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迄今為止,最讓我焦慮的育兒難題竟然是這個!蹲下來,才知道對孩子的誤會有多深……

要問截至目前最讓我焦慮的育兒難題是啥?

你可能都想不到——

不是他的語數外, 而是每日的屎尿屁。

之前在文章裡說過, 小小常有習慣性便秘的問題, 常常把我搞得焦頭爛額。 最讓我心煩的一次, 是帶他在國外長時間旅遊的時候, 可能是因為時差問題及飲食不規律, 他居然整整7天沒大便, 把我給急得整個旅途憂心忡忡, 都沒玩好……

吃喝拉撒是上學前家長最最關心的事。 我們一家子人, 幾乎每天都在為小小常的這件「大事」焦慮, 即便想方設法調整了飲食、給他多吃促進腸胃蠕動的食物, 還是收效甚微。

但更要命的是, 都6、7歲了, 三天兩頭他的小內褲裡還會出現便便的污漬!而且「屢教不改」!

我一直都覺得他是因為貪玩, 才總憋著不拉大便, 導致便便就自己跑出來, 直接蹭到內褲上的。

所以每次看到這場景, 我心裡就一股火蹭蹭往腦門上湧, 好幾次都沒把持住,

沖著他一通發火:你都這麼大了, 怎麼連大便都控制不住?!(錯誤示范請不要效仿)

半年前因為一次採訪, 和醫生無意間聊到這個問題。 他的回答非常出乎我意料:

這是習慣性便秘會出現的典型情況。 腸壁神經感受細胞傳入大腦, 才能產生便意,

而孩子的這種情況, 屬於感受細胞在傳輸過程中出現了一點障礙, 所以他不能敏感地察覺到便意。 也就是說, 小小常那個內褲常出現屎漬的問題是病理性的。

在搞清楚這一切之後, 我特別自責。

憋不住、便秘, 都不是孩子的錯, 他自己也沒辦法控制, 而我呢, 不僅沒幫助孩子共同解決問題, 還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視角, 責怪他這麼大了還控制 不住大便。

所以現在我不再因為這件事責怪小小常, 而是開始遵醫囑, 除了每天注意飲食外, 讓他每天晚上固定時間排便, 甭管是否能大得出來, 也有意識地在馬桶上坐一會兒, 來「叫醒」腸道的排便意識。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 他終於能每天按時大便, 雖然有些時候有點太少或太幹,

但從規律性上講已經比以前好太多了!大概他的腸壁神經感受細胞和大腦之間的資訊傳導又順暢了, 自此以後, 就再也沒從小小常的內褲裡看到過屎漬了。

這件事給我的感觸很深。 知易行難, 誰都知道要懂孩子、多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 但落實到每日的生活裡, 踐行這些理念並不容易。

這也讓我想到之前我們發過的一篇文章, 叫《蹲下來, 你才知道對孩子的誤會有多深》, 這和小小常的這件「大事」, 有很強的相似性。

文章大意是說, 只有我們蹲下來, 和孩子平視, 才能感受到孩子的視角。 當時這篇文章的留言裡, 很多父母感觸都特別深:

「我是經常蹲下來和娃說話的, 也曾逛公園時候特意蹲下來看看娃的視角中能看到什麼。

我以為自己是個好父親 但是看到VR批評孩子的視角時, 我發現自己其實只是一個魔鬼。 」

「看了文章, 警醒了自己。 自己以前也犯了不少錯誤, 委屈了孩子。 我的心在滴血啊!改, 改, 改, 自己一定要改掉錯誤。 感謝常爸, 希望常爸, 以後多發這樣的文章, 多多提醒。 」

「同理心是一種稀缺的寶貴的能力。 」

還有人留言說, 「一旦你想要發火的時候, 不妨蹲下來和孩子溝通, 你看著他肉乎乎的小臉, 氣就消了一大半。 」

所以今天我決定再把這篇文章重發一遍, 希望我們都能時刻提醒自己, 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 往往是最需要我們的時候。 不是他「不聽話」, 而是我們自己沒有從孩子的視角, 給到他們大人應有的幫助。

