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莊子:真正的快樂,就是「無為」

@LOVE心專注男人的成功勵志, 職場乾貨。

山腰總是最擠的, 你得去山頂看看, 希望我的文字讓大家早些找到成功的路。

我是圓圓, 一個專注于成功勵志的文字輸出者。

--------這是分割線-------

老子《道德經》第12章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 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 令人行妨。

可見, 過度的物質滿足, 享受世俗的功名利祿, 其實是非常傷損身心健康的。

因此, 老子告誡大家:真正聰明的人, 只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 應該拋去外物的引誘, 來確保安足純樸的生活。

「別人笑我太瘋癲,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世俗之人, 他們大多是這樣的:他們尊崇富有、高貴、長壽和善名;

他們喜歡身體的安適、豐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飾、絢麗的色彩和動聽的樂聲;

他們厭惡貧窮、卑微、短命和惡名;

他們所痛苦煩惱的, 是身體不能獲得舒適安逸、口裡不能獲得美味佳餚、外形不能獲得漂亮的服飾、眼睛不能看到絢麗的色彩、耳朵不能聽到悅耳的樂聲。

假如他們得不到這些物質滿足, 就會憂心忡忡, 焦慮、抑鬱。

因此孔子說「小人長戚戚」, 曾國藩也說「小人滿腹物欲」。

很多人羨慕富有的人, 但是富有的人難道就是最快樂最幸福的人嗎?

其實不然, 富有的人, 勞累身形, 勤勉操作, 積攢了許許多多財富, 但是不能全部享用, 最後虧待了身體, 也虧欠了家人。

很多人羨慕高貴的人, 但是高貴的人難道就真正幸福快樂嗎?

其實不然, 高貴的人, 夜以繼日地苦苦思索, 考慮怎樣才能保全權位和厚祿。

於是乎, 他們焦慮萬分, 勾心鬥角, 最後對待身體也就太忽略了。

正因此如此, 老子道德經第44章告誡大家: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長久。

過分地追求名聲, 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多的積斂財富, 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

所以說, 人要知足常樂, 懂得滿足, 就不會受到屈辱;

懂得適可而止, 就會少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那麼, 什麼才是真正幸福快樂的生活?

莊子在《至樂篇》說道:吾以無為誠樂矣, 又俗之所大苦也。 故曰:「至樂無樂, 至譽無譽。 」

即:我認為無為就是真正的快樂, 但這又是世俗的人所感到最痛苦和煩惱的。

所以說:「最大的快樂就是沒有快樂, 最大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

緊接著, 莊子說:至樂活身, 唯無為幾存。

也就是說: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使自身存活, 而唯有無為算是最接近於使自身存活的了。

莊子的意思是告誡大家不要為了準求身外之物, 而傷害了自身的「性命之情」。

人在滿足基本物質需求後, 就要一切順其自然、無為不爭, 讓自己生命與天性吻合,繼而活出真正的快樂。

《中庸》開篇便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上天賦予人的這一點真靈,就是人的自性本性。

人依循天理良心(本性)的所思所做所為就叫做「道法自然」。

能夠做到「道法自然」的人,才是真正的逍遙,才是最幸福快樂的!

無為,並不是一種消極的觀點,而是看透真相後的一種坦然。具體又該如何理解無為的思想呢?

1、無為,就是「為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最後一句話說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人道是要遵循天道的,天道是滋潤萬物,而不傷害萬物;

人道也應該如此,在積極作為的前提下,又不去爭名奪利,不要被俗世的名利捆綁住了心靈,做人做事的動機要單純。

拿東漢名將馬援來舉例,他早年種田放牧,因為善於動腦子,收穫頗豐。

當時,他共有馬、牛、羊幾千頭,穀物數萬斛。

但是馬援不甘心被身外之物束縛,慨然長歎道:「凡是從農牧商業中所獲得的財產,貴在能施救濟於人,否則就不過是守財奴罷了!」

於是乎,馬援把所有的財產都分給兄弟和朋友,自己只穿著羊裘皮褲,過著清簡的生活。

春秋時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道家學者范蠡也是如此做人做事。

他在幫助越王勾踐成功複國後,馬上捨棄眼前的功名富貴,激流勇退,最終得以保全。

之後,他隱姓埋名,三次經商,成為巨富,又三散家財,被後世尊為「財神」。

可見,真正精神世界豐富,幸福快樂的人,是為而不爭的「無為」。

就如老子所說的「玄德」一樣:生養撫育了萬物卻並不據為已有,為世間立下了卓越功勳但並不自恃有功,滋養了萬物但並不居於主宰地位。

2、無為,就是「不要刻意作為」

老子《道德經》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人說的話多了,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還不如保持虛靜沉默,把話留在心裡。

