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豆瓣9.2、2020奧斯卡最佳影片:欲望和成見,才是人性最大的惡

在第92屆奧斯卡獎上, 有一部亞洲電影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國際影片4項大獎, 橫掃當屆奧斯卡成最大贏家。 這是奧斯卡史上, 首部獲得最佳影片的外語片, 這部影片就是《寄生蟲》。

導演用有些黑暗甚至恐怖的視角, 為我們講述了金錢、欲望、階級、人性等問題, 也引發我們的思考:

究竟, 誰才是這個社會的寄生蟲?

1

影片圍繞韓國首爾兩個截然不同的家庭展開。

一家人, 是住在首爾貧民區的金家。

一家四口, 父母和一對沒考上大學的兄妹, 都沒有工作, 住在半地下室的房子裡, 靠打零工為生。

他們的生活, 窘迫到需要蹲到馬桶旁, 才能蹭到一點點別人家的信號;坐在客廳裡, 經常能看到流浪漢對著自家窗戶撒尿。

另外一家, 則是住在首爾富人區——江南區的高檔庭院內的樸社長家, 過著窮人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房子由知名設計師設計,

帶草坪和庭院;社長英俊多金;夫人年輕單純;女兒美麗乖巧;兒子古靈精怪。

原本毫無交集的兩家, 因為偶然的機緣, 窮人家的兒子基宇, 成為了富家女的家庭教師, 從此故事一發不可收拾。

基宇做家教期間, 社長太太無意間提起, 想給兒子找一個美術家教。

於是, 聰明的基宇, 把妹妹基婷的背景包裝一番, 成功讓基婷成為富人小兒子的美術老師。

隨後, 兄妹二人又如法炮製, 先後把父母, 都引薦到了社長家工作。

就這樣, 靠著編造的簡歷和高超的演技, 窮人全家滲透進了這間豪宅, 也讓兩家人, 都走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2

善良是必需品, 不是奢侈品

電影中的一個小[高·潮], 出現在富人家的小兒子過生日的前夜。

富人一家準備在外露營, 為兒子慶生, 囑咐好了身為保姆的窮人家母親後, 全家人出發了。

遇到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 窮人一家不肯放過, 鳩占鵲巢, 開起了狂歡派對:用主人的浴缸泡澡、喝主人的洋酒、看富家女日記, 一家人瘋狂享受這短暫的美好。

期間, 爸爸基澤感慨地說到:「這一家人,

真的好騙啊, 社長夫人真是有錢又很善良啊。 」

媽媽馬上糾正, 說:「不是有錢又很善良, 而是有錢所以善良。 」

言外之意, 我們沒錢, 所以可以為所欲為。

事實證明, 他們也的確是這麼做的。

為了進入富人家打工, 偽造文憑、捏造經歷、使用各種手段,

擠走原來的司機和保姆。

甚至發展到最後, 為了不讓自己的謊言被揭穿, 不惜殺人。

富人因為有錢, 所以理應善良, 窮人因為沒錢, 所以可以不受約束。

這樣的思維, 不禁讓人想起杭州保姆縱火案。

因為主人的一次次善良和寬容, 保姆先是失去理性, 最終失去人性。

那個保姆, 之所以能夠理直氣壯地一次次找主人借錢、甚至偷拿主人的東西, 可能正是覺得:因為你們有錢, 所以必須對我善良。 如果我像你們一樣有錢, 我也會善良。

在他們的觀念裡, 沒錢, 成了一種資本, 因為沒錢, 所以, 連做人的底線都可以沒有。

在電影《長江七號》裡, 周星馳飾演的一位元底層勞動者, 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們雖然窮, 但是不能說謊, 也不能打人;不是我們的東西, 我們不能拿;要好好讀書,長大要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善良不是奢侈品,不是等我們吃飽喝足衣著光鮮了,才考慮要不要善良一下。

善良,是生而為人的必需品。

3

錢,熨不平欲望

在電影中,窮人媽媽說到:「錢,是熨平一切的熨斗。」

可真的是如此嗎,有了錢,就能解決所有煩惱,變成另外一個人嗎?

在電影中,兩家人的故事,是由窮人家的兒子基宇的同學,給他送來的一塊石頭牽出的。

這個同學,是富家女原本的家庭教師,因為要出國交換一年,不放心讓其他人接近富家女,就委託看起來很「安全」的窮酸朋友基宇,代替他做家教。

因此,同學特意給他送來一塊象徵好運的石頭。

在電影的後半段,當窮人一家在大雨天,像蟑螂一樣倉皇逃出富人家,回到已經被水淹了的自己家時,基宇從灌滿水的屋子裡,只拿出了這塊石頭。

在體育館避難時,爸爸問基宇,為什麼要一直拿著這石頭?

