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第一大将先斩后奏,第六元帅极度不满,矛盾就此爆发

兩淮失守, 使得山東和華中野戰軍在華東的局勢陷于日益被動之中, 山東野戰軍、華中軍區及華中野戰軍領導人開始認識到需要集中兵力作戰, 才能扭轉局面。 陳毅在9月17日致張鼎丞、粟裕、鄧子恢、譚震林的電報中首先提到“今后局勢, 力求會師, 改變局面”, [1]張、粟、鄧、譚9月20日也發出電報, 提出“為了改變華中局勢, 我們建議集中華中、山東兩個野戰軍攻下宿遷, 得手后再向西擴張戰果”。 [2]對此, 陳毅表示贊同, 并建議兩個野指合成一個。 中共中央于9月22日復電同意集中行動, “統一指揮, 向淮海行動打開戰局”。 23日并指示兩個指揮部合并,

以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 粟裕為副司令員, 譚震林為副政委。 [3]9月28日午時, 陳毅、張鼎丞、粟裕、譚震林向中央報告:“陳已來華野, 即以華野為統一指揮機關”, 表面上似乎統一指揮已經實現。

(陳毅)

但是, 山野和華中領導人對集中兵力之后戰役方向的重點, 仍有著不同的看法。 對山野來說, 由于“臨(沂)郯(城)地區是我蘇北、山東兩大戰略區域聯接地帶;從臨沂、郯城, 經新安鎮通往蘇北的交通干線是我山東支援蘇北作戰部隊所需之糧食、彈藥供應補給運輸的干線。 如郯(城)、碼(頭)、新安鎮失守, 蘇魯聯系被切斷, 臨沂失去屏障”, [4]故此對魯南以及連接華中與山東的新安鎮至沭陽一線極為重視。 由于山野主力南下, 魯南僅有1縱、3分區地方武裝、警11旅、警8旅(10月12日改稱第10師),

只能勉強應付臺兒莊方向國民黨軍的進攻, 難以取得決定性的戰果。 由于存在后顧之憂, 山野主力對于越過宿(遷)沭(陽)線作戰總是持非常謹慎的態度。

而華中方面, 自兩淮失守、淮北7分區撤出之后, 運河以西基本淪陷, 華中和山東聯系僅憑藉隴海路以南、運河以東的狹窄地帶, 如果沭陽再失, 將面臨被完全分割的局面, 對宿沭線自然也非常重視。 但華中分區、華中野戰軍因“守土有責”, 往往更重視兩淮、漣水之線以至蘇北的東臺、鹽城等地的得失, 期望由山野來保障其沭陽一帶的后路, 使華中野戰軍能放手在漣水、鹽城一帶繼續與國民黨軍作戰。 由于之前山野和華中方面在淮南、泗縣、兩淮作戰中本就伏有種種或明或暗的分歧和爭執,

加之雙方仍未能就作戰方針達成一致看法, 矛盾在合并之后沒幾天就突然爆發出來了。

事情起因在于華中方面改變了原定的作戰計劃。

(粟裕)

粟裕在9月27日致中央的電報中, 對陳毅25、26日電報中山野、華野分別負責宿遷進攻沭陽、兩淮進攻漣水之敵, 或集中全力解決桂系的設想提出異議, 認為“兩軍會合, 初戰必須獲得全勝”, 華野“經兩月余之戰斗未得休整之前, 暫不宜與桂頑決戰于沭漣中間地區”, 建議“以山野一部守沭陽, 一部鉗制桂頑, 而集全力解決由兩淮進攻漣水之敵七十四師”。 [5]這一主張得到毛澤東的首肯, 28日回電指出“不要打桂系, 先打中央系”、“不要分兵打兩個敵人,