這次寒假回家去親戚家串門, 聽她講了件有趣的小事。親戚一個3歲多正是淘氣年齡的小男孩,不肯老實窩在餐椅裡,總想坐大人的椅子吃飯,但坐上以後又總是上躥下跳的,大人怎麼說都不聽,頭疼不已。

有一次吃飯,他媽媽正好在他身後彎腰拿東西,無意間抬頭發現,從孩子角度看過去,他根本看不到自己的碗裡有什麼!於是媽媽恍然大悟,是大人的椅子太矮,孩子不得不站到椅子上看看飯菜,用勺子揀好菜,再坐下來吃;揀菜吃菜交替重複,看起來可不是就像上躥下跳嗎?

這件事給我的觸動很大。

正是媽媽一個無心蹲下來的動作,恰好讓她得以和孩子的視角平行,才發現了孩子一直以來都不專心吃飯的真相。

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想——這樣抽象的說教真不少,這樣的大道理家長們也都懂。然而實際上大家做的怎麼樣呢?太難了是不是?一個成人幾十年形成的思維方式,不是一句話就能改變的。

但是,這個媽媽無意間的一個舉動,教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方法。

那就是——蹲下來。

孩子個兒小,我們蹲下來去理解他。讓物理上的換位元,來帶動思想上的換位,實操性一下就強了很多。

蹲下來,更容易發現問題背後的Why

生活中因為和孩子巨大的身高差,帶來的誤會可真不少。

幾年前有個很經典的故事在網上很火。5歲的小女孩陪媽媽逛街,她總是想讓媽媽抱卻被拒絕,回去後小女孩畫了一幅畫。媽媽以為孩子會畫琳瑯滿目的商品,非常興奮,沒想到孩子畫的都是屁股大腿,無聊溢於言表。

(你以為孩子看到的是風景,其實TA看到的是大腿和屁股)

我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真是心有戚戚焉!

回想以前我帶小小常去公園的時候,他也總是要我抱。當時老人提醒我:「孩子不能慣著,讓他自己走。」

我覺得這說得挺有道理的,所以就儘量避免抱他,讓他自己走,省得他形成」依賴心理「。 

後來,有一次我鞋帶松了,蹲下來系鞋帶時,視線和孩子的持平,才發現,原來在人多的時候,往前看到的都是屁股大腿,往兩邊看只有兩排灌木叢,背後的花花草草什麼都看不清。他要我抱,只是想跟著大人欣賞風景啊,可是我們竟然誤會孩子在偷懶!

自此以後,逛公園時如果人多,我都儘量把他抱起來,或者讓他騎在我脖子上看得更遠一些:我帶他到公園是來看風景的,不是來看屁股的!

這樣的誤會經常悄悄發生,幾乎不被大人察覺。

小小常1歲多的時候開始瘋狂對各種車著迷,為此我專門抱他去體驗真實的公車。面向窗外,我指給他看路邊各式各樣的人和物。我講得很起勁,本以為他也會很興奮,沒想到他不但不專注,反而還很煩躁。當時他還不會說話,但是嘴裡咿咿呀呀的好像在反抗什麼。

我不知道他想表達什麼,搞得我也很煩躁。

後來我俯下身來,眼睛順著他的視線往外看,才發現,原來他的高度只能看到其他公車車廂,和窗外高樓的上半截。那些路邊的行人,那些低矮的建築和筆直的道路,他壓根兒就看不到!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小小常,這麼單調無聊的畫面,沒哭鬧就不錯了,還強求孩子專注?!

我以為他看到的——

實際上他看到的——

因為這類誤會,想想看,孩子在生活中會無端受到多少指責,可他們往往又不會為自己辯解,有苦說不出,偶爾反抗還被貼負面標籤。可惜有那麼多父母,自己都沒意識到正誤會著孩子!

