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甲午战争的爆发与惨败,一味主战的清流嘴炮们能辞其咎乎?

作者:金滿樓

晚清同光年間, 京師清流派官員異軍突起, 當時即盛傳“李鴻藻為青牛頭, 張佩綸、張之洞為青牛角, 陳寶琛為青牛鞭, 王懿榮為青牛肚, 其余牛皮、牛毛甚多”。

這些牛人, 指的是那些出身翰林的詞臣言官, 因此等人好直言敢諫、封奏聯翩, 為時人譽之為“清流黨”(又稱“前清流”)。

可惜的是, 在1883-1885年中法戰爭中, 風頭最健的張佩綸受命福建海疆, 結果馬失前蹄, 慘敗而歸。 受此牽連, “前清流”一時折戟沉沙, 陷于低潮。

之后, 戶部尚書、帝師翁同龢進入軍機處, 十余年間聚攏了文廷式、志銳、張謇等另一派年輕諫官(又稱“后清流”),

而正是這批人, 對1894年的甲午年戰事影響至深。

當年, 在朝鮮“東學黨”之亂后, 中日兩國分別派兵進入朝鮮, 但清兵戡亂成功后, 日方卻拒不退兵, 并進而提出改革朝鮮內政的要求, 由此朝鮮危機愈演愈深。

在此情況下, 清廷方面也意識到戰爭的威脅, 一些主戰派官員認為:

“日本狡謀叵測, 斷非口舌所能爭”, 而“朝鮮之于中國, 勢比唇舌而親同骨肉, 今日之事, 雖愚懦之人皆知朝鮮不可棄也”。

之后, 戶部主事裕紱上奏朝廷, 稱“日本偏僻處于東洋, 全境不過中國一二省之大小, 夜郎自大, 輒欲奮螳臂以抗王師, 此其自速滅亡”;

御史葉應增也上奏說, “彼逆我順, 彼曲我直, 彼吞噬小邦, 以殘暴逞, 我救屬國, 由仁義行”。

至于都察院吏科給事中褚成博就說得更清楚了,

其認為:

日本“島夷小丑, 外強中干”, “我中華講求海防已三十年, 創設海軍亦七八年”, 北洋海陸軍“技藝純熟, 行陣齊整, 各海口炮臺輪船塢一律堅固”, 面對“區區一日本”, 應“決意主戰, 大加驅剿”;

如今朝鮮問題處處棘手, 原因是北洋大臣李鴻章怯懦畏戰, 導致日本咄咄逼人。 因此, 褚要求朝廷“嚴旨責成該大臣, 妥為籌辦, 不準稍涉因循”。

中國士人一向不把日本這樣的“蕞爾小國”放在眼里, 在他們看來, “清國大, 日本小;清國人多, 日本人少”, 大兵一到, 日本必然一鼓蕩平。

在此樂觀情緒下, 就連海關總稅務司赫德也向倫敦報告說:“現在中國除千分之一的極少數人以外, 其余999人都相信大中國可以打垮小日本”。

清流們不切實際、對國際事務的懵懂無知倒也罷了, 此外還有另一種論調更可怕, 那就是企圖借外戰樹威。

禮部侍郎、帝黨志銳就說:“如清國一戰掃平日本, 則可因此刷新格局, 振奮精神, 以圖自強, 從此昂首邁向強國之路”;

編修曾廣鈞也認為:“中國可趁此機會, 剿滅日本, 建立奇功。 ”

如此, 既可除臥榻之患, 又借以震懾西夷, 豈不美哉!?

光緒畢竟年輕, 經驗不足, 被這些人一鼓噪, 便成了最堅定的主戰派。

但是, 光緒從小長于深宮而養于婦人之手, 其有捍衛國家主權的決心, 但對中日軍事力量不甚了了。

而其身邊的帝黨清流們, 翁同龢本人不諳軍事也從未做過外任官, 更不要說統兵打仗, 其他如李鴻藻、文廷式、志銳等帝黨成員也都如此。

歷史的諷刺就在于, 就是這些清流嘴炮們, 卻在甲午年中一味主戰而渾然不知其中的巨大危險, 由此把近代中國拖入了悲慘的半個世紀。

唐德剛曾說, 道光、咸豐和光緒祖孫三人分別應對兩次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時, 其心態如出一轍:

“開戰之初, 三位萬歲爺總司令都意氣風發, 堅決主戰。 臣民有畏縮主和者, 簡直是殺無赦。

可是迨戰爭爆發, 洋兵把清兵打得一敗涂地, 萬歲爺又驚惶失措, 抱怨當初主戰者欺君罔上, 誤國誤民, 要他們提頭來見。 ”

正因為帝黨主張“有爭無讓, 事在不疑”, 小皇帝才不斷辱罵并逼迫李鴻章立刻率領過氣的淮軍殺奔戰場, 至于有無準備、結果如何, 從不考慮, 或者干脆瞎指揮一通。

開戰前,

光緒皇帝發布上諭, 派大軍入朝。 兩天后, 因遲遲不見李鴻章奏報進兵計劃, 其大為震怒, “傳懿旨亦主戰”, 并給李鴻章發去措辭極其嚴厲的電報:

“現韓倭情事已將決裂, 勢不可挽, 朝廷一意主戰。 ……若顧慮不前, 徒事延宕, 馴至貽誤事機, 定惟該大臣是問!”

如此, 一場毫無準備的戰爭一觸即發, 最終埋下了清廷覆亡的底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