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老照片:袁世凯时代的农村社会 “贫穷”二字难以概括

1914年, 河南開封, 農民正在將收獲的花生打包。 這些老照片拍攝于民國初創不久的1914年, 記錄了山西、河南等地的農村社會生活, 由兩位美國攝影師邁耶·弗蘭克·尼古拉斯和克拉普·斐德克拍攝。

1914年, 河南開封, 農民站在一堆土雜肥附近。 通過這些老照片, 我們可以直觀看到農村地區的貧窮落后, 但似乎又不至于此。 進入民國已經2年多, 很多男子頭上的辮子還在, 人們的思想認識、精神狀態并沒有比前朝更好。

1914年3月, 山東泰安, 雨后, 村莊的道路有很深的積水。

1914年, 山西一處農家院落內。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西方列強在中國的侵略步伐明顯消停, 同時在大總統袁世凱的運作之下, 國內有局部的動蕩, 總體上還是存在改善民生的良好機遇。 但是, 袁世凱沒有充分利用, 他很快將主要精力用于改元稱帝上。

1914年, 山西某地, 百姓圍觀外國人。 袁世凱對改進農民生活的關注明顯不夠, 1912年河南發生以白朗為首的農民起義就是明證。 生活困難的農民遭受官府的橫征暴斂, 走投無路之下只好揭竿而起。 白朗起義席卷河南、湖北、安徽、陜西、甘肅數省, 歷時三年, 直到1914年8月才被鎮壓下去。

1914年8月, 陜西一位瓜農在用簡易的機械削西瓜皮。

1914年, 山西某地, 陪同外國人的隊伍。 那時候的農民基本上還是處于靠天吃飯的階段, 官府的發展重點也不在農村,

鄉村道路建設、農業灌溉等都是農民自理。 一般有了天災人禍, 官府才會積極介入。

1914年, 山西蒲州, 村里的廟會。 民國初年全國范圍內農業的生產都維持在較低的水平, 新的生產技術的應用極少, 增產主要靠增加種植面積。 一旦有什么旱澇災害, 農民的生活立即陷入困頓, 甚至遭遇饑荒。

1914年, 山西蒲州, 一座精致的門樓。

1914年, 山西蒲州, 泥濘的道路。 農民的生活水平, 突出地表現在農民吃什么上。 調查資料顯示, 河北清苑縣農民的糧食消費品種主要是甘薯、小米、豆類、高粱、喬麥等, 均以粗糧為主。 即使是家境較好的農戶, 也是七成高梁面或甘薯面, 二成玉米面, 一成白面。 貧困人家則經常吃高粱面加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