偶爾蹲下來看看吧,那是孩子的、截然不同的世界。

從第一視角1:1體會孩子的感覺

蹲下來的目的,是讓自己的眼睛和孩子的眼睛處在同一位置,從第一視角觀察TA所處的世界,進而體會TA的心情。

這個小動作簡直是連接成人世界和兒童世界的秘密武器。

上周我把開頭親戚給我講的故事跟公司的媽媽們分享,結果發現,這件溝通神器「放之四海皆好用」。

當時就有位媽媽深表同感。有一次,她兒子特別認真地在小黑板上畫畫,她就在旁邊悄悄觀察。沒想到,小孩子居然先蹲下來從下往上畫,等他快畫完的時候,同事才看出來,孩子居然畫了一個倒立的小人!

孩子怎麼會畫出這麼一幅圖

她想了好久,終於想起來,自己畫這些簡筆劃的時候,孩子是趴在對面看的!從孩子的角度看過去,小人就是倒立的,甚至每一根線條都嚴格模仿媽媽的「順序」:從下往上畫。

果然孩子都是父母的鏡子,從成人的角度看似乎是孩子錯了,但是換個角度,卻發現孩子」錯「得合情合理!

而恐怕孩子沒想到的是這張畫竟然「救」了自己——同事從此對孩子多了很多耐心,學會凡事多問自己一句:孩子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網上有一個宣傳片,是一段VR眼鏡錄下的視頻。以孩子的視角,看鏡頭中父母罵自己的樣子。

鏡頭裡,孩子慌亂變換的視野,父母咄咄逼人的面孔,無處可逃縮在牆角的恐慌,特別像恐怖片中主角被逼到絕境不得不轉身面對魔鬼的那種恐懼和無助。即使沒有同理心的人,換到這個角度也能體會到孩子的心情吧?還忍心下得去手嗎?

父母≠魔鬼,但是憤怒的父母=魔鬼。你看見自己猙獰的面孔,不震驚嗎?

甚至,你想過嗎?即使自己不兇的時候,樣子都不好看——孩子最初看到的,就是你們這樣一張張關切的大臉。

你以為這個角度已經夠醜了?nonono,但差得遠呢。

被辦公室一群媽們公認為「最丑角度」的是抱著娃餵奶的時候,孩子從吃奶角度看見的自己,油頭垢面,哈欠連天,大鼻孔,雙下巴。這才是自己最醜的樣子,也是孩子天天看到的樣子,更是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最期待看到的樣子。

從小看著父母最醜陋的面孔,被誤會著,被兇狠的態度嚇到,被惡毒的語言中傷,就這樣,還那麼毫無戒備地愛父母……

想到這裡,我不只是同情理解孩子,甚至感激孩子的寬容大度了。

蹲下來,更容易解決問題

大人對孩子說話,因為身高的優勢,本身就有「居高臨下」的嫌疑,對孩子來說,和大人說話需要仰望,心理上有壓迫感。這樣一來,即使是普通的對話,實際上也不平等,孩子有被命令的感覺。也許,這就是孩子常常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大人指責孩子的時候很少會蹲下來,因為站著說話這種肢體語言會增加指責的氣勢)

從那次的「公交事件」開始,我就意識到以後要儘量少想當然地誤會、傷害孩子。雖然知道這很難做到,但至少先強迫要求自己,察覺他出現了問題時,不要上來就開口指責,而是先蹲下來以第一視角觀察。慢慢地,我開始習慣蹲下來和他溝通。

這樣的驚喜就是,我發現,我們日常的溝通也順利了很多!

遇到衝突時,我蹲下來跟他說話,往往能消除了他的抵觸心理,讓問題更順利得到解決。

「尊重孩子」這麼虛的一句口號,在蹲下來那一瞬間具體了很多,不是嗎?所以,站著對孩子說一百句,有可能不如蹲下來對孩子說一句。

育兒理念,往往知易行難。所以有些話,要不斷說,反復說,反復提醒!

