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搞笑獵奇»正文

曹丕立國後,為何一直追著東吳打,卻對實力更弱的蜀漢只守不攻?

以正史為依據 以詼諧為風格品讀三國, 從三國文史開始

/天空之城

-----------------------------------------------------------------

曹丕在位七年(220-226)期間, 分別於222-223年、224年和225年三次伐吳, 特別是第一次三路伐吳規模宏大, 反觀蜀漢一方, 經過222年劉備兵敗夷陵、223年病逝白帝城之後國力一落千丈, 實力不僅遠不如曹魏, 也比不上東吳。

可是曹丕卻從未對蜀漢用兵, 按理來說柿子撿軟的捏, 那為何曹丕立國後一直追著東吳打, 卻對實力更弱的蜀漢只守不攻?我們來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第一, 221年劉備大舉伐吳, 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攻入吳境, 孫權為了避免兩面作戰於是向曹丕稱臣, 接受曹丕對其"大魏吳王"的冊封, 也就是說此時的東吳是魏國的屬國, 孫權是曹丕的臣子。

曹丕接受孫權稱臣是有條件的, 那就是孫權要把長子孫登送到洛陽為人質, 對孫權而言稱臣只是權宜之計,

當然不會答應質子, 雙方為此扯皮了很久, 一直到夷陵之戰結束後都未能達成協議。

另外一方面隨著陸遜在夷陵之戰大敗劉備解除了迫在眉睫的危機之後, 孫權對曹丕的態度來了個大轉折, 不僅重新與劉備講和, 甚至幾次與曹丕和談不成之下乾脆於222年十月建號,

宣告和魏國脫離臣屬關係。

曹丕心裡有氣, 當初劉曄就認定孫權並無臣服之心, 只不過是迫不得已之下的權宜之舉, 勸曹丕趁機攻打吳國, 卻被曹丕認為既然孫權已經稱臣就不宜興兵了, 現在孫權出爾反爾, 好面子的曹丕幾次被打臉, 忍無可忍之下決定大舉伐吳。

第二, 蜀漢國力雖弱, 但是曹魏想要大舉伐蜀難度卻不小, 主要的原因在於蜀漢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魏蜀大戰首當其衝的就是漢中, 漢中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自219年出任第一任漢中都督後, 魏延採取了分兵把守漢中險要關口比如黃金圍、興勢圍等地, 禦敵於國門之外的策略, 簡單點說就是寸土必爭, 曹魏想要攻入漢中, 人數少了可能會被魏延一步步蠶食, 人數多了也沒用, 漢中的地理環境根本不適合大兵團作戰。

217年曹操為了和劉備爭鬥漢中出動大軍也奈何不了劉備, 最後漢中失守、夏侯淵被除掉, 現在蜀漢有漢中在手防守上更是如虎添翼, 一句話蜀漢國力雖弱, 但是自保卻是綽綽有餘。

東吳則有所不同, 從荊襄到淮南一線的幾個重要戰略要地都在曹魏手中, 比如襄陽、江夏、合肥等地, 從水路進攻也比在漢中陸地用兵更為有效, 而且也不用擔心糧草運輸和兵力補給等問題。

所以看似蜀漢國力最為弱小是一隻軟柿子,但是對曹丕而言東吳才是他心目中的軟柿子,不過孫權雖然打別人都是挨揍的份(比如兩次合肥之戰),但是別人打上門來孫權也不是吃素的,曹丕三次伐吳,一次來勢洶洶最後卻鎩羽而歸,還損失了張遼和曹仁兩大虎將,順便還幫助孫權鍛煉了幾位名將比如朱然、全琮、朱桓等人,另外兩次也是聲勢浩大,結果還沒正式開打就撤軍了。

所以看似蜀漢國力最為弱小是一隻軟柿子,但是對曹丕而言東吳才是他心目中的軟柿子,不過孫權雖然打別人都是挨揍的份(比如兩次合肥之戰),但是別人打上門來孫權也不是吃素的,曹丕三次伐吳,一次來勢洶洶最後卻鎩羽而歸,還損失了張遼和曹仁兩大虎將,順便還幫助孫權鍛煉了幾位名將比如朱然、全琮、朱桓等人,另外兩次也是聲勢浩大,結果還沒正式開打就撤軍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