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她是女權運動第一人,家財萬貫、風華絕代,卻遁入空門,一生未嫁

她是一個傳奇。

她是中國女權運動第一人, 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 中國第一位女性撰稿人;

她是中國女子教育的先驅;

她被贊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 她與秋瑾被稱為「女子雙俠」。

她風華絕代、才華橫溢、獨立自強, 無數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她卻始終孑然一身, 後遁入空門, 終生未嫁。

她是誰?她就是「民國四大才女」之首——呂碧城。

呂碧城

年少不識愁滋味

呂碧城原名賢錫, 字遁天、明因。 生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 安徽旌德縣人。 她出自書香門第, 父親呂鳳岐曾任翰林院起士、國史館協修、山西學政等職;母親嚴士瑜飽讀詩書;而她的外祖母則是清朝著名女詩人沈善寶。

呂家姐妹四人, 均十分有才學。 呂碧城受到詩書墨香的薰陶, 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從小就展現了驚人的才華, 五歲能作詩, 七歲能作詞。 「自幼即有才藻名, 工詩文, 善丹青, 能治印, 並嫻音律,

詞尤著稱於世, 每有詞作問世, 遠近爭相傳誦。 」

夫妻恩愛, 家庭和睦, 呂碧城就這樣幸福安穩地度過了她的童年。

如果沒有意外, 她應該像絕大多數的閨閣才女一樣, 早早結婚, 相夫教子, 閒時看書作畫、吟詩作對, 在家長里短中平平淡淡地度過一生。

可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本就生在亂世, 誰又能安安穩穩地度過一生呢?

1895年父親呂鳳岐的突然逝世, 卻無情地打破了這份寧靜。

沒有了家庭的頂樑柱, 可總得有生計。 呂碧城的母親忍著悲痛從京城回鄉處理祖產, 可沒想到的是, 族人看她們無所依靠, 便藉口呂家一門生四女, 並無男子為後繼承財產為名, 巧取豪奪, 霸佔呂家財產, 還唆使匪徒將母親劫持。

當時13歲的呂碧城在京城聽到了消息, 四處告援, 給父親的朋友、學生寫信求助, 幾番波折, 事情才終於獲得圓滿解決。

此事卻也讓與呂碧城有婚約的汪家起了戒心, 認為小小年紀的呂碧城, 竟能呼風喚雨, 於是提出了退婚要求, 呂家孤女寡母也不願爭執, 只能答應了下來,

雙方協議解除了婚約。 然而在當時女子被退婚, 是奇恥大辱, 更何況是被譽為才女的呂碧城?

女權運動第一人

呂碧城母女無依無靠, 只好投奔了在塘沽為官的舅舅嚴朗軒。 從此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 這和林黛玉何其相似, 同樣少年失怙, 同樣才情滿溢, 同樣寄人籬下。

但不一樣的是, 呂碧城不是傷春悲秋只會自哀自歎的抹眼淚的弱女子, 幼年的人生變故, 反使她產生了叛逆的個性, 養成了乖戾、桀驁不馴的性格。

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和婦女解放運動的影響, 呂碧城已有了為女子爭取權利的念頭。

1903年, 呂碧城想去天津城內探訪女子學校, 卻被保守舅父嚴辭罵阻, 說她不守本分, 要她恪守婦道, 年輕氣盛的呂碧城,

一怒之下, 第二天就逃出了家門, 隻身「逃登火車」, 奔赴天津。 她不但沒有旅費, 就連行裝也沒來得及收拾。 而此次出走, 正是呂碧城登上文壇的開始, 也是她與各界名人交往的開始。

1904年, 呂碧城寫下了第一首公開發表的詞作《感懷 調寄滿江紅》, 開啟了她聲張女權的過程:

「晦暗神州, 欣曙光一線遙射。 問何人, 女權高唱, 若安達克?雪浪千尋悲業海, 風潮廿紀看東亞。 聽青閨揮涕發狂言, 君休訝。 幽與閉, 長如夜。 羈與絆, 無休歇。 叩帝閽不見, 懷憤難瀉。 遍地離魂招未得, 一腔熱血無從灑。 歎蛙居井底願頻違, 情空惹。 」

「若安」和「達克」就是指「羅蘭夫人」和「聖女貞德」, 這兩個女性人物是晚清至民國年間西方理想女性的典型, 也是女性解放的標誌性人物。 在這首詞中,呂碧城表達了自己因女性的生活受到的束縛而感到痛心,她想為女權「揮涕發狂言」,卻「一腔熱血無從灑」,最終只能「願頻違,情空惹」,留下一地心酸無奈。