聽她講了件有趣的小事。親戚一個3歲多正是淘氣年齡的小男孩,不肯老實窩在餐椅裡,總想坐大人的椅子吃飯,但坐上以後又總是上躥下跳的,大人怎麼說都不聽,頭疼不已。

有一次吃飯,他媽媽正好在他身後彎腰拿東西,無意間抬頭發現,從孩子角度看過去,他根本看不到自己的碗裡有什麼!於是媽媽恍然大悟,是大人的椅子太矮,孩子不得不站到椅子上看看飯菜,用勺子揀好菜,再坐下來吃;揀菜吃菜交替重複,看起來可不是就像上躥下跳嗎?

這件事給我的觸動很大。

正是媽媽一個無心蹲下來的動作,恰好讓她得以和孩子的視角平行,才發現了孩子一直以來都不專心吃飯的真相。

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想——這樣抽象的說教真不少,這樣的大道理家長們也都懂。然而實際上大家做的怎麼樣呢?太難了是不是?一個成人幾十年形成的思維方式,不是一句話就能改變的。

但是,這個媽媽無意間的一個舉動,教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方法。

那就是——蹲下來。

孩子個兒小,我們蹲下來去理解他。讓物理上的換位元,來帶動思想上的換位,實操性一下就強了很多。

蹲下來,更容易發現問題背後的Why

生活中因為和孩子巨大的身高差,帶來的誤會可真不少。

幾年前有個很經典的故事在網上很火。5歲的小女孩陪媽媽逛街,她總是想讓媽媽抱卻被拒絕,回去後小女孩畫了一幅畫。媽媽以為孩子會畫琳瑯滿目的商品,非常興奮,沒想到孩子畫的都是屁股大腿,無聊溢於言表。

(你以為孩子看到的是風景,其實TA看到的是大腿和屁股)

我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真是心有戚戚焉!

回想以前我帶小小常去公園的時候,他也總是要我抱。當時老人提醒我:「孩子不能慣著,讓他自己走。」

我覺得這說得挺有道理的,所以就儘量避免抱他,讓他自己走,省得他形成」依賴心理「。 

後來,有一次我鞋帶松了,蹲下來系鞋帶時,視線和孩子的持平,才發現,原來在人多的時候,往前看到的都是屁股大腿,往兩邊看只有兩排灌木叢,背後的花花草草什麼都看不清。他要我抱,只是想跟著大人欣賞風景啊,可是我們竟然誤會孩子在偷懶!

自此以後,逛公園時如果人多,我都儘量把他抱起來,或者讓他騎在我脖子上看得更遠一些:我帶他到公園是來看風景的,不是來看屁股的!

這樣的誤會經常悄悄發生,幾乎不被大人察覺。

小小常1歲多的時候開始瘋狂對各種車著迷,為此我專門抱他去體驗真實的公車。面向窗外,我指給他看路邊各式各樣的人和物。我講得很起勁,本以為他也會很興奮,沒想到他不但不專注,反而還很煩躁。當時他還不會說話,但是嘴裡咿咿呀呀的好像在反抗什麼。

我不知道他想表達什麼,搞得我也很煩躁。

後來我俯下身來,眼睛順著他的視線往外看,才發現,原來他的高度只能看到其他公車車廂,和窗外高樓的上半截。那些路邊的行人,那些低矮的建築和筆直的道路,他壓根兒就看不到!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小小常,這麼單調無聊的畫面,沒哭鬧就不錯了,還強求孩子專注?!

我以為他看到的——

實際上他看到的——

因為這類誤會,想想看,孩子在生活中會無端受到多少指責,可他們往往又不會為自己辯解,有苦說不出,偶爾反抗還被貼負面標籤。可惜有那麼多父母,自己都沒意識到正誤會著孩子!

