂孩子, 還要懂遊戲。

為什麼是遊戲

很多人在管教孩子的時候都喜歡「說教」, 但效果通常卻不怎麼樣。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 我們的語言是一種抽象符號, 是需要後天習得的技能。

孩子對語言的掌握和理解, 顯然沒有成人那麼嫺熟。 所以, 僅用語言來溝通, 難免會出現各種狀況。

畢竟, 「跟豬隊友說土豆削一半放進鍋裡」都有可能被搞成這個樣子。

更何況是年幼的孩子?要求他們精準get到我們的意思, 更是難上加難

難道就沒有什麼辦法, 可以讓孩子確切地知道我們想要表達的資訊嗎?

當然有, 那就是遊戲。

遊戲, 可以說是孩子的第一語言。

孩子最初認識這個世界, 靠的是身體感官, 他會調動所有感知覺去體驗和感受。

所以, 如果想告訴孩子什麼, 最好的方式是「玩給他看」, 而不是「說給他聽」。 除了可以在「玩中學知識」, 他們同樣也可以在「玩中懂道理」。

前面也說過了, 當孩子的語言能力還不足以表達他的需求時, 通常是以各種行為來表達。

所以, 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在表達他的內心需求,

只是合理的需求常常會以看似無理取鬧的方式來表達, 比如事事對抗, 大哭大鬧, 拖拖拉拉等等。

成人想要搞定這些無理取鬧的行為, 就需要有能力解讀孩子表面行為背後的需求。 然後, 翻譯成孩子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語言進行回應。

這個語言就是遊戲。

在《遊戲力》這本書中, 作者科恩舉了一個例子, 剛好就是用遊戲的方式, 説明女兒在早晨上學時, 不磨蹭, 不遲到。

通常, 在早晨上學前, 孩子無論提出做什麼遊戲, 成人的第一反應都會是拒絕。

而科恩沒有, 他全程跟隨女兒遊戲的節奏, 玩起了這個假裝生氣的遊戲。

他在遊戲中大吼大叫, 提醒女兒上學準備工作, 要做得快做得好才不會遲到。

而她的女兒也超級配合。

於是, 就是這麼一個小遊戲搞定了孩子上學磨蹭的問題。

相信很多父母可能會說, 這個方法對我們家孩子可不管用!

確實如此。

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和想法, 想要用一個遊戲搞定所有孩子, 肯定是不現實的。

所以, 父母需要瞭解孩子的需求, 跟隨孩子的節奏, 創造屬於你們的獨有遊戲, 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創建遊戲的兩個原則

想要通過遊戲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在創造遊戲時在需要遵循兩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先聯結,後指導

無論希望孩子在遊戲中學到什麼道理,還是養成什麼習慣,都需要在遊戲前建立一種親密而溫暖的聯結。

但很多父母對這種親密聯結的理解有一些誤區:

比如,父母和顏悅色地跟孩子約定好,以後出門前要配合準備指令,不磨蹭不耽擱。

然而在出門前,父母卻對著孩子大聲提示:

你會發現,這種提示通常是沒用的,通常是會被孩子忽視的。

這時,父母很容易上頭,滿腔怒氣,心裡想:

要知道,這種方式可不是親密聯結,甚至連好好溝通都算不上。

那麼,到底該怎麼做,才是和孩子建立親密聯結呢?

科恩在書中給出了正反兩方面的答案:

建立親密聯結的行為 破壞親密聯結的行為

如果能做到(或避免)上述行為,相信你很快就可以和孩子建立親密溫暖的聯結,孩子也會充滿合作意願的。

有的父母可能還會問:時間來不及,不得不催促孩子的時候怎麼辦?這時,你可以嘗試用溫和而簡單的句子進行溝通和聯結:

比如,你可以說「我知道你想要慢慢做,但是我們要和時間賽跑啦!我來幫你,我們一起做完。然後和時間比一比,看看分針走到12點時,你有沒有穿好鞋!」

這種有趣的提議,孩子一般是不會拒絕的。

他會快速結束手邊的事,快速穿好鞋,然後要求你看看,是分針贏了還是他贏了!

