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从叛唐小政权到建国之路:契丹如何利用政治连环套“发家致富”?

【本文為騰訊獨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文|釗君

“他的右掌已跟著擊到, 砰的一聲呼, 重重打中那老僧胸口, 跟著喀喇喇幾聲, 肋骨斷了幾根。 那老僧微微一笑, 道:“好俊的功夫!降龍十八掌, 果然天下第一。 ”這個一字一說出, 口中一股鮮血跟著直噴了出來。 ”如此絕世的武功, 加之高識別度的“降龍十八掌”。 看到這里, 想必就算是沒有讀過金庸小說的童鞋們, 估計也能猜出這位“大俠”的大名。

沒錯, 他就你心中所想的那個“人”!智勇雙全、膽略過人, 是領導北宋武林群雄的泰山北斗, 更被大遼帝王官拜南院大王, 他就是《天龍八部》中有著“北喬峰南慕容”美譽的“蕭峰”。

可惜蕭峰也有著諸多超級英雄所共有的“苦惱”, 就是世界不太平啊, 所以他終其一生都只有一個愿望, 便是致力于世界和平, 具體點說呢就是宋、遼兩國間的和平。

看到蕭峰的姓氏“蕭”, 再結合《天龍八部》的故事背景, 蕭峰基本十之八九就是個契丹人, 也就是所謂的遼國人。 遼國, 但凡學過初中歷史的朋友們一定都知道, 遼國可不是一個僅存在于金庸的小說中的國度, 而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真實存在過的大帝國, 其與金國、西夏一起被稱之為“塞北三朝”, 更同大宋王朝“相愛相殺”了近兩百年。

不過, 契丹族的遼國并非如孫悟空般橫空出世于“塞北草原”之上, 而是遵循著北亞游牧政發展更迭的“基本法”。

在經歷百余年的發展與一丟丟的“運氣”后, 才最終由一個蕞爾小邦變成歷史上及《天龍八部》中那個強大的北方強權。 今天就為各位童鞋盤點一下契丹族篳(運)路(氣)藍(爆)縷(表)的發家之路。

一、小部落大智慧:抱緊李唐大腿悶聲大發財

契丹族本是未隨北魏王朝入主中原的鮮卑后裔, 自北魏起至唐初, 世代居于遼水之畔。 隋末唐初時, 契丹由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八個部族組成部落聯盟, 共同推舉大賀窟哥為部落聯盟酋長。

這時的契丹, 不過是東北亞眾多小部族中的一支, 它東北方是強大的高句麗, 西北為彪悍的突厥汗國, 南方則是國勢日隆的大唐王朝。

為了生存, 被諸多東亞強權包圍下的契丹, 必須做出它的政治選擇。 公元648年, 契丹酋長大賀窟哥做出了這個決定契丹民族未來命運的選擇, 他將契丹的命運押注于大唐王朝之上, 舉族內屬大唐。

大賀窟哥的舉族內屬, 使契丹成為第一個主動歸順大唐的北亞民族。 這令唐太宗龍顏大悅, 更令其對契丹高看一眼。 他不僅敕封大賀窟哥為歸順郡王, 官拜松漠都督, 還賜國姓李。 唐太宗高興了, 那大唐上下自然對契丹這個“小老弟”是照顧有加, 而契丹在搭上大唐這部極有潛力的“順風車”后, 也在大唐的“羽翼”庇護下一步步走向強大。

當時間來到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 契丹部族在老大哥大唐的庇護與支持下,

已歷近百年的休養發展。 相較早期聚族而居、松散分離的部落聯盟, 此時的契丹政權已有長足進步。 其領袖李盡忠認為契丹羽翼已豐, 不再甘于成為李唐王朝附庸。 于是, 契丹族人在李盡忠的帶領下, 聯合歸州刺史孫萬榮發動了反抗唐朝的行動。

武則天聽聞契丹反叛, 十分震驚, 三度興師討伐, 并親命侄兒武三思為帥, 意圖一舉平滅契丹。 不料, 大唐討伐契丹的軍隊卻屢戰屢敗, 三年間戰局毫無進展, 甚至大唐名將王孝杰都在戰爭中墜谷殞命。 無奈之下, 武則天只得找來后突厥默啜可汗充當外援, 南北夾攻之下, 方才平定契丹叛亂。

