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魯鵬程:善於啟發孩子的學習,而非強行灌輸,讀經教育與填鴨或灌輸大不同!


文/魯鵬程

孔子曾說:“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則不復也。 ”意思是說, 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 想說卻說不出來時, 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 就不去啟發他。 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 就不要再反復地給他舉例子了。

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也是現在的父母們應該引以為戒的警語, 即要對孩子嚴格要求, 先讓他積極思考, 再進行適時啟發。

我們知道, 在孩子學習的問題上, 他才是主體, 是應該動手、動腦主動探索、求教的一方, 而父母只是孩子的引導者、啟發者,

不能代替孩子決定他應該學些什麼、怎樣學以及必須要達到何種程度等。

可是, 我們有些父母卻將孩子的學習當成了自己要完成的任務, 並把學習看成是孩子唯一的人生出路, 看成是他將來通往功成名就的橋樑, 而且還將孩子一生的幸福與之畫上了等號。 在這種功利心的驅使之下, 這些父母選擇了忽視孩子的感受, 剝奪他的主動權, 一方面不斷給孩子增加學習量和學習難度, 另一方面又不停地代替他解決學習上的各種問題。

請仔細想一下, 在這個無異于父母自問自答的過程中, 孩子得到了什麼?是快樂和幸福嗎?是真正的成長嗎?不是, 除了身心的疲憊, 孩子得到的只是一些已經被父母嚼爛了的、毫無味道的“殘羹冷炙”!孩子很可能會因此失去勤於動手、動腦的能力,

也會失去對學習的興趣, 進而不肯再在學習上下功夫了。

所以, 請為人父母者不要再做孩子學習上的灌輸者了, 而是應該努力做他的啟發者!啟發孩子學會思考, 喚起他的學習熱情, 激發他學習的主動性, 使他能嘗到學習的樂趣。 當孩子真正喜愛上學習之後, 他就不會再把學習看成是負擔了。

那麼, 我們如何才能做好孩子的啟發者而不是“灌輸者”呢?

順應孩子天性, 不強制他所有時間都學習。

明朝學者王守仁曾說過:“大抵童子之情, 樂嬉遊, 而憚拘檢, 如草木之始萌芽, 舒暢之, 則條達, 摧撓之, 則衰萎。 ”意思是說, 孩子天生喜愛嬉戲玩樂, 而害怕被拘束, 就像剛要萌芽的小草,

順應它的成長, 它就會蓬勃地向上生長, 摧殘、阻撓它, 它就會逐漸衰敗。

可見, 如果我們不順應孩子的天性, 總是對他進行“填鴨式”教育, 強制著他將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 無疑是在做揠苗助長的事情, 其結果就是孩子越來越討厭學習, 越來越缺少學習的主動性。

所以, 我們不宜再額外加重孩子學習負擔, 如報各種課外輔導班、讓他做大量的習題等, 也不應該在孩子寫作業時全程陪在他身邊, 替他解決所有問題……

在這點上, 我們最好的做法是為他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點撥他的疑問, 為他指引努力的方向, 而不是給他提供現成的答案。

掌握提問的藝術, 啟發孩子的各種能力。

我們在提示、啟發孩子時, 如果掌握了提問的藝術,

知道該怎樣向孩子提問題、怎樣啟發他提出疑問、如何與他進行討論等, 就可以幫助孩子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從而實現啟發孩子的最終目的——讓他擁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 當孩子對某種事物產生了探尋的興趣時, 我們就可以自然地問出如“你從中觀察到了什麼”、“這和你想的一樣嗎”等類似的問題;當他對此事物有了一定的瞭解時, 我們可以問“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果不是這樣, 那會出現怎樣的情況”等問題;當他得出了自己的結論時, 我們還可就他的結論加以提問, 提示他對得出的結論加以審視和確認。

此外, 孩子在與父母互相提問、互相討論的過程中, 他的想像力、思考力、表達力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鍛煉與發揮,

這對他的學習和成長都是非常有好處的。

要適時地去讚賞孩子, 使他獲得成就感。

先講一個小故事:

一天晚飯後, 4歲兒子拿著他心愛的童話書來到媽媽跟前, 要她給自己讀《三隻小豬》的故事聽。 媽媽將兒子抱在懷裡, 繪聲繪色地為他讀起了故事。

讀完故事後, 媽媽問兒子:“孩子, 三隻小豬中誰蓋的房子最牢固?”

兒子回答說:“豬小弟蓋的最牢固。 ”

媽媽又問:“豬小弟為什麼能蓋出牢固的房子呀?”

兒子想了想說:“因為他勤快、認真!他的兩個哥哥都太懶了。 ”

媽媽豎起大拇指, 笑著對兒子說:“你答對了!那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向豬小弟學習, 做事的時候要勤快、認真一點呢?”