必須集中打一個敵人”。 [6]但華中分局領導人張鼎丞、粟裕、譚震林在28日與陳毅會商之后, 又一起提出了一個出擊運河以東的作戰設想, 準備“集中二縱及華野主力, 在沭陽、漣水之間集結, 布置出擊或去運東作戰, 只【要】爭取一二個殲滅戰恢復淮北, 可能改變局勢”。 [7]30日張鼎丞、粟裕、鄧子恢致電中共中央及華東局, 提出對淮北作戰的設想, “決心渡過運河, 首殲六十九師兩個旅, 繼殲二十八師之兩個旅, 再殲七師之兩個旅大部后, 淮北局面是可以改變的”。 [8]據此, 陳毅10月1日致電中央, 準備集中華野主力于宿遷、沭陽之間六塘河以北地區, 如敵東進即殲敵于運河東岸, 敵如不進即西渡運河恢復淮北, 這一計劃隨即也得到了毛澤東的批準。
[9]10月2日, 山野下令位于漣水地區的華中野戰軍主力轉移到六塘河以北。 陳毅在10月4日給8師的信中一方面檢討了此前的措置失誤, 另一方面對未來的戰局信心有所恢復, 認為:“假令敵早幾天一部占領沭陽、宿遷, 則戰局對我極不利(因造成山東震動、華中被圍的局面)。 假令敵人不進兩淮, 而進新安、沭陽, 同樣造成我軍極大困難, 主要是補給線打斷, 山東空虛。 這證明敵人兵力不足, 企圖打下淮陰, 造成對外的聲勢。 而實際這一著, 并不足以扼我。 當我仍留在來安、漁溝之際, 我十分擔心這一著。 現我軍北移, 并華野已北移, 戰局開始有利于我, 進可以攻, 退可以守, 山東無虞, 淮海區鞏固, 因而華中局面亦有保障, 加上出擊淮北勝利, 則全面改變”。[10]

然而,事情突然起了變化。10月6日粟裕等致電陳毅,稱:“淮陰之五十一旅于前日向漣水以南進攻,已占馬廠”,“我們建議以六師全部南返,配合五旅、十三旅、九縱將侵占馬廠之敵殲滅”。[11]7日,張鼎丞、鄧子恢、粟裕致電陳毅,告知在“未得軍座同意之前,已令六師南開”,并“擬以一師全部擬向南移漣水城郊擔任城防,并于必要時準備參戰”。[12]

這是粟裕繼東調淮南5旅赴蘇中參戰之后,又一次先斬后奏、獨斷專行之舉。本來合在一處應通過正常渠道來商討后決定,卻借口局勢緊張擅自行動,這難免引發陳毅等的不快。事實上,當時的情況也沒有危急到必須即刻采取行動的地步。10月11日華野主力集結漣水附近后,發現整74師并未大舉進攻(后來粟裕等報告是因為整74師得知華野主力南下,又停止了進攻),只能轉為“在漣水以北、以西及東南地區戰備休整”(野字第15號命令),15日粟裕等不得不再次下令將華中野戰軍主力“集結于六塘河兩岸待機”(野字第16號命令)。[13]

陳毅10月7日的復電中表面上頗為大度,稱:“目前趨勢是分布南北作戰,你們南下負責打南面,我們在北面照顧,一切望機動處理,不必等待協商,即令暫時被桂系東進切斷亦不要怕,只要南北均打勝仗,仍是勝利”,[14]但遣詞用句中透露出不滿之意。所謂“目前趨勢是分布南北作戰”,是為今后各自分開行動打下伏筆;“即令暫時被桂系東進切斷亦不要怕,只要南北均打勝仗,仍是勝利”的潛臺詞是,既然華中認為不應先打桂系,如能真正解決整74師,那么就算被7軍切斷,也應該不要緊(但事實上前提必須是南北均打勝仗。如漣水、宿遷均勝,則桂系第7軍成為孤軍深入,當然無所謂;但只要有一邊作戰不利,那就麻煩了。尤其如果宿遷方向作戰失利,山野退入魯南,那么華野在狹小地域遭受敵三面夾擊,有被迫決戰的危險。這也是為什么10月8日陳毅的電報引起華東領導人強烈反對的原因)。另外,針對張鼎丞等人10月7日電報中希望山野8師稍向南調,守住六塘河以北的建議[15](實質是桂系7軍如進攻漣水,則以此威脅7軍東進之翼側,也即是要求山野配合華中野戰軍行動),陳毅在回電中予以婉拒,要華中野戰軍“考慮以五旅擔任六塘河西岸的守備鉗制任務”,因“若令八師長期擔任六塘河兩側任務,山野即難機動”。[16]

(張鼎丞)

(鄧子恢)

當日張鼎丞、鄧子恢、粟裕再次致電陳毅,強調“我必須確保六塘河與漣、沭二城,這是今后部隊轉移及山野、華野配合作戰的重要關鍵”,仍要求“八師務須按時南來接替之”。在該電報中,華中領導人建議“陳、粟會合一起”,“請軍長住到軍區司令部來統一籌劃”,并提出“如果山野、華野名合實離,陳粟仍分開,不僅影響指揮統一,對財糧供應我們亦無法解決”。[17]暗示山野后勤有賴于華中的供應,借此挾制山野。