第二個原則:溝通要清晰

很多時候,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是因為父母的指令太含糊,孩子完全不知道父母想讓他們做什麼。

況且,即使面對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也有著不同的理解。

比如,你原本想對孩子說「該出門了!」,可實際說的卻是「該出門了吧?"

孩子聽到了,以為你在問他,「是不是該出門了?」所以,很自然地回答,「不,我現在不想出門。」

這個回答一定會讓你抓狂的。因為,你根本不是想要徵求他的意見,你只是想告訴他,「嘿,你別玩了,我們該出門了。」

但是,既然你沒表達清楚,就別怪孩子不留情面地拒絕嘍!

這就是溝通不清晰惹的禍。

接下來,父母大概率會做的事情就是哄騙、賄賂,達不到目的就會變成威脅、批評、嘮叨孩子。

其實,如果你好好跟孩子說「嘿,寶貝,現在你要穿上鞋,因為我們該出門了」,這件事情可能就結束了。

所以,在和孩子溝通時,指令最好清晰,語氣溫柔,最重要是要是用陳述句,而不是疑問句或者反問句。

這樣,孩子才能真正get到你的要求,才能按照要求完成指令。

如何「對癥下遊戲」

面對孩子的各種磨蹭,開啟提醒、催促、嘮叨、怒吼的模式,不如創造有趣的遊戲,用「遊戲語言」和孩子有效溝通。

下面,我會針對一些具體場景,給出一些具有實操性的小建議(大家還可以針對孩子的實際情況,創建更多更有趣和有效的遊戲哦~)。

比如,在面對小孩子吃飯磨蹭這件事上,你可以先觀察一下,看他是走神了還是快吃飽了,如果是走神了,你可以這樣做和說——

這樣,孩子的注意力就會第一時間回歸到吃飯這件事上來~

比如,在寫作業這件事上,可以採用「進階遊戲」——

當孩子寫作業老是磨蹭時,可以先問問他,「是遇到難題了,還是作業多覺得有點累。」

孩子可以很直觀地看到自己寫作業的進度,三分之一、一半、三分之二,他會更有動力和勇氣去繼續前進。

比如,如果睡覺時間到了,孩子就是磨蹭著不肯上床。可以和他玩假想遊戲——

這時,你可以選一個孩子最喜歡的人物形象說:「注意啦!奧特曼,現在是你上床睡覺,積攢能量的時間啦!快點去吧!再晚,能量就不夠了!」

孩子往往會立刻「奧特曼」上身,乖乖爬上床去了。

再比如,想要讓孩子做事更有效率,可以採用提示遊戲:

你可以把出門前所有的準備工作分別寫在卡片上。

然後,讓孩子為這些卡片排個隊,讓他決定先做什麼後做什麼。

下次出門的時候,就按照卡片上的順序做準備,還可以比一比誰的速度更快哦!

看來,解決孩子身上的問題,用孩子感興趣又能聽得懂的「遊戲」,比很多高深和系統的方法,都要有效得多。

龍應臺曾在《孩子你慢慢來》中寫過這樣一句話:

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我們是一樣的生命,我們彼此尊重,我們一起成長。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都需要我們能適時地「蹲」下來,用孩子的視角去看世界,多一點尊重和理解,多一點耐心和智慧,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第一個原則:先聯結,後指導

無論希望孩子在遊戲中學到什麼道理,還是養成什麼習慣,都需要在遊戲前建立一種親密而溫暖的聯結。

但很多父母對這種親密聯結的理解有一些誤區:

比如,父母和顏悅色地跟孩子約定好,以後出門前要配合準備指令,不磨蹭不耽擱。

然而在出門前,父母卻對著孩子大聲提示:

你會發現,這種提示通常是沒用的,通常是會被孩子忽視的。

這時,父母很容易上頭,滿腔怒氣,心裡想:

要知道,這種方式可不是親密聯結,甚至連好好溝通都算不上。

那麼,到底該怎麼做,才是和孩子建立親密聯結呢?

