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別人都是“招員工”,他們如何做到員工自己找上門來的?

2018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 也是上海真愛夢想基金會成立十周年。

真愛夢想的團隊是如何搭建起來的?

背後有什麼故事?

真愛夢想的小夥伴講給你聽~

十年前, 《新民晚報》頭條報導真愛夢想

離上海圖書館的閉館時間還剩10分鐘, 我們終於看到了2008年5月30日出版的《新民晚報》的頭版:報眼是《13萬大軍驚天動地戰汶川》;通欄是《一個七人團隊的高效救災路徑》。

報紙一瞬間把我們帶回震後最初的那十天裡:4個全職、3個兼職、3個志願者, 我們這個救災小隊募集到了近七千條睡袋、被子, 超過一萬頂帳篷, 並把一半以上的它們直接送到災民手裡。

報導中, 記載著真愛夢想的衝勁:要在震區建一座永不會粉碎狀倒下的集裝箱小鎮;也記錄了我們的坦誠:要不是讀了錢剛的《唐山大地震》, 我們也會和很多志願者一樣, 面對眾多的死亡、毀滅的山河, 手足無措。

我們的人, 都是被打動, 然後自己找上門的

我們是第一個進入災區的民間公益組織, 這份報導, 不但讓真愛夢想走進公眾視野, 也意外地在人海中與真愛夢想十年來最長情的二位家人相逢。

一次偶然閒聊, 基金會同事問起機構的創始團隊都是怎麼招來的?“這些人可不是我招來的, 他們自己聯繫我的!”真愛夢想理事長潘江雪說這話的時候, 臉上滿是藏不住的得意, “解開這個故事, 就必須找到十年前的那張舊報紙。

真愛夢想首位員工基金會理事胡斌說:

“謝謝謝謝……應該是05年那會兒, 因為要寫一些關於家庭教育的內容, 我和潘江雪理事長有過一面之緣。 2008年5月, 我讀著那份晚報的時候, 又看到了她的名字。 我心想, 這是我認識的潘江雪嗎?天哪, 她竟然在做著這樣的事情。 我十分震驚, 停下了手頭的事情想確認這件事, 就上網去搜索。 那會她都沒有官網, 有個博客, 我一翻, 還真是我認識的那個潘江雪, 我就通過博客聯繫她, 後來就去了她們辦公室了。 ”

胡斌是真愛夢想的第一位全職員工。 十年前, 越過悲傷和殘骸, 在龍門山斷裂帶的另外一側, 他陪著潘江雪, 在阿壩羌藏族自治州的首府瑪律康, 建起了基金會歷史上第一家夢想中心。

十年時光, 胡斌一直珍惜最初的夢想, 而基金會也一直珍惜著這份最初。

胡斌說:“你看那報導, 救災的方式是理性和科學的, 和我們現在做素養教育其實是一個思維。 這篇報導裡你能感受到一種基因, 專業、高效的種子在那個時候就埋下了, 未來也是這個基因的延續。 ”

真愛夢想副秘書長朱秋霞說:

“十年前的一場大地震徹底改變了我的職業路徑, 這個改變的觸發是一篇豆腐塊般大小的報導。 報導內容不多, 卻深深吸引了。 那時, 我對盛世之下極度短缺的公共服務困惑不已, 2008年初的南方凍雨災害、512汶川大地震, 無不折射出我們在公共領域熱情有餘、能力不足的問題。 看到這篇小報導, 我當時腦袋瞬間放空,

疑惑又油然而生:真的嗎?真的嗎?真的有這樣的團隊嗎?”

朱秋霞也忘不了這張報紙。 “你們把這篇報導找到了, 對, 是這篇文章。 ”她一時語噎, 緩了很久的神, 微信發來這樣一段話。

秋霞當下就搜索了網站, 流覽當時洋洋灑灑的博客後, 給博主江雪發了郵件。 很快便收到回復, 她很好奇, 決定去實地考察。

2008年那年夏天, 在一個企業食堂角落的9平米辦公室裡, 她見到了潘江雪、吳沖, 還有胡斌, 以及另外一個大學生志願者。 她和胡斌是第一次見面, 聊起來才發現, 原來大家都是被那篇報導所吸引。

胡斌和秋霞做了六個月志願者後, 都決定成為全職公益人, 那一刻起, 他們踏上了夢想的道路, 再也沒有回頭。

秋霞說, 這十年好比一次神奇的旅行,

一路上遇到過形形色色的人, 曾向無數的人尋求幫助, 會被無數人拒絕, 但總有人無私地伸出援手。 後來也在各個場合發現有越來越多參與過真愛夢想公益事業的人們。 “當越來越多的支持者加入大隊伍的時候, 我們相信我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

現在, 那份報紙還靜靜躺在上海圖書館的檔案室裡, 存在他們二位公益老將的心上。 地震可以破壞山陵, 時光會修復悲慟, 但公益人的那個根依然在汶川, 那個讓人心碎的地方, 在這些血色記憶裡, 我們擦乾淚, 把夢升了起來。

如果你想支援真愛夢想, 可以點擊, 為渴望學習知識的孩子點燃一根夢想的火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