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尚»正文

梵克雅寶雅藝之美珠寶大展@北京

上禮拜六, 梵克雅寶「雅藝之美」典藏臻品回顧展在北京今日美術館開展。 這個展覽尚在籌備初期時我就聽到了風聲, 在規模上它甚至超過了去年世家在京都的年度大展, 題材也更寬泛, 大家從展名中就能窺見一斑:典藏臻品——夠格兒進入到這三四百件豪華陣容中的, 都是梵克雅寶創作歷史上的代表作、標誌性專利發明、珍貴寶石集錦、名人擁有, 與其他形式藝術交融而成的或是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之作。 簡而言之:那些有談資的作品。

從這個角度講, 我認為此次大展是普通愛好者瞭解梵克雅寶的一個最為全面的好起點。

更難得地, 這樣的展覽, 終於給放到北京來落地了。

之前我朋友跟我講去的時候喊她一起, 我說好, 結果她來了, 背了個跟自己體重差不多的相機, 鏡頭長長短短的一書包, 很像公園裡拍花兒大爺的那種裝備, 真的很優秀。 我當場倒退了一步, 她白了我一眼說:怎樣啊, 拍照是我們窮人唯一擁有珠寶的方式啊!

好的, 聽起來的確有共鳴, 本文的所有配圖就來自于這位朋友好了。

明天又是週末, 我估計很多人一早定了票, 那麼我就在這裡快速嘮叨兩句這場展覽的觀賞重點, 特別是幫大家在觀看邏輯和必看展品這兩方面標一標紅(這次的很簡單好理解)。 希望大家一場看下來, 都在心裡的某個地方擁有過了一兩件那就再好不過了。

展覽的基本資訊

其實這次展覽是有延續性的, 續的是2012年在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舉辦的那次臻品回顧展。 六年之後, 從巴黎到北京, 展品亦隨時間推移而有所增補, 最終形成超過三百六十件的高級珠寶臻品共聚一堂的景象。

我認為這一方面展示了梵克雅寶的創作深度, 要知道, 某些品牌二十件作品就敢做個展啊;另一方面當然是值得欽佩的品牌格局:比起做爆款快速斂財, 更重要的是花時間修復和完善一個齊整的典藏系列。 過多少年再回頭看, 這可能才是一個珠寶世家的筋骨。

本文所有配圖版權@Hanny@表姐

現場布展是由長期合作的Jouin-Manku事務所擔綱, 基本上來說圍繞著“水墨森林”這個概念來營造,

很懂得貼近中國文化。 甚至地毯、壁紙、帷幔都隨著年代和空間變化由淺至深, 配合整體深灰+藍色調, 試圖讓參觀者有種走入水墨畫深處的體驗。 我自己的感受就是很安靜、禪意四溢的一個布展, 當然一定要選在工作日去, 體會更猛烈。

展品方面, 從大面兒上看來源分成兩個方向, 都在展品下方的標籤上注明了:一是梵克雅寶典藏系列。 這個系列的珠寶大多是典藏總監Catherine Cariou女士收到各路線報後從世界各地的拍賣會、私人賣家、甚至古董市場上一件件收回來的, 從零到一千多件這個系列逐漸豐滿的過程可想而知耗費了多少時間、財富和心血;

二是私人藏品系列, 這個系列我著重推薦大家留意。 私人藏品的意思是,

這些梵克雅寶的作品已經被某位元買家收入囊中, 為了支持這次大展, 又再度借回給世家做展出的。

坦白說看完了我十分感慨, 感慨的點並非買得起買不起這件事, 而是這些買家真正好眼光, 大部分作品並非徒有大顆珍貴寶石的堆砌, 而是在藝術美感、寶石表達和功能性上一樣做到了登峰造極。 敢於出手這些作品, 除了財力, 是真有魄力。

觀展邏輯

一個大展, 筋骨是布展邏輯, 是如何讓觀看者由淺及深根據展品的擺放次序漸入觀賞佳境, 從而產生自己的理解, 然後反過來去領悟策展人的一片苦心。 去年梵克雅寶京都的至臻之藝大展, 策展人松原龍一遵循了一個隱秘又高難度的策展思路:以不同時期不同空間匠人們並駕齊驅的至臻匠心來取代通常策展人會用到的“文化的融合”來表達藝術上的匠人精神,

絕對是一次讓人畢生難忘的、精彩的大師級呈現。

今次北京大展,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的策展人Evelyne Possémé女士的策展思路更為平鋪直敘——依照年代順序陳列。 這也是我在開頭說這場展是“對普通愛好者友好型”的另一個原因。

01

小型陳列廊(1910-1930年代作品)

用來呈現展品的第一個房間, 依規格被稱為小型陳列廳。 雖然這一間只陳列了二十世紀初品牌正式落戶於巴黎芳登廣場之後二十年的作品, 但卻在這次展覽中非常重要。

原因有兩個:一是二十年代是社會湧現出最多藝術形態的黃金年代, 梵克雅寶在這十年中誕生了大量裝飾藝術和受東方藝術影響的佳作;二是這次本身就是梵克雅寶和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合作的展覽, 所以“裝飾藝術”已經自帶主角光環了。

