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沉迷手機錯不在孩子,根源在於這4類家庭,中的趕緊改

「孩子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 給遊戲充了錢。 」

「我是他爺爺, 他父母不在身邊, 我管不了他呀。 」

「孩子上網課需要手機, 我不知道他拿手機玩遊戲。 」

……

這是某遊戲平臺客服工作中最常接聽到的求助電話, 每通電話裡, 都有一個無助的家長。

如今, 未成年沉迷手機遊戲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也越來越低齡, 大人為此焦慮不已。

孩子沉迷手機只是一個表像, 背後的家庭和教育佔據很大的一部分因素。

以下幾種家庭, 孩子會更容易沉迷手機和遊戲。

一、缺少關愛和陪伴的家庭

每當父母發現孩子沉迷手機時, 總會痛心疾首地批評孩子:不懂事,

不爭氣, 對自己不負責。

卻很少, 聽聽孩子的聲音, 瞭解孩子的想法。

就好像在一個節目上, 孩子大聲控訴父母:手機才是你們的孩子。

他說, 在自己很小的時候, 爸爸媽媽就很愛玩手機, 那時候他就覺得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

有時候他想和爸爸媽媽一起玩, 爸爸媽媽卻只給了他一個手機, 讓他在一旁自己玩。

「拜託你們放下手機, 陪陪我好嗎?」

孩子沉迷手機的真正原因, 往往是因為他得不到自己想得到的。

孩子想要的是什麼?

很簡單, 無非是父母的關心、陪伴以及幫助。

在他想玩耍時, 父母願意當玩伴, 陪他一起瞭解這個世界, 一起探索未知領域。

在他感到失落時, 父母一直陪伴在身邊, 不斷鼓勵他,

支持他, 度過成長路上的種種難關。

這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而不是一臺冷冰冰的手機, 也不是一個個讓人眼花繚亂的遊戲。

遺憾的是, 很多父母都做不到。

國內有一家媒體曾經調查了200個小學生, 瞭解父母陪伴的情況, 結果卻讓人震驚:

父母玩手機時間多於陪伴孩子時間的, 多達45%;

而在和孩子聊天時玩手機的父母, 更是多達48%, 將近過半。

當父母把最應該用來陪伴孩子、輔導孩子的時間用來玩手機, 會產生怎樣的結果?

孩子開始沉迷手機...

孩子開始封閉自己...

孩子開始變得叛逆...

這不是危言聳聽, 而是無數事實一再證明的經驗之談。

如果父母不玩手機, 至少不要在陪伴孩子時玩手機, 把玩手機的時間拿來陪孩子, 孩子也不會對手機上癮。

二、給孩子的肯定和認同太少

有人說, 一個孩子成績不好的主要原因是沉迷遊戲。

恰恰相反, 很多孩子因為在學校和家庭裡找不到學習的自信, 才跑到遊戲裡找自信、找成就感。

玩遊戲是成績不好的一種結果, 而不是根本原因。

在我的工作經歷中,

曾遇到一個14歲的男孩, 愛打遊戲, 不愛說話, 成績也在班級裡墊底。 父母為了幫他戒除對遊戲的沉迷, 用盡一切方法, 軟的硬的都試過, 孩子卻絲毫沒有改變。

直到去年, 男孩媽媽生了一場大病, 男孩被這突然的變故嚇到, 在媽媽住院那段時間裡, 表現得比以前懂事很多。

生病中的媽媽也放棄了和孩子的劍拔弩張, 嘗試著和孩子聊天, 她想知道孩子究竟是怎麼想的。

在她的努力下, 孩子終於吐出心聲:

「在您和我爸的眼裡, 我就是一個學習不好的傻瓜, 可是在遊戲裡, 卻有很多人羨慕我打得好, 我在遊戲裡面有好多朋友, 他們都認同我, 他們不會因為成績看不起我。 」

聽到孩子說到「看不起」這三個字, 媽媽才意識到,

每一次對孩子學習上的不滿和打擊, 孩子表現出的「不屑一顧」都是內心受傷的掩飾, 他一直渴望著父母的肯定。

男孩這段話, 也是很多喜歡玩遊戲的孩子內心的聲音。

遊戲之所以讓孩子那麼著迷, 不單單是自控力差的問題, 在生活中得到肯定太少才是大問題。

在家缺乏價值認同,精神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孩子自然會到虛擬世界中獲取。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遊戲比大人更懂孩子的心,每闖一關的獎勵;過關斬將的痛快,正面且及時回饋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遊戲裡的朋友也多,拿起手機,他們就可以一呼百應,所有的委屈和壓抑都能在遊戲中釋放,成就感得到巨大的滿足。

這種成就感,是他們在家裡、在學校裡體會不到的。

因為一回到家,他們就是那個成績差、一無是處、讓大人頭疼的孩子。

這種落差,讓孩子很難抵抗遊戲的誘惑

三、缺少父親和父教的家庭

在許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一直缺席。

家庭生活似乎是妻子和媽媽全權負責的領域,「父愛如山」反而有了更貼切的定義:

跟山一樣,穩穩的、遠遠的呆在那裡,啥也不幹!

