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2歲後孩子的4種「破壞行為」,說明在變聰明,媽媽別崩潰

從小到大為孩子犧牲最大的就是父母, 當我也為人母親的時候才深有感觸, 也要為了自己的孩子做好「犧牲」的準備, 為此我甘願放棄工作在家裡陪著孩子長大, 我相信現在很少能有寶馬想我這樣, 但為了孩子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那是我家孩子2歲的時候, 那時候每天陪著孩子, 發現孩子總會出現一些讓我難以理解的行為, 這次我問過很多育兒專家, 得出結論:2歲孩子有這幾種行為, 說明他在「變聰明」。

瑞士的皮亞傑教授是近代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 他的認知發展理論對研究兒童心理做出了卓越貢獻。 在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裡, 寶寶在2歲前的心理發展, 屬於智力發展的感知運動階段。

寶寶在這一階段裡, 主要通過自由探索和各種大運動、精細運動發展智力。 在這個階段裡, 寶寶的智力增長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01對用手「躲貓貓」不再感興趣, 會主動掀枕頭、開抽屜找想要的東西:客體永存概念慢慢形成

有過孩子的媽媽會知道, 寶寶在六個月後開始對「躲貓貓」之類的遊戲感興趣。 很多家長甚至納悶, 這麼一個簡單的「雙手捂臉——再鬆開——再捂上」的動作, 怎麼會讓小寶寶如此著迷。

其實, 這跟寶寶「客體永存」認知的發展有關。

這個時候的寶寶, 還沒有「客體永存」的概念。 在他們的認知中, 所有在他們眼前的東西才是存在的, 一旦人或者事物離開, 就是從這個世界上永遠消失了。 當媽媽遮住臉時, 他們就以為媽媽已經消失, 當媽媽鬆開雙手又出現在眼前, 他們會十分驚奇「咦, 媽媽又回來了!」這種「存在——消失」的遊戲類似魔法, 自然會讓他們十分著迷。

「客體永存」對寶寶來說十分重要, 心理學家武志紅建議, 在寶寶沒有形成這樣的概念之前, 母子之間最好不要有超過兩周的分離, 不然就會對寶寶心理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他們會認為, 媽媽不要他了, 已經徹底拋棄了他。

而等寶寶一歲半到兩歲後,

初步有了客體永存概念, 因為已經知道被擋住的媽媽還在身邊, 他們便對這個遊戲不再感興趣。 除此之外, 他們還會主動掀開枕頭找底下的東西, 或者翻開抽屜去找媽媽藏在裡面的東西, 這都說明寶寶的智力已經進一步發育, 初步有了「客體永存」的概念。

02不斷地拋扔物體, 並著迷於物體的運動軌跡:空間知覺初步建立

文章開頭, 姑姑家的小孫子在不停地拋擲物體, 其實是開始對空間產生了興趣。 「物體會從上往下掉落」, 這在成人眼裡見怪不怪, 但對寶寶, 卻是了不起的發現。 為了驗證和鞏固這一發現, 他們會樂此不疲地重複這個「遊戲」。 家長這時如果打擊他, 就是在阻礙寶寶智力發育。

給寶寶不同材質的物品, 讓他自由探索, 也可以在寶寶會爬時引進球類玩具, 讓寶寶跟在後面追尋球的運動軌跡。 這種跟空間有關聯的小遊戲, 可以進一步促進寶寶空間知覺的建立。

03總愛亂用時間詞,並顯示出一定記憶能力:時間知覺初步建立

寶寶剛出生時是沒有時間概念的,即便在寶寶一歲左右,對時間的感受也不是十分明顯。但當寶寶的「客體永存」概念初步形成時,他的時間概念也開始發展。典型例子就是,寶寶能展示出來一定的記憶能力。

比如,媽媽昨天把寶寶心愛的玩具放在了房間某個角落,寶寶第二天要玩,會去那個地方找。另外,寶寶在會說話後,開始對時間詞感興趣,並亂用一氣。明明是剛吃過西瓜,卻說「我昨天吃的西瓜」。這種情況下,家長不要嘲笑寶寶,儘量用具體、形象的詞彙去解釋這些「時間詞」,讓寶寶加深印象。