聽了媽媽的話, 兒子笑著點了點頭。

這位媽媽利用給孩子講故事的機會, 通過巧妙的提問啟發了孩子去思考問題,並在他回答出問題後,及時給予了他應有的讚賞。這使孩子獲得了不小的成就感,也讓他以後會對類似的事情,如學習、思考等更感興趣。

此外,我們也可以像這位媽媽一樣,趁機提醒孩子要向那些擁有優秀品質的好榜樣學習,這是很好的啟發孩子的方法,可謂是“寓教於樂”了。

讀經教育與“填鴨”或“灌輸”教育不同。

這裡順便提一下,前面講到了讀經教育,可能在一些人看來也是“填鴨”教育或“灌輸”教育,其實不然。

填鴨,是為商人在賣鴨子之前,給鴨子使勁餵食,即使鴨子吃不下去了,也要使勁再塞一些,以增加鴨子的重量。把“填鴨”借用到教孩子學習上,就是硬逼著孩子去學習他還學不來的東西。但“讀經教育”跟“填鴨”教育是不同的,讀經就是讓孩子誦讀經典,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孩子們輕鬆快樂地讀經典,在記憶力最好的年齡把經典熟讀成誦。

前面我也曾經提過,孩子在記憶力好的年齡是一定要吸收東西的,不讓他背經典,他就會背廣告,總之他不會閑著。很多孩子熱衷於複述廣告,因為他們都有強大的吸收力和學習的熱情。讀誦經典跟複述廣告是一樣的道理,都是孩子在記憶力的最佳發展階段來做的,而讀誦經典對孩子來說,是一件“正事兒”,因為他需要吸收,需要儲存,所以不能說是“填鴨”。

填鴨,是填了很多食,而那些食物是鴨子不需要的。但孩子不一樣,他的記憶力非常好,不記這個,就記那個,在這個時候不讓他通過讀誦的方式記幾部經典,又讓他去記什麼呢?難道僅僅是兒歌嗎?等他長大了,他有經典在大腦中,他的理解力也有高度的發展了,他就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自自然然地對經典進行“反芻”,最終理解,並能有所悟,還能靈活運用,指導他的人生,這一點,兒歌做得到嗎?

現在想想,是不是我們對小時候五六歲、六七歲時記的一些東西還很熟悉呢?但如果僅僅是兒歌又有什麼價值呢?所以,我們應該有所反思,除了兒歌之外,孩子還可以吸收更有營養的東西。

我們知道,現在的課程,有需要理解的,也有需要記憶也就是背誦的。那麼,我們就要知道,該理解的課程就去讓孩子理解,該記憶該背誦的課程就一定要讓他去記憶背誦;還要知道,哪些是孩子現在就用的,哪些是給孩子的未來人生智慧打基礎的;更要知道,經典可以開發孩子的人性、品格與智慧,而這也是教育的關鍵,如果忽略了這一點的話,那就培養不出真正的人才來。

希望這些話,一是能打消我們的疑慮,二是讓我們生起對經典教育的信心。

通過巧妙的提問啟發了孩子去思考問題,並在他回答出問題後,及時給予了他應有的讚賞。這使孩子獲得了不小的成就感,也讓他以後會對類似的事情,如學習、思考等更感興趣。

此外,我們也可以像這位媽媽一樣,趁機提醒孩子要向那些擁有優秀品質的好榜樣學習,這是很好的啟發孩子的方法,可謂是“寓教於樂”了。

讀經教育與“填鴨”或“灌輸”教育不同。

這裡順便提一下,前面講到了讀經教育,可能在一些人看來也是“填鴨”教育或“灌輸”教育,其實不然。

填鴨,是為商人在賣鴨子之前,給鴨子使勁餵食,即使鴨子吃不下去了,也要使勁再塞一些,以增加鴨子的重量。把“填鴨”借用到教孩子學習上,就是硬逼著孩子去學習他還學不來的東西。但“讀經教育”跟“填鴨”教育是不同的,讀經就是讓孩子誦讀經典,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孩子們輕鬆快樂地讀經典,在記憶力最好的年齡把經典熟讀成誦。

前面我也曾經提過,孩子在記憶力好的年齡是一定要吸收東西的,不讓他背經典,他就會背廣告,總之他不會閑著。很多孩子熱衷於複述廣告,因為他們都有強大的吸收力和學習的熱情。讀誦經典跟複述廣告是一樣的道理,都是孩子在記憶力的最佳發展階段來做的,而讀誦經典對孩子來說,是一件“正事兒”,因為他需要吸收,需要儲存,所以不能說是“填鴨”。

填鴨,是填了很多食,而那些食物是鴨子不需要的。但孩子不一樣,他的記憶力非常好,不記這個,就記那個,在這個時候不讓他通過讀誦的方式記幾部經典,又讓他去記什麼呢?難道僅僅是兒歌嗎?等他長大了,他有經典在大腦中,他的理解力也有高度的發展了,他就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自自然然地對經典進行“反芻”,最終理解,並能有所悟,還能靈活運用,指導他的人生,這一點,兒歌做得到嗎?

現在想想,是不是我們對小時候五六歲、六七歲時記的一些東西還很熟悉呢?但如果僅僅是兒歌又有什麼價值呢?所以,我們應該有所反思,除了兒歌之外,孩子還可以吸收更有營養的東西。

我們知道,現在的課程,有需要理解的,也有需要記憶也就是背誦的。那麼,我們就要知道,該理解的課程就去讓孩子理解,該記憶該背誦的課程就一定要讓他去記憶背誦;還要知道,哪些是孩子現在就用的,哪些是給孩子的未來人生智慧打基礎的;更要知道,經典可以開發孩子的人性、品格與智慧,而這也是教育的關鍵,如果忽略了這一點的話,那就培養不出真正的人才來。

希望這些話,一是能打消我們的疑慮,二是讓我們生起對經典教育的信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