當時中共的野戰軍部隊來自各個地區,雖然各自保持著自己的作風和習慣,但作為主力部隊,一般都有強烈的好勝心和榮譽感。山野南下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外線出擊,可是由于形勢的變化,除了朝陽集戰斗外,屢遭挫折,泗縣一戰更是傷了元氣,供應方面也未能盡如人意。華中野戰軍在蘇中則打得很順風順水,受到中共中央的通報表揚。相形之下,山野上下尤其是高級領導人,求戰求勝的心情是可以想見的。兩淮喪失之后,本來雙方已經確定要在宿遷方向作戰,可因為華中方面的突然變卦,使得山野再次被置于擔任掩護任務的地位(嚴老師此處“再次”的意思是,上次救援兩淮作戰,粟裕的計劃就是華中吃肉,山野啃骨頭。現在再來一次,你說山野有沒有想法?肯定氣死。參見粟裕9月15日電),這難免使陳毅等產生不如索性各自為戰的念頭。故此,陳毅在獲得魯南國民黨軍大舉進犯的消息之后,“回固根本”的念頭占了上風,10月8日就勢提出“分任南北”的主張。這一提案導致了雙方矛盾的集中爆發。

[1] 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編:《粟裕年譜》,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第184頁。

[2] 粟裕文選編輯組:《粟裕文選(第二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31頁。

[3] 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編:《粟裕年譜》,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第187頁。

[4] 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軍區司令部編印:《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軍區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戰史(初稿)》,1953年。第21頁。

[5] 粟裕文選編輯組:《粟裕文選(第二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57頁。

[6]《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三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500頁。

[7] 粟裕文選編輯組:《粟裕文選(第二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59頁。

[8] 粟裕文選編輯組:《粟裕文選(第二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61頁。

[9]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三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511-512頁。

[10] 何以祥:《血路雄關——我的征戰生涯》,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第182頁。

[11] 《張云逸傳》編寫組、海南省檔案館合編:《張云逸年譜》,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第294頁。

[12] 粟裕文選編輯組:《粟裕文選(第二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64-165頁。

[13] “淮漣戰役作戰命令”,高等軍事學院訓練部資料室翻印。

[14] 劉樹發主編:《陳毅年譜(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3頁。

[15] 粟裕文選編輯組:《粟裕文選(第二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64頁。

[16] 《張云逸傳》編寫組、海南省檔案館合編:《張云逸年譜》,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第294頁。

[17] 粟裕文選編輯組:《粟裕文選(第二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66頁。

本文作者 :嚴可復,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微信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后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于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于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則全面改變”。[10]

然而,事情突然起了變化。10月6日粟裕等致電陳毅,稱:“淮陰之五十一旅于前日向漣水以南進攻,已占馬廠”,“我們建議以六師全部南返,配合五旅、十三旅、九縱將侵占馬廠之敵殲滅”。[11]7日,張鼎丞、鄧子恢、粟裕致電陳毅,告知在“未得軍座同意之前,已令六師南開”,并“擬以一師全部擬向南移漣水城郊擔任城防,并于必要時準備參戰”。[12]

這是粟裕繼東調淮南5旅赴蘇中參戰之后,又一次先斬后奏、獨斷專行之舉。本來合在一處應通過正常渠道來商討后決定,卻借口局勢緊張擅自行動,這難免引發陳毅等的不快。事實上,當時的情況也沒有危急到必須即刻采取行動的地步。10月11日華野主力集結漣水附近后,發現整74師并未大舉進攻(后來粟裕等報告是因為整74師得知華野主力南下,又停止了進攻),只能轉為“在漣水以北、以西及東南地區戰備休整”(野字第15號命令),15日粟裕等不得不再次下令將華中野戰軍主力“集結于六塘河兩岸待機”(野字第16號命令)。[13]

