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魔都的钢筋水泥森林里,在这个“四物堂”却能练书画、学国学

身處鋼筋水泥森林之中, 每日奔忙往來為名為利, 很久都不曾慢下腳步聆聽內心的聲音。

不過, 在上海這樣的摩登大都會里, 有這樣一群人, 一直在默默揮毫制藝、研讀詩詞, 活得悠然自在。

“四物堂”就是這樣一個可惜習字練畫、研究國學的地方。

四物之名, 起先源于中國人常說的“琴棋書畫”, 后來經過不斷摸索和調整, 這里的課程逐漸確定為:書法、國畫、篆刻、古箏與古琴、茶課、詩詞。 于是, 四物成為一種代指, 泛指國學國藝的方方面面。

2010年創立的四物堂, 誕生自幾位對國學都很有興趣的志同道合者。

這里的課程班級全部針對成人,

因為從專業角度來說, 四物堂的老師都具有系統的教學經驗, 做成人教育更有優勢;其次, 成人學生一旦開始深入的學習, 就會與老師有著更多的興趣互動, 彼此交流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領悟, 對老師們來說, 也是一種難得的反饋與啟示。

這兒的學生, 從中學生到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都有, 涵蓋了各行各業, 甚至是家庭主婦。

大多從零起點開始, 通過基礎班、提高班的不斷學習, 有些從剛創立就已經入學的學員, 至今已經在四物堂度過了5年多的時光, 真正跨入了國學這一深不可見底的浩瀚領域。

“時代在飛速變化, 我們也不必厚古薄今。 ”四物堂的校長如是說, 如今的“國學熱”從很大程度上來看是“虛”的,

甚至是一種炒出來的風氣, 而并沒有太多真正的熱愛在支撐。

要想讓社會上的大多數人都能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 或許還需要十幾年的摸索與積累。

“我們一直在想、在做的, 就是如何做好一味藥引子。 ”

將課程設置得更加生動, 探索更加細化、深化的教學方式, 讓大家都能夠漸漸慢下來, 思索生活的真諦, 讓似乎已經很遙遠、沒有什么實用價值的國學國藝, 真正得以親近。

為此, 四物堂不僅教授書法、國畫、古琴, 也教詩詞的鑒賞與寫作;不僅教泡茶的方法, 也要學習每一種茶的各種知識。

他們還堅持做了數十期公益講座, 講述中國文化內涵中的東西, 讓每個學員不僅學到技法, 更能探究那些文字與繪畫背后的故事。

即便不是四物堂的學員, 也能參加這些有趣的講座哦!

學員們對這間文化之講堂也格外有歸屬感, 每年都會自發將大家的學習作品集結成冊, 每一頁都是學員們一筆一劃的成果。 還有一本有趣的《筆墨春秋》, 全部是學生的心得體會, 語言樸素, 而感情真摯。

但愿這味“藥引子”, 在未來的日子里, 讓更多人心甘情愿收入這份“安利”, 發自內心愛上這些美好的學問與藝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