在這個展區,每逢大展都會露面的標誌性作品大家不要錯過:

裝飾藝術之前,皇室貴族中比較流行的是以奢華、鑽石和繁複花紋為特色的愛德華風格。當時的梵克雅寶曾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輪船的富豪訂制了這款“Varuna”帆船管家鈴。

跟著就是裝飾藝術大爆炸的年代,筆直對稱的設計大比例地出現於所有領域。由鑽石和鉑金製成的“白色珠寶”當之無愧的成為珠寶界的寵兒,那時候還沒黃金什麼事兒,屬於鑽石+鉑金一統天下的華麗年代。

為了女性可以優雅的查閱時間,梵克雅寶同期生產了一批腰鏈表和手鏈表,整體風格保持裝飾藝術特色。

化妝盒與煙盒也是那個時期梵克雅寶最為擅長和聞名的作品。

還因為埃及法老圖坦卡蒙陵墓的發現,全世界各行各業都跟了一把熱點。聽說梵克雅寶在這個時間段只創作了幾十件埃及風珠寶作品,所以一件值千金,是十分難得一見的珍品。

三十年代對梵克雅寶來說特別重要,因為在這十年,好多個專利作品陸續面世。世界經濟雖然在經歷持續缺血的大衰退,但文化藝術領域卻反其道而行之的百花齊放。

據說Charles Arpels在拜訪社交名媛Florence Jay Gould時,發現她為了方便,把隨身化妝用品和打火機都塞進一只好彩煙盒裡,梵克雅寶的Minaudière百寶匣就以此為靈感應運而生。希望大家參照朋友對我的抓拍完成一張最酷的觀展照片。

隱密式鑲嵌在我看來是梵克雅寶極致工藝的濃縮,因為它試圖展現的,是寶石的純粹之美。

所以,工匠以巧思剔除掉寶石周圍的所有支撐,轉而把它們“滑進”之前設定好的金屬軌道中,彼此嚴絲合縫,從正面看,像集體懸浮於空氣當中。每個第一次近距離觀察到隱密鑲嵌的人,都禁不住嘬牙花子表讚歎服氣。

三十年代歐洲還有一對穿衣偶像不能不提,就是溫莎公爵和夫人。其中溫莎公爵夫人促成了梵克雅寶在彼時的兩項招牌設計:一是鎖形Cadenas腕表,因為那個時候社會上的風評是女性在公共場合佩戴腕表或是看表是不雅的行為;

二是Zip項鍊的靈感萌芽。我之前讀點歷史,發現拉鍊本是借由戰爭由愛馬仕的第二代掌門人埃米爾愛馬仕從加拿大帶到法國,引入時尚界。三十年代的人覺得這個東西時尚有趣,溫莎公爵夫人就建議彼時的梵克雅寶創意總監Renée Puissant以拉鍊為原型設計一款珠寶。

最終,ZIP拉鍊項鍊在五十年代才真正地被創造出來,但技術探索之路,早在三十年代末就已經提上議程了。

除此之外,在三十年代還湧現了大量的現代主義風格珠寶。

02

「黃金之手」展示區

在從小型到中型陳列廳過度的轉彎處,有兩位梵克雅寶的「黃金之手」從巴黎專程來到北京在現場展現珠寶製作工藝,一位負責寶石鑲嵌(長得帥),另一位製作珠寶框架。

業內總有人笑稱,身為珠寶工匠,能在芳登廣場梵克雅寶工坊擁有窗邊光線最好的工位,是他們畢生追求的至高榮譽。翻譯過來就是,做工匠做到這份兒上也算到頭兒了,可以拿終身成就獎了。

所以這次梵克雅寶把這些應該被保護起來的工匠拉到北京現場,也算是豁命做展了。但工匠不是每天都在的,想踩著他們在的時間去看展的可以拉到最下看我的“個人觀展建議”部分。

如果趕不及現場觀摩「黃金之手」,旁邊還有一個互動顯示幕,大家可以通過觸控式螢幕身臨其境瞭解工坊流程,我拍了一個短視頻示範一下這些地方都可以點。

03

中型陳列廊(1940-2010年代作品)

中型陳列廳以四十年代開場,很磅礴,因為大家知道四十年代是一個喜憂參半很跳tone的年代。前半截打仗打到一窮二白,後半截全世界一起相擁療傷。這個時候梵克雅寶創造了一些主打溫情牌,宣揚真善美的珠寶形象。

芭蕾舞伶和精靈就是這個時期誕生的、至今也是梵克雅寶招牌的作品。上次我也寫過,在梵克雅寶的體系內,只有這條線的作品是在美國市場誕生,反過來影響巴黎的創作。究其原因,我是認為美國人對美好的認知絕大多數都集中在超級英雄拯救世界、或者象徵美好的卡通形象上,這樣的價值觀和審美取向至今不變。

也是在戰後,愛情鳥/三隻小鳥胸針、雛菊戒指和耳環都陸續面世。這波創作展現了梵克雅寶極大的人文關懷,它們不僅是珠寶,更用來象徵穿越了戰爭溫暖和相互守護的忠貞愛情。

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還誕生了梵克雅寶的另外一項專利——萬用珠寶Passe-Partout.我覺得這個發明旨在為了滿足女性在不同場合的搭配,讓珠寶可以“萬用”的技術保障就是tubogaz煤氣管工藝,這種工藝讓金屬不需要焊接就可以自有柔軟的活動。所以項鍊可以扭成手鐲甚至腰帶,花朵可以拿下來當胸針使用。

