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尚»正文

這杯我敬工作

昨晚憋稿子憋不出來, 寫了這篇放到微博, 大家都挺有共鳴的, 我就想, 也在微信發一發, 從這個角度來講, 我是在騙更。

今天寫稿子, 寫不出來, 痛苦, 在家來來回回走柳兒, 吃薯片和蜜棗, 到現在還寫不出來, 就想放一放, 聊兩句人和工作的關係。

我高中大學那陣兒混的是文藝青年的圈子, 跟現在還在聯繫的很多朋友是在BBS上認識的, 因為共同的興趣和愛好變成朋友, 接著在現實中吃飯神侃, 那個時候的飯局挺美好的, 因為有很多我敬仰的神人, 聊天的過程總有人妙語連珠, 火花四濺, 知識儲備很強。

現在回想, 有點兒吃出了王朔描寫阿城老師在飯局上那種天南海北無所不知酣暢淋漓的聊天快感。

也是從那個時候起, 我開始成為撰稿人給時尚雜誌寫稿, 中間出國讀書壓力很大, 稿子雖然寫得少了, 但從西祠胡同到MSN Space, 那時候最好玩最酷的人哪怕現在你說出一個ID大家也會猛然一恍惚之餘用手指猛點空氣:對對對對, 我知道她/他。

寫稿子的生活累又孤獨, 因為想讓別人讀著多輕鬆有趣, 自己就要付出幾倍於它的不輕鬆, 相信很多嚴肅的撰稿人都體會過巨大的左右互搏的精神壓力;還有一個是因為稿子不能重新寫。 我的意思是, 無論你完成了傳播力多麼牛逼的鴻篇巨制, 這事兒就翻篇了, 寫過的東西不能二次寫作,

你還得擁有持久創作出這種東西的能力, 做長跑型選手。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講平媒在式微, 社交媒體在迅速崛起的原因。 我覺得這不是平媒和社交媒體的問題, 這是時代的問題, 也是背後人的問題——就是曾經把平媒推向黃金地位的很多資深媒體人, 在現在這個時代, 可以擁有選擇了, 他們選擇用社交媒體來成就自我, 因為他們都擁有超厲害的長跑能力。

當然, 也依然還有一些人堅守在平面媒體行業中, 但其實無論這些人在哪兒, 雜誌、BBS、博客、微博、訂閱號、app, 他們都會過得不錯, 因為改變的從來都是形式, 而不會是內核。

我記得之前看過一個採訪, 那時候Susie Bubble剛開博沒兩年, 因為卓越的時尚感被所有時尚攝影師跟拍並在秀場前排保留座位。

她私下跟相熟的媒體人吐露心底壓力, 大意是她很擔心自己盛名難副, 畢竟在這樣美麗又嚴格的行業裡, 有能力的人實在太多了。 大批才華橫溢的攝影師、造型師、藝術總監都被埋沒了, 而自己可以脫穎而出, 大概也只是因為博客算一塊未經開墾的處女地, 一點點微小的工作就被看成了了不起的成就。

人和工作的關係——特別是在工作模式越來越多元化的今天——到底應該是什麼?以前我們總喜歡強調絕對的熱愛, 但現在我反而覺得熱愛只是一個非常基礎的必備條件, 因為熱愛的事情變成了工作, 像很多人告訴過你的那樣:人的激情會迅速褪去。 我覺得這個時候人需要對工作有緊繃感,

你真的不能僅僅視工作為每個月固定領錢、養自己的工具而已, 更不能對這種感覺理所當然, 心裡覺得:反正隔壁家老王也是這樣啊。

因為人的惰性真的是強大到不可思議, 它會讓你在心底左右互搏中迅速頹掉, 然後變得平庸。

我過去兩年過得特別累, 因為每週都在寫類似論文那麼長的稿子, 為此你要不斷地擴展閱讀面, 藝術、建築、電影、音樂、閱讀……哪個都不能短腿, 因為讀文章的人期待的是更多新鮮的知識。 而閱讀和寫作本來就應該是觸類旁通的、是一個知識體系的展示和形成而並非圖配一行文的連環畫。

因為工作而產生的適度緊繃感, 會逼著你不斷去學一些八竿子打不到的知識, 然後由一個牽引出指數型增長的其他無盡個。

這個過程可能會非常痛苦, 甚至讓人戰戰兢兢, 因為你發現我的天世界也太大了, 我竟如此渺小。

但這個過程也會讓人覺得神清氣爽, 就是你做的事情對別人產生什麼影響這暫且先放到一邊, 但我們自己, 在這個過程中的成長, 真真兒就是肉眼可見了。

初出茅廬的時候, 我們最擔心自己露怯, 總想在各種場合把自己裝成老司機, 學一些功利的裝逼法則、在互聯網上baidu一個星期然後去答題、急著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去diss別人。 但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 我發現那些大師在被提問對某件事情或者產品的看法時, 總會不免先說一句:我才疏學淺, 不敢妄言, 只講一講自己的愚見。

有資格講這句, 在我看來,可能也是我們努力和成長的一個方向呢?(不一定對

在我看來,可能也是我們努力和成長的一個方向呢?(不一定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