契丹的這場反抗運動雖然最終被李唐王朝所鎮壓, 但唐王朝在平定叛亂后, 也無法通過武力強行控制契丹各部,

只能眼睜睜看著契丹獨立自主、逆風高飛。

三、運氣爆表:安祿山與吐蕃人民的神助攻

李盡忠的舉兵反唐, 盡管宣告著契丹民族的獨立, 卻為契丹帶來了一個無比強大的對手, 大唐帝國。 大唐王朝在李盡忠事件后, 認識到契丹對于李唐王朝的威脅, 便于東北方(今河北北部、北京一帶)設范陽節度使, 領河北勁卒, 專門防備契丹。 此時的契丹雖然擺脫了唐朝控制, 不再對李唐王朝稱臣納貢, 但契丹政權內部尚處稚嫩的部落聯盟階段, 又受大唐與后突厥圍困, 勢力日衰。

不過, 上天可謂十分眷顧這支弱小的民族, 公元755年, 上天為契丹送來一份大禮。 李唐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伙同史思明舉兵叛亂, 二十萬本用于防備契丹與奚的河北勁旅,兵鋒南下,直指洛陽。李唐王朝不得不緊急抽調駐守西域的軍隊,回師勤王,歷時七年方才平定安史叛軍。安史之亂可以說不僅是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捩點,更徹底改變八至九世紀的東亞局勢,更為日后契丹民族的騰飛,埋下伏筆。

李唐王朝為平滅安史,不得不將駐守西域與河西走廊的唐軍回調救援,這給吐蕃以可乘之機。吐蕃自然不會放過此等良機,趁亂攻陷河西走廊,將勢力擴展至河湟、隴西一帶。自此,李唐王朝的西部防線悉數陷落,不但丟失對河西走廊與西域的控制權,甚至連首都長安防衛都已顯得力不從心。每當吐蕃大軍兵臨長安城下,面對著無險可守的長安城,李唐帝王只能望城興嘆,不知如何是好。不得已時更是腳底抹油,逃之夭夭。畢竟祖宗社稷好說好說,先保命要緊。

可皇帝總是逃跑不僅有失顏面,更不是個長久的辦法,不得已李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后只能調整全國戰略部署,將重心放在西部(今甘肅、陜西西部)防御上,同吐蕃“剛正面”。這也就拉開了唐朝同吐蕃百年戰爭的帷幕。

唐朝同吐蕃在西方干了起來,位于東北方的契丹同這事本應八竿子都打不著,怎會因此獲利呢?其實不然,唐朝與吐蕃的沖突看似只是唐、吐兩國間的戰爭,但由其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卻如“蝴蝶效應”般遍及整個東亞地區。因為安祿山的叛亂雖直接削弱了唐朝正面守備契丹的力量,但只要叛亂一停李唐就能空出手來解決契丹。吐蕃這時來找唐朝“搞事情”,成功牽制了唐朝的有生力量,使其無力東顧。唐朝在吐蕃折騰下,連東方的藩鎮都無法掌握了,自然也就不能收拾契丹了。

再看看原本用于攻擊與防備契丹的范陽節度使,它作為安史元兇,雖名義上被李唐政權收復,但實際上早不受中央控制,加之大亂一場兵力式微,已無力大規模征伐契丹。這直接減緩了契丹南部的壓力,為契丹謀取了喘息之機。正因安史之亂的幫助與吐蕃人民高漲的“戰斗熱情”,契丹才得以由險入安,繼續悶聲大發財。

三、東亞各國連環套下的“勝利者”

如果說安史之亂是契丹由險入安的轉折點,那公元840年至公元916年便是契丹民族崛起的關鍵期。這七十余年的時間,簡直就是歷史給予契丹的恩賜。

安史之亂后,東亞局勢由李唐王朝一家獨大變為李唐、回紇、吐蕃三家爭雄的局面。此時的契丹依舊偏居于東北一隅,不過因李唐的衰弱,南部范陽節度使所帶來的威脅已被解除,然而其西北的草原腹地,自突厥后又興起了另一強權“回紇”。