到了1947年,對時裝稍有瞭解的人都知道New Look的誕生拉開了巴黎高級定制黃金年代的序幕。受高級時裝的影響,受那些紡織品紋樣、褶皺、流蘇、花結的影響,高級珠寶一方面呈現出輕盈飄逸的形態;

另一方面,配合著無窮無盡的戰後狂歡,配合著那些數不盡的舞會和晚宴,能夠毫無遮擋展現寶石之美的隱密式鑲嵌作品蓬勃發展。

從四十年代延續到五十年代,高定靈感和大型成套的黃金+彩寶作品成為主流。那個時候人們鉑金+鑽石的一言堂景象早被打破;新的規則誕生:黃金珠寶更適合日間佩戴;鉑金+鑽石更適合需要閃耀的夜間搭配禮服成套出現。

而接著上面三十年代的zip項鍊那茬講,在構思了十年之後,工匠突破技術壁壘,第一款Zip項鍊面世。將拉鍊拉開後它是一條項鍊,拉攏閉合後就成為一件款手鐲。

到了六十年代,全世界被新奇叛逆的想法所佔據,似乎你可以為了爭取任何權利而走上街去遊行,人人崇尚自由,爭著展現自我與表達個性。梵克雅寶在這十年首先展開了對印度和東方文化的大型回潮。

六十年代還有一個必看之作,就是梵克雅寶為伊朗的首位皇后製作的後冠,基本上也是逢展必到型選手。現場展示的是複製品,但與在伊朗國庫裡的真品並無差別。據說真品所有寶石都來自於伊朗國庫,展現了彼時伊朗皇室的雄厚財力。

與此同時,古典主義風格是世家創作的另一條主線,放一張我最心愛的Fuchsia胸針,我覺得它將隱密式鑲嵌、鉑金和鑽石的靈動融合得天衣無縫,是一件毫無瑕疵的完美作品。

這十年中的第二個創作潮流是幽默。那時候梵克雅寶為了貼近年輕人,創作了卡通動物胸針La Boutique系列,我最喜歡長頸鹿、偷吃胡蘿蔔的兔子,和左上角某種還沒辨認出來看著像鴨子的動物。

誰承想這一系列出來以後卻受到上流社會的猛烈追捧,Grace Kelly、Jackie Kennedy Onassis等等大眾偶像幾乎人手一件,誰又能說她們不是被這種幽默的趣味表達所吸引呢?

然後就到了1968年,終於,大家開始穿著一些綴以流蘇和皮繩的寬大棉麻裙,腦門上繞一個皮繩,以love peace這些很禁欲系的詞彙為口號,結成反潮流的波西米亞同盟。最適合這種服飾的珠寶——披披掛掛的四葉幸運圖案長項鍊終於出現了。

我至今對四葉草成為街款百思不得其解,人家的誕生初衷可是對抗潮流的自由靈魂啊!寫到這兒突然發現今年四葉幸運圖案誕生五十周年誒,想看看梵克雅寶下面到底會出個什麼了不起的新設計。

七十年代在我心中就是一鍋亂燉。民族風和超大Piece黃金套裝是梵克雅寶創作的主旋律。

再往後的十年,理性和秩序同時回歸。梵克雅寶在這個階段誕生了很多看似平易近人、實則在簡約當中透露古 典韻味的現代珠寶。

而從千禧年往後數,梵克雅寶歸入曆峰集團,開始每年一個主題的敘事型珠寶創作。

而最後,我要不分年代地給大家展示一些上文提到的私人收藏款珠寶,咱們一起讚歎買家們的好品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最後三張的淩波仙子自動人偶裝置。它在2016年的SIHH上面世,據說買家買入後這件作品連家門都沒進過,就滿世界的巡展。打造整台裝置的珍貴寶石已不用多提,蓮花、仙子、蝴蝶都會在特定時間運作,以它來ending,似乎將整場展覽的格調鎖定在詩意夢幻世界當中。

十件甄選必看珠寶

小型陳列廳和中型陳列廳之後,大家會進入展覽的hightlight部分 ——「梵克雅寶的詩意世界」。這個展廳的珠寶打亂了年代次序,但相較而言,我認為可能是世家覺得最能代表自己寶石、工藝、故事、情感、傳承和融合的里程碑式作品。所以大家無論看到最後體力有多麼不支,都要掏出能量棒續一口真氣,再義無反顧地找見這十件。

1.1920年代的淑女化妝盒,欣賞重點大家跟我複述一下:裝。飾。藝。術。

2.1920年代鑽石鉑金祖母綠項鍊。除了裝飾藝術風格之外,10顆總重達165克拉的水滴形哥倫比亞祖母綠攝人心魄。這條項鍊在1937年被埃及公主法伊莎收藏,此後頻繁的出現於各大重要場合,佩戴率之高你只需湊近看每一粒祖母綠就能瞭解一二了。