偶爾蹲下來看看吧,那是孩子的、截然不同的世界。

從第一視角1:1體會孩子的感覺

蹲下來的目的,是讓自己的眼睛和孩子的眼睛處在同一位置,從第一視角觀察TA所處的世界,進而體會TA的心情。

這個小動作簡直是連接成人世界和兒童世界的秘密武器。

上周我把開頭親戚給我講的故事跟公司的媽媽們分享,結果發現,這件溝通神器「放之四海皆好用」。

當時就有位媽媽深表同感。有一次,她兒子特別認真地在小黑板上畫畫,她就在旁邊悄悄觀察。沒想到,小孩子居然先蹲下來從下往上畫,等他快畫完的時候,同事才看出來,孩子居然畫了一個倒立的小人!

孩子怎麼會畫出這麼一幅圖

她想了好久,終於想起來,自己畫這些簡筆劃的時候,孩子是趴在對面看的!從孩子的角度看過去,小人就是倒立的,甚至每一根線條都嚴格模仿媽媽的「順序」:從下往上畫。

果然孩子都是父母的鏡子,從成人的角度看似乎是孩子錯了,但是換個角度,卻發現孩子」錯「得合情合理!

而恐怕孩子沒想到的是這張畫竟然「救」了自己——同事從此對孩子多了很多耐心,學會凡事多問自己一句:孩子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網上有一個宣傳片,是一段VR眼鏡錄下的視頻。以孩子的視角,看鏡頭中父母罵自己的樣子。

鏡頭裡,孩子慌亂變換的視野,父母咄咄逼人的面孔,無處可逃縮在牆角的恐慌,特別像恐怖片中主角被逼到絕境不得不轉身面對魔鬼的那種恐懼和無助。即使沒有同理心的人,換到這個角度也能體會到孩子的心情吧?還忍心下得去手嗎?

父母≠魔鬼,但是憤怒的父母=魔鬼。你看見自己猙獰的面孔,不震驚嗎?

甚至,你想過嗎?即使自己不兇的時候,樣子都不好看——孩子最初看到的,就是你們這樣一張張關切的大臉。

你以為這個角度已經夠醜了?nonono,但差得遠呢。

被辦公室一群媽們公認為「最丑角度」的是抱著娃餵奶的時候,孩子從吃奶角度看見的自己,油頭垢面,哈欠連天,大鼻孔,雙下巴。這才是自己最醜的樣子,也是孩子天天看到的樣子,更是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最期待看到的樣子。

從小看著父母最醜陋的面孔,被誤會著,被兇狠的態度嚇到,被惡毒的語言中傷,就這樣,還那麼毫無戒備地愛父母……

想到這裡,我不只是同情理解孩子,甚至感激孩子的寬容大度了。

蹲下來,更容易解決問題

大人對孩子說話,因為身高的優勢,本身就有「居高臨下」的嫌疑,對孩子來說,和大人說話需要仰望,心理上有壓迫感。這樣一來,即使是普通的對話,實際上也不平等,孩子有被命令的感覺。也許,這就是孩子常常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大人指責孩子的時候很少會蹲下來,因為站著說話這種肢體語言會增加指責的氣勢)

從那次的「公交事件」開始,我就意識到以後要儘量少想當然地誤會、傷害孩子。雖然知道這很難做到,但至少先強迫要求自己,察覺他出現了問題時,不要上來就開口指責,而是先蹲下來以第一視角觀察。慢慢地,我開始習慣蹲下來和他溝通。

這樣的驚喜就是,我發現,我們日常的溝通也順利了很多!

遇到衝突時,我蹲下來跟他說話,往往能消除了他的抵觸心理,讓問題更順利得到解決。

「尊重孩子」這麼虛的一句口號,在蹲下來那一瞬間具體了很多,不是嗎?所以,站著對孩子說一百句,有可能不如蹲下來對孩子說一句。

育兒理念,往往知易行難。所以有些話,要不斷說,反復說,反復提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