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看完《你好,李煥英》,重溫美好80年代

這個春節, 多部電影上線, 各地的電影院都熱鬧非凡。 其中, 賈玲自導自演的電影《你好, 李煥英》成為了春節檔的最大贏家。

在這部電影裡,

女主人公穿越回了1981年, 遇到了自己年輕時期的媽媽。 這樣的情節安排, 不僅真誠表達了深深的母女情, 也懷念呈現了那個逝去的、美好的上世紀80年代。

在影片中, 80年代的元素無處不在, 紅磚房的國營廠, 理髮店、劇場、糧油門市鋪、大眾飯店、利民供銷社等坐落在各個角落。 人們清一色的藍灰色穿著, 限票購買電視機、中國女排、電影院裡放映的《廬山戀》……

這一幕幕的場景, 激起了不少人對80年代的嚮往, 心隨之跳躍。 今天, 我們一同回顧一下80年代吧。

上世紀80年的中國可以說承前啟後。 這十年中國改變了原來的落後生活狀態, 群眾的生活觀念有很大改變, 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1989年, 為了抓兩名逃犯, 廣州大沙頭數百名市民都出動了, 最終成功地將歹徒圍堵在了下水道裡。 (葉健強攝)

如果圖中的男孩再小一點, 把地點移到山清水秀的鄉村, 我們會覺得這是一幅令人開懷的田園嬉戲圖。 城市環保意識和衛生意識還有待提高呀!(葉健強攝)

80年代, 學習雷鋒盛行。 1984年9月, 某小學二年級的小學生在街頭遊行, 表示「我們也要學雷鋒」。 (石寶琇攝)

城市中的大板樓雖然設施不齊全, 但鄰里天天見面, 互相排憂解難,

倒是人情味充足。 (石寶琇攝)

為了紀念五一勞動節, 陝西鐵路分局組織了「咱們工人有力量」的合唱晚會。 (石寶琇攝)

城市的房地產開發圈佔了學校、幼稚園的操場和露天場所,但依然擋不住孩子們玩耍的熱情。1987年6月1日,小朋友們趁著公園不收門票快樂地過足遊戲的癮。(石寶琇攝)

人們對城市綠化的觀念也發生改變,不但寬容野草的生存,還有意開闢綠地供遊人休憩。圖中的人正舒坦地躺在公園草地上。(石寶琇攝)

當年溫泉只是有錢人享受的待遇,也隨著對群眾的廣泛開放變得「接地氣」了。(石寶琇攝)

在陝北農村,因為只有到了春節才有時間,兒女的婚事大多被安排在這時候,春節和孩子婚事一起慶祝,倒是喜上加喜,使節日氣氛更濃。(石寶琇攝)

1989年6月8日,甘肅省村民正在等待觀看一年一度的「觀音娘娘出巡」典禮,這可是祈求福祿的大事,不敢馬虎。(石寶琇攝)

在一些偏遠的地方,正規的牙醫診所還很少,百姓的牙病多是讓江湖醫生來看。(石寶琇攝)

「咿咿呀呀——」臺上上演那千古春秋,可惜學生娃們看不懂,於是說「要是現代流行歌曲,該多好!」(石寶琇攝)

跟著大人曬糧食大約是很多農村娃們的溫馨記憶。1982年,一群小夥伴們正在努力地幹活。當時,收穫的糧食還要根據家中人[口.交]給國家一定的「公糧」。(石寶琇攝)

民國和抗戰中為了逃難而移民于西安古城牆的老河南們忘不了自家的「河南梆子」,每天下午為群眾們演出。(石寶琇攝)

雲南香格里拉森林覆蓋率非常高,但20世紀80年代,亂砍濫伐現象非常普遍,直到國家嚴禁長江中上游進行森林採伐,這種場面才很少見到了。(徐晉燕攝)

雖然裹著小腳,但這位奶奶還是跳起了迪斯可舞。(徐晉燕攝)

忙裡偷閒,掰手腕。(徐晉燕攝)

雲南楚雄的人們對跳腳十分熱衷。(徐晉燕攝)

皮影戲在北方十分流行,但在雲南的騰沖也出現了。這位藝人手中的皮影戲很奇異,看上去更粗獷些,而且形象也不再是歷史故事中的形象,而是當地民間鬼神。(徐晉燕攝)

某偏遠地區小學的乒乓球臺,雖然簡陋,但已經很難得了。(徐晉燕攝)

