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犯錯後不聽管教?教你3招科學管教孩子,不傷害親子關係

如何管教孩子, 可能是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為什麼自己的管教有時候根本沒有用呢?為什麼孩子做錯事自己教育之後, 下次孩子還是照樣犯錯呢?是不是自己的管教方式有問題?還是孩子本身就不服管是個壞孩子?

莉莉的兒子今年兩歲半, 名字叫小宇, 之前是個乖寶寶, 很少哭鬧, 但是最近卻像是變了一個人, 突然變得叛逆不聽話, 莉莉這才發現教育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小宇的好奇心變得越來越強, 在外面的時候, 總是喜歡摸摸這碰碰那, 也不管髒不髒, 而且喜歡跑來跑去, 根本沒有閑著的時候, 莉莉覺得自己要嚴厲一些, 不然根本管不聽這個孩子。

當兒子不聽話的時候, 莉莉馬上沉下臉, 對兒子說「不行」, 兒子剛開始還會有所收斂, 但是沒過多久就變成以前的樣子, 根本不聽媽媽的話。

一天, 莉莉帶著兒子去逛商場, 兒子坐在兒童車裡, 莉莉告訴兒子不可以亂動, 然後開始在服裝店裡挑選衣服, 就在莉莉打算去試衣間試衣服的時候, 突然發現兒子不見了。

莉莉非常著急, 在服裝店裡找了一圈, 並沒有發現兒子的身影, 她找到了商場裡的保安, 希望可以通過監控找到兒子。

莉莉從監控中看到,

兒子在大門口附近, 她趕緊跑了過去, 馬上把兒子抱在懷裡, 可是孩子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也沒有因為離開媽媽而感到害怕。

很多家長都認為自己嚴厲起來之後, 孩子會害怕, 當自己說「不行」的時候, 孩子會乖乖聽話, 但是這樣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 孩子並不能接受。

去過歐美國家的人都知道, 無論是在遊樂園還是公園, 孩子們紮堆玩在一起, 卻很少發生矛盾。 孩子們玩歸玩, 卻井條有序, 尤其是在公共場合, 都會有基本的教養。 即使孩子出現不正確的行為, 也會有大人及時管教, 認錯。

那麼外國人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呢?以下3種值得學習。

第一種方法:計時隔離法

看過美國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的家長, 都見過這一幕:孩子淘氣、不講理、發脾氣, 父母常對他們說「現在, 回你的房間去!」

孩子聽到這句話, 就算再不甘心、懊惱、氣憤, 也會終止自己的不良行為, 去自己的房間裡待著, 這就是美國教育的獨到之處。

什麼叫做計時隔離?

計時隔離是指孩子在調皮不聽話鬧脾氣的時候,

父母將孩子暫時(一般為3-10分鐘不等, 看年齡段分配時間)隔離在一個安靜的地方(罰站、坐板凳等形式), 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的方法。

在國外家庭裡, 父母會說「回你的房間去」;

在學校裡場地有限, 老師就在教室裡佈置個角落, 做為孩子們「計時隔離」的場所:

▵計時隔離椅椅子上寫著:「現在,請想想你自己的行為。不過別忘了,我愛你。」

就算孩子因為不良行為被限制行動,也不忘提醒他自己仍是被愛的。

一方面,它能使父母冷靜下來,避免因為情緒的衝動而對孩子實施體罰;另一方面,「計時隔離」對孩子是一種溫和的處罰,它使孩子暫時不再得到他人的注意,更無法得到想要的東西。

因此,這種方法適用於3~6歲兒童的不良行為矯正。

計時隔離雖然對孩子的調皮行為作用顯著,但父母也要注意這幾點:

1.計時隔離不是懲罰而是冷靜

父母首先要明白的是,計時隔離這個方法並不是一種懲罰,而是讓孩子冷靜、反思的行為。

選擇的隔離的地點應是安靜(沒有電視、玩具、音樂),可以是房間、牆角等爸爸媽媽看得見的地方;但絕不是小黑屋、陌生環境這種容易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的地方。

2.計時隔離不宜濫用

「計時隔離」通常主要適用於破壞性的問題行為,例如打架、摔東西、故意損壞玩具、哭鬧等。

對於輕微的問題行為,例如沒有收拾玩具,沒有完成作業或家務等,則不適宜採用這種方法。因此,這種方法不能被濫用。

3.隔離前先實施警告

作為家長,在孩子「罰站」前一定要先對其提出警告,而且一定要告訴其為什麼要「罰站」。

有一次,小新一直哭哭鬧鬧地不想吃飯、只想玩,而且還不讓爸爸吃飯。於是我便告訴她「你自己不吃飯可以,但爸爸媽媽要吃飯,你如果再不讓爸爸吃飯,你就要罰站啦!」

這是對於孩子的一種警告,還別說,不願意「受罰」的小新還真聽話,立馬乖乖地不吵鬧吃起飯來了。

4.結束之後再講道理

孩子隔離結束之後,父母應該與孩子語氣平和的進行溝通:「剛才做錯什麼了?」、「知道錯誤了嗎」....