3.法伊莎公主的項鍊旁邊,就是她媽媽埃及王后納絲莉珍藏的鉑金鑽石項鍊,媽媽當時戴著這條項鍊出席了女兒的大婚慶典。

4.隱密式鑲嵌牡丹胸針。巧了,又是法伊莎的收藏。隱密式鑲嵌的美,表面看是對於寶石純粹的呈現,但正因為這種表達方式,珠寶才得以擁有穿越時空、在任何一個年代都能超然于潮流而成為經典的可能性。不過這位公主可能珠寶真的太多就不在意了,她的藏品使用痕跡都夠重的……

5. Zip項鍊。四五十年代梵克雅寶有不少從高級定制服和時裝領域獲得靈感而成的傑作,但Zip始終對我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一種更前衛和叛逆的表達語言。當然,對於這項美妙專利的唯一遺憾,是我至今還沒有上手拉一下試試。

6/7.珠片設計胸針&珠片設計芭蕾舞伶胸針。兩件作品誕生相隔五年,但同時選用了自三十年代起就出現於梵克雅寶設計中的珠片,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元素更容易讓人與高級定制服的細節產生聯繫。

8.五葉胸針。情緒濃烈的緬甸鴿血紅寶石胸針,特別要指出它舊時的擁有者是傳奇希臘女高音、希臘船王的情人Maria Callas,也就是說,這件作品的價值除了完美的寶石,還有名人效應和背後的故事。

9.Mystere IV項鍊。我第一次見哦,看介紹是法國達索飛機公司主席向梵克雅寶定制了這條項鍊送給法國首位女性試飛員Jacqueline Auriol. 我猜這條項鍊的曲線和形態就象徵著飛機在空中劃出的軌跡。

10.龍型胸針。快到七十年代時,東方元素在梵克雅寶內部創作上大回潮。這個龍我也是頭回見,實物超萌。你猛盯著它看幾秒,有一種龍微笑著即將咬下一口栗子蛋糕的呆萌感。

個人觀展建議

->能網上訂票就網上訂票,比現場買便宜。展覽週期是4.21-8.5,早10:00-晚18:00,週一閉館;

->入口處就有語音講解二維碼,先掃了再進,順便拿個三折活頁冊,裡面有必看的十件珠寶簡介,時間有限的話,可以直奔最後一個區域「梵克雅寶的詩意世界」看這十件;

->展品下標著小瓢蟲的,是非常具象的、小孩子也可以理解的作品;帶有小耳機,是語音導覽裡收錄的作品,大家根據數位選擇即可;

->別穿高跟鞋。場內光線很暗又全場鋪著地毯,很容易絆倒是其一;二來如果真的不打算走馬觀花,跟著導覽或者現場活人導覽員走下來少說也要一兩個小時,你真的站不住,硬穿的話後期可能會慫慫的;

->想聽活人導覽員講解的話,也沒什麼規則,就是十幾個人夠了就湊一波走,我認為這種規模(三四百件)的展絕對值得一聽;

->國際上較為通行的觀展準則是拍照可以,但別用閃光燈,無論對展品本身還是其他觀眾都挺打擾的。仔細湊近看永遠比記錄更重要,而且老實說,珠寶太閃了,不用專業裝備很難還原其風采;

->如果很lucky的在「黃金之手」——也就是梵克雅寶珠寶大師及寶石鑲嵌師——駐場展示的兩個時間段去參觀了,那麼你拍工作臺、手、寶石們、製作過程都沒問題,不要拍工匠的臉,這是規矩;

->注意:「黃金之手」在近四個月的展期內會有兩個時間段駐場:一個是開展後的這兩周4.18-5.3,第二個是6.20-6.28。如果有對工匠特別感興趣的,調整前往時間;

->我去歐洲和日本的很多博物館,發現市民們排隊看展是傳統、也是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去年在京都的梵克雅寶大展上,隊伍那麼長,大家就很安靜地按次序觀看。這兩年在北京,觀展也蔚然成風,那麼希望大家現場注意控制音量,把美術館真的當做美術館而不是超市在對待;

->展期四個月,說真的沒必要趕頭一個月。一是人多;再一個對我這種患鼻炎很敏感又過分愛自己的人來說,精神上總會先入為主地覺得搭建後的餘味兒還有點兒,再散散也不遲。

->最後,六七月的時候我也會做一場讀者專場,幫大家現場導覽這場雅藝之美,咱們大家就暑假見了!