科恩在書中給出了正反兩方面的答案:

建立親密聯結的行為 破壞親密聯結的行為

如果能做到(或避免)上述行為,相信你很快就可以和孩子建立親密溫暖的聯結,孩子也會充滿合作意願的。

有的父母可能還會問:時間來不及,不得不催促孩子的時候怎麼辦?這時,你可以嘗試用溫和而簡單的句子進行溝通和聯結:

比如,你可以說「我知道你想要慢慢做,但是我們要和時間賽跑啦!我來幫你,我們一起做完。然後和時間比一比,看看分針走到12點時,你有沒有穿好鞋!」

這種有趣的提議,孩子一般是不會拒絕的。

他會快速結束手邊的事,快速穿好鞋,然後要求你看看,是分針贏了還是他贏了!

第二個原則:溝通要清晰

很多時候,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是因為父母的指令太含糊,孩子完全不知道父母想讓他們做什麼。

況且,即使面對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也有著不同的理解。

比如,你原本想對孩子說「該出門了!」,可實際說的卻是「該出門了吧?"

孩子聽到了,以為你在問他,「是不是該出門了?」所以,很自然地回答,「不,我現在不想出門。」

這個回答一定會讓你抓狂的。因為,你根本不是想要徵求他的意見,你只是想告訴他,「嘿,你別玩了,我們該出門了。」

但是,既然你沒表達清楚,就別怪孩子不留情面地拒絕嘍!

這就是溝通不清晰惹的禍。

接下來,父母大概率會做的事情就是哄騙、賄賂,達不到目的就會變成威脅、批評、嘮叨孩子。

其實,如果你好好跟孩子說「嘿,寶貝,現在你要穿上鞋,因為我們該出門了」,這件事情可能就結束了。

所以,在和孩子溝通時,指令最好清晰,語氣溫柔,最重要是要是用陳述句,而不是疑問句或者反問句。

這樣,孩子才能真正get到你的要求,才能按照要求完成指令。

如何「對癥下遊戲」

面對孩子的各種磨蹭,開啟提醒、催促、嘮叨、怒吼的模式,不如創造有趣的遊戲,用「遊戲語言」和孩子有效溝通。

下面,我會針對一些具體場景,給出一些具有實操性的小建議(大家還可以針對孩子的實際情況,創建更多更有趣和有效的遊戲哦~)。

比如,在面對小孩子吃飯磨蹭這件事上,你可以先觀察一下,看他是走神了還是快吃飽了,如果是走神了,你可以這樣做和說——

這樣,孩子的注意力就會第一時間回歸到吃飯這件事上來~

比如,在寫作業這件事上,可以採用「進階遊戲」——

當孩子寫作業老是磨蹭時,可以先問問他,「是遇到難題了,還是作業多覺得有點累。」

孩子可以很直觀地看到自己寫作業的進度,三分之一、一半、三分之二,他會更有動力和勇氣去繼續前進。

比如,如果睡覺時間到了,孩子就是磨蹭著不肯上床。可以和他玩假想遊戲——

這時,你可以選一個孩子最喜歡的人物形象說:「注意啦!奧特曼,現在是你上床睡覺,積攢能量的時間啦!快點去吧!再晚,能量就不夠了!」

孩子往往會立刻「奧特曼」上身,乖乖爬上床去了。

再比如,想要讓孩子做事更有效率,可以採用提示遊戲:

你可以把出門前所有的準備工作分別寫在卡片上。

然後,讓孩子為這些卡片排個隊,讓他決定先做什麼後做什麼。

下次出門的時候,就按照卡片上的順序做準備,還可以比一比誰的速度更快哦!

看來,解決孩子身上的問題,用孩子感興趣又能聽得懂的「遊戲」,比很多高深和系統的方法,都要有效得多。

龍應臺曾在《孩子你慢慢來》中寫過這樣一句話:

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我們是一樣的生命,我們彼此尊重,我們一起成長。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都需要我們能適時地「蹲」下來,用孩子的視角去看世界,多一點尊重和理解,多一點耐心和智慧,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