萬幸的是此時的回紇,致力于聯合李唐同吐蕃爭奪西域霸權,三者僵持在西域近一個世紀,偏居東北的契丹則無人理會,繼續泰然發育。當時間來到840年,上天再次給予契丹民族登上歷史舞臺中心的契機。這一年回紇政權爆發內亂,回紇將領叛變,引著回紇“世仇”黠戛斯的軍隊直撲回紇可汗牙帳,回紇被徹底擊破,部族分裂逃亡,一代草原強權就此瓦解。

就在回紇敗亡的同時,三強中的吐蕃也陷入“麻煩”。因贊普朗達瑪的禁佛行動,吐蕃由宗教沖突演變為政治斗爭,從而釀成內亂。兩年后的842年,贊普朗達瑪被殺,吐蕃王朝旋即崩潰。隨著回紇、吐蕃的敗亡,北亞草原也就此陷入了權力“真空期”,按理說下一個崛起于草原的民族本不該是契丹,而應是攻滅回紇的黠戛斯。可“保守”的黠戛斯在攻滅回紇后,卻放棄了北亞草原,退回自己位于葉尼塞河上游的“老巢”。

這也就成為契丹的天賜良機。因為安史之亂,位于契丹南部的唐王朝勢力衰弱,解除了其南部威脅,如今隨著回紇與吐蕃的敗亡,契丹西北方的壓力也徹底消失,呈現在契丹民族面前的是廣闊無比而權力真空的北亞草原。

四、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

面對這樣難得的歷史機遇,契丹人自然不會放過。自回紇敗亡后,契丹民族經過五十余年的努力,徹底攻占了北亞草原,為日后大遼王朝的建立奠定了雛形。

契丹民族擴張領土的同時,契丹政權的建立也被提上了議程。契丹民族自大賀窟哥、李盡忠起,一直到公元九世紀,其政治形態都停留在原始的部落聯盟。其部落首領原本由大賀氏擔任,但由于遙輦氏與世里氏的崛起,大賀氏被迫放棄了酋長之位。遙輦氏與世里氏掌權后,創立契丹可汗與掌握軍權的夷里井分立的制度,兩個職位分別由兩大氏族擔任。

這種頂層分權的做法,雖然可以平衡各部族間的權力,但對創建一個帝國而言是遠遠不夠,改革制度迫在眉睫。正是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契丹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人物,耶律阿保機登上歷史中心。

耶律阿保機出自遙輦氏,本為掌管軍事的夷里井,但因其彪炳的戰功,他于907年被選為契丹可汗。隨后,阿保機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取消了可汗選舉制度,改為世襲制度。同時,為加強集權,其取消契丹權力頂層分權的做法,將政權權力與軍事權力正式合二為一,致使契丹可汗由酋長權力向皇權轉變。

有改革必然就會有反對,公元915年,契丹各部舊貴族與既得利益者趁耶律阿保機征伐室韋之時,群起反對耶律阿保機。耶律阿保機迫于各部壓力被迫交出了汗位,但這并不能阻止阿保機改革的步伐。因為此時的阿保機早已是契丹部族中的最強者,他設計伏殺反對他的契丹各部首領,并改各部落首領為“土司”,成為直屬可汗的官員,徹底打破了原本契丹部落的共同體,加強了君權。這直接完成了契丹由部落聯盟,向封建帝制國家的轉變。

六、結語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契丹正式建國。稱帝后的耶律阿保機并未停止其進取的步伐,二十年間其先后吞并渤海國、取得幽云十六州之地,使契丹國由一個單純的游牧政權演變為兼具游牧與農耕的復合政權。同時,耶律阿保機積極吸收漢族文化,結合自身形勢創建了如“投下軍州”、“南北面官”等制度,為契丹帝國建立起一套完整而高效的行政體系。在耶律阿保機的領導下,契丹民族可以說完成了由游牧政權由封建大帝國轉變的“臨門一腳”。

自此,在歷經兩百余年的篳路藍縷之后,契丹民族正如其族名之意“鑌鐵”一般,依靠著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最終成功由一支弱不起眼的北亞民族,成為翱翔草原的塞北雄鷹。

契丹民族固然有著爆表的運氣,但在運氣加持之下的卻是中國北方游牧政權的一個循環規律,即一個北亞強權的崛起往往是基于國際局勢的變化。當一個雄踞北方多年的游牧政權在被中原文化吸收或擊破后,北亞地區常常會出現權力真空,這種真空也會為新興北方部族的崛起創造機會,創造新的北亞強權,繼續同中原王朝抗衡。契丹民族的興起乃至是早先的鮮卑與日后的蒙古,無不是這種草原“連環套”下的典型。

