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1次吃苦勝過1萬次說教!不讓孩子吃苦,家長只會越來越苦

挫折教育的前提是父母自身先學會以積極的態度看待問題, 挫折教育的重點不是放在「挫折」上, 而是應在「教育」上發力。 ——Wendy媽

01

有一對小夫妻吵架。 男人說:

然後, 越吵越激烈。 過了一會兒, 就聽女的哭著說:

唉!問題就出在「從小我媽都沒這麼對我」。

父母疼愛女兒, 寵成公主, 於是, 公主習慣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 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 如今雖已身為人妻, 卻還生活在公主的童話中。

從小受到的溺愛越多, 人就越容易變得自我、虛榮, 因此, 也就越挑剔、越狹隘。

02

1次吃苦勝過1萬次說教

前段時間, 在網上看到一個報導。

一個泰國的5歲男孩, 早上起來不願意上學, 他的父母怎麼勸都沒有用。

這個場景對於我們而言都很熟悉, 但這位元泰國媽媽的處理方式卻很不一樣, 她幫孩子請了一天假, 帶著他去撿垃圾。

一開始, 孩子還因為不用上學而高興, 但沒過多久, 就開始喊累了。

這個媽媽絲毫沒受影響, 依然帶著他走了3.5公里, 用一小袋空瓶子換了2泰銖。

孩子累得實在走不動了, 想做公車回家, 結果因為錢不夠而作罷。

路過霜淇淋店和餐廳, 孩子一次次的停留, 又不得不繼續前進。

最後, 孩子跟媽媽說, 「媽媽, 好累, 好熱, 我想上學,

我要回家。 」

不吃學習的苦, 就要吃生活的苦。

與撿垃圾相比, 回家上學實在是幸福太多, 這個媽媽用最簡答乾脆的方式, 讓孩子認識到這一點。

在我身邊也有一個相似的故事。

我的一位研究生同學, 是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的高材生, 在讀高中的時候, 他曾覺得學習太辛苦想休學, 他的爸爸拗不過他, 於是就同意他暫時在家, 但不能閑著, 而是下地幹農活。

結果, 每天早出晚歸, 風裡來雨裡去, 不到半個月, 他就大呼辛苦, 最後心甘情願回去上學, 而且比以前更加努力用功, 高考的時候, 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全省最好的大學, 讀研的時候, 又考上了清華大學。

真真切切的吃苦體驗, 遠勝於各種語言堆砌的說教, 對於農村孩子而言,

學習是最直接改變命運的方式, 學習不是為別人, 而是為自己。

03

學會吃苦, 是一門學問

經歷苦難, 可以讓孩子快速成長, 甚至帶來脫胎換骨。

這並不是說, 苦難本身有多大的意義, 而是經歷苦難的過程, 所帶給孩子深刻的思考與感悟。

學會吃苦的重點, 並不是讓孩子嘗盡貧窮的滋味, 明明可以衣食豐足, 卻偏偏要吃糠咽菜, 明明住著樓房, 卻偏偏要找個茅草屋。

而是對於孩子心性的磨練, 鍛煉孩子在未來過程中, 承受住一時最壞的情況, 並能更好地走向未來的能力。

知乎上有個提問「當下鍛煉小孩吃苦還有意義嗎?」

一個網友回復意味深長, 他說:

孟子曰,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 空伐其身行,

行弗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

成長路上, 沒有捷徑, 剝奪了孩子吃苦的權利, 也就是阻斷了他未來的成長與發展。

Wendy媽有話說:

十之七八的鼓勵, 十之二三的責罰, 最有利於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 時不時地讓孩子受點小氣, 受點小委曲, 其實是一種鍛煉孩子心理抗挫折能力的方式。

老話說:受得了氣, 才成得了人。

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 但是有些父母過度溺愛、遷就孩子, 捨不得孩子受一丁點兒委屈, 這種「愛」其實會害了孩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