這時候,孩子冷靜下來,爸爸媽媽的引導才會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第二種方法:堅持原則,對孩子說「不」

大多數孩子都時常當自個爸媽的話為耳邊風,右耳進左耳出。該吃飯了,孩子在看電視喊好幾次都不肯吃;該做作業了,孩子在外邊玩,怎麼叫都不肯聽....

相信這些寶爸寶媽們都經歷過,氣急敗壞最後還是在打罵下孩子才妥協。

其實,孩子這種「無視」的行為,從小防治,父母們也就不用這麼操心了。正是因為許多父母,都不堅持自己的原則,往往說了之後不作出行動,孩子自然也就無視、拖延了起來。

美國媽媽大多不會不斷地嘮叨催促,而是直接跟孩子們說:「孩子們,再玩五分鐘就回家!」通常這時孩子們會趕緊找自己喜歡的項目玩,五分鐘過後,媽媽一聲令下,大家便都乖乖跟著回家了。

我開始覺得很驚訝想知道這些媽媽是如何做到讓孩子這麼聽話的,因為有時我讓小新回家,他也會要求繼續玩而不願意離開。

於是我也試著跟小新說:「小新,再玩五分鐘咱們就回家 ,該吃飯了」估計她也沒有時間概念,滿口答應了,但是五分鐘過後,我喊她回家,她卻耍賴不肯回。

我想到不能讓她覺得我說話不算數,於是不管她如何哭鬧扯著她就走,即便她亂踢亂蹬哭成淚人也不理會。

結果就這樣兩三次後,以後我每次給小新做什麼事情要求限時,如洗澡玩水限時,該去睡覺限時等,她都會乖乖地在我限定的時間內完成,並從此不再用哭鬧跟我對抗了。

其實,要讓孩子聽話,父母說話算話,堅持原則就是最好的以身作則。

有很多媽媽都在後臺跟我反映:孩子老是想要買玩具,不給買就潑灑大哭不肯走。這時候,媽媽們一般開始會說不準買之類的話,但是孩子一哭鬧久了,就開始不耐煩就給買了。

通常這樣,就會讓孩子養成「即使不聽話,爸爸媽媽也會滿足我」這樣的認知。

正確的做法就是堅持自己的最初的原則,不準買就是不準買,孩子哭,也不要輕易妥協。孩子累了,自然而然不哭了,幾次下來,他就會知道:哭也是沒有用的。

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規則意識,可以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越早開始越好,一般來說,等到十歲之後,再給孩子建立這樣的規則意識,則很困難了。

第三種方法:家庭會議,制定規則

《媽媽是超人3》裡,賈靜雯為了讓女兒咘咘不吃零食,自己和丈夫修傑楷以及倆女兒一起制定了一個計畫,還一起按了手印,全家執行。

這種模式,在國外非常常見。

他們會先召開一個家庭民主會議,父親、母親、大孩子、小孩子……所有家庭成員能加的會議,一起商討獎罰措施。

具體怎麼做選定每星期中的某一天、某一時刻,並從此固定下來。比如說,星期天傍晚晚飯之後。要雷打不動,任何其他家庭安排或者計畫都不能與此相衝突。

會議的主旨須是以整個家庭為核心,而不是針對某個人的批判會,3歲以上的孩子都應該參與。

根據布魯斯•費勒的《快樂家庭的秘密》一書,推崇這一做法的讀者們都認為「家庭會議」能:

■ 減少家庭中的緊張與壓力,增進彼此的交流與溝通,讓家庭的運作更順暢;

■ 針對自己的問題,孩子往往能提出充滿新意的「獨創版」解決方案;

■ 日常決定往往變得更理性、更平和。(「我知道你對此很生氣。讓我們留待這個星期的家庭會議上再討論吧。」)

朋友曾經跟我分享過他們家的家庭會議:

「問題解決晚餐過後,餐盤裡還剩有不少食物。該怎麼避免浪費?」這是朋友一家在某次家庭會議上提出來的主題。在隨後的「頭腦風暴」之中,她的兩個孩子提出了這麼幾個辦法:

「要不要數好每個人的數量?」(媽媽於是想:哦?唔,一顆一顆地數豌豆嗎?還是怎麼做……)

「我們用家庭式就好了嘛。」(媽媽又想了:啊?家庭式?我們本來就是這麼做的啊?不是分餐式,而是共餐式……)

