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看完《如懿傳》大結局,大家解脫了

@初聞不知曲中意, 再聽已是曲中人宮牆深深, 天家寡情, 專注於後宮各位妃嬪的故事~大家好, 我是易理人生, 陪你一起深究宮墻內的愛恨情仇!體會百味人生。

~~~~~~~~~~~~~~~~~~~~~~~~~

無論如何評價《如懿傳》, 追了將近兩個月之後, 總是投入了太多感情和時間。 如今, 這劇終於終結, 也忍不住想要再聊幾句。 雖然早就知道如懿的故事最終會以悲劇收場, 但在如懿真的死去, 她與乾隆的感情終究落得「蘭因絮果」之後, 仍舊不免感傷。 感傷之外, 還有解脫, 為如懿, 也為觀劇的自己。 死後的如懿終於與皇家以及紅牆綠瓦的深宮撇清了關係,

找到了她嚮往的自由與平靜。

於小編而言, 如懿面對死亡時的平靜, 讓我真正從這個「喪氣」的故事中解脫出來:種種過去都已成為過眼雲煙, 如懿終於讀懂「花開花落自有時」。

看完這個結局, 再回頭去思考許多觀眾對於「如懿太弱雞」的認定, 突然想到了「過氣」香港歌手關淑怡對她的歌迷說得一句話:「我早已經放下, 放不下的是你們。 」

故事的結尾, 曾經只能被選擇的如懿, 選擇了她一直希冀的自由自在。 而許多人心心念念意難平的則是:她沒有成為一個勝利者, 甚至於, 她連成為勝利者的意志都沒有。

對看慣了國產後宮戲的觀眾來說, 她們已經自動認定, 後宮戲的女主角應該堅持不懈地從頭鬥到尾, 最終走上人生巔峰。 而如懿這樣的角色在一般的」大女主戲」裡, 活不過兩集。 說如懿是「佛系」也好, 「戀愛腦」也罷, 觀眾們對如懿的「怒其不爭」顯而易見:女主角不宮鬥的後宮戲,

還叫什麼後宮戲。

其實, 《如懿傳》中, 如懿對自己也有類似的評價。 永琪死後, 她跪在太后鈕祜祿氏面前, 說自己是個「無用之人」, 連兒女們都保護不了。

但在上一屆深宮鬥爭中笑到最後的鈕祜祿氏感慨的則是:「我在這宮裡, 苦熬了這一輩子,

與如懿這般保有一絲本心, 到底哪個是真自在了呢?」《甄嬛傳》的女主角甄嬛有手段有野心, 最後甚至將雍正也算計了進去, 但她也失去了愛人、孩子, 當然還有最初的純真。 某種意義上看, 她最終的勝利, 不過是一種由不得選擇的結果。

《如懿傳》裡也有像甄嬛那樣計謀與野心兼備的宮鬥高手。 因為《如懿傳》跟《甄嬛傳》都改編自作家流瀲紫的小說, 兩部劇的很多宮鬥情節也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如懿傳》的製片人黃瀾都說:「情節和所有技術性的東西……似曾相識是有可能的。 」

金玉妍是《如懿傳》前半段中的大反派

金玉妍無疑是《如懿傳》前期的宮鬥高手,收買人心、借刀殺人、挑撥離間樣樣都行,目標任務都相當明確,但她最終還是落敗了。她失敗的原因不是沒手段,也不是心不夠狠,而是輸在了出身上。在乾隆眼中,她的身份不過是「貢品」,像個物件一樣。沒有了利用價值,就迅速被丟棄。如果按照所謂「大女主戲」的邏輯,衛嬿婉算得上是這部戲中的最大贏家:初登場時,她還是一個小宮女;身亡時,她的頭銜是皇貴妃;死後,她的兒子成了下一任皇帝。

但衛嬿婉卻是《如懿傳》在敘事意義上的大反派,劇中她的下場是服毒而死,不得善終。片中,衛嬿婉爬得有多高,最後跌得就有多慘

導演汪俊說希望《如懿傳》能展現出「後宮浮世繪」。而觀眾最終在劇集中看到的是:深宮中的每一個女人的故事都以不同形式的悲劇收場,無論她們鬥還是不鬥。

因為如懿和其他後宮中的女人的悲劇並不在於她們選擇了鬥還是不鬥,而是因為她們活在了後宮之中。在她們生活的世界裡,得到皇帝的眷顧是最高的生存法則。這樣的生存法則,已經註定了最大的悲劇。就像如懿在斷發前對乾隆說的:這宮裡無休止的猜忌、爭鬥、算計、背叛,全都因你而起。這句話並不只是對乾隆個人的道德譴責,它更是對於這種生存規則的質疑。

