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你是否做得到.jpg

用同樣的標準要求自己,你是否做得到

不久前,許多人的朋友圈被“左先生右先生”刷屏。

左先生顏值高,符合當下女性對“小鮮肉”的一切定義,右先生則是容貌不盡如人意的中年大叔。 在戀愛中,左先生從未放棄過對女朋友的鼓勵,無論她遭遇了什麼樣的打擊與挫折,他都會說“加油”;而右先生則會去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去關懷並照顧自己的女朋友。 轉發的人大多是對現狀不太滿意的姑娘,那句“要和左先生談戀愛,但一定要嫁給右先生”不知戳中了多少姑娘的痛點。

戀愛,承載了我們對愛情的所有期待,希望身邊的他是自己真心喜歡的那個人,也希望他是真心喜歡自己的,剛剛好的愛情不只是旺盛的荷爾蒙分泌,更是一份深情的允諾與敬重。

婚姻則容納了我們對未來無數個日夜的所有期待,婚姻可以是愛情但不僅僅是愛情,婚姻是與一個同樣相信愛情的人,度過每一個溫柔的夜晚,風雨與共,擔當同行。 但捫心自問,當我們在左先生與右先生之間猶豫不決,既想要男朋友顏值高,又想讓男朋友足夠貼心的時候,自己是否達到了溫柔貌美、賢良淑惠的標準呢?

好的人、好的事,必須以同樣好的人、好的事相配,同理,以什麼標準要求他人,自己必須做得到,否則,便會陷入“左先生右先生”的糾結怪圈中,欲求不滿。

這個道理看似簡單,懂的人卻並不算多。 雙標,像是一種流行性疾病,肆虐在每一個有人類活動的場景中。

過年時,我陪我媽去超市,排隊結帳時,站在我們前面的兩個人一直在說自家的孩子。 一個說,“我們家孩子期末考得不錯,得了90多分”;另一個說,“你家孩子那麼聰明,怎麼沒考100分?我們家孩子沒那麼聰明,物理都及格了”。 即使我和這個人隔著一個人的距離,也能聽出她語氣裡滿滿的得意。

明明都是同樣年紀的孩子,為什麼聰明的理所當然要考高分,而不聰明的只要及格就好?如果這種標準有理有據,那麼為什麼不聰明的孩子沒有進入弱智學校學習,而是和聰明的孩子在同一所學校接受同樣難度的教育?假如以兩個孩子的努力程度來衡量考試分數的高下,是否可以說,“我家孩子沒那麼努力都考了90多分,你家孩子那麼努力怎麼才考了及格分呢”。

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與問題,是不可能對一件事情產生客觀而理智判斷結果的。 幸好那位聰明孩子的媽媽沒有想著懟回去,而是一笑置之,結束了這個尷尬的話題。 我想,大概是她意識到了“雙標”的問題,想聊一些讓彼此高興的事情吧。

但是,在生活中,許多人並不會像那位聰明孩子的媽媽一樣去避免“雙標”。 許多人說“這個人很好啊”,其實是說“符合我的標準才是真的好”;說“那個人真是差勁兒啊”,潛臺詞是“他的做法一點也不符合我的標準”。 說醫生態度不好的病患,有機會成為醫生以後,也許會“說病人這麼多,要求醫生態度好簡直是無理取鬧”;喜歡一個男生的時候,把他誇上天,覺得接近他的女孩子都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喜歡一個有女朋友的男生以後,也許會說“只要沒結婚,大家都是自由的,沒有什麼不可以”······

人類的情感有太多厘不清的因素,趨利避害、抱團取暖是人類的本能,但是,用自己的期望去綁架他人的生活與言行,並不是一件有道德的事情。 用同樣的標準要求自己,你是否做得到?

人,永遠無法替代另一個人活,即使兩個人的關係再親密、生活環境再相似,也無法深刻而清晰地感知他人的生活。 我們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對他人來說,也許有些困難,同樣,我們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也許他人可以很輕易地做好。

清代魏禧在《日錄裡言》中寫道:“人所必不能者,不敢以強人。 ”事實上,那些站在高處的成功者,往往對他人沒有任何要求。 與其寄望於他人是否達到某一個標準,不如努力修煉不夠完美的自己。

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寫:“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 ”即是告誡世人不要以同樣的標準去要求別人。 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與道德底線,不以自己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標準去要求別人,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便是樂事一樁。 何況,能夠與生活中喜歡的人成為朋友,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何必用標準來設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