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搞笑獵奇»正文

三國完美戰神是誰?武力堪比關羽張飛,格局不亞曹操諸葛亮

《三國演義》中, 可謂是筆筆有謀略, 處處顯武藝。 一個智謀超眾的文臣或一個勇冠三軍的武將足以使一個國家安定團結或使一場戰爭發生改變, 這就是所謂的文可安邦、武可定國。 東漢三國中, 不缺文臣也不缺武將, 就獨缺安邦定國者。 數來數去, 數遍東漢末年至三國近百年間(184年-220年, 持續36年;220年-280年, 計60年), 不外乎孫策、關羽、張飛、趙雲、張遼、姜維等等。 在這些濟國安邦人中, 趙雲更為超群, 足以讓諸多出謀劃策, 出口不出手的文臣及能征善戰, 出手不出口的武將汗顏。

趙雲武藝超群, 武可定國, 毋庸置疑;而趙雲文韜惠略,

文可安邦, 難以置信。 世人皆知趙雲拔山蓋世, 能征善戰, 有「常勝將軍」的美譽, 卻不知趙雲運籌帷幄, 能謀善斷, 有「局量儒將」的盛讚。 縱觀《三國志》、《三國演義》等相關資料, 趙雲之明, 足以讓他與周瑜、魯肅等謀士相提出並論。

首先, 文武兼備。

古代文武界限模糊,

傾向於文武全才。 趙雲的官職雖絕大多數是領兵征戰的武職, 只有兼任過桂陽太守的文職, 但在世人心中趙雲就是一個真真正正的文臣。 這樣才會在成都武侯祠中, 趙雲身著文官朝服, 端坐在文臣廊裡。

其次, 慧眼識人。

界橋之戰時(191年冬), 趙雲對公孫瓚說:紹無忠君救民之心, 故特棄彼而投麾下。 古城會劉備時, 趙雲對劉備說:紹亦非用人之人。 由此可見, 趙雲看人識人的眼光之銳, 一針見血。 趙雲對袁紹的評價, 比煮酒論英雄時(199年夏)曹操對袁紹的論斷整整早了八年。 曹操對劉備說:幹大事而惜身, 見小利而忘命, 非英雄也。 趙雲評價袁紹時, 23歲(《三國志》), 袁紹的部下;而曹操, 44歲, 袁紹的發小。

再次, 以民為本。

劉備攻下成都(214年)後, 打算把成都城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 而趙雲反駁說:霍去病以匈奴未滅, 無用家為, 令國賊非但匈奴, 未可求安也。 須天下都定, 各反桑梓, 歸耕本土, 乃其宜耳。 益州人民, 初罹兵革, 田宅皆可歸還, 今安居複業, 然後可役調, 得其歡心。 趙雲的話雖將劉備集團得罪盡了,

但以民為本, 堂堂正正。 趙雲武將身份, 文臣言語, 正是治國之論。 趙雲心系黎民百姓, 國家社稷, 乃是在盡文臣之責。

然後, 賞罰分明。

箕穀退兵(228年)時, 趙雲主動要求斷後, 並全身而退, 將蜀漢的損失降到最低。 諸葛亮要將軍資餘絹分賜給趙雲將士, 而趙雲卻推辭說:三軍無尺寸之功, 某等俱各有罪;若反受賞, 乃丞相賞罰不明也。 且請寄庫, 候今冬賜與諸軍未遲。 趙雲的話語真摯感人, 其律己之嚴格, 胸襟之開闊, 均可洞然如見。 趙雲打仗時能攻能守能退, 休戰時可受可辭可諫。 足見其謹慎細緻及長遠之計, 的的確確是安邦之才。

最後, 文韜謀略。

趙雲一生南征北戰, 屢建功勳, 計取桂陽、識破趙范美人計、推薦夏侯蘭和力阻伐吳, 驍勇之間見謀略, 攻取之際出文韜。 特別是漢水之戰(219年)期間, 趙雲率軍於北山襲擊曹操的糧草後, 被曹操親率二十萬大軍圍營。 趙雲見營中兵力較少, 先「更大開門, 偃旗息鼓」, 讓魏軍起疑而退;後「雷鼓震天, 弩於後射」, 令曹軍驚駭, 自相蹂踐, 墜入漢水中淹死者甚多,上演一齣膽戰心驚的「空城計」,再次獲得劉備「子龍一身都為膽也!」的讚譽。

趙雲的實戰論述以及足智多謀,絲毫不比孔明遜色。在文韜武略方面,趙雲足以讓關羽、張飛,甚至是曹操都要自歎不如。

墜入漢水中淹死者甚多,上演一齣膽戰心驚的「空城計」,再次獲得劉備「子龍一身都為膽也!」的讚譽。

趙雲的實戰論述以及足智多謀,絲毫不比孔明遜色。在文韜武略方面,趙雲足以讓關羽、張飛,甚至是曹操都要自歎不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