故事中的人與看故事的人都已經看透了這套制度的殘酷後,講故事的人再去大講特講如何在這種制度體系下取得成功,其實是另一種粉飾太平。

而《如懿傳》顯然無意製造虛幻的圓滿,如懿的失敗也不只是她個人的失敗。在她身上,觀眾可以看到深宮女性的悲劇,甚至是那時所有女性的可能面臨的悲劇。

即便數百年之後,許多當代女性依然無法擺脫如懿所面對的人生難題,而如懿與乾隆這樣蘭因絮果的愛情故事,仍時有發生。

觀眾當然可以因為「看得太壓抑」的理由拒絕觀看《如懿傳》這類劇集,但創作者卻不能以「觀眾覺得看得太壓抑」為理由,而不去拍這樣的作品。如果從挑戰觀眾觀看習慣的角度來看,《如懿傳》有想法的。

《如懿傳》還未開播前就因為卡司陣容和投資量級而備受關注。剛剛開播時,《如懿傳》更是因演員扮相等問題,遭到了群嘲式的批評。

而實際上,周迅與霍建華出演的年輕青櫻、弘曆只出現了兩集,而這部劇卻有87集。現在的觀眾和媒體似乎都已經失去了耐心,每個人都著急地要說出自己的觀點,大家恨不得只看上十分鐘,就要給一部電視/電影蓋棺定論。

《如懿傳》拍攝工作照

汪俊在接受採訪時曾經說:「如果讓作品越來越淺薄化叫流行,我不知道怎麼理解這個事」。現實是,在看慣了平鋪直敘與標籤化、扁平化的人物設定,我們的觀眾似乎也在逐漸失去體會到角色多面性的能力。如懿被罵「太弱」很大程度上也是出於這個原因:許多人在看劇時只見人物的行為,而沒有看到人物的性格與動機。借用作家畢飛宇在談論奈保爾的小說時所說的一句話:「好的小說一定有好的氣質,好的小說一定是深沉的。你有能力看到,你就能體會這種深沉,如果你沒有這個能力,你反而有勇氣批評作家淺薄。」

《如懿傳》後半段,如懿數次與乾隆發生正面爭執。有人認為如懿的這種行為顯得很沒有「情商」。事實是,如懿的性格、她與乾隆共同的經歷以及她的身份,都足以解釋她為何會做出這種行為,這種行為背後也不只是如懿有沒有情商這麼簡單的原因。

最基本的一點是,這種激烈的爭執意味著如懿與乾隆的婚姻關係已經出現了問題,而婚姻中的問題,永遠不只是某一個人的問題。當然,《如懿傳》問題還有很多。拋開種種技術細節上的問題,劇集的敘事與人物塑造仍舊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令人無法忽略的是,劇集自身就存在著種種矛盾與撕裂,而最能體現這種矛盾與撕裂的就是衛嬿婉這個角色。整體看下來,相比于其他後宮戲,《如懿傳》的敘事是相對生活化的。大部分人物角色的成長與轉變都有跡可循,也比較合理。

但是衛嬿婉這個角色卻卻仿佛是從某部大女主後宮戲裡穿越過來的超強反派,壞得毫無道德底線,還無所不能。沒有她想不到的招,沒有她害不了的人,猶如開了外掛。

看到衛嬿婉利用如懿的兒子,誣陷如懿與淩雲徹有私情那一段,我們也不得不感慨:這也能行?!

衛嬿婉式「錯得是世界」神邏輯

導演汪俊說《如懿傳》是一部愛情文藝片。從敘事層面上來看,愛情文藝片種也可以有衛嬿婉這類角色。但為了推動劇情,這個角色是否需要戲劇化到這種程度?換個角度說,為了保證所謂的可看性與娛樂性,《如懿傳》否需要妥協到這種程度,這是我們對於劇集的疑問。或許對於這個疑問,我們希望能夠在汪俊的下一部作品中找到答案吧。只是,無論如何,這個劇終於結束了。好與不好,也可以徹底放下了,終於從這虐劇苦海成功解脫。

當初決定看這個劇,是因為周迅。

而最終收穫的,倒不僅有周迅。

一堵堵高不可測的宮牆,堵住的不只是她們的自由,更是封閉了宮中人的情和心。如果你也喜歡宮鬥劇,請關注粉專@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這裡有更精彩更精準的宮鬥劇解析等著你!