呂碧城的《滿江紅》在《大公報》上引起了轟動,她也被稱為「女中豪傑」。隨後呂碧城在《大公報》上又接連發表十幾首詩詞。1905年時呂碧城已經聲名鵲起,內廷女史繆珊如有詩贊曰:「飛將詞壇冠眾英,天生宿慧啟文明。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咸推呂碧城。」

從「深閨」走出來的呂碧城一時間成為了許多人心目中的新型女性,她宣導男女平權和女性自立,高喊女權,企圖挽救舊時代的女性。

她並不是狹隘地女權主義者,而是主動融合時代的潮流,抒發愛國情志和憂患意識。日俄戰爭後,遼東一片狼藉,呂碧城為祖國的大好河山被踐踏而心痛不已,寫下了《舟過渤海口占》,抒發自己的愛國情懷:

「旗翻五色卷長風,萬里波濤過眼中。 別有奇愁消不盡,樓船高處望遼東。」

呂碧城並不是個只能「搖筆桿子」的文人墨客,她不僅從思想層面上宣導女權,更付諸實踐。

1904年11月7日,北洋女子公學開學,年僅21歲的她出任第一任總教習。她積極興辦女子學校,從事教育活動,從點滴建設做起,從呼籲女子走出閨房接受女權思想,到宣導女子步入新式學堂接觸社會的實踐。在此學習的許多學生後來都成為中國傑出的女權革命家、教育家、藝術家,如劉清揚、許廣平、郭隆真、周道如等。

北洋女子公學

從1904年到1912年,8年間,呂碧城已經成長為當時社會以新奇見長的上流社會名媛。

萬「花」叢中過

呂碧城初到天津,身無分文、舉目無親的時候,幸遇好心人佛照樓的老闆娘,將其帶回家中安頓下來。當得知舅父署中方秘書的夫人住在《大公報》社,呂碧城便給方太太寫了封長信求助。這封信剛好被《大公報》總經理英斂之看到,對呂碧城的文采十分讚賞,邀她到報館內居住,受聘為《大公報》第一名女編輯。

在後來的相處中,英斂之更是被呂碧城的才華所折服,暗中升起了愛慕之心,但英斂之早已是有婦之夫。英斂之的妻子淑仲憑藉女性的直覺感到自己的丈夫已經愛上了這位才女,卻毫無辦法,只能暗自傷心悲痛,幾欲離家避走。最後,英斂之還是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發乎情,止乎禮」,只在事業上給予呂碧城以指引支持,不但對她力加拔擢,還將她引薦給當時的眾多社會名流。但後來因為兩人之間的理念不合,從此分道揚鑣。

身為才女呂碧城與許多社會名流都相識,如:袁世凱、袁世凱次子袁克文、《天演論》作者嚴複、著名教育家嚴修等。

可能與早年的坎坷經歷有關,呂碧城一直對感情抱著一種審慎的、若即若離的態度。因為她美麗聰慧,才華出眾,少得大名,而又性情豪爽,喜交際,她身邊一直不乏憐香惜玉的護花之人,這其中就包括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

袁克文

因為呂碧城與民主革命志士秋瑾為摯友,當秋瑾因為參與革命被俘,官府抄檢她的住處時,發現了她與呂碧城來往的書信,又兼呂碧城曾經在秋瑾所辦的女報上發表文章,於是欲派人抓捕呂碧城。

呂碧城究竟是緣何得脫於難的。有一種說法是,官府抓捕呂碧城的知會公文恰巧落在了當時任清廷法務部員外郎的袁克文手上。袁克文讀過呂碧城的文章,早已仰慕她的才華,不忍心見她落難,於是將此事告訴了父親袁世凱。袁世凱聽後說道:「若有書信來往就是同黨,那我豈不是也成了亂黨?」呂碧城才因此脫罪。

秋瑾和呂碧城

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後,袁克文又向父親建議,聘請呂碧城出任女官,於是呂碧城就成了袁世凱的秘書,並且可以自由出入新華宮。袁克文屬意呂碧城是傻子也看得出來的事情,但當有人問及呂碧城的想法時,總笑而不答,後來說了一句:「袁屬公子哥,只許在歡場中偎紅依翠耳。」

得了,袁克文是徹底沒戲了。

呂碧城自視甚高,談及自己的感情,曾這樣說:「生平可稱心的男人不多。梁啟超早有家室,汪精衛太年輕;汪榮寶人不錯,也已結婚;張謇曾給我介紹過諸宗元,但年屆不惑,鬚眉皆白,也太不般配。我的目的,不在錢多少和門第如何,而在於文學上的地位,因此難得合適的伴侶,東不成,西不就,有失機緣。幸而手頭略有積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學自娛了。」