陳毅10月7日的復電中表面上頗為大度,稱:“目前趨勢是分布南北作戰,你們南下負責打南面,我們在北面照顧,一切望機動處理,不必等待協商,即令暫時被桂系東進切斷亦不要怕,只要南北均打勝仗,仍是勝利”,[14]但遣詞用句中透露出不滿之意。所謂“目前趨勢是分布南北作戰”,是為今后各自分開行動打下伏筆;“即令暫時被桂系東進切斷亦不要怕,只要南北均打勝仗,仍是勝利”的潛臺詞是,既然華中認為不應先打桂系,如能真正解決整74師,那么就算被7軍切斷,也應該不要緊(但事實上前提必須是南北均打勝仗。如漣水、宿遷均勝,則桂系第7軍成為孤軍深入,當然無所謂;但只要有一邊作戰不利,那就麻煩了。尤其如果宿遷方向作戰失利,山野退入魯南,那么華野在狹小地域遭受敵三面夾擊,有被迫決戰的危險。這也是為什么10月8日陳毅的電報引起華東領導人強烈反對的原因)。另外,針對張鼎丞等人10月7日電報中希望山野8師稍向南調,守住六塘河以北的建議[15](實質是桂系7軍如進攻漣水,則以此威脅7軍東進之翼側,也即是要求山野配合華中野戰軍行動),陳毅在回電中予以婉拒,要華中野戰軍“考慮以五旅擔任六塘河西岸的守備鉗制任務”,因“若令八師長期擔任六塘河兩側任務,山野即難機動”。[16]

(張鼎丞)

(鄧子恢)

當日張鼎丞、鄧子恢、粟裕再次致電陳毅,強調“我必須確保六塘河與漣、沭二城,這是今后部隊轉移及山野、華野配合作戰的重要關鍵”,仍要求“八師務須按時南來接替之”。在該電報中,華中領導人建議“陳、粟會合一起”,“請軍長住到軍區司令部來統一籌劃”,并提出“如果山野、華野名合實離,陳粟仍分開,不僅影響指揮統一,對財糧供應我們亦無法解決”。[17]暗示山野后勤有賴于華中的供應,借此挾制山野。

當時中共的野戰軍部隊來自各個地區,雖然各自保持著自己的作風和習慣,但作為主力部隊,一般都有強烈的好勝心和榮譽感。山野南下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外線出擊,可是由于形勢的變化,除了朝陽集戰斗外,屢遭挫折,泗縣一戰更是傷了元氣,供應方面也未能盡如人意。華中野戰軍在蘇中則打得很順風順水,受到中共中央的通報表揚。相形之下,山野上下尤其是高級領導人,求戰求勝的心情是可以想見的。兩淮喪失之后,本來雙方已經確定要在宿遷方向作戰,可因為華中方面的突然變卦,使得山野再次被置于擔任掩護任務的地位(嚴老師此處“再次”的意思是,上次救援兩淮作戰,粟裕的計劃就是華中吃肉,山野啃骨頭。現在再來一次,你說山野有沒有想法?肯定氣死。參見粟裕9月15日電),這難免使陳毅等產生不如索性各自為戰的念頭。故此,陳毅在獲得魯南國民黨軍大舉進犯的消息之后,“回固根本”的念頭占了上風,10月8日就勢提出“分任南北”的主張。這一提案導致了雙方矛盾的集中爆發。

[1] 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編:《粟裕年譜》,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第184頁。

[2] 粟裕文選編輯組:《粟裕文選(第二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31頁。

[3] 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編:《粟裕年譜》,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第187頁。

[4] 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軍區司令部編印:《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軍區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戰史(初稿)》,1953年。第21頁。

[5] 粟裕文選編輯組:《粟裕文選(第二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57頁。

[6]《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三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500頁。

[7] 粟裕文選編輯組:《粟裕文選(第二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59頁。

[8] 粟裕文選編輯組:《粟裕文選(第二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61頁。

[9]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三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511-512頁。

[10] 何以祥:《血路雄關——我的征戰生涯》,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第182頁。

[11] 《張云逸傳》編寫組、海南省檔案館合編:《張云逸年譜》,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第294頁。

[12] 粟裕文選編輯組:《粟裕文選(第二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64-165頁。

[13] “淮漣戰役作戰命令”,高等軍事學院訓練部資料室翻印。

[14] 劉樹發主編:《陳毅年譜(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3頁。

[15] 粟裕文選編輯組:《粟裕文選(第二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64頁。

[16] 《張云逸傳》編寫組、海南省檔案館合編:《張云逸年譜》,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第294頁。

[17] 粟裕文選編輯組:《粟裕文選(第二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66頁。

本文作者 :嚴可復,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微信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后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于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于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