金玉妍是《如懿傳》前半段中的大反派

金玉妍無疑是《如懿傳》前期的宮鬥高手,收買人心、借刀殺人、挑撥離間樣樣都行,目標任務都相當明確,但她最終還是落敗了。她失敗的原因不是沒手段,也不是心不夠狠,而是輸在了出身上。在乾隆眼中,她的身份不過是「貢品」,像個物件一樣。沒有了利用價值,就迅速被丟棄。如果按照所謂「大女主戲」的邏輯,衛嬿婉算得上是這部戲中的最大贏家:初登場時,她還是一個小宮女;身亡時,她的頭銜是皇貴妃;死後,她的兒子成了下一任皇帝。

但衛嬿婉卻是《如懿傳》在敘事意義上的大反派,劇中她的下場是服毒而死,不得善終。片中,衛嬿婉爬得有多高,最後跌得就有多慘

導演汪俊說希望《如懿傳》能展現出「後宮浮世繪」。而觀眾最終在劇集中看到的是:深宮中的每一個女人的故事都以不同形式的悲劇收場,無論她們鬥還是不鬥。

因為如懿和其他後宮中的女人的悲劇並不在於她們選擇了鬥還是不鬥,而是因為她們活在了後宮之中。在她們生活的世界裡,得到皇帝的眷顧是最高的生存法則。這樣的生存法則,已經註定了最大的悲劇。就像如懿在斷發前對乾隆說的:這宮裡無休止的猜忌、爭鬥、算計、背叛,全都因你而起。這句話並不只是對乾隆個人的道德譴責,它更是對於這種生存規則的質疑。

故事中的人與看故事的人都已經看透了這套制度的殘酷後,講故事的人再去大講特講如何在這種制度體系下取得成功,其實是另一種粉飾太平。

而《如懿傳》顯然無意製造虛幻的圓滿,如懿的失敗也不只是她個人的失敗。在她身上,觀眾可以看到深宮女性的悲劇,甚至是那時所有女性的可能面臨的悲劇。

即便數百年之後,許多當代女性依然無法擺脫如懿所面對的人生難題,而如懿與乾隆這樣蘭因絮果的愛情故事,仍時有發生。

觀眾當然可以因為「看得太壓抑」的理由拒絕觀看《如懿傳》這類劇集,但創作者卻不能以「觀眾覺得看得太壓抑」為理由,而不去拍這樣的作品。如果從挑戰觀眾觀看習慣的角度來看,《如懿傳》有想法的。

《如懿傳》還未開播前就因為卡司陣容和投資量級而備受關注。剛剛開播時,《如懿傳》更是因演員扮相等問題,遭到了群嘲式的批評。

而實際上,周迅與霍建華出演的年輕青櫻、弘曆只出現了兩集,而這部劇卻有87集。現在的觀眾和媒體似乎都已經失去了耐心,每個人都著急地要說出自己的觀點,大家恨不得只看上十分鐘,就要給一部電視/電影蓋棺定論。

《如懿傳》拍攝工作照

汪俊在接受採訪時曾經說:「如果讓作品越來越淺薄化叫流行,我不知道怎麼理解這個事」。現實是,在看慣了平鋪直敘與標籤化、扁平化的人物設定,我們的觀眾似乎也在逐漸失去體會到角色多面性的能力。如懿被罵「太弱」很大程度上也是出於這個原因:許多人在看劇時只見人物的行為,而沒有看到人物的性格與動機。借用作家畢飛宇在談論奈保爾的小說時所說的一句話:「好的小說一定有好的氣質,好的小說一定是深沉的。你有能力看到,你就能體會這種深沉,如果你沒有這個能力,你反而有勇氣批評作家淺薄。」

《如懿傳》後半段,如懿數次與乾隆發生正面爭執。有人認為如懿的這種行為顯得很沒有「情商」。事實是,如懿的性格、她與乾隆共同的經歷以及她的身份,都足以解釋她為何會做出這種行為,這種行為背後也不只是如懿有沒有情商這麼簡單的原因。

最基本的一點是,這種激烈的爭執意味著如懿與乾隆的婚姻關係已經出現了問題,而婚姻中的問題,永遠不只是某一個人的問題。當然,《如懿傳》問題還有很多。拋開種種技術細節上的問題,劇集的敘事與人物塑造仍舊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令人無法忽略的是,劇集自身就存在著種種矛盾與撕裂,而最能體現這種矛盾與撕裂的就是衛嬿婉這個角色。整體看下來,相比于其他後宮戲,《如懿傳》的敘事是相對生活化的。大部分人物角色的成長與轉變都有跡可循,也比較合理。

但是衛嬿婉這個角色卻卻仿佛是從某部大女主後宮戲裡穿越過來的超強反派,壞得毫無道德底線,還無所不能。沒有她想不到的招,沒有她害不了的人,猶如開了外掛。

看到衛嬿婉利用如懿的兒子,誣陷如懿與淩雲徹有私情那一段,我們也不得不感慨:這也能行?!

衛嬿婉式「錯得是世界」神邏輯

導演汪俊說《如懿傳》是一部愛情文藝片。從敘事層面上來看,愛情文藝片種也可以有衛嬿婉這類角色。但為了推動劇情,這個角色是否需要戲劇化到這種程度?換個角度說,為了保證所謂的可看性與娛樂性,《如懿傳》否需要妥協到這種程度,這是我們對於劇集的疑問。或許對於這個疑問,我們希望能夠在汪俊的下一部作品中找到答案吧。只是,無論如何,這個劇終於結束了。好與不好,也可以徹底放下了,終於從這虐劇苦海成功解脫。

當初決定看這個劇,是因為周迅。

而最終收穫的,倒不僅有周迅。

一堵堵高不可測的宮牆,堵住的不只是她們的自由,更是封閉了宮中人的情和心。如果你也喜歡宮鬥劇,請關注粉專@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這裡有更精彩更精準的宮鬥劇解析等著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