基宇說,不是我拿著它,而是,它一直黏著我。

黏著他的,不是石頭,而是欲望。

從得到一份工作就很開心,到想讓全家都得到好工作,再到幻想著自己也擁有富人的生活。

人的欲望,永無止境。錢可以熨平生活的褶皺,但永遠熨不平欲望的溝壑。

正如馬家輝老師在《圓桌派》上曾講到:「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多一塊錢,就是貧窮。」

列夫•托爾斯泰在他的短片小說《一個人需要很多土地嗎?》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叫帕霍姆的農民,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如意,是因為擁有的土地太少。

他這這番話,被魔鬼聽見,於是,魔鬼暗暗和他打賭:那我就給你很多土地,看你是否能過好。

於是,忽然間,帕霍姆走了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土地。

一個商人告訴帕霍姆,有個地方,土地很便宜,一千盧布一天,也就是說,從日出到日落的一天范圍內,只要能跑回起點,那麼,圈起來的地,都輸屬於他的。

帕霍姆聽了,興奮得兩眼放光,當天就動身了。

第二天,天不亮,他就站在起點,等太陽一出來,他就不停地走。

開始,帕霍姆還提醒自己,千萬不要走太遠,一定要在太陽落山前回到起點。

但漸漸地,他想,應該還可以再遠點、再遠點。

就這樣,太陽快落山了,他才往回跑。但就算拼了命,也始終看不到起點。直到最後,眼看著太陽一點點消失在地平線,巴霍姆也累死在了途中。

印度的《欲經》,闡述了欲望對人產生危害的十個等級,當欲望達到第十級時,則預示著死亡。

4

成見,才是我們頭腦中最大的「寄生蟲」

整部電影裡,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寄生蟲。

富人一家,雖然幸運,但也在辛勤工作,努力持家。

窮人一家,雖然通過不那麼光彩的手段進入富人家工作,但畢竟是靠自己的付出獲得報酬,也不存在寄生。

真正的寄生,其實是存在於人們頭腦中的成見。

富人再禮貌客氣,也依然難掩對窮人的鄙夷。就連富人家九歲的小兒子,都一語道破階級間的差別:

司機、保姆、家庭教師,他們身上有一樣的味道。履歷可以偽造,妝容可以打扮,但,味道改變不了。

這種味道,讓富人即便在危急時刻,仍然不忘捂起鼻子。

也是這種味道,讓窮人基澤的自尊心,一次次受到衝擊,直至最後,因為富人的一個動作,徹底被激怒,做出了瘋狂舉動。

導演奉俊昊在談到拍電影的動機時,曾說:

現實中,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國家和城市,但是富人和窮人,可能沒有機會相遇。他們進出不同的餐廳,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兩個階級,所處的空間是分隔開來的。

對富人來說,窮人似乎是完全不同的一種存在。富人可以憐憫窮人,寬容窮人,卻不可能真正平等地,看待窮人。

在富人頭腦中,始終有一條偏見之蟲,在告訴他們:窮人,和我們不一樣。

而在窮人的觀念中,也存在一條更可怕的寄生蟲,或者說,他們對自己,也有著固執的成見,那就是:我窮我有理。

在電影中,窮人一家最初有著卑微的工作:為披薩店疊包裝盒。

就是這樣簡單的工作,他們也沒能做好。為了圖快,縮減工序,結果有1/4包裝盒不合格,被扣工錢。

而他們的應對方式,也更是奇葩,不是想辦法改進,而是,要脅披薩店老闆。

整個電影中,這一家人都表現出了近乎于狡黠的聰明:

考了四次都沒上考上大學,拿著妹妹PS的大學證書,就能裝得氣定神閑輔導英語的基宇;

唯讀了幾篇藝術心理學文章,就能坦然冒充海歸的妹妹基婷;

只做過代客泊車6個月,就假裝成老司機的爸爸;

從未進過有錢人家,卻能淡定表現出大管家姿態的媽媽。

但如此聰明的一家人,卻沒一個人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找到一份正經工作,讓生活一點點變好,而是總想通過旁門左道,滿足自己的欲望。

在他們的觀念中,已經認定了自己就是窮人,他們窮得無能為力,也窮得理所當然。

正如有句話說得好:所有的財富都不是平白無故,每個人的窮,也都有跡可循。

最可怕的,不是現在窮,而是不相信自己可以靠自己、靠努力,變得不再窮。

5

貧與富的差距,是否在快速擴大?

階層是否越來越固化,越來越無法超越?

在這些問題的背後,有藏著一個更難回答的問題:我們每個人心中,是否都存在一條寄生蟲,它根深蒂固,無法驅除。

這條寄生蟲,讓我們無法平等地看待別人,無法正確地看待自己,無法對生活做出改變。

我們不能拿;要好好讀書,長大要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善良不是奢侈品,不是等我們吃飽喝足衣著光鮮了,才考慮要不要善良一下。

善良,是生而為人的必需品。

3

錢,熨不平欲望

在電影中,窮人媽媽說到:「錢,是熨平一切的熨斗。」

可真的是如此嗎,有了錢,就能解決所有煩惱,變成另外一個人嗎?