「用秤來稱過了,再吃!」

喲,這一條,居然大家都同意了,那就試試看吧。

於是,每天晚餐的時候,碟子裡裝上食物之後,都會去稱一稱;下了餐桌之後,殘餘著食物的餐盤還會拿去再稱一稱。孩子們認真監督並記錄下每一個家庭成員的數字,張貼出來。

朋友說:「我真不覺得這種做法能有什麼效果,不過,既然孩子都提出來了,那就試試看會怎麼樣吧。」

不出3天,餐盤中的殘餘量「暴跌」。孩子們要麼會往自己餐盤裡少裝一些,要麼就乾脆多吃兩口……總之不剩下最好。

稱量和記錄,居然起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作用:每個人都變得對「量」有了明確的意識和責任感。沒過多久,他們家晚餐時就不再需要稱盤子了。這無疑讓朋友覺得神奇極了。

她後來對我說:「比起我一個人在那裡的反復命令來,整個家庭一起參與的力量,顯然要遠遠大多了,效果也遠遠好多了。這就是家庭會議的功效。」

所以,定期召開家庭會議,不僅僅可以針對孩子的錯誤進行糾正,並且對家庭關係的和諧,也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Wendy媽有話說:

聰明的家長都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在教育孩子上,應用理智的方法去應對孩子的胡鬧與彆扭。

打罵式的教育,不僅僅效果不明顯,更多的時候,還會起到負面影響。對孩子是一種傷害,對大人更是壞情緒上的一種養成。

所以,家有孩子,不妨多一點耐心,在孩子身上多一些正面教育,對孩子才是最好的糾錯方式!

▵計時隔離椅椅子上寫著:「現在,請想想你自己的行為。不過別忘了,我愛你。」

就算孩子因為不良行為被限制行動,也不忘提醒他自己仍是被愛的。

一方面,它能使父母冷靜下來,避免因為情緒的衝動而對孩子實施體罰;另一方面,「計時隔離」對孩子是一種溫和的處罰,它使孩子暫時不再得到他人的注意,更無法得到想要的東西。

因此,這種方法適用於3~6歲兒童的不良行為矯正。

計時隔離雖然對孩子的調皮行為作用顯著,但父母也要注意這幾點:

1.計時隔離不是懲罰而是冷靜

父母首先要明白的是,計時隔離這個方法並不是一種懲罰,而是讓孩子冷靜、反思的行為。

選擇的隔離的地點應是安靜(沒有電視、玩具、音樂),可以是房間、牆角等爸爸媽媽看得見的地方;但絕不是小黑屋、陌生環境這種容易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的地方。

2.計時隔離不宜濫用

「計時隔離」通常主要適用於破壞性的問題行為,例如打架、摔東西、故意損壞玩具、哭鬧等。

對於輕微的問題行為,例如沒有收拾玩具,沒有完成作業或家務等,則不適宜採用這種方法。因此,這種方法不能被濫用。

3.隔離前先實施警告

作為家長,在孩子「罰站」前一定要先對其提出警告,而且一定要告訴其為什麼要「罰站」。

有一次,小新一直哭哭鬧鬧地不想吃飯、只想玩,而且還不讓爸爸吃飯。於是我便告訴她「你自己不吃飯可以,但爸爸媽媽要吃飯,你如果再不讓爸爸吃飯,你就要罰站啦!」

這是對於孩子的一種警告,還別說,不願意「受罰」的小新還真聽話,立馬乖乖地不吵鬧吃起飯來了。

4.結束之後再講道理

孩子隔離結束之後,父母應該與孩子語氣平和的進行溝通:「剛才做錯什麼了?」、「知道錯誤了嗎」....

這時候,孩子冷靜下來,爸爸媽媽的引導才會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第二種方法:堅持原則,對孩子說「不」

大多數孩子都時常當自個爸媽的話為耳邊風,右耳進左耳出。該吃飯了,孩子在看電視喊好幾次都不肯吃;該做作業了,孩子在外邊玩,怎麼叫都不肯聽....

相信這些寶爸寶媽們都經歷過,氣急敗壞最後還是在打罵下孩子才妥協。

其實,孩子這種「無視」的行為,從小防治,父母們也就不用這麼操心了。正是因為許多父母,都不堅持自己的原則,往往說了之後不作出行動,孩子自然也就無視、拖延了起來。

美國媽媽大多不會不斷地嘮叨催促,而是直接跟孩子們說:「孩子們,再玩五分鐘就回家!」通常這時孩子們會趕緊找自己喜歡的項目玩,五分鐘過後,媽媽一聲令下,大家便都乖乖跟著回家了。