參考資料:

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脫脫:《遼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陳述:《契丹史論證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4

姚從吾著、札奇斯欽、李守孔、陳捷先等輯:《姚從吾先生全集(二)遼史講義》,臺北:正中書局,1981。

黃永年:《六至九世紀政治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劉浦江 :《松漠之間》,北京:中華書局,2008。

二十萬本用于防備契丹與奚的河北勁旅,兵鋒南下,直指洛陽。李唐王朝不得不緊急抽調駐守西域的軍隊,回師勤王,歷時七年方才平定安史叛軍。安史之亂可以說不僅是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捩點,更徹底改變八至九世紀的東亞局勢,更為日后契丹民族的騰飛,埋下伏筆。

李唐王朝為平滅安史,不得不將駐守西域與河西走廊的唐軍回調救援,這給吐蕃以可乘之機。吐蕃自然不會放過此等良機,趁亂攻陷河西走廊,將勢力擴展至河湟、隴西一帶。自此,李唐王朝的西部防線悉數陷落,不但丟失對河西走廊與西域的控制權,甚至連首都長安防衛都已顯得力不從心。每當吐蕃大軍兵臨長安城下,面對著無險可守的長安城,李唐帝王只能望城興嘆,不知如何是好。不得已時更是腳底抹油,逃之夭夭。畢竟祖宗社稷好說好說,先保命要緊。

可皇帝總是逃跑不僅有失顏面,更不是個長久的辦法,不得已李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后只能調整全國戰略部署,將重心放在西部(今甘肅、陜西西部)防御上,同吐蕃“剛正面”。這也就拉開了唐朝同吐蕃百年戰爭的帷幕。

唐朝同吐蕃在西方干了起來,位于東北方的契丹同這事本應八竿子都打不著,怎會因此獲利呢?其實不然,唐朝與吐蕃的沖突看似只是唐、吐兩國間的戰爭,但由其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卻如“蝴蝶效應”般遍及整個東亞地區。因為安祿山的叛亂雖直接削弱了唐朝正面守備契丹的力量,但只要叛亂一停李唐就能空出手來解決契丹。吐蕃這時來找唐朝“搞事情”,成功牽制了唐朝的有生力量,使其無力東顧。唐朝在吐蕃折騰下,連東方的藩鎮都無法掌握了,自然也就不能收拾契丹了。

再看看原本用于攻擊與防備契丹的范陽節度使,它作為安史元兇,雖名義上被李唐政權收復,但實際上早不受中央控制,加之大亂一場兵力式微,已無力大規模征伐契丹。這直接減緩了契丹南部的壓力,為契丹謀取了喘息之機。正因安史之亂的幫助與吐蕃人民高漲的“戰斗熱情”,契丹才得以由險入安,繼續悶聲大發財。

三、東亞各國連環套下的“勝利者”

如果說安史之亂是契丹由險入安的轉折點,那公元840年至公元916年便是契丹民族崛起的關鍵期。這七十余年的時間,簡直就是歷史給予契丹的恩賜。

安史之亂后,東亞局勢由李唐王朝一家獨大變為李唐、回紇、吐蕃三家爭雄的局面。此時的契丹依舊偏居于東北一隅,不過因李唐的衰弱,南部范陽節度使所帶來的威脅已被解除,然而其西北的草原腹地,自突厥后又興起了另一強權“回紇”。

萬幸的是此時的回紇,致力于聯合李唐同吐蕃爭奪西域霸權,三者僵持在西域近一個世紀,偏居東北的契丹則無人理會,繼續泰然發育。當時間來到840年,上天再次給予契丹民族登上歷史舞臺中心的契機。這一年回紇政權爆發內亂,回紇將領叛變,引著回紇“世仇”黠戛斯的軍隊直撲回紇可汗牙帳,回紇被徹底擊破,部族分裂逃亡,一代草原強權就此瓦解。