摸銅佛是雲南姚安人的重要傳統,該銅佛有名有姓,叫作高奣映,據說可以治病祛痛。(徐晉燕攝)

老一輩人仍然保持過中元節的習俗。從他們的臉上可以看到歲月的痕跡。(徐晉燕攝)

住在這個小院子中的這戶人家,也不知在這裡繁衍了幾代人。小院在來來去去中就漸漸老了……(徐晉燕攝)

在計劃生育還很難實行到偏遠地區的時候,很多人家生育甚至十幾個也不稀奇。而現在,年輕一代再像父輩那樣生七八個孩子已經不可能了。(王藝忠攝)

仔細看清了,這個簡易的籃球框是在一顆上年紀的樹上啊。但孩子們對體育的熱情依然不減。圖為1985年的西雙版納猛罕鎮。(王藝忠攝)

每個成年人都有自己兒時美好的記憶,對於西雙版納傣族的很多放牛娃來說,他們的童年就是藍天、白雲,還有那頭老牛。(王藝忠攝)

20世紀80年代的農村,只要那個喇叭一聲吼,全村上下就全出動了。(王藝忠攝)

大自然賜予西雙版納的溫泉曾經是一個男女共浴、其樂融融的大澡堂。隨著旅遊開發的大規模開展,雖然給他們帶來了經濟效益,但也使他們失去了與自然的和諧。(王藝忠攝)

雲南「賧」的祭拜儀式。(王藝忠攝)

這是雲南一位120歲的老壽星,據說生活在熱帶地區如此高夀簡直是一大奇聞。參透人生的老人對死亡毫無恐懼:「我什麼時候可以死?」「您長命百歲不好嗎?」「不啦,……早就想死了為何就死不掉?」(王藝忠攝)

生活在深山中的人,不得不祖祖輩輩用竹桶從很遠的地方取水。而取水的工作也成了家中孩子們日常的工作。(王藝忠攝)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入學日子,山中的孩子也在夢想著自己的未來。軍人是他們崇拜的偶像,大蓋帽自然是他們的時尚。(王藝忠攝)

小朋友們在努力學習。(李振盛攝)

曾經是著名小商品市場的青島即墨某路,到90年代由於政府「退路進室」政策而不復存在。(吳正中攝)

老、中、小三代向乘客兜售糖葫蘆。(吳正中攝)

20世紀後期,養路工作大幅度機械化。但因為沒有任何機械能像人那樣做的準確,所以「抬軌」工作仍不可少。(石寶琇攝)

從1986年開始,鐵路公安突擊嚴打」鐵道遊擊隊「。圖中是西安市鐵路公安幹警正在審問盜車嫌疑犯。(石寶琇攝)

沿海地區的居民時常受到颱風的困擾。圖中為浙江蒼南群眾在抵抗颱風。(蕭雲集攝)

1980年7月,一部以宣傳廬山風光為主的電影《廬山戀》在江西播出。誰也沒有想到,這部定位於風景抒情片的電影會在一夜之間風靡全國,成為了愛情題材的代表引領了整個八十年代,並影響至今。(佚名攝)

城市的房地產開發圈佔了學校、幼稚園的操場和露天場所,但依然擋不住孩子們玩耍的熱情。1987年6月1日,小朋友們趁著公園不收門票快樂地過足遊戲的癮。(石寶琇攝)

人們對城市綠化的觀念也發生改變,不但寬容野草的生存,還有意開闢綠地供遊人休憩。圖中的人正舒坦地躺在公園草地上。(石寶琇攝)

當年溫泉只是有錢人享受的待遇,也隨著對群眾的廣泛開放變得「接地氣」了。(石寶琇攝)

在陝北農村,因為只有到了春節才有時間,兒女的婚事大多被安排在這時候,春節和孩子婚事一起慶祝,倒是喜上加喜,使節日氣氛更濃。(石寶琇攝)

1989年6月8日,甘肅省村民正在等待觀看一年一度的「觀音娘娘出巡」典禮,這可是祈求福祿的大事,不敢馬虎。(石寶琇攝)

在一些偏遠的地方,正規的牙醫診所還很少,百姓的牙病多是讓江湖醫生來看。(石寶琇攝)

「咿咿呀呀——」臺上上演那千古春秋,可惜學生娃們看不懂,於是說「要是現代流行歌曲,該多好!」(石寶琇攝)

