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此人出現三個致命失誤,令漢末朝廷萬劫不復,這句成語一語中的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 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後漢書•王允傳》, 時間是在獻帝初平三年(西元192年), 主人公是王允。 原文如下:

允性剛棱疾惡, 初懼董卓豺狼, 故折節圖之。 卓既殲滅, 自謂無複患難, 及在際會, 每乏溫潤之色, 杖正持重, 不循權宜之計, 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王允性情剛直, 鋒芒畢露, 痛恨邪惡。 當初因為懼怕董卓的兇狠, 所以屈己下人, 設法對付董卓。 等到董卓被殺之後, 他自認為不再有危險艱難。 至於交接往來, 經常缺少溫和柔潤, 依仗正直掌握重權, 不因循時勢採取符合時宜的做法,

因此眾多大臣不肯依附他。

本文要說的成語, 便是文中所說的“權宜之計”, 意為為了應付某種情況而暫時採取的辦法。 這也是《後漢書》作者范曄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本文所指的王允不懂“權宜之計”究竟是什麼呢?結合《三國志》和《後漢書》的相關記載, 大致有三條。 一是錯殺了大儒蔡邕, 二是不信任呂布, 三是不肯特赦董卓餘部。 這三條也導致了王允後來三族被滅的悲劇。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要從董卓篡政開始說起。 董卓廢少立獻, 引發朝野強烈憤怒。 朝臣中有伍孚等人行刺董卓, 朝外有袁紹等關東諸侯起兵對抗董卓。 而王允既沒有行刺, 也沒有與袁紹等人聯合起來對抗董卓, 而是採取了另外一種方式:在董卓身邊潛伏下來,

等待時機誅殺董卓。 可以說王允此舉的風險更大, 更值得後人讚賞。 不過, 當王允誅殺董卓之後, 不僅將董卓家族誅殺, 同時還錯殺蔡邕, 這引發了不少當初與王允一樣暫時依附董卓的朝臣不滿。 從此, 王允便失去了不少朝臣的支持。

其次, 王允之所以能消滅董卓, 呂布居功至偉。 但王允執政後, 卻非常瞧不起呂布, 態度也越來越冷淡。 這就造成了呂布的不滿, 也引發了不少將領的不平。 故此, 後來董卓殘部進犯長安時, 軍隊一觸即潰。

第三, 王允不肯特赦董卓餘部, 逼得李傕、郭汜等人糾集殘部向長安進軍。 董卓殘部是當時最為彪悍的軍隊之一, 戰鬥力很強。 這也導致了後來長安之戰的失利, 王允最終三族被滅。

如果王允能夠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 採用“權宜之計”, 東漢王朝也不至於那麼快便淪為傀儡, 三足鼎立的局面能否形成也尚屬疑問。

參考書籍:《三國志》、《後漢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