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寵物»正文

画家带学生寻根长城古遗址 12个月行程四万公里

長城沿線有300多座古城、古關、古堡, 是人文、自然、歷史、文化的承載體, 是一條歷史文化的博覽長廊。 順著這條脈絡走出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性, 找到一條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脈。 尋根長城寫生計劃由畫家張明弘老師發起, 在多放人員和團隊的支持下, 張明弘老師親自帶著幾名學生以自駕和徒步的方式對長城遺址及長城周邊的古村落進行走訪考察、記錄。

張明弘老師帶領他的團隊, 沿著長城持續在外行走已二十月有余, 自長城最東端的丹東虎山出發, 行走近40000多公里。 通過自身努力和各方宣傳, 讓更多的人去關注長城的現狀,

關心古村落和古宅的保護, 關注農村孤寡老人的生存, 號召更多人參與壁畫的保護, 參與救助鰥寡孤獨者和沿途遇見的極其困難的家庭。

新東山寺的紅旗所指意為通過山口有座老東山寺, 這里即為長城水關, 山中是否尚有紅泉口遺跡?通過紅泉口, 紅泉堡是否會在山中深處?

距離石砌道路不遠的拐角處, 一座高大的水泥樁聳立, 高約8米。 遠遠看著, 想象這里曾經亂石穿空,驚濤拍岸, 魁偉泥樁如河道總督般監管水運, 治理河道。 原來是1971年在此修建的紅旗渠, 上面刻著標語——“工業學大慶”。 紅旗渠歷經40余年, 堅固如初, 深為嘆服。

甘肅山丹縣屬大陸性高寒半干旱氣候, 年平均降水量187毫米, 是甘肅省18個嚴重的資源型干旱缺水縣之一,

紅泉堡所在的東樂鎮又是山丹縣的典型, 全鎮人民先后經歷了有水之利、缺水之苦、飲水之難、無水之痛, 致使全鎮喊“渴”之聲不絕于耳。 當年紅旗渠的建成, 改善了人民靠天等雨的惡劣生存環境, 被稱為生命渠。 東樂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順口溜來形容干旱缺水:“山上不長草, 風吹石頭跑。 院墻比房高, 姑娘不洗澡。 ”

山谷漸深, 遙遙傳來南無阿彌陀佛誦經的梵音, 東山寺怕是要到了, 有了目標讓我們不覺加快腳步。 誦經聲越來越清晰, 河道也變得越來越窄, 環望四周, 在山腰上看到了一塊文物碑刻, 上面寫著——紅泉關口。 甘州區轄內長城在山頂先后建有眾多的烽火臺,形成烽燧線,還建有紅泉關口等關隘。

據《秦邊紀略》載:在祁連山中, 連山疊嶂, 崎嶇山谷間, 地勢忽寬衍, 擁兩山之谷而北, 東通莊(浪)、涼(州), 西趨甘州, 無不可者。 明時, 兵民處城中, 黑番處城外,故涼州、永昌間, 高枕而臥”。 內有唐家沙溝、黑溝口、一糴樹、紅泉口之可扼, 外有爛泥、打班、江寧口、水關口之可防。 ”

紅泉關口, 是這段河道最狹窄的地方, 易守難攻。 兩側山上仍保留石砌長城的遺跡, 雖然曾歷經風侵雨蝕, 但保存仍較為完整。 山腰上住著一位名叫王金彪的64歲, 甘肅山丹縣紅泉堡人, 獨居大山, 以放驢為生。

在這大山里還居住著為數不多的紅泉堡幾戶人家, 他們都是牧民, 以放羊、放驢來維持生計。

告別王大叔, 循著河道泉水潺潺峰路轉, 走約三百米, 便是老東山寺的大雄寶殿和南側山上的觀音殿。

大雄寶殿位于山腳靠近河邊, 觀音殿是位于山峰之上, 背倚山澗。

經過紫泥泉段長城, 穿過平山湖大峽谷到達紅泉堡。 張掖平山湖大峽谷其地質構造屬于紅層地貌, 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巖系, 距今已有一億八百萬至兩億四千萬年。 峽谷以流水溝壑為基本特征, 山勢低且平緩, 以沙石山為背景。 (張明弘、白丹妮、陳纖纖、宋春燕、王子心 攝影, 史曉英 編審)。 版權作品, 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故事, 請關注“任圖世行”公眾號(rtsx66), 歡迎留言, 侵權必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