跟著大人曬糧食大約是很多農村娃們的溫馨記憶。1982年,一群小夥伴們正在努力地幹活。當時,收穫的糧食還要根據家中人[口.交]給國家一定的「公糧」。(石寶琇攝)

民國和抗戰中為了逃難而移民于西安古城牆的老河南們忘不了自家的「河南梆子」,每天下午為群眾們演出。(石寶琇攝)

雲南香格里拉森林覆蓋率非常高,但20世紀80年代,亂砍濫伐現象非常普遍,直到國家嚴禁長江中上游進行森林採伐,這種場面才很少見到了。(徐晉燕攝)

雖然裹著小腳,但這位奶奶還是跳起了迪斯可舞。(徐晉燕攝)

忙裡偷閒,掰手腕。(徐晉燕攝)

雲南楚雄的人們對跳腳十分熱衷。(徐晉燕攝)

皮影戲在北方十分流行,但在雲南的騰沖也出現了。這位藝人手中的皮影戲很奇異,看上去更粗獷些,而且形象也不再是歷史故事中的形象,而是當地民間鬼神。(徐晉燕攝)

某偏遠地區小學的乒乓球臺,雖然簡陋,但已經很難得了。(徐晉燕攝)

摸銅佛是雲南姚安人的重要傳統,該銅佛有名有姓,叫作高奣映,據說可以治病祛痛。(徐晉燕攝)

老一輩人仍然保持過中元節的習俗。從他們的臉上可以看到歲月的痕跡。(徐晉燕攝)

住在這個小院子中的這戶人家,也不知在這裡繁衍了幾代人。小院在來來去去中就漸漸老了……(徐晉燕攝)

在計劃生育還很難實行到偏遠地區的時候,很多人家生育甚至十幾個也不稀奇。而現在,年輕一代再像父輩那樣生七八個孩子已經不可能了。(王藝忠攝)

仔細看清了,這個簡易的籃球框是在一顆上年紀的樹上啊。但孩子們對體育的熱情依然不減。圖為1985年的西雙版納猛罕鎮。(王藝忠攝)

每個成年人都有自己兒時美好的記憶,對於西雙版納傣族的很多放牛娃來說,他們的童年就是藍天、白雲,還有那頭老牛。(王藝忠攝)

20世紀80年代的農村,只要那個喇叭一聲吼,全村上下就全出動了。(王藝忠攝)

大自然賜予西雙版納的溫泉曾經是一個男女共浴、其樂融融的大澡堂。隨著旅遊開發的大規模開展,雖然給他們帶來了經濟效益,但也使他們失去了與自然的和諧。(王藝忠攝)

雲南「賧」的祭拜儀式。(王藝忠攝)

這是雲南一位120歲的老壽星,據說生活在熱帶地區如此高夀簡直是一大奇聞。參透人生的老人對死亡毫無恐懼:「我什麼時候可以死?」「您長命百歲不好嗎?」「不啦,……早就想死了為何就死不掉?」(王藝忠攝)

生活在深山中的人,不得不祖祖輩輩用竹桶從很遠的地方取水。而取水的工作也成了家中孩子們日常的工作。(王藝忠攝)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入學日子,山中的孩子也在夢想著自己的未來。軍人是他們崇拜的偶像,大蓋帽自然是他們的時尚。(王藝忠攝)

小朋友們在努力學習。(李振盛攝)

曾經是著名小商品市場的青島即墨某路,到90年代由於政府「退路進室」政策而不復存在。(吳正中攝)

老、中、小三代向乘客兜售糖葫蘆。(吳正中攝)

20世紀後期,養路工作大幅度機械化。但因為沒有任何機械能像人那樣做的準確,所以「抬軌」工作仍不可少。(石寶琇攝)

從1986年開始,鐵路公安突擊嚴打」鐵道遊擊隊「。圖中是西安市鐵路公安幹警正在審問盜車嫌疑犯。(石寶琇攝)

沿海地區的居民時常受到颱風的困擾。圖中為浙江蒼南群眾在抵抗颱風。(蕭雲集攝)

1980年7月,一部以宣傳廬山風光為主的電影《廬山戀》在江西播出。誰也沒有想到,這部定位於風景抒情片的電影會在一夜之間風靡全國,成為了愛情題材的代表引領了整個八十年代,並影響至今。(佚名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