就在回紇敗亡的同時,三強中的吐蕃也陷入“麻煩”。因贊普朗達瑪的禁佛行動,吐蕃由宗教沖突演變為政治斗爭,從而釀成內亂。兩年后的842年,贊普朗達瑪被殺,吐蕃王朝旋即崩潰。隨著回紇、吐蕃的敗亡,北亞草原也就此陷入了權力“真空期”,按理說下一個崛起于草原的民族本不該是契丹,而應是攻滅回紇的黠戛斯。可“保守”的黠戛斯在攻滅回紇后,卻放棄了北亞草原,退回自己位于葉尼塞河上游的“老巢”。

這也就成為契丹的天賜良機。因為安史之亂,位于契丹南部的唐王朝勢力衰弱,解除了其南部威脅,如今隨著回紇與吐蕃的敗亡,契丹西北方的壓力也徹底消失,呈現在契丹民族面前的是廣闊無比而權力真空的北亞草原。

四、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

面對這樣難得的歷史機遇,契丹人自然不會放過。自回紇敗亡后,契丹民族經過五十余年的努力,徹底攻占了北亞草原,為日后大遼王朝的建立奠定了雛形。

契丹民族擴張領土的同時,契丹政權的建立也被提上了議程。契丹民族自大賀窟哥、李盡忠起,一直到公元九世紀,其政治形態都停留在原始的部落聯盟。其部落首領原本由大賀氏擔任,但由于遙輦氏與世里氏的崛起,大賀氏被迫放棄了酋長之位。遙輦氏與世里氏掌權后,創立契丹可汗與掌握軍權的夷里井分立的制度,兩個職位分別由兩大氏族擔任。

這種頂層分權的做法,雖然可以平衡各部族間的權力,但對創建一個帝國而言是遠遠不夠,改革制度迫在眉睫。正是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契丹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人物,耶律阿保機登上歷史中心。

耶律阿保機出自遙輦氏,本為掌管軍事的夷里井,但因其彪炳的戰功,他于907年被選為契丹可汗。隨后,阿保機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取消了可汗選舉制度,改為世襲制度。同時,為加強集權,其取消契丹權力頂層分權的做法,將政權權力與軍事權力正式合二為一,致使契丹可汗由酋長權力向皇權轉變。

有改革必然就會有反對,公元915年,契丹各部舊貴族與既得利益者趁耶律阿保機征伐室韋之時,群起反對耶律阿保機。耶律阿保機迫于各部壓力被迫交出了汗位,但這并不能阻止阿保機改革的步伐。因為此時的阿保機早已是契丹部族中的最強者,他設計伏殺反對他的契丹各部首領,并改各部落首領為“土司”,成為直屬可汗的官員,徹底打破了原本契丹部落的共同體,加強了君權。這直接完成了契丹由部落聯盟,向封建帝制國家的轉變。

六、結語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契丹正式建國。稱帝后的耶律阿保機并未停止其進取的步伐,二十年間其先后吞并渤海國、取得幽云十六州之地,使契丹國由一個單純的游牧政權演變為兼具游牧與農耕的復合政權。同時,耶律阿保機積極吸收漢族文化,結合自身形勢創建了如“投下軍州”、“南北面官”等制度,為契丹帝國建立起一套完整而高效的行政體系。在耶律阿保機的領導下,契丹民族可以說完成了由游牧政權由封建大帝國轉變的“臨門一腳”。

自此,在歷經兩百余年的篳路藍縷之后,契丹民族正如其族名之意“鑌鐵”一般,依靠著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最終成功由一支弱不起眼的北亞民族,成為翱翔草原的塞北雄鷹。

契丹民族固然有著爆表的運氣,但在運氣加持之下的卻是中國北方游牧政權的一個循環規律,即一個北亞強權的崛起往往是基于國際局勢的變化。當一個雄踞北方多年的游牧政權在被中原文化吸收或擊破后,北亞地區常常會出現權力真空,這種真空也會為新興北方部族的崛起創造機會,創造新的北亞強權,繼續同中原王朝抗衡。契丹民族的興起乃至是早先的鮮卑與日后的蒙古,無不是這種草原“連環套”下的典型。

參考資料:

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脫脫:《遼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陳述:《契丹史論證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4

姚從吾著、札奇斯欽、李守孔、陳捷先等輯:《姚從吾先生全集(二)遼史講義》,臺北:正中書局,1981。

黃永年:《六至九世紀政治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劉浦江 :《松漠之間》,北京:中華書局,2008。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