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曾國藩:憂鬱離世,成功過,也失敗過,輝煌過,也失落過

雖然, 調查刺馬一案讓曾國藩暫時忘記了一些煩惱, 但刺馬案若隱若現的內幕又深深刺激著他的大腦神經。

曾國藩開始為大清的前途憂心,

鬱結在心中的悶氣讓他感到連呼吸都成了問題。

同治十年八月(西元1871年9月), 趁秋高氣爽的好天氣, 曾國藩和好友踏上停泊在下關碼頭江面上的「威靖」號輪船, 開始了為期兩個多月的軍事檢閱活動。

曾國藩一邊巡視, 一邊欣賞江南的秀麗風景, 心情自然也好了許多。

十月七日(11月19日)曾國藩一行到達上海, 在當地官員的陪同下, 開始視察江南製造總局的各種機器和輪船。

看到江南製造總局的造船技術在不斷改進, 曾國藩很高興, 但對木制艙板還是很不滿意。 因為打起仗來, 木板很容易起火燃燒。 既然洋人能造出鐵甲艦, 那麼中國人也不能落後。

曾國藩要求他們儘快造出鐵甲艦來, 並說如果中國能有50艘鐵甲大艦,

就敢和洋人在大海上一爭高下了。

然而, 當他進一步瞭解江南製造總局的情況時, 他的情緒就沒有那麼高漲了。 因為江南製造總局不僅效率低、成本高, 而且浪費也太大。

所以, 沒準哪一天就會有人提議, 停辦江南製造總局, 乾脆向洋人去買軍火兵艦算了。 這好像一股冷風, 把曾國藩吹得清醒了不少。

既然出現了問題, 就要解決問題, 沒什麼可怕的。 只要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不就萬事大吉了嗎?

可洋人辦工廠, 都是廠方自己經營管理, 以盈利為目的, 所以效率很高。 而中國正好相反, 江南製造局全由公款生產, 產品又全部直接調撥給軍營、炮臺, 不講求盈利和效益。

經營體制的不同, 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曾國藩萬萬沒想到是這個結果, 臉色開始陰沉了。 因為只要大清存在一天, 這個辦工廠的體制就不會改變。

照這樣下去, 工廠總有一天要停辦。 然而, 如果中國不設廠自造武器, 一切都靠買外國的, 中國還拿什麼來自強?

大清已經腐敗到骨髓, 本以為依靠先進的工廠,

製造一些堅船利炮, 和洋人一爭高下, 結果卻是如此。

曾國藩越想越苦惱, 製造鐵甲艦遙遙無期, 復興強國也只是一個夢而已。 他只覺得渾身乏力, 忽然覺得一陣眩暈, 接著便是張口結舌, 不能完整地說出一句話來, 再下去便什麼都不知道了。

經過全力搶救, 三天后, 曾國藩才慢慢清醒過來, 但感覺這一次病的更加嚴重了。 他深怕再次昏迷後就永遠也醒不過來了, 自己肩負的擔子很重, 許多事情需要在清醒的時候交代清楚。

六十年的人生歷練, 三十年的宦海沉浮, 二十年的戎馬生涯, 已經使他對人世的一切都洞若觀火, 對天地滄桑也了然於心。

只可惜他有一種油盡燈枯的感覺, 於是匆匆結束對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的視察, 乘船回到了江寧。

在江甯的曾國藩心裡一直很憂鬱, 他自己也弄不清楚到底是為什麼。

也許是年紀大了的緣故吧, 因為自己變得愛回憶往事了, 回憶以前的崢嶸歲月, 回憶那個曾經叱吒風雲的湘軍主帥。  

同治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西元1872年1月2日), 曾國藩搬進剛剛修建完畢的兩江總督衙門。喬遷之喜,慶祝、擺宴自然不能少,但曾國藩卻一點也提不起精神來。

江南的冬天雖然溫暖如春,但曾國藩覺得內心空曠無比,病情也逐漸加重。

兩個月後,曾國藩突發腳麻之癥,頭暈目眩,舌頭僵硬不能說話。

他意識到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了,但對大清的未來還是不放心,於是趕緊寫信給自己的接班人李鴻章,想交代一些後事。