開展前一日我推送了大展預告,有人留言問:你會審美疲勞嗎?當時忙,隨口答:對美的審美怎麼會疲勞?後來閑下來再想,應該正面回答:我當然不會。

關於藝術品:繪畫、建築、雕塑、乃至高級珠寶作品,起初我們往往只留意到它們外在的耀眼,這是藝術最浮於表面的一個層面。而每次大展以不同的角度和側重點讓我們循序漸進地洞悉它們的個性、工藝特色、與其他文化的融合、皇室淵源、時代和歷史背景…經過了這樣循序漸進量的累計,珠寶本身的內涵和外延才被清晰而完整的呈現。而這些東西,老實說,就憑我們那點兒捉襟見肘的見識和藝術修養,還沒資本疲勞。

最近我在追BBC的鴻篇巨制「Civilization2」文明,這部紀錄片集結了幾位業內大咖:哥倫比亞藝術史教授Simon Schama、劍橋大學古典學教授Mary Beard以及英國史學家David Olusoga來做主持。一方面算對上世紀六十年代英國首部藝術紀錄片「Civilization」的翻拍,再來就是透過教授們的藝術見解,讓咱們普通人對人類的起源、全世界文明的進程和如何看待藝術有點感覺。所以眼下在全球藝術愛好者群體裡,火得不得了,騰訊、優酷、b站也都搶著上了。

那天我跟BBC的朋友聊到這部片子,她說:我看了一兩遍根本不行,得反復看,來回來去看,每次感觸都不一樣。

有兩個場景帶給我的震撼極大。一個是開頭在日內瓦藝術與歷史博物館,Simon教授面對幾件被保存下來的巴爾米拉工藝品感慨:巴爾米拉的這些石頭、雕像和石柱,並不只是簡單的古董集合,它們不需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證書來告訴世人巴爾米拉的重要性,並不局限於一地一區,而是屬於全人類。什麼是文明,什麼不是,我們可以花上許久來爭論,但當文明的對立面將其全部的粗暴和殘忍、狹隘與毀滅欲展現在我們眼前時,我們便知道了文明為何物;

第二個是Mary教授講宗教藝術的末尾,她佇立于西方文明的搖籃——雅典衛城巨大的廊柱下表達:來到像雅典衛城這樣的地方很容易會認為,無論這兒存在過何種宗教,都已永遠消失。但我想我們可以表達得再謹慎些:哪怕人終歸是世俗的,但當她們來到這座歷史遺跡並讚歎它的藝術和神秘時,許多人可能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那些宗教經常幫我們去面對的問題:我們從哪來,要去到哪裡;在社會中,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認為人們沉浸在一種現代信仰中,我們稱之為文明。所以如果你問我什麼是文明,我會說“比信仰多一點點”。

今天我們欣賞珠寶,看似離文明很遠,但我覺得這成為一個小小的窺探入口。當我們一次次地佇立於展示櫃之前,去試著瞭解每顆寶石的身世、它們曾被哪些人在何種場合佩戴以及這背後的象徵意時,我認為是可以超越於珠寶璀璨的外在,自然而然地達到質變境界的。只要你足夠有心,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得出自己心中有關它們與文明產生關聯的那一點點啟示。

這個過程用一句“看膩了”來總結未免有點太過粗鄙了。

所以“裝飾藝術”已經自帶主角光環了。

在這個展區,每逢大展都會露面的標誌性作品大家不要錯過:

裝飾藝術之前,皇室貴族中比較流行的是以奢華、鑽石和繁複花紋為特色的愛德華風格。當時的梵克雅寶曾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輪船的富豪訂制了這款“Varuna”帆船管家鈴。

跟著就是裝飾藝術大爆炸的年代,筆直對稱的設計大比例地出現於所有領域。由鑽石和鉑金製成的“白色珠寶”當之無愧的成為珠寶界的寵兒,那時候還沒黃金什麼事兒,屬於鑽石+鉑金一統天下的華麗年代。

為了女性可以優雅的查閱時間,梵克雅寶同期生產了一批腰鏈表和手鏈表,整體風格保持裝飾藝術特色。

化妝盒與煙盒也是那個時期梵克雅寶最為擅長和聞名的作品。

還因為埃及法老圖坦卡蒙陵墓的發現,全世界各行各業都跟了一把熱點。聽說梵克雅寶在這個時間段只創作了幾十件埃及風珠寶作品,所以一件值千金,是十分難得一見的珍品。

三十年代對梵克雅寶來說特別重要,因為在這十年,好多個專利作品陸續面世。世界經濟雖然在經歷持續缺血的大衰退,但文化藝術領域卻反其道而行之的百花齊放。

據說Charles Arpels在拜訪社交名媛Florence Jay Gould時,發現她為了方便,把隨身化妝用品和打火機都塞進一只好彩煙盒裡,梵克雅寶的Minaudière百寶匣就以此為靈感應運而生。希望大家參照朋友對我的抓拍完成一張最酷的觀展照片。

隱密式鑲嵌在我看來是梵克雅寶極致工藝的濃縮,因為它試圖展現的,是寶石的純粹之美。

所以,工匠以巧思剔除掉寶石周圍的所有支撐,轉而把它們“滑進”之前設定好的金屬軌道中,彼此嚴絲合縫,從正面看,像集體懸浮於空氣當中。每個第一次近距離觀察到隱密鑲嵌的人,都禁不住嘬牙花子表讚歎服氣。

三十年代歐洲還有一對穿衣偶像不能不提,就是溫莎公爵和夫人。其中溫莎公爵夫人促成了梵克雅寶在彼時的兩項招牌設計:一是鎖形Cadenas腕表,因為那個時候社會上的風評是女性在公共場合佩戴腕表或是看表是不雅的行為;