說話是如此,做人做事也是如此,千萬不要刻意而為,因為這樣就生出了虛偽和歹心,繼而會損失心性。

民間有句俗語:「普通的人看重利益,廉潔之士看重名聲,賢明之士崇尚意志,聖人推崇精神。」

但是,君子不器,君子的思想和作用不應該拘泥於某一方面;

一旦局限於一個方面,那麼傲慢與偏見就形成了,就成了刻意作為,而很難自然、無為。

所以,真正的樸素,就是沒有任何摻雜;真正的純粹,就是沒有虧損。

能夠表現純粹樸素的人,就是真正的「真人」。

而自然、無為的真人,才是最幸福最快樂的。

綜上所述,人生的幸福與快樂,並不能與物質滿足劃等號;

除了滿足基本物質需求後,還需要多追求精神世界的自在與富有,我們才能真正領悟生命的本質以及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幸福、快樂。

具體如何做呢?

就是要時刻反思自我,牢記莊子的告誡:

無為就是真正的快樂,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使自身以「無為」的方式存活著。

朋友們,您是怎麼看「無為」二字呢?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

-------這是分割線-------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希望圓圓的文章對您有幫助。

努力只能及格,拼命才會優秀。

更多的文章請您繼續關注「LOVE心」,期待您的成功!

讓自己生命與天性吻合,繼而活出真正的快樂。

《中庸》開篇便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上天賦予人的這一點真靈,就是人的自性本性。

人依循天理良心(本性)的所思所做所為就叫做「道法自然」。

能夠做到「道法自然」的人,才是真正的逍遙,才是最幸福快樂的!

無為,並不是一種消極的觀點,而是看透真相後的一種坦然。具體又該如何理解無為的思想呢?

1、無為,就是「為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最後一句話說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人道是要遵循天道的,天道是滋潤萬物,而不傷害萬物;

人道也應該如此,在積極作為的前提下,又不去爭名奪利,不要被俗世的名利捆綁住了心靈,做人做事的動機要單純。

拿東漢名將馬援來舉例,他早年種田放牧,因為善於動腦子,收穫頗豐。

當時,他共有馬、牛、羊幾千頭,穀物數萬斛。

但是馬援不甘心被身外之物束縛,慨然長歎道:「凡是從農牧商業中所獲得的財產,貴在能施救濟於人,否則就不過是守財奴罷了!」

於是乎,馬援把所有的財產都分給兄弟和朋友,自己只穿著羊裘皮褲,過著清簡的生活。

春秋時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道家學者范蠡也是如此做人做事。

他在幫助越王勾踐成功複國後,馬上捨棄眼前的功名富貴,激流勇退,最終得以保全。

之後,他隱姓埋名,三次經商,成為巨富,又三散家財,被後世尊為「財神」。

可見,真正精神世界豐富,幸福快樂的人,是為而不爭的「無為」。

就如老子所說的「玄德」一樣:生養撫育了萬物卻並不據為已有,為世間立下了卓越功勳但並不自恃有功,滋養了萬物但並不居於主宰地位。

2、無為,就是「不要刻意作為」

老子《道德經》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人說的話多了,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還不如保持虛靜沉默,把話留在心裡。

說話是如此,做人做事也是如此,千萬不要刻意而為,因為這樣就生出了虛偽和歹心,繼而會損失心性。

民間有句俗語:「普通的人看重利益,廉潔之士看重名聲,賢明之士崇尚意志,聖人推崇精神。」

但是,君子不器,君子的思想和作用不應該拘泥於某一方面;

一旦局限於一個方面,那麼傲慢與偏見就形成了,就成了刻意作為,而很難自然、無為。

所以,真正的樸素,就是沒有任何摻雜;真正的純粹,就是沒有虧損。

能夠表現純粹樸素的人,就是真正的「真人」。

而自然、無為的真人,才是最幸福最快樂的。

綜上所述,人生的幸福與快樂,並不能與物質滿足劃等號;

除了滿足基本物質需求後,還需要多追求精神世界的自在與富有,我們才能真正領悟生命的本質以及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幸福、快樂。

具體如何做呢?

就是要時刻反思自我,牢記莊子的告誡:

無為就是真正的快樂,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使自身以「無為」的方式存活著。

朋友們,您是怎麼看「無為」二字呢?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

-------這是分割線-------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希望圓圓的文章對您有幫助。

努力只能及格,拼命才會優秀。

更多的文章請您繼續關注「LOVE心」,期待您的成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