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這門手藝已傳世五代 民眾頂禮膜拜的神明出自他手

這幾天, 65歲的安徽郎溪縣梅渚鎮桃源村村民戴修義很忙, 因為與郎溪交界的江蘇高淳一座寺廟即將落成, 在戴修義處訂做的泥塑和面具正在緊張製作中, 他每天四點多就起床, 和老伴陳和娣一起製作面具, 每天連續工作長達十幾個小時。 戴修義三十年前就跟著岳父陳益城學習木雕、泥塑、漆裱、紙紮, 用於寺廟供奉祭祀, 在江蘇和安徽一帶名氣很大。

戴修義掌握的這門祖傳手藝, 傳到他這兒, 已經是第五代, 他從事面具雕刻也有30多年了。 在承襲祖傳技藝的同時, 多年來他不斷創新, 將傳統雕刻工藝與梅渚的民間藝術融會貫通。

木雕面具, 是郎溪縣梅渚鎮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跳五猖”表演的重要道具。 跳五猖又稱五猖會、跳菩薩, 這一儀式混合了巫、儺、道、釋等多種宗教, 是蘇皖一帶百姓紀念西漢張渤(民間稱祠山大帝)開山治水的功績, 緬懷崇敬而設。 面具採用木質細膩的木料(如紅楊), 雕刻中還要用到幾十種不同的工具, 經過截材、出坯、打磨、披灰、漆裱等二十幾道工序精心雕刻而成。 ”

木雕面具, 都是由臉譜和盔帽組成, 臉譜的雕刻, 通常選用紅楊樹木作為原材料。 選好的原木, 要在水中浸泡一個月左右的時間, 再充分晾乾後, 才能進行雕刻。 每個臉譜都至少需要五天的時間, 才能製作完成。

泥塑神像也是戴修義的拿手絕活,

老人說:“做泥塑首先需要精心構思, 不僅需要手工使用工具精確進行繪圖, 還要在腦海中勾勒好形象、搭配好顏色, 泥坯成型後還需要進行調整修飾, 雖然這個過程很耗費腦力和體力, 但是當看到泥塑作品完成後, 所有的付出和辛勞都是值得的。 ”

泥塑製作時, 首先要用木條紮起神像的支架, 祖輩傳下來的口訣叫做“站七坐五蹲三半”, 意指站著的神像要有七個頭那麼高, 坐著的有五個頭那麼高, 而蹲著的神像大概在三個半頭左右的高度。

紮好的木架, 要用細膩的白土混合棉花, 裹上稻草紮好的草束, 塑造出神像的模型。

塑好的神像要充分晾乾, 才能保證緊實不會開裂。

戴修義正在給泥塑油漆裝裱, 油漆裝裱也要嚴格遵循神像的角色,

多次上漆裝飾這些已經基本完成的泥塑, 戴修義老人已經賦予了它們栩栩如生的造型和沉穩而不失豔麗的色彩。

戴修義正在仔細的給五猖抬刹上漆。

在梅渚鎮定埠胥河兩岸, 百姓對“祠山大帝”的信仰極為普遍, 祭祀活動也十分豐富隆重, 古老的泥塑和面具雕刻工藝也隨著民俗祭祀活動一同傳承了下來。 圖為村民托著五猖神面具走過田野, 為即將到來的祭祀活動做準備。

三十年來, 老人已經為周邊的江蘇溧陽、溧水、高淳、安徽宣城、廣德等地製作了面具、泥塑、神身三百多身作品, 在周邊地區小有名氣。 戴修義至今仍然在堅持神像面具和泥塑的創作, 但這門手藝也隨著農村日漸人稀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

他正在努力尋找接班人, 希望有年輕人來學習這門古老的技藝, 他將毫無保留的將這項技能傳下去, 讓這項古老的雕刻技能得以傳承和發揚下去。

戴修義夫婦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 三個女兒都已出嫁, 他製作面具和泥塑之餘, 家裡還有責任田和菜園要耕種, 生活樸實無華。 圖片由陳忠才提供, 更多家鄉故事, 請收聽企鵝號“江南風雨”或添加微信公號“江南風雨99”與作者互動, 謝謝欣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