二是Zip項鍊的靈感萌芽。我之前讀點歷史,發現拉鍊本是借由戰爭由愛馬仕的第二代掌門人埃米爾愛馬仕從加拿大帶到法國,引入時尚界。三十年代的人覺得這個東西時尚有趣,溫莎公爵夫人就建議彼時的梵克雅寶創意總監Renée Puissant以拉鍊為原型設計一款珠寶。

最終,ZIP拉鍊項鍊在五十年代才真正地被創造出來,但技術探索之路,早在三十年代末就已經提上議程了。

除此之外,在三十年代還湧現了大量的現代主義風格珠寶。

02

「黃金之手」展示區

在從小型到中型陳列廳過度的轉彎處,有兩位梵克雅寶的「黃金之手」從巴黎專程來到北京在現場展現珠寶製作工藝,一位負責寶石鑲嵌(長得帥),另一位製作珠寶框架。

業內總有人笑稱,身為珠寶工匠,能在芳登廣場梵克雅寶工坊擁有窗邊光線最好的工位,是他們畢生追求的至高榮譽。翻譯過來就是,做工匠做到這份兒上也算到頭兒了,可以拿終身成就獎了。

所以這次梵克雅寶把這些應該被保護起來的工匠拉到北京現場,也算是豁命做展了。但工匠不是每天都在的,想踩著他們在的時間去看展的可以拉到最下看我的“個人觀展建議”部分。

如果趕不及現場觀摩「黃金之手」,旁邊還有一個互動顯示幕,大家可以通過觸控式螢幕身臨其境瞭解工坊流程,我拍了一個短視頻示範一下這些地方都可以點。

03

中型陳列廊(1940-2010年代作品)

中型陳列廳以四十年代開場,很磅礴,因為大家知道四十年代是一個喜憂參半很跳tone的年代。前半截打仗打到一窮二白,後半截全世界一起相擁療傷。這個時候梵克雅寶創造了一些主打溫情牌,宣揚真善美的珠寶形象。

芭蕾舞伶和精靈就是這個時期誕生的、至今也是梵克雅寶招牌的作品。上次我也寫過,在梵克雅寶的體系內,只有這條線的作品是在美國市場誕生,反過來影響巴黎的創作。究其原因,我是認為美國人對美好的認知絕大多數都集中在超級英雄拯救世界、或者象徵美好的卡通形象上,這樣的價值觀和審美取向至今不變。

也是在戰後,愛情鳥/三隻小鳥胸針、雛菊戒指和耳環都陸續面世。這波創作展現了梵克雅寶極大的人文關懷,它們不僅是珠寶,更用來象徵穿越了戰爭溫暖和相互守護的忠貞愛情。

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還誕生了梵克雅寶的另外一項專利——萬用珠寶Passe-Partout.我覺得這個發明旨在為了滿足女性在不同場合的搭配,讓珠寶可以“萬用”的技術保障就是tubogaz煤氣管工藝,這種工藝讓金屬不需要焊接就可以自有柔軟的活動。所以項鍊可以扭成手鐲甚至腰帶,花朵可以拿下來當胸針使用。

到了1947年,對時裝稍有瞭解的人都知道New Look的誕生拉開了巴黎高級定制黃金年代的序幕。受高級時裝的影響,受那些紡織品紋樣、褶皺、流蘇、花結的影響,高級珠寶一方面呈現出輕盈飄逸的形態;

另一方面,配合著無窮無盡的戰後狂歡,配合著那些數不盡的舞會和晚宴,能夠毫無遮擋展現寶石之美的隱密式鑲嵌作品蓬勃發展。

從四十年代延續到五十年代,高定靈感和大型成套的黃金+彩寶作品成為主流。那個時候人們鉑金+鑽石的一言堂景象早被打破;新的規則誕生:黃金珠寶更適合日間佩戴;鉑金+鑽石更適合需要閃耀的夜間搭配禮服成套出現。

而接著上面三十年代的zip項鍊那茬講,在構思了十年之後,工匠突破技術壁壘,第一款Zip項鍊面世。將拉鍊拉開後它是一條項鍊,拉攏閉合後就成為一件款手鐲。

到了六十年代,全世界被新奇叛逆的想法所佔據,似乎你可以為了爭取任何權利而走上街去遊行,人人崇尚自由,爭著展現自我與表達個性。梵克雅寶在這十年首先展開了對印度和東方文化的大型回潮。

六十年代還有一個必看之作,就是梵克雅寶為伊朗的首位皇后製作的後冠,基本上也是逢展必到型選手。現場展示的是複製品,但與在伊朗國庫裡的真品並無差別。據說真品所有寶石都來自於伊朗國庫,展現了彼時伊朗皇室的雄厚財力。

與此同時,古典主義風格是世家創作的另一條主線,放一張我最心愛的Fuchsia胸針,我覺得它將隱密式鑲嵌、鉑金和鑽石的靈動融合得天衣無縫,是一件毫無瑕疵的完美作品。

這十年中的第二個創作潮流是幽默。那時候梵克雅寶為了貼近年輕人,創作了卡通動物胸針La Boutique系列,我最喜歡長頸鹿、偷吃胡蘿蔔的兔子,和左上角某種還沒辨認出來看著像鴨子的動物。

誰承想這一系列出來以後卻受到上流社會的猛烈追捧,Grace Kelly、Jackie Kennedy Onassis等等大眾偶像幾乎人手一件,誰又能說她們不是被這種幽默的趣味表達所吸引呢?