04喜歡幫倒忙,常把事情搞砸

一次,我們正在吃飯,二寶早吃完,跑一邊玩去了。就一會兒功夫,猛一抬頭,二寶已經爬到飄窗上,把一桶水全部倒在了花上。當然,飄窗上也全部是水,滴滴答答的流到地板上。

我們趕緊沖過去,把他抱下來。二寶卻哭著說「我要澆花啊!」順手從陽臺上拿起一個小水壺,喊著「倒水倒水,我要澆花。」

跟他解釋「花都喝飽了,不用再澆了,看看弄得滿窗戶都是」。二寶還是堅持要往裡面倒水,去澆花。

《伯克畢生心理學》中提到,3-6歲的孩子面對的主要心理挑戰是:主動性對內疚感的衝突。

3歲孩子喜歡玩假裝遊戲,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孩子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是非常開心的。他想像大人一樣完成一項任務,想幫助大人解決一些問題。但是因為能力有限,卻做不好,反而是幫倒忙,給大人添麻煩。

發現孩子製造混亂後,大人一般的做法是呵斥孩子,禁止他做。或者擔心孩子有危險,語言和表情充滿擔憂,阻止他去做。

孩子喜歡嘗試新事物,如果我們總是禁止他、阻止他,他就會產生內疚感,以後就會出現畏難情緒,不敢去嘗試,這就會失去很多探索和獨立成長的機會。

所以,對孩子幫倒忙的行為,我們也不必戰戰兢兢,教會他一些技能,幫助他去實現一些想法,鍛煉了獨立能力,還滿足了他的求知欲。

Wendy 媽有話說:

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判斷孩子的是否聰明,我們從他們的日常行為就能看出來。

兒童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對於3-6歲的孩子而言,如果他們出現某種行為,代表著大腦正在快速發展,家長千萬不要盲目糾正,正確的引導孩子,將來會更聰明。

03總愛亂用時間詞,並顯示出一定記憶能力:時間知覺初步建立

寶寶剛出生時是沒有時間概念的,即便在寶寶一歲左右,對時間的感受也不是十分明顯。但當寶寶的「客體永存」概念初步形成時,他的時間概念也開始發展。典型例子就是,寶寶能展示出來一定的記憶能力。

比如,媽媽昨天把寶寶心愛的玩具放在了房間某個角落,寶寶第二天要玩,會去那個地方找。另外,寶寶在會說話後,開始對時間詞感興趣,並亂用一氣。明明是剛吃過西瓜,卻說「我昨天吃的西瓜」。這種情況下,家長不要嘲笑寶寶,儘量用具體、形象的詞彙去解釋這些「時間詞」,讓寶寶加深印象。

04喜歡幫倒忙,常把事情搞砸

一次,我們正在吃飯,二寶早吃完,跑一邊玩去了。就一會兒功夫,猛一抬頭,二寶已經爬到飄窗上,把一桶水全部倒在了花上。當然,飄窗上也全部是水,滴滴答答的流到地板上。

我們趕緊沖過去,把他抱下來。二寶卻哭著說「我要澆花啊!」順手從陽臺上拿起一個小水壺,喊著「倒水倒水,我要澆花。」

跟他解釋「花都喝飽了,不用再澆了,看看弄得滿窗戶都是」。二寶還是堅持要往裡面倒水,去澆花。

《伯克畢生心理學》中提到,3-6歲的孩子面對的主要心理挑戰是:主動性對內疚感的衝突。

3歲孩子喜歡玩假裝遊戲,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孩子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是非常開心的。他想像大人一樣完成一項任務,想幫助大人解決一些問題。但是因為能力有限,卻做不好,反而是幫倒忙,給大人添麻煩。

發現孩子製造混亂後,大人一般的做法是呵斥孩子,禁止他做。或者擔心孩子有危險,語言和表情充滿擔憂,阻止他去做。

孩子喜歡嘗試新事物,如果我們總是禁止他、阻止他,他就會產生內疚感,以後就會出現畏難情緒,不敢去嘗試,這就會失去很多探索和獨立成長的機會。

所以,對孩子幫倒忙的行為,我們也不必戰戰兢兢,教會他一些技能,幫助他去實現一些想法,鍛煉了獨立能力,還滿足了他的求知欲。

Wendy 媽有話說:

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判斷孩子的是否聰明,我們從他們的日常行為就能看出來。

兒童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對於3-6歲的孩子而言,如果他們出現某種行為,代表著大腦正在快速發展,家長千萬不要盲目糾正,正確的引導孩子,將來會更聰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