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不过毫无新意的生活.jpg

不過毫無新意的生活

常有人說“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果今天和昨天一樣,明天和今天樣,有多少人可以從容享受這樣的平淡呢?

看過一期央視的節目《開講啦》,演講嘉賓是海清。 有大學生提問:“我媽總覺得我不思進取,可我覺得這樣平平淡淡挺好,何必那麼累。 做人最重要是開心嘍。 ”海清當場就說:“我最討厭這樣的孩子,老天給你十分的天分,你只用五分,對家庭對社會沒有責任沒有付出沒有貢獻。 ”這樣的年輕人最辜負的當然是他自己了。

人到中年,很多人產生危機,因為每天的生活毫無新意。 不甘心過每天按部就班,一眼就望到頭的日子。

十多年前我曾主持過一台晚會,轟動一時。 晚會高潮時有個環節,請出企業的老勞模祖孫三代上臺,因為勞模的兒子女兒都在這家企業工作。 導演讓我間勞模的孫子:你知道爺爺在哪兒工作嗎?爸爸媽媽姑姑叔叔都在哪兒工作嗎?你能告訴大家長大後想去哪裡工作嗎?導演的設計是想讓孩子用童聲大聲說出這家企業的名字,然後全場掌聲雷動音樂聲起。 在場下我與孩子做了溝通,誰知上場後孩子堅決不肯說話。 當時我很機智地轉移了話題,晚會順利進行。 沒想到導演在演出結束後看見我時很激動:“為什麼最精彩的話不繼續問下去?”他難道沒注意到孩子眼睛裡含著眼淚嗎?當時我並沒有學過心理學,但我知道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意願,並有效控制場面。

我至今還記得那位導演,他那麼熱情有活力,做事特別認真,渾身上下很有藝術范兒。 只是我不能認同他的觀點,孩子為什麼一定要重複祖輩走過的路?為什麼要在那樣的場合說那樣的話呢。 他只想到了晚會,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 獻了青春獻子孫是上一代人的選擇,但每個鮮活的生命都想成為他自己。 其實孩子們最不願意接受的就是“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2013年耶誕節前夕,我作為嘉賓參加了在成都舉行的第四屆中國應用心理創新論壇,並在此期間主持自己的“讀懂少年”工作坊。 著名心理學家曾奇峰先生就論壇“創新”一詞有獨到的見解:創新是一個人攜帶早年母親留給他足夠好的滋養,去行走陌生的路,彌補母親的不完美;創新是人類健康發展的最美好的表達,是一代人給予上一代人最大的尊重,給予下一代人最優雅的關愛;創新是活著的最佳方式,也是生命的終極目標。

很認同曾奇峰先生對創新的解讀。 我以為活著首先要做一個有創意的人,在創意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最終創造出更豐富的人生。

北大創意講師李欣頻建議年輕人不要做“正常人”,這個世界正常人太多了。 她所言的正常人即是我們說的普通人,有創意的人總有源源不斷的“點子”,讓生命精彩紛呈。 創意即從一個原定的劇本,嘗試出不同的演法,而展現出不同的效果。

很多人並不想什麼創意,最好及早得到標準答案,而不用多費腦筋。 這是對大腦資源大大的浪費!只有不斷湧現的創意,才能把自己不斷上升到新的臺階,看到更好的自己。

當一個人的大腦充滿創意,並敢於創新時,就會吸引同頻率的夥伴岀來。 我曾經在講課時提到繪本對我的影響,我的朋友柯羽即開始把作文教育與繪本相結合,到處尋找老師找資料,開發了深受低年級小學生喜愛的繪本課程,給大家帶來很大的驚喜。

我很慶倖,自己身邊的好友都很有創意。 我一直相信自己是人生劇本的編、導、演,可以改變原來的人生劇本。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開啟多個視窗的人生版本,試著拿張紙寫下:

“我不只是……我可以是……”

這是李欣頻的創意課上的內容。

我自己認真做過這個練習。

我們每個人不管在什麼年齡,都可以有全新的人生規劃和嶄新的身份。 比如我可以用語言和文字自由地表達心中所想,可我還有一個夢想,用畫筆表現心中所思所悟,像幾米一樣,對此我充滿了好奇和幻想。 也許有一天我還可以成為一個畫家,舉辦自己的個人畫展。 一想到這些,就覺得生活無比美好。

我們試著從傳統的慣性思維模式裡走出來,向未來學習。 當你帶著創意和夢想,敢於大膽走向創新之路時,路自然會顯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