然後就到了1968年,終於,大家開始穿著一些綴以流蘇和皮繩的寬大棉麻裙,腦門上繞一個皮繩,以love peace這些很禁欲系的詞彙為口號,結成反潮流的波西米亞同盟。最適合這種服飾的珠寶——披披掛掛的四葉幸運圖案長項鍊終於出現了。

我至今對四葉草成為街款百思不得其解,人家的誕生初衷可是對抗潮流的自由靈魂啊!寫到這兒突然發現今年四葉幸運圖案誕生五十周年誒,想看看梵克雅寶下面到底會出個什麼了不起的新設計。

七十年代在我心中就是一鍋亂燉。民族風和超大Piece黃金套裝是梵克雅寶創作的主旋律。

再往後的十年,理性和秩序同時回歸。梵克雅寶在這個階段誕生了很多看似平易近人、實則在簡約當中透露古 典韻味的現代珠寶。

而從千禧年往後數,梵克雅寶歸入曆峰集團,開始每年一個主題的敘事型珠寶創作。

而最後,我要不分年代地給大家展示一些上文提到的私人收藏款珠寶,咱們一起讚歎買家們的好品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最後三張的淩波仙子自動人偶裝置。它在2016年的SIHH上面世,據說買家買入後這件作品連家門都沒進過,就滿世界的巡展。打造整台裝置的珍貴寶石已不用多提,蓮花、仙子、蝴蝶都會在特定時間運作,以它來ending,似乎將整場展覽的格調鎖定在詩意夢幻世界當中。

十件甄選必看珠寶

小型陳列廳和中型陳列廳之後,大家會進入展覽的hightlight部分 ——「梵克雅寶的詩意世界」。這個展廳的珠寶打亂了年代次序,但相較而言,我認為可能是世家覺得最能代表自己寶石、工藝、故事、情感、傳承和融合的里程碑式作品。所以大家無論看到最後體力有多麼不支,都要掏出能量棒續一口真氣,再義無反顧地找見這十件。

1.1920年代的淑女化妝盒,欣賞重點大家跟我複述一下:裝。飾。藝。術。

2.1920年代鑽石鉑金祖母綠項鍊。除了裝飾藝術風格之外,10顆總重達165克拉的水滴形哥倫比亞祖母綠攝人心魄。這條項鍊在1937年被埃及公主法伊莎收藏,此後頻繁的出現於各大重要場合,佩戴率之高你只需湊近看每一粒祖母綠就能瞭解一二了。

3.法伊莎公主的項鍊旁邊,就是她媽媽埃及王后納絲莉珍藏的鉑金鑽石項鍊,媽媽當時戴著這條項鍊出席了女兒的大婚慶典。

4.隱密式鑲嵌牡丹胸針。巧了,又是法伊莎的收藏。隱密式鑲嵌的美,表面看是對於寶石純粹的呈現,但正因為這種表達方式,珠寶才得以擁有穿越時空、在任何一個年代都能超然于潮流而成為經典的可能性。不過這位公主可能珠寶真的太多就不在意了,她的藏品使用痕跡都夠重的……

5. Zip項鍊。四五十年代梵克雅寶有不少從高級定制服和時裝領域獲得靈感而成的傑作,但Zip始終對我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一種更前衛和叛逆的表達語言。當然,對於這項美妙專利的唯一遺憾,是我至今還沒有上手拉一下試試。

6/7.珠片設計胸針&珠片設計芭蕾舞伶胸針。兩件作品誕生相隔五年,但同時選用了自三十年代起就出現於梵克雅寶設計中的珠片,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元素更容易讓人與高級定制服的細節產生聯繫。

8.五葉胸針。情緒濃烈的緬甸鴿血紅寶石胸針,特別要指出它舊時的擁有者是傳奇希臘女高音、希臘船王的情人Maria Callas,也就是說,這件作品的價值除了完美的寶石,還有名人效應和背後的故事。

9.Mystere IV項鍊。我第一次見哦,看介紹是法國達索飛機公司主席向梵克雅寶定制了這條項鍊送給法國首位女性試飛員Jacqueline Auriol. 我猜這條項鍊的曲線和形態就象徵著飛機在空中劃出的軌跡。

10.龍型胸針。快到七十年代時,東方元素在梵克雅寶內部創作上大回潮。這個龍我也是頭回見,實物超萌。你猛盯著它看幾秒,有一種龍微笑著即將咬下一口栗子蛋糕的呆萌感。

個人觀展建議

->能網上訂票就網上訂票,比現場買便宜。展覽週期是4.21-8.5,早10:00-晚18:00,週一閉館;

->入口處就有語音講解二維碼,先掃了再進,順便拿個三折活頁冊,裡面有必看的十件珠寶簡介,時間有限的話,可以直奔最後一個區域「梵克雅寶的詩意世界」看這十件;

->展品下標著小瓢蟲的,是非常具象的、小孩子也可以理解的作品;帶有小耳機,是語音導覽裡收錄的作品,大家根據數位選擇即可;

