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用哭鬧要脅你時,做到4不要輕鬆解決

@小春哥的忠告 專注于分享陳小春一家新聞趣事和育兒知識, 與你探討最實用的育兒技巧, 讓你從此帶娃變輕鬆。 今天, 小醬將為您提供, 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乾貨。

-------分割線-------

說起帶娃, 很多家長能吐槽三天三夜不帶重複的, 最終得出一個結果:「現在的娃太難帶了」。

確實, 現在的孩子打不得, 罵不得, 管不得, 稍稍一個不順心, 就在地上撒潑打滾, 哭鬧不休, 引得路人紛紛側目, 讓寶媽或者寶爸十分難堪。

為了儘快結束這種局面, 家長只能選擇「速戰速決」, 隨了小祖宗的願, 但有些事情對孩子不是很好,

家長們並不願意這樣做, 這個時候要怎麼辦呢?

當孩子用哭鬧要脅你時, 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很多父母在孩子任性或哭鬧的時候, 通常會有這麼4種做法, 大家看看自己有沒有中招哦。

1、 講理型

父母本身很溫和, 喜歡用講道理的方式來說服孩子。

比如"你要聽話,

聽話才是乖孩子……""你不可以這樣哦, 你看看別人家的小朋友都不這樣……"

但結果, 卻並不如意。 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 甚至抓住父母的"溫和"的脾氣, 而大鬧特鬧, 非要如願不可。

2、 壓迫型

不明思議:通過家長權威來強制孩子, 讓孩子因為畏懼而妥協。

如:"不許再哭了, 這麼大人了, 有什麼臉哭, 你在這樣, 以後都不帶你出來了……"

一連串呵斥, 想要阻止孩子停止鬧騰, 有的孩子會因為害怕而收斂, 有的孩子反而鬧得更兇。

長此以往還會讓孩子慢慢變得害怕衝突、回避問題, 甚至壓抑內心情緒, 討好他人;亦或是越來越肆無忌憚, 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3、回避型

回避型家長, 可能是礙於面子, 也可能是聽不得孩子哭鬧, 心煩意燥或心疼不已, 所以不願跟孩子發現直接衝突, 而是採取迂回策略。

通過哄誘的方式, 來跟孩子達成協議。

如"你不哭了, 我就給你買(孩子喜歡的東西)……""好了, 我們不哭了, 下次媽媽帶你去遊樂場……"

看似快速解決了哭鬧問題, 但卻容易為日後埋下隱患。

如果家長因為忙或其他事情忘記了和孩子的約定,

就相當於不守誠信, 失去孩子的信任, 也會間接教會孩子"出爾反爾";

如果父母每一次都做到了, 那麼孩子屢次得手, 可能會變本加厲, 學會用哭鬧來要脅父母。

4、威脅型

用威脅、恐嚇的方式來逼迫孩子服從, 如"你再哭,

我就不要你了""你這麼不聽話, 叫員警叔叔把你抓走"……

這樣威脅的話語, 孩子因為恐懼, 絕大多數都會乖乖收起哭聲, 但內心所受的傷害也非常大, 他們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了, 不想要自己了。

那種害怕被遺棄的恐懼, 會讓孩子內心不安、焦慮、驚慌、無助, 久而久之, 變得自卑, 學會了討好, 甚至有事也不敢求助;等他腿硬了, 也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你不要我, 那我就離家出走。

恐嚇效果雖好, 但絕對弊大於利, 非常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你用什麼方法來對待孩子, 就會從孩子那裡得到應有的回饋, 如果你希望這種回饋是積極的, 那麼我們的處理方法也需要好好思量。

李玫瑾教授:對待孩子哭鬧要脅,請堅持4個基本原則

孩子非常聰明,他會根據父母的反應和態度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並不斷試探,以此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認為,3歲以前的孩子,哭鬧是因為痛苦,3歲以後的孩子,哭鬧則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她還曾強調,孩子6歲之前家長要學會說"不",但不是靠打罵來讓孩子屈服。

如何應對孩子的哭鬧要脅?李玫瑾給家長支招,提到4個基本原則:

第一、不要罵,會給孩子留下不文明的印象。

第二、不要打,孩子還小,你打他不公平。

第三、不要說教,孩子正鬧著,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

第四、不要走開,他鬧給你看,你就看著他鬧,等他情緒平復。

在生活中,我們怎麼活用這4個原則,很關鍵,果媽舉個例子。

比如說,孩子吵著還要看電視?按照約定,孩子今天不能再繼續看了,為此而大哭大鬧。

此刻,我們可以這麼做:

1、確定孩子周圍環境的安全,比如有沒有尖銳物品、桌椅角等等,保證孩子的安全;

2、安靜地看著孩子鬧或忙其他事情,用眼角余光關注孩子的舉動,不用試圖講道理,更無需打罵;

3、觀察到孩子哭得有點累或太過激動時,主動給孩子一點關愛,比如擦把汗,摸把鼻涕,或給孩子倒杯水,如果他想繼續哭那就隨他去;

4、等孩子哭得差不多了,你可以抱抱他,安撫他,"媽媽能理解你,但是……以後有事情可以用說的,不要用哭的,如果你能說服我,可以考慮你的要求,但哭解決不了問題。"

家長不妥協,孩子慢慢就知道了你的底線,不會再去做無用功。

但孩子的情緒需要得到發洩,所以我們不能用打罵恐嚇的方式來阻止孩子哭泣。

正如,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所說:"孩子哭鬧時,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是試圖阻止。要知道哭鬧、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才是。"

當孩子習慣了跟你進行"談判"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哦。

李玫瑾教授為此提出"三比一原則",即三次滿足一次,讓孩子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是每次都給,避免形成變相妥協。

這個法子,我們可以採納試試,亦或摸索出更適合自己和孩子之間關係的處理方式。

法國兒童教育專家馬克·雷諾在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曾說:要樹立家長的權威,善於向孩子的"任性"說"不"。

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進行一個良好的管教,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長和孩子也就好相處了。

就像李玫瑾教授所說: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所以在孩子3到6歲的時候,要對他說"不",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否則長大再想管就難了。

-------分割線-------

感謝您的閱讀,想要瞭解更多育兒知識、教育知識、那小醬的「小春哥的忠告」粉轉大家不要錯過了哦~~喜歡小春哥的快來吧!

李玫瑾教授:對待孩子哭鬧要脅,請堅持4個基本原則

孩子非常聰明,他會根據父母的反應和態度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並不斷試探,以此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認為,3歲以前的孩子,哭鬧是因為痛苦,3歲以後的孩子,哭鬧則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她還曾強調,孩子6歲之前家長要學會說"不",但不是靠打罵來讓孩子屈服。

如何應對孩子的哭鬧要脅?李玫瑾給家長支招,提到4個基本原則:

第一、不要罵,會給孩子留下不文明的印象。

第二、不要打,孩子還小,你打他不公平。

第三、不要說教,孩子正鬧著,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

第四、不要走開,他鬧給你看,你就看著他鬧,等他情緒平復。

在生活中,我們怎麼活用這4個原則,很關鍵,果媽舉個例子。

比如說,孩子吵著還要看電視?按照約定,孩子今天不能再繼續看了,為此而大哭大鬧。

此刻,我們可以這麼做:

1、確定孩子周圍環境的安全,比如有沒有尖銳物品、桌椅角等等,保證孩子的安全;

2、安靜地看著孩子鬧或忙其他事情,用眼角余光關注孩子的舉動,不用試圖講道理,更無需打罵;

3、觀察到孩子哭得有點累或太過激動時,主動給孩子一點關愛,比如擦把汗,摸把鼻涕,或給孩子倒杯水,如果他想繼續哭那就隨他去;

4、等孩子哭得差不多了,你可以抱抱他,安撫他,"媽媽能理解你,但是……以後有事情可以用說的,不要用哭的,如果你能說服我,可以考慮你的要求,但哭解決不了問題。"

家長不妥協,孩子慢慢就知道了你的底線,不會再去做無用功。

但孩子的情緒需要得到發洩,所以我們不能用打罵恐嚇的方式來阻止孩子哭泣。

正如,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所說:"孩子哭鬧時,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是試圖阻止。要知道哭鬧、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才是。"

當孩子習慣了跟你進行"談判"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哦。

李玫瑾教授為此提出"三比一原則",即三次滿足一次,讓孩子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是每次都給,避免形成變相妥協。

這個法子,我們可以採納試試,亦或摸索出更適合自己和孩子之間關係的處理方式。

法國兒童教育專家馬克·雷諾在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曾說:要樹立家長的權威,善於向孩子的"任性"說"不"。

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進行一個良好的管教,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長和孩子也就好相處了。

就像李玫瑾教授所說: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所以在孩子3到6歲的時候,要對他說"不",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否則長大再想管就難了。

-------分割線-------

感謝您的閱讀,想要瞭解更多育兒知識、教育知識、那小醬的「小春哥的忠告」粉轉大家不要錯過了哦~~喜歡小春哥的快來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