像這樣才華橫溢、獨立自強卻又歷經坎坷波折的奇女子,也許註定了孤獨吧。

孑然一身周遊世界

1912年,袁世凱在京登上民國總統寶座之後,呂碧城憑藉與袁世凱的舊交,出任總統府機要秘書,後又擔任參政一職。她欲一展心中抱負,但黑暗的官場很快讓她覺得心灰意冷,等到1915年袁世凱蓄謀稱帝野心昭昭時,呂碧城毅然辭官離京,移居上海。她與外商合辦貿易,兩三年間,就積聚起可觀財富,在上海靜安寺路自建洋房別墅,其住宅之豪華,生活之奢侈,為滬上人士所豔羨生妒。

1920年9月,呂碧城赴美留學于哥倫比亞大學,1922年由加拿大返國。1926年她再次出國,遊歷法、德、英、瑞士等國家,並在瑞士日內瓦湖畔定居。

呂碧城初游歐洲時,除了英語,對於法語、義大利語均不熟悉,有時因語言不通就做手勢作輔助。但她並沒有因語言不通感到沮喪,反而自得其樂:「予遊歐洲,作手勢以代言語,其用較廣,真所謂啞旅行也。」

她自由穿梭在不同的地域,在異鄉中尋找她所謂的「奇趣」,通過旅行來重新認識世界和自己,在不斷變化的空間中去追尋自己存在的意義。

在旅行途中,她還邂逅了兩段異國情緣,但終究沒能走下去,讓人唏噓。

在旅行過程中,她經常思考保護動物的問題,早在年少時她就萌生了動物保護思想。為了宣導護生戒殺的運動,呂碧城以身作則,戒斷肉食,成為了一名素食主義者。

1930年呂碧城正式皈依三寶,成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

1940年呂碧城自瑞士歸國後,途中羈居南洋,年底去往香港。此後她一直在香港東蓮覺院居住。

1943年1月24日,呂碧城在香港九龍孤獨辭世,享年61歲。遺命不留屍骨,火化成灰後將骨灰和麵為丸,投于南中國海,跟著大海隨波漂流。

呂碧城一生自由不羈,就算死後,她也是自由的。

在這首詞中,呂碧城表達了自己因女性的生活受到的束縛而感到痛心,她想為女權「揮涕發狂言」,卻「一腔熱血無從灑」,最終只能「願頻違,情空惹」,留下一地心酸無奈。

呂碧城的《滿江紅》在《大公報》上引起了轟動,她也被稱為「女中豪傑」。隨後呂碧城在《大公報》上又接連發表十幾首詩詞。1905年時呂碧城已經聲名鵲起,內廷女史繆珊如有詩贊曰:「飛將詞壇冠眾英,天生宿慧啟文明。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咸推呂碧城。」

從「深閨」走出來的呂碧城一時間成為了許多人心目中的新型女性,她宣導男女平權和女性自立,高喊女權,企圖挽救舊時代的女性。

她並不是狹隘地女權主義者,而是主動融合時代的潮流,抒發愛國情志和憂患意識。日俄戰爭後,遼東一片狼藉,呂碧城為祖國的大好河山被踐踏而心痛不已,寫下了《舟過渤海口占》,抒發自己的愛國情懷:

「旗翻五色卷長風,萬里波濤過眼中。 別有奇愁消不盡,樓船高處望遼東。」

呂碧城並不是個只能「搖筆桿子」的文人墨客,她不僅從思想層面上宣導女權,更付諸實踐。

1904年11月7日,北洋女子公學開學,年僅21歲的她出任第一任總教習。她積極興辦女子學校,從事教育活動,從點滴建設做起,從呼籲女子走出閨房接受女權思想,到宣導女子步入新式學堂接觸社會的實踐。在此學習的許多學生後來都成為中國傑出的女權革命家、教育家、藝術家,如劉清揚、許廣平、郭隆真、周道如等。

北洋女子公學

從1904年到1912年,8年間,呂碧城已經成長為當時社會以新奇見長的上流社會名媛。

萬「花」叢中過

呂碧城初到天津,身無分文、舉目無親的時候,幸遇好心人佛照樓的老闆娘,將其帶回家中安頓下來。當得知舅父署中方秘書的夫人住在《大公報》社,呂碧城便給方太太寫了封長信求助。這封信剛好被《大公報》總經理英斂之看到,對呂碧城的文采十分讚賞,邀她到報館內居住,受聘為《大公報》第一名女編輯。

