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山东:修缮文物的“挖补匠”日入300元 年轻人却看不上

山東聊城山陜會館始建于清乾隆八年, 該建筑結合了磚雕木雕石雕藝術, 為山西和陜西的商人聯手合建故名“山陜會館”。 該會館在歷史上歷經多次維修, 該會館的建筑面積不算很大, 但是其精妙絕倫的建筑雕刻和繪畫藝術卻是國內罕見。 2018年9月修繕會館最后面的春秋閣, 而維修古建筑在如今也算是一門技術, 此次維修匯集了山東各地能工巧匠, 其中來自曲阜的工匠居多。

建筑外用磚由于長期受風吹雨淋風化脫節, 而工匠們現在做的這道工序就是“挖補”。 將風化松散的青磚剔除, 以保持遵循“修舊如舊,

最小干預”的古建筑維修原則。

據了解該施工隊伍中的工匠大多來自山東曲阜, 曲阜古建筑較多因此孕育一大批能工巧匠。 他們技術嫻熟在修補過程中也總結出很多經驗, 其中挖補也是分工明細, 挖墻剔除如同是磚上雕花可謂張弛有度, 在不影響墻磚承重的情況下除去風化腐壞的磚, 但是在待遇上相對補匠貼磚會相差100元左右。

孔繁軍57歲曲阜人, 他屬于"補匠”經過他手修補的磚墻如同重新穿上了新衣。 該修補工藝依然沿用了1500年前, 中國古代建筑工人通過把糯米湯與標準的灰漿按比例混合起來, 用糯米灰漿填補剔除部分, 在粘貼上同時代的“磚板”, 孔繁軍的工薪每天約能拿到300元左右。

修補的磚板是用同時期的磚切割成厚約2厘米的磚條貼上去,

在糯米灰漿的作用下外墻再勾上石灰, 這座古建筑再次嶄新如初的面孔納客了。

據了解近幾年從事于古建筑修補匠人逐年減少, 在工人們看來修補古建筑和現在壘新墻待遇差不多, 難度卻差很多。 做這一行的中老年人居多, 孔繁軍說每當完成一項古建筑修繕工作后, 心里覺得很有成績感。 自己的工作讓人們可以更久的看到這些歷史文化產物, 但人們對一些古建筑記憶深刻, 這些工匠的名字也如同最早始建那些工匠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圖文/子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