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電商鄙視鏈中的拼多多

很多人對這家爆紅電商感情複雜, 一方面有點嫌棄那些活躍在父母朋友圈裡, 價格低到不可思議的商品;一方面又震驚于這家電商爆紅的事實, 畢竟它有3億使用者, 訂單量超過了京東。 拼多多到底是“便宜有好貨”的實踐者, 還是所謂的社交流量催化的消費降級?

低價爆款的秘密

電商在中國崛起的三大源動力是低價、快捷和品質(正品), 當年淘寶就是靠著免仲介費、江浙滬包郵和交易擔保打敗易趣, 變身中國人眼中的線上集市。

十五年後這個商業邏輯仍然有效, 只是有了一個拼多多式的新場景,

就是如何將高性價比商品與大眾消費趨勢聯繫起來, 小米走出的道路對全品類電商仍然適用。 按去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計算, 中國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走高, 但換算下來的中位數是22408元, 每月1867元, 三口之家月收入為5628元。

找到並打透這個最大基數群體是一切大眾商業模式的成功前提, 這也是當年淘寶聚划算沒能實現的願景, 拼多多所做的不過是三件事。

1、反向設計成本和供應鏈。

便宜背後的商業模式和消費心理是什麼?COSTCO的答案是極簡SKU的量販式銷售, 西南航空認為是高密度航班, 小米解釋為性價比, 拼多多的邏輯則是“夠用就好”。

簡而言之就是在剛需快消品裡找爆款, 比如紙巾, 精打細算的人會覺得規格太大,

既浪費也沒必要, 所以拼多多與廠家合作, 把紙巾做到反常的180mmX122mm小規格, 每包價格壓縮到1.067元的極端水準, 結果成就了932萬訂單的驚人銷量。

另一個手段是流程優化, 拼購講究大流量拉動的短爆發, 壓力主要在生產和倉儲環節, 比如拼多多上的某款29.9元球鞋, 傳統手工作業需要粘膠、冷粘、烘烤、冷卻和再包裝幾道工序, 費時兩天, 人工和原料成本在30元左右, 廠家改用成本更低、更省時的注塑工藝, 仍可將毛利潤保持在6%-8%左右。

這個玩法的要害在於引導消費者向爆款SKU集中, 縮短供應鏈簡化競爭, 剝離商品的非必要屬性, 同時給消費者“做聰明人”的心理暗示。

2、快捷。

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對物流同樣敏感, 拼多多做單品爆款,

又堅持48小時快遞, 實際上是“倒逼”工廠型商家適應自己的節奏, 比如將生產線就近遷往在原材料產地, 做紙品的植護和可心柔就把基地選在江西九江瑞昌;根據消費熱力圖自建物流車間, 探索深倉模式, 提前生產, 就近發貨, 就把快遞成本嚴控在4元左右。 換句話說, 拼多多做爆款依賴的是對非必要和不正常運營成本的剝離和優化。

3、品質(正品)。

淘寶在美國一再被列入“惡名市場”, 說明低價不以品質為前提毫無意義, 拼多多的策略是將品控與平臺扶持掛鉤, 實現的手段包括駐廠審核, 協力廠商巡檢, 殺手鐧則是劣一賠三的賠付, 並全部賠付給使用者, 執行到很嚴格, 以致於很多人覺得這是拼多多的“商業模式”。

消費升級,

但消費資訊傳遞鏈在下沉

中國式消費的一個最重要變化就是社交應用的普及, 帶動了大眾群體從熟人口碑向趣緣和同好社交轉變, 這構成了拼多多的社會和心理基礎。

電商的核心是人與物的高效匹配, 當年微商籍著朋友圈連結建立商業模式, 但過度消耗了熟人的信用背書, 間接使得以消費體驗為紐帶的同好社交取而代之, 畢竟真實用戶的群體說服力更強於KOL。 當年淘寶聚划算先行一步, 但閃購只是C2M的雛形, 產品本身沒有“樂趣”基因, 就做不起來。 反而是拼多多早期依靠微信完成了幾乎零成本的交易轉化, 並逐步讓用戶在APP沉澱下來。 淘寶推出特價版是看到了相同的機會。