在後來的相處中,英斂之更是被呂碧城的才華所折服,暗中升起了愛慕之心,但英斂之早已是有婦之夫。英斂之的妻子淑仲憑藉女性的直覺感到自己的丈夫已經愛上了這位才女,卻毫無辦法,只能暗自傷心悲痛,幾欲離家避走。最後,英斂之還是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發乎情,止乎禮」,只在事業上給予呂碧城以指引支持,不但對她力加拔擢,還將她引薦給當時的眾多社會名流。但後來因為兩人之間的理念不合,從此分道揚鑣。

身為才女呂碧城與許多社會名流都相識,如:袁世凱、袁世凱次子袁克文、《天演論》作者嚴複、著名教育家嚴修等。

可能與早年的坎坷經歷有關,呂碧城一直對感情抱著一種審慎的、若即若離的態度。因為她美麗聰慧,才華出眾,少得大名,而又性情豪爽,喜交際,她身邊一直不乏憐香惜玉的護花之人,這其中就包括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

袁克文

因為呂碧城與民主革命志士秋瑾為摯友,當秋瑾因為參與革命被俘,官府抄檢她的住處時,發現了她與呂碧城來往的書信,又兼呂碧城曾經在秋瑾所辦的女報上發表文章,於是欲派人抓捕呂碧城。

呂碧城究竟是緣何得脫於難的。有一種說法是,官府抓捕呂碧城的知會公文恰巧落在了當時任清廷法務部員外郎的袁克文手上。袁克文讀過呂碧城的文章,早已仰慕她的才華,不忍心見她落難,於是將此事告訴了父親袁世凱。袁世凱聽後說道:「若有書信來往就是同黨,那我豈不是也成了亂黨?」呂碧城才因此脫罪。

秋瑾和呂碧城

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後,袁克文又向父親建議,聘請呂碧城出任女官,於是呂碧城就成了袁世凱的秘書,並且可以自由出入新華宮。袁克文屬意呂碧城是傻子也看得出來的事情,但當有人問及呂碧城的想法時,總笑而不答,後來說了一句:「袁屬公子哥,只許在歡場中偎紅依翠耳。」

得了,袁克文是徹底沒戲了。

呂碧城自視甚高,談及自己的感情,曾這樣說:「生平可稱心的男人不多。梁啟超早有家室,汪精衛太年輕;汪榮寶人不錯,也已結婚;張謇曾給我介紹過諸宗元,但年屆不惑,鬚眉皆白,也太不般配。我的目的,不在錢多少和門第如何,而在於文學上的地位,因此難得合適的伴侶,東不成,西不就,有失機緣。幸而手頭略有積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學自娛了。」

像這樣才華橫溢、獨立自強卻又歷經坎坷波折的奇女子,也許註定了孤獨吧。

孑然一身周遊世界

1912年,袁世凱在京登上民國總統寶座之後,呂碧城憑藉與袁世凱的舊交,出任總統府機要秘書,後又擔任參政一職。她欲一展心中抱負,但黑暗的官場很快讓她覺得心灰意冷,等到1915年袁世凱蓄謀稱帝野心昭昭時,呂碧城毅然辭官離京,移居上海。她與外商合辦貿易,兩三年間,就積聚起可觀財富,在上海靜安寺路自建洋房別墅,其住宅之豪華,生活之奢侈,為滬上人士所豔羨生妒。

1920年9月,呂碧城赴美留學于哥倫比亞大學,1922年由加拿大返國。1926年她再次出國,遊歷法、德、英、瑞士等國家,並在瑞士日內瓦湖畔定居。

呂碧城初游歐洲時,除了英語,對於法語、義大利語均不熟悉,有時因語言不通就做手勢作輔助。但她並沒有因語言不通感到沮喪,反而自得其樂:「予遊歐洲,作手勢以代言語,其用較廣,真所謂啞旅行也。」

她自由穿梭在不同的地域,在異鄉中尋找她所謂的「奇趣」,通過旅行來重新認識世界和自己,在不斷變化的空間中去追尋自己存在的意義。

在旅行途中,她還邂逅了兩段異國情緣,但終究沒能走下去,讓人唏噓。

在旅行過程中,她經常思考保護動物的問題,早在年少時她就萌生了動物保護思想。為了宣導護生戒殺的運動,呂碧城以身作則,戒斷肉食,成為了一名素食主義者。

1930年呂碧城正式皈依三寶,成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

1940年呂碧城自瑞士歸國後,途中羈居南洋,年底去往香港。此後她一直在香港東蓮覺院居住。

1943年1月24日,呂碧城在香港九龍孤獨辭世,享年61歲。遺命不留屍骨,火化成灰後將骨灰和麵為丸,投于南中國海,跟著大海隨波漂流。

呂碧城一生自由不羈,就算死後,她也是自由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