接信後的李鴻章冒著嚴寒,由保定趕到江寧。

師生見面後商議了幼童出洋的事情,並聯名上奏,強調這是中國自強的根本大計,希望朝廷能夠重視。

曾國藩為大清真是殫精竭慮,自己即將不久于人世,卻還想著大清的前途,不愧為一代名臣。

曾國藩還歸納了自己的人生教訓,向李鴻章交代了三點:一是湘軍裁撤的事情,他自認自己顧慮太多,自剪羽翼,做法欠妥。

他讓李鴻章切記手裡的軍隊只可加強,不可削弱。二是希望李鴻章以一身為天下表率,多多培養種子,才能正人心,淳世風。

三是辦洋務之事一定要抓緊,但有一點要注意,就是馮桂芬說的:「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看著侃侃而談的老師,李鴻章放心了,認為老師的病沒什麼大礙。由於年關臨近,他不得不辭別曾國藩趕回直隸,但怎麼也沒想到這次竟然是和恩師的最後一次見面。

和李鴻章一番長談後,曾國藩極度興奮,他已經好久沒有這麼興奮了,但緊接著舊病復發了,頭昏眼花,耳鳴不止,一連幾天不能開口說話。

直到大年三十,過節的氣氛讓曾國藩感到輕鬆了許多。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3月12日),在花園散步的曾國藩突然腳麻不能動,接著兩眼看東西模糊不清,肢體偏癱,當晚便不治身亡,享年62虛歲。

當月,清廷聞訃,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文正。

大清的確應該好好地嘉獎一下這位功臣,如果沒有這個漢人的努力,大清朝可能已經被太平天國踩在了腳下,正因為有了這個漢人的忠誠,大清才又茍延殘喘了50年。

幾個月後,曾國藩的靈柩被運到長沙,葬在長沙南門外的金盆嶺。後來,又改葬在善化縣(今望城縣)湘西平塘伏龍山,和夫人歐陽氏合葬。

一代名臣,就這樣隕落了。成功過,也失敗過,輝煌過,也失落過,一切都成了歷史,只留下了是是非非,任後人來評說。

曾國藩搬進剛剛修建完畢的兩江總督衙門。喬遷之喜,慶祝、擺宴自然不能少,但曾國藩卻一點也提不起精神來。

江南的冬天雖然溫暖如春,但曾國藩覺得內心空曠無比,病情也逐漸加重。

兩個月後,曾國藩突發腳麻之癥,頭暈目眩,舌頭僵硬不能說話。

他意識到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了,但對大清的未來還是不放心,於是趕緊寫信給自己的接班人李鴻章,想交代一些後事。

接信後的李鴻章冒著嚴寒,由保定趕到江寧。

師生見面後商議了幼童出洋的事情,並聯名上奏,強調這是中國自強的根本大計,希望朝廷能夠重視。

曾國藩為大清真是殫精竭慮,自己即將不久于人世,卻還想著大清的前途,不愧為一代名臣。

曾國藩還歸納了自己的人生教訓,向李鴻章交代了三點:一是湘軍裁撤的事情,他自認自己顧慮太多,自剪羽翼,做法欠妥。

他讓李鴻章切記手裡的軍隊只可加強,不可削弱。二是希望李鴻章以一身為天下表率,多多培養種子,才能正人心,淳世風。

三是辦洋務之事一定要抓緊,但有一點要注意,就是馮桂芬說的:「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看著侃侃而談的老師,李鴻章放心了,認為老師的病沒什麼大礙。由於年關臨近,他不得不辭別曾國藩趕回直隸,但怎麼也沒想到這次竟然是和恩師的最後一次見面。

和李鴻章一番長談後,曾國藩極度興奮,他已經好久沒有這麼興奮了,但緊接著舊病復發了,頭昏眼花,耳鳴不止,一連幾天不能開口說話。

直到大年三十,過節的氣氛讓曾國藩感到輕鬆了許多。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3月12日),在花園散步的曾國藩突然腳麻不能動,接著兩眼看東西模糊不清,肢體偏癱,當晚便不治身亡,享年62虛歲。

當月,清廷聞訃,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文正。

大清的確應該好好地嘉獎一下這位功臣,如果沒有這個漢人的努力,大清朝可能已經被太平天國踩在了腳下,正因為有了這個漢人的忠誠,大清才又茍延殘喘了50年。

幾個月後,曾國藩的靈柩被運到長沙,葬在長沙南門外的金盆嶺。後來,又改葬在善化縣(今望城縣)湘西平塘伏龍山,和夫人歐陽氏合葬。

一代名臣,就這樣隕落了。成功過,也失敗過,輝煌過,也失落過,一切都成了歷史,只留下了是是非非,任後人來評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