從本質上說, 價格也不是消費升級或降級的唯一衡量方式,

國家發改委的年度居民消費報告指出, 國人正在經歷由從眾模仿型向個性體驗型的過度, 產品按科學的消費週期快速反覆運算升級, 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社交管道快速創立潮牌的能力也強化了這一點。

阿裡和京東模式是海量商品的聚合, 挑選商品的過程像是在海灘上搜尋美味的牡蠣, 你要有足夠的耐心, 拼多多則像是一個綜合性商場, 每層都有精品店鋪, 而且保證你一出電梯看到的就是爆款, 還總能吸引你把新奇的發現分享出去。

拼多多的模式是通吃主動(需求明確)和被動(以逛為主)用戶的, 所以商家做爆款也很有想像力, 比如正價松子在旺季每斤35元, 某家做堅果的店鋪在松子產地反復比較, 發現當地品相稍小但飽滿的松子被一律加工成果仁出售,他們採購了這種松子做成炒貨,按28.9元出售,剛好卡住有消費需求,但價格敏感型用戶,而且還保證了較好的口感。

拼多多的爆款很多時候不完全是低價,而是依靠了這種腦回路清奇的商業洞察。

拼多多之謎

圍繞拼多多的諸多爭議,核心在於商業邏輯沒有共識,拼多多自己認可的理念是實惠和樂趣,但在很多人看來,你把東西賣那麼便宜就是騙子,在用戶詞典裡,便宜沒好貨,無利不起早,買的沒有賣的精這些詞永遠都有市場。

1、低價與用戶,到底誰成全了誰?

一個典型的大眾誤區在於,東西LOW不LOW是成本結構決定的,價格只是個表現形式,低價與劣質劃等號很多時候是因為成本結構沒有被正確解析。

不久前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的《2017年度中國電子商務使用者體驗與投訴監測報告》顯示,去年電商投訴同比增長近五成,創歷史新高,但在綜合電商的用戶滿意度評級中,蘇甯易購、拼多多、唯品會、京東位列前四名,都是“放心購買”評級。

原因很簡單,現代社會的規模化工業製成品特別是快消品,價格與品質的相關性已經基本衡定了,阿裡和京東造節之所以成為全民狂歡,也是得益於與價格因素的深度綁定,生鮮電商這麼多年做不起來,真正原因就在於產品標準的不確定性。

沒有一家腦筋正常的企業會以“欺騙”作為正常的經營手段,如果一家以騙人為目的的公司估值超過唯品會,訂單超過京東,難道不是對中國消費者智商的最大羞辱嗎?

所謂低價就是多年來消費者與電商平臺雙向篩選的必然結果,是一個互相成全的過程。永遠不要低估現在消費者的智商。

2、工廠化商家的低成本品牌之路。

中國經濟的支柱—長三角和珠三角一帶的企業都面臨轉型,外貿訂單萎縮,原材料和用工成本高企,這帶來兩個重要變化:

第一,行業集約化,原本的OEM訂單被大廠壟斷,其他商家普遍開工不足;

第二,前店後廠式的中小商家崛起,但回歸線上之路卻趕上電商流量成本暴漲;

這些商家進入沃爾瑪之類的傳統管道面臨高額入場費和長達9個月的賬期,因此迫切需要微利模式下低風險的品牌化道路。

拼多多有效承接並放大了這種需求,它的C2M模式將追求性價比的網購群體與找不到產能消化管道的商家聯結起來,減少SKU做爆款的策略降低了中小商家的風險,同時又低成本的幫助後者快速完成了品牌化。

與之對應的是中國年輕人對新晉品牌的接受度越來越高,這就加強了爆款產品通過社交網路迅速放量成為快時尚的能力。

3、如何從流量和用戶增長過度到品質成長。

拼多多最初得益於微信的流量之助,但APP生態成型,必然要做流量的自運營,引導用戶升級到品質消費階段。據稱複購率已經是拼多多現在內部排在首位的運營指標。

步入成熟期的拼多多要解決三個問題:

首先,它的高成長主要不是來自於那些樂於分享的種子用戶,讓商品成為爆款的永遠是沉默的大多數,如何令這些人留存並繼續貢獻轉化至關重要。

其次,拼多多自己也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低價競爭階段,對於電商平臺運營來說,做尖貨和做爆款大路貨的商業邏輯並沒有什麼不同。

最後,拼多多還有一個終極任務,就是要創造一種有格調的購物體驗,以滿足使用者對身份屬性的理想定位。

畢竟,大多數人不能活在一個物質和精神分裂的世界裡。

發現當地品相稍小但飽滿的松子被一律加工成果仁出售,他們採購了這種松子做成炒貨,按28.9元出售,剛好卡住有消費需求,但價格敏感型用戶,而且還保證了較好的口感。

拼多多的爆款很多時候不完全是低價,而是依靠了這種腦回路清奇的商業洞察。

拼多多之謎

圍繞拼多多的諸多爭議,核心在於商業邏輯沒有共識,拼多多自己認可的理念是實惠和樂趣,但在很多人看來,你把東西賣那麼便宜就是騙子,在用戶詞典裡,便宜沒好貨,無利不起早,買的沒有賣的精這些詞永遠都有市場。

1、低價與用戶,到底誰成全了誰?

一個典型的大眾誤區在於,東西LOW不LOW是成本結構決定的,價格只是個表現形式,低價與劣質劃等號很多時候是因為成本結構沒有被正確解析。

不久前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的《2017年度中國電子商務使用者體驗與投訴監測報告》顯示,去年電商投訴同比增長近五成,創歷史新高,但在綜合電商的用戶滿意度評級中,蘇甯易購、拼多多、唯品會、京東位列前四名,都是“放心購買”評級。

原因很簡單,現代社會的規模化工業製成品特別是快消品,價格與品質的相關性已經基本衡定了,阿裡和京東造節之所以成為全民狂歡,也是得益於與價格因素的深度綁定,生鮮電商這麼多年做不起來,真正原因就在於產品標準的不確定性。

沒有一家腦筋正常的企業會以“欺騙”作為正常的經營手段,如果一家以騙人為目的的公司估值超過唯品會,訂單超過京東,難道不是對中國消費者智商的最大羞辱嗎?

所謂低價就是多年來消費者與電商平臺雙向篩選的必然結果,是一個互相成全的過程。永遠不要低估現在消費者的智商。

2、工廠化商家的低成本品牌之路。

中國經濟的支柱—長三角和珠三角一帶的企業都面臨轉型,外貿訂單萎縮,原材料和用工成本高企,這帶來兩個重要變化:

第一,行業集約化,原本的OEM訂單被大廠壟斷,其他商家普遍開工不足;

第二,前店後廠式的中小商家崛起,但回歸線上之路卻趕上電商流量成本暴漲;

這些商家進入沃爾瑪之類的傳統管道面臨高額入場費和長達9個月的賬期,因此迫切需要微利模式下低風險的品牌化道路。

拼多多有效承接並放大了這種需求,它的C2M模式將追求性價比的網購群體與找不到產能消化管道的商家聯結起來,減少SKU做爆款的策略降低了中小商家的風險,同時又低成本的幫助後者快速完成了品牌化。

與之對應的是中國年輕人對新晉品牌的接受度越來越高,這就加強了爆款產品通過社交網路迅速放量成為快時尚的能力。

3、如何從流量和用戶增長過度到品質成長。

拼多多最初得益於微信的流量之助,但APP生態成型,必然要做流量的自運營,引導用戶升級到品質消費階段。據稱複購率已經是拼多多現在內部排在首位的運營指標。

步入成熟期的拼多多要解決三個問題:

首先,它的高成長主要不是來自於那些樂於分享的種子用戶,讓商品成為爆款的永遠是沉默的大多數,如何令這些人留存並繼續貢獻轉化至關重要。

其次,拼多多自己也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低價競爭階段,對於電商平臺運營來說,做尖貨和做爆款大路貨的商業邏輯並沒有什麼不同。

最後,拼多多還有一個終極任務,就是要創造一種有格調的購物體驗,以滿足使用者對身份屬性的理想定位。

畢竟,大多數人不能活在一個物質和精神分裂的世界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