->別穿高跟鞋。場內光線很暗又全場鋪著地毯,很容易絆倒是其一;二來如果真的不打算走馬觀花,跟著導覽或者現場活人導覽員走下來少說也要一兩個小時,你真的站不住,硬穿的話後期可能會慫慫的;

->想聽活人導覽員講解的話,也沒什麼規則,就是十幾個人夠了就湊一波走,我認為這種規模(三四百件)的展絕對值得一聽;

->國際上較為通行的觀展準則是拍照可以,但別用閃光燈,無論對展品本身還是其他觀眾都挺打擾的。仔細湊近看永遠比記錄更重要,而且老實說,珠寶太閃了,不用專業裝備很難還原其風采;

->如果很lucky的在「黃金之手」——也就是梵克雅寶珠寶大師及寶石鑲嵌師——駐場展示的兩個時間段去參觀了,那麼你拍工作臺、手、寶石們、製作過程都沒問題,不要拍工匠的臉,這是規矩;

->注意:「黃金之手」在近四個月的展期內會有兩個時間段駐場:一個是開展後的這兩周4.18-5.3,第二個是6.20-6.28。如果有對工匠特別感興趣的,調整前往時間;

->我去歐洲和日本的很多博物館,發現市民們排隊看展是傳統、也是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去年在京都的梵克雅寶大展上,隊伍那麼長,大家就很安靜地按次序觀看。這兩年在北京,觀展也蔚然成風,那麼希望大家現場注意控制音量,把美術館真的當做美術館而不是超市在對待;

->展期四個月,說真的沒必要趕頭一個月。一是人多;再一個對我這種患鼻炎很敏感又過分愛自己的人來說,精神上總會先入為主地覺得搭建後的餘味兒還有點兒,再散散也不遲。

->最後,六七月的時候我也會做一場讀者專場,幫大家現場導覽這場雅藝之美,咱們大家就暑假見了!

開展前一日我推送了大展預告,有人留言問:你會審美疲勞嗎?當時忙,隨口答:對美的審美怎麼會疲勞?後來閑下來再想,應該正面回答:我當然不會。

關於藝術品:繪畫、建築、雕塑、乃至高級珠寶作品,起初我們往往只留意到它們外在的耀眼,這是藝術最浮於表面的一個層面。而每次大展以不同的角度和側重點讓我們循序漸進地洞悉它們的個性、工藝特色、與其他文化的融合、皇室淵源、時代和歷史背景…經過了這樣循序漸進量的累計,珠寶本身的內涵和外延才被清晰而完整的呈現。而這些東西,老實說,就憑我們那點兒捉襟見肘的見識和藝術修養,還沒資本疲勞。

最近我在追BBC的鴻篇巨制「Civilization2」文明,這部紀錄片集結了幾位業內大咖:哥倫比亞藝術史教授Simon Schama、劍橋大學古典學教授Mary Beard以及英國史學家David Olusoga來做主持。一方面算對上世紀六十年代英國首部藝術紀錄片「Civilization」的翻拍,再來就是透過教授們的藝術見解,讓咱們普通人對人類的起源、全世界文明的進程和如何看待藝術有點感覺。所以眼下在全球藝術愛好者群體裡,火得不得了,騰訊、優酷、b站也都搶著上了。

那天我跟BBC的朋友聊到這部片子,她說:我看了一兩遍根本不行,得反復看,來回來去看,每次感觸都不一樣。

有兩個場景帶給我的震撼極大。一個是開頭在日內瓦藝術與歷史博物館,Simon教授面對幾件被保存下來的巴爾米拉工藝品感慨:巴爾米拉的這些石頭、雕像和石柱,並不只是簡單的古董集合,它們不需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證書來告訴世人巴爾米拉的重要性,並不局限於一地一區,而是屬於全人類。什麼是文明,什麼不是,我們可以花上許久來爭論,但當文明的對立面將其全部的粗暴和殘忍、狹隘與毀滅欲展現在我們眼前時,我們便知道了文明為何物;

第二個是Mary教授講宗教藝術的末尾,她佇立于西方文明的搖籃——雅典衛城巨大的廊柱下表達:來到像雅典衛城這樣的地方很容易會認為,無論這兒存在過何種宗教,都已永遠消失。但我想我們可以表達得再謹慎些:哪怕人終歸是世俗的,但當她們來到這座歷史遺跡並讚歎它的藝術和神秘時,許多人可能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那些宗教經常幫我們去面對的問題:我們從哪來,要去到哪裡;在社會中,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認為人們沉浸在一種現代信仰中,我們稱之為文明。所以如果你問我什麼是文明,我會說“比信仰多一點點”。

今天我們欣賞珠寶,看似離文明很遠,但我覺得這成為一個小小的窺探入口。當我們一次次地佇立於展示櫃之前,去試著瞭解每顆寶石的身世、它們曾被哪些人在何種場合佩戴以及這背後的象徵意時,我認為是可以超越於珠寶璀璨的外在,自然而然地達到質變境界的。只要你足夠有心,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得出自己心中有關它們與文明產生關聯的那一點點啟示。

這個過程用一句“看膩了”來總結未免有點太過粗鄙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