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明朝一個大才子,幹了一件事,結果兩個城市都不承認是他老家

多年以來, 社會上有一種風氣, 為了提高地方知名度, 各地挖空心思, 想方設法開掘本地歷史名人資源, 借助古人的名氣, 提升當地的美譽度。 由於粥少僧多, 歷史名人就那幾個, 各地都想把他們認成老鄉, 結果發生多起爭搶名人故里的事件。 比如臥龍諸葛亮故里, 躬耕地, 五虎將趙雲故里, 都曾爭得沸反盈天, 不可開交。

風氣最盛之時, 甚至連文學形象西門慶的故里, 都有好幾個地方在爭搶。 神話人物孫悟空的“故里”, 也曾被多地鄭重其事地爭來搶去。 唐朝大詩人李白, 文采風流名傳天下, 更是成為四川、湖北、甘肅等多地爭搶的“紅人”。

在這種爭搶歷史名人蔚然成風的大背景下, 明朝有一個大才子, 從古到今, 卻一直是無人問津。

不僅沒人追著他認老鄉, 恰恰相反, 許多地方避之唯恐不及, 堅決不肯承認是他的故鄉。 此人就是明朝末年的大才子阮大鉞。 阮大鉞, 萬曆四十四年考取進士, 一身歷經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 歷任太常寺卿、光祿卿、兵部侍郎、兵書尚書、東閣大學士等要職, 是活躍在明朝末年政壇的風雲人物之一。 阮大鉞除了官做得大, 還有一件特殊本事, 足以讓他名傳千古。

阮大鉞的學問很好, 除了精研四書五經諸子百家, 還精通詩詞歌賦, 是個名副其實的大才子。 他有一個獨特身份, 被後人稱為戲曲學家。 他不僅深入研究過當時的戲曲發展,

還身體力行搞創作, 著作《雙金榜》和《牟尼合》、《春燈謎》、《燕子箋》, 有一個響噹噹的名號“石巢四種”, 曾經風靡一時, “梨園子弟爭演唱之”, “大江南北膾炙人口”, 在明代戲曲史上享有極高地位, 為推動促進明代戲曲發展居功至偉。

過去有一句不無偏頗的古話, 叫做“文人無行”, 意思是說有些讀書人飽讀聖賢之書, 為人卻卑劣不堪, 所作所為與書中道義背道而馳。 這句話用在阮大鉞身上倒是恰如其分。 阮大鉞雖然有才, 人品卻極為低劣, 一心貪圖功名富貴, 不擇手段往上爬, 只要能高官得坐駿馬得騎, 主子是誰他倒是滿不在乎。 搞關係拉人情、混跡朝廷左右逢源, 他是一把好手, 就是不知忠誠氣節為何物。

崇禎死後, 阮大鉞及時投靠南明弘光朝廷, 坐上了東閣大學士的金交椅, 成了南明僅次於皇帝、權臣馬士英的三把手。 國難當頭之際, 他不思報效國家, 依舊熱衷於拉幫結派營私弄權。 清兵過江南下, 阮大鉞見勢不妙, 二話沒說投降了清朝。 為了撈足日後升遷資本, 當時阮大鉞已經年過六旬, 卻自告奮勇隨同清朝大軍征戰兩廣福建。

順治三年, 阮大鉞跟隨清軍翻越仙霞嶺時, 突發急病, 頭面腫脹不堪。 清朝主將看他病的不輕, 讓他回去養病, 他卻極為不滿, 生怕錯過立功受獎的機會, 聲言“我年雖六十, 能騎生馬, 挽強弓, 鐵錚錚漢子也!”堅持不肯留下養病, 結果病死在路旁。 阮大鉞幹了這件賣身投靠的可恥之事, 由此背負漢奸的惡名,

受到世人的唾駡與鄙視, 白白辜負一身才學。

阮大鉞的故里, 歷來有安徽懷寧與桐城兩種說法, 結果因為他名聲太壞, 兩地都不願承認是他老家, 出現“懷寧不認, 桐城不收”的搞笑局面。 清朝大學士張廷玉編纂《明史》, 把阮大鉞老家定在懷寧, 但因為張廷玉本人是桐城人, 此結論不被懷寧認可。 民國時期, 懷甯士人編纂《懷寧縣誌》, 特意聲明“大鋮實桐城人”, 並列舉萬曆年間禮部題名碑及府學前進士坊為證據。 雙方都有理有據, 結果賣身投靠清朝的阮大鉞成了無主遊魂, 天不管地不收, 也算罪有應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