我開始覺得很驚訝想知道這些媽媽是如何做到讓孩子這麼聽話的,因為有時我讓小新回家,他也會要求繼續玩而不願意離開。

於是我也試著跟小新說:「小新,再玩五分鐘咱們就回家 ,該吃飯了」估計她也沒有時間概念,滿口答應了,但是五分鐘過後,我喊她回家,她卻耍賴不肯回。

我想到不能讓她覺得我說話不算數,於是不管她如何哭鬧扯著她就走,即便她亂踢亂蹬哭成淚人也不理會。

結果就這樣兩三次後,以後我每次給小新做什麼事情要求限時,如洗澡玩水限時,該去睡覺限時等,她都會乖乖地在我限定的時間內完成,並從此不再用哭鬧跟我對抗了。

其實,要讓孩子聽話,父母說話算話,堅持原則就是最好的以身作則。

有很多媽媽都在後臺跟我反映:孩子老是想要買玩具,不給買就潑灑大哭不肯走。這時候,媽媽們一般開始會說不準買之類的話,但是孩子一哭鬧久了,就開始不耐煩就給買了。

通常這樣,就會讓孩子養成「即使不聽話,爸爸媽媽也會滿足我」這樣的認知。

正確的做法就是堅持自己的最初的原則,不準買就是不準買,孩子哭,也不要輕易妥協。孩子累了,自然而然不哭了,幾次下來,他就會知道:哭也是沒有用的。

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規則意識,可以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越早開始越好,一般來說,等到十歲之後,再給孩子建立這樣的規則意識,則很困難了。

第三種方法:家庭會議,制定規則

《媽媽是超人3》裡,賈靜雯為了讓女兒咘咘不吃零食,自己和丈夫修傑楷以及倆女兒一起制定了一個計畫,還一起按了手印,全家執行。

這種模式,在國外非常常見。

他們會先召開一個家庭民主會議,父親、母親、大孩子、小孩子……所有家庭成員能加的會議,一起商討獎罰措施。

具體怎麼做選定每星期中的某一天、某一時刻,並從此固定下來。比如說,星期天傍晚晚飯之後。要雷打不動,任何其他家庭安排或者計畫都不能與此相衝突。

會議的主旨須是以整個家庭為核心,而不是針對某個人的批判會,3歲以上的孩子都應該參與。

根據布魯斯•費勒的《快樂家庭的秘密》一書,推崇這一做法的讀者們都認為「家庭會議」能:

■ 減少家庭中的緊張與壓力,增進彼此的交流與溝通,讓家庭的運作更順暢;

■ 針對自己的問題,孩子往往能提出充滿新意的「獨創版」解決方案;

■ 日常決定往往變得更理性、更平和。(「我知道你對此很生氣。讓我們留待這個星期的家庭會議上再討論吧。」)

朋友曾經跟我分享過他們家的家庭會議:

「問題解決晚餐過後,餐盤裡還剩有不少食物。該怎麼避免浪費?」這是朋友一家在某次家庭會議上提出來的主題。在隨後的「頭腦風暴」之中,她的兩個孩子提出了這麼幾個辦法:

「要不要數好每個人的數量?」(媽媽於是想:哦?唔,一顆一顆地數豌豆嗎?還是怎麼做……)

「我們用家庭式就好了嘛。」(媽媽又想了:啊?家庭式?我們本來就是這麼做的啊?不是分餐式,而是共餐式……)

「用秤來稱過了,再吃!」

喲,這一條,居然大家都同意了,那就試試看吧。

於是,每天晚餐的時候,碟子裡裝上食物之後,都會去稱一稱;下了餐桌之後,殘餘著食物的餐盤還會拿去再稱一稱。孩子們認真監督並記錄下每一個家庭成員的數字,張貼出來。

朋友說:「我真不覺得這種做法能有什麼效果,不過,既然孩子都提出來了,那就試試看會怎麼樣吧。」

不出3天,餐盤中的殘餘量「暴跌」。孩子們要麼會往自己餐盤裡少裝一些,要麼就乾脆多吃兩口……總之不剩下最好。

稱量和記錄,居然起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作用:每個人都變得對「量」有了明確的意識和責任感。沒過多久,他們家晚餐時就不再需要稱盤子了。這無疑讓朋友覺得神奇極了。

她後來對我說:「比起我一個人在那裡的反復命令來,整個家庭一起參與的力量,顯然要遠遠大多了,效果也遠遠好多了。這就是家庭會議的功效。」

所以,定期召開家庭會議,不僅僅可以針對孩子的錯誤進行糾正,並且對家庭關係的和諧,也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Wendy媽有話說:

聰明的家長都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在教育孩子上,應用理智的方法去應對孩子的胡鬧與彆扭。

打罵式的教育,不僅僅效果不明顯,更多的時候,還會起到負面影響。對孩子是一種傷害,對大人更是壞情緒上的一種養成。

所以,家有孩子,不妨多一點耐心,在孩子身上多一些正面教育,對孩子才是最好的糾錯方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