「水彩筆沒水了。」「找你媽去。」

「又尿褲子了。」「找你媽來給你弄。」

「我不想去幼稚園。」「別鬧了,你媽呢?快叫你媽來!」

……

喪偶式育兒,不僅毀了女人,也正在傷害我們的孩子。

1個好父親=200個好老師,只有當父親參與到家庭中,參與到教育子女中,孩子才能夠真正茁壯成長。

還記得2018年最火的「國民才女」武亦姝嗎?她在2019年考入清華大學新雅書院,成了最有名的「別人家的孩子」。

然而最讓我觸動的,還是武亦姝的父親,那個每天下班後就關掉手機的男人。

為了專心陪伴孩子,每天下午4:30後武亦姝父親就會關掉手機,不讓自己受手機影響。

這樣,他就能和妻子陪著女兒讀書、繪畫、學習,全力培養她的學習習慣、個性和人格。

在書香氛圍中長大的武亦姝,不僅才華出眾,也愛上了讀書和學習。

一個問題父親,會養出一個問題兒童。

同樣,一個以身作則、嚴於律己、言傳身教的父親,也會養出一個樣樣拔尖的孩子。

合格的父親,都會用自己的好行為去影響孩子的行為,成為孩子眼裡憧憬的榜樣。

四、父母經常爭吵,家庭氣氛太差

綜藝節目《老師請回答》裡,也有一個喜歡玩遊戲的15歲的少年,高一上了一年學以後就停學在家裡打遊戲,夢想成為一名電競選手。

做父母的,自然是不會同意孩子選擇這樣一條路。他們用各種極端的方法阻止孩子,斷網、沒收電腦、手機,沒想到得到的結果卻是更激烈的反抗,孩子將家裡的電腦電視都砸了。

然而,老師在幫助孩子的過程中發現,少年並不是一開始就對遊戲有很大興趣,在他開始喜歡遊戲的那段時間,正是父母感情不和、鬧離婚的時候,他的家庭中充滿不安,與父親的關係也如履薄冰。

遊戲的出現,某種程度上成為他的宣洩,也被他用做逃避現實中不想面對的事的工具。

Wendy媽有話說:

沉迷手機和遊戲的孩子,表面上看難以管教、偏執,其實他們的內心都有一個黑洞,沒有遊戲的時候,被迷茫和無助所佔據。

我們總想方設法地去改變這樣的孩子,其實最需要改變的是家長自己。

改變我們和孩子溝通的態度,改變我們陪伴孩子的方式,改變家庭的不和諧的氛圍,用愛填滿孩子內心的空虛。

愛和陪伴給足了,孩子就會有你想像不到的變化。

在家缺乏價值認同,精神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孩子自然會到虛擬世界中獲取。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遊戲比大人更懂孩子的心,每闖一關的獎勵;過關斬將的痛快,正面且及時回饋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遊戲裡的朋友也多,拿起手機,他們就可以一呼百應,所有的委屈和壓抑都能在遊戲中釋放,成就感得到巨大的滿足。

這種成就感,是他們在家裡、在學校裡體會不到的。

因為一回到家,他們就是那個成績差、一無是處、讓大人頭疼的孩子。

這種落差,讓孩子很難抵抗遊戲的誘惑

三、缺少父親和父教的家庭

在許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一直缺席。

家庭生活似乎是妻子和媽媽全權負責的領域,「父愛如山」反而有了更貼切的定義:

跟山一樣,穩穩的、遠遠的呆在那裡,啥也不幹!

「水彩筆沒水了。」「找你媽去。」

「又尿褲子了。」「找你媽來給你弄。」

「我不想去幼稚園。」「別鬧了,你媽呢?快叫你媽來!」

……

喪偶式育兒,不僅毀了女人,也正在傷害我們的孩子。

1個好父親=200個好老師,只有當父親參與到家庭中,參與到教育子女中,孩子才能夠真正茁壯成長。

還記得2018年最火的「國民才女」武亦姝嗎?她在2019年考入清華大學新雅書院,成了最有名的「別人家的孩子」。

然而最讓我觸動的,還是武亦姝的父親,那個每天下班後就關掉手機的男人。

為了專心陪伴孩子,每天下午4:30後武亦姝父親就會關掉手機,不讓自己受手機影響。

這樣,他就能和妻子陪著女兒讀書、繪畫、學習,全力培養她的學習習慣、個性和人格。

在書香氛圍中長大的武亦姝,不僅才華出眾,也愛上了讀書和學習。

一個問題父親,會養出一個問題兒童。

同樣,一個以身作則、嚴於律己、言傳身教的父親,也會養出一個樣樣拔尖的孩子。

合格的父親,都會用自己的好行為去影響孩子的行為,成為孩子眼裡憧憬的榜樣。

四、父母經常爭吵,家庭氣氛太差

綜藝節目《老師請回答》裡,也有一個喜歡玩遊戲的15歲的少年,高一上了一年學以後就停學在家裡打遊戲,夢想成為一名電競選手。

做父母的,自然是不會同意孩子選擇這樣一條路。他們用各種極端的方法阻止孩子,斷網、沒收電腦、手機,沒想到得到的結果卻是更激烈的反抗,孩子將家裡的電腦電視都砸了。

然而,老師在幫助孩子的過程中發現,少年並不是一開始就對遊戲有很大興趣,在他開始喜歡遊戲的那段時間,正是父母感情不和、鬧離婚的時候,他的家庭中充滿不安,與父親的關係也如履薄冰。

遊戲的出現,某種程度上成為他的宣洩,也被他用做逃避現實中不想面對的事的工具。

Wendy媽有話說:

沉迷手機和遊戲的孩子,表面上看難以管教、偏執,其實他們的內心都有一個黑洞,沒有遊戲的時候,被迷茫和無助所佔據。

我們總想方設法地去改變這樣的孩子,其實最需要改變的是家長自己。

改變我們和孩子溝通的態度,改變我們陪伴孩子的方式,改變家庭的不和諧的氛圍,用愛填滿孩子內心的空虛。

愛和陪伴給足了,孩子就會有你想像不到的變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