在電影中,兩家人的故事,是由窮人家的兒子基宇的同學,給他送來的一塊石頭牽出的。

這個同學,是富家女原本的家庭教師,因為要出國交換一年,不放心讓其他人接近富家女,就委託看起來很「安全」的窮酸朋友基宇,代替他做家教。

因此,同學特意給他送來一塊象徵好運的石頭。

在電影的後半段,當窮人一家在大雨天,像蟑螂一樣倉皇逃出富人家,回到已經被水淹了的自己家時,基宇從灌滿水的屋子裡,只拿出了這塊石頭。

在體育館避難時,爸爸問基宇,為什麼要一直拿著這石頭?

基宇說,不是我拿著它,而是,它一直黏著我。

黏著他的,不是石頭,而是欲望。

從得到一份工作就很開心,到想讓全家都得到好工作,再到幻想著自己也擁有富人的生活。

人的欲望,永無止境。錢可以熨平生活的褶皺,但永遠熨不平欲望的溝壑。

正如馬家輝老師在《圓桌派》上曾講到:「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多一塊錢,就是貧窮。」

列夫•托爾斯泰在他的短片小說《一個人需要很多土地嗎?》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叫帕霍姆的農民,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如意,是因為擁有的土地太少。

他這這番話,被魔鬼聽見,於是,魔鬼暗暗和他打賭:那我就給你很多土地,看你是否能過好。

於是,忽然間,帕霍姆走了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土地。

一個商人告訴帕霍姆,有個地方,土地很便宜,一千盧布一天,也就是說,從日出到日落的一天范圍內,只要能跑回起點,那麼,圈起來的地,都輸屬於他的。

帕霍姆聽了,興奮得兩眼放光,當天就動身了。

第二天,天不亮,他就站在起點,等太陽一出來,他就不停地走。

開始,帕霍姆還提醒自己,千萬不要走太遠,一定要在太陽落山前回到起點。

但漸漸地,他想,應該還可以再遠點、再遠點。

就這樣,太陽快落山了,他才往回跑。但就算拼了命,也始終看不到起點。直到最後,眼看著太陽一點點消失在地平線,巴霍姆也累死在了途中。

印度的《欲經》,闡述了欲望對人產生危害的十個等級,當欲望達到第十級時,則預示著死亡。

4

成見,才是我們頭腦中最大的「寄生蟲」

整部電影裡,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寄生蟲。

富人一家,雖然幸運,但也在辛勤工作,努力持家。

窮人一家,雖然通過不那麼光彩的手段進入富人家工作,但畢竟是靠自己的付出獲得報酬,也不存在寄生。

真正的寄生,其實是存在於人們頭腦中的成見。

富人再禮貌客氣,也依然難掩對窮人的鄙夷。就連富人家九歲的小兒子,都一語道破階級間的差別:

司機、保姆、家庭教師,他們身上有一樣的味道。履歷可以偽造,妝容可以打扮,但,味道改變不了。

這種味道,讓富人即便在危急時刻,仍然不忘捂起鼻子。

也是這種味道,讓窮人基澤的自尊心,一次次受到衝擊,直至最後,因為富人的一個動作,徹底被激怒,做出了瘋狂舉動。

導演奉俊昊在談到拍電影的動機時,曾說:

現實中,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國家和城市,但是富人和窮人,可能沒有機會相遇。他們進出不同的餐廳,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兩個階級,所處的空間是分隔開來的。

對富人來說,窮人似乎是完全不同的一種存在。富人可以憐憫窮人,寬容窮人,卻不可能真正平等地,看待窮人。

在富人頭腦中,始終有一條偏見之蟲,在告訴他們:窮人,和我們不一樣。

而在窮人的觀念中,也存在一條更可怕的寄生蟲,或者說,他們對自己,也有著固執的成見,那就是:我窮我有理。

在電影中,窮人一家最初有著卑微的工作:為披薩店疊包裝盒。

就是這樣簡單的工作,他們也沒能做好。為了圖快,縮減工序,結果有1/4包裝盒不合格,被扣工錢。

而他們的應對方式,也更是奇葩,不是想辦法改進,而是,要脅披薩店老闆。

整個電影中,這一家人都表現出了近乎于狡黠的聰明:

考了四次都沒上考上大學,拿著妹妹PS的大學證書,就能裝得氣定神閑輔導英語的基宇;

唯讀了幾篇藝術心理學文章,就能坦然冒充海歸的妹妹基婷;

只做過代客泊車6個月,就假裝成老司機的爸爸;

從未進過有錢人家,卻能淡定表現出大管家姿態的媽媽。

但如此聰明的一家人,卻沒一個人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找到一份正經工作,讓生活一點點變好,而是總想通過旁門左道,滿足自己的欲望。

在他們的觀念中,已經認定了自己就是窮人,他們窮得無能為力,也窮得理所當然。

正如有句話說得好:所有的財富都不是平白無故,每個人的窮,也都有跡可循。

最可怕的,不是現在窮,而是不相信自己可以靠自己、靠努力,變得不再窮。

5

貧與富的差距,是否在快速擴大?

階層是否越來越固化,越來越無法超越?

在這些問題的背後,有藏著一個更難回答的問題:我們每個人心中,是否都存在一條寄生蟲,它根深蒂固,無法驅除。

這條寄生蟲,讓我們無法平等地看待別人,無法正確地看待自己,無法對生活做出改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