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有了這檔綜藝,又要常含口水好幾天

閒人電影

你應該是個藝術家

關於美食的紀錄片我們有太多, 如《新疆味道》、《川味》、《一城一味》等等, 唯一遺憾的是陳曉卿離開央視後《舌尖3》的爛尾, 但是在美食綜藝上, 我們卻顯得捉襟見肘。

我們拍的東西, 常常缺乏代入感。 表現的更多是刷了綠漆、鑲了金邊的東西, 反而忘記了貼近人群, 走向街頭的生活氣息, 才可能更接近我們本質的生活。

尤其是《圓桌派》陳曉卿篇播出後, 許多人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歎:

“聽他說話就好像看完了一檔製作精良的國內美食綜藝真人秀”, “好想他參加美食綜藝啊”, “這才是生活中吃貨的樣子”。

我們的心願被一個像他一樣熱愛美食的韓國胖子成全了。

由tvn和白鐘元一起打造的美食綜藝真人秀《街頭美食鬥士》目前已更新成都、香港兩集, 在豆瓣電影評分上高達9.5分, 足見這檔綜藝真的很誘人。

對了, 它還有個更接地氣的翻譯《街頭大胃王》, 私認為這個名字更符合從睜眼起床吃到閉眼睡覺的白胖胖。

陳曉卿在《圓桌派》上談到美食雙眼放光, 直咽口水的樣子和白“主婦”吃美食時的姿態簡直不要太像。

他找美食的方法也跟陳曉卿如出一轍, 在陌生的地方哪道菜點的人最多便值得品嘗, 果然“吃貨”的世界都是相通的。

白鐘元好吃、懂吃, 對各種食物不加挑剔, 不僅懂得高級料理還熱衷搜尋平民美食,

是圈裡著名的“掃街嘴”, 對於他來說, 不是在吃就是在吃的路上。

在他眼裡什麼都沒有吃重要, 他到底有多愛吃?

成都的美景美不勝收, 不存在, 再好也不能阻擋尋找美食的腳步。

在觀光景點買紀念品, 要不是因為當了爸爸, 說破大天他都不會因為這個浪費吃的時間。

趕了個大早, 開車40分鐘從成都市區到郊外百年茶館去喝茶卻被路邊的飯館吸引, 乾脆坐下了點了魚香茄子、宮保雞丁、腦花豆腐這些經典地道的四川特色美食。

相較于茶, 大叔更享受吃這回事, 反而忘記了要到老茶館擺會龍門陣。

在吃的過程中突然想起了要去茶館還向老闆打聽了, 可是一轉身看到炸豬皮後連連跺腳後悔那會多吃了, 甚至爆了一句粗口“阿西”。

沒辦法, 肚子吃的圓滾滾實在容不下其他吃食, 只好不情願地邁開腳步。

以為這樣就完了嗎?

到了茶館, 花茶沒喝幾口便起身走人繼續找吃飯的地兒, 這樣的白叔也是可愛本尊了, 可能是因為沒人和他擺龍門陣吧。

一個人去體驗成都上班族中午都在吃啥, 被泡菜陶醉到不能自己的白叔起身加泡菜時, 店家以為他吃完走了便把他吃剩一半豬腳鴨肉套餐收走了。

看到這一切的白叔故作堅強地對著抱歉的店家說沒事, 其實看他快哭的表情就知道, 他內心在滴血。

這就是一個人吃飯的尷尬。

來成都除了吃之外熊貓也是必看之一。

然而我們的白“主婦”靠在熊貓模型上排號等串串時才想起來自己快要離開成都了都沒有看熊貓。

一般人肯定會懊惱, 白“主婦”卻說“電視上看更清楚, 還是吃比較重要”, 真的是節約一切時間用來吃。

當然, 在吃完後每根手指頭肯定都要唆一遍。

不光愛吃, 他還懂吃。

白鐘元是韓國最為知名的美食家, 作為業界大咖的他經常出現在韓國美食綜藝中, 《白鐘元的三大天王》、《白鐘元的快餐車》、《白鐘元的小巷餐廳》, 他的另一檔節目《吃睡吃》還完成了吃貨的終極夢想。

這些節目都有著不俗的口碑和收視率, 因此, 他也獲得了2017年sbs演藝大賞的貢獻獎。

衣著樸素貌不驚人的他還擁有一個餐飲集團, 旗下有26家連鎖餐廳, 1000多家分店, 在《街頭美食鬥士》中看到他經常會說這個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那個服務我要回去推廣就不足為奇了。

《街頭美食鬥士》成都篇中, 他更是將懂吃發揮的淋漓盡致。

尋找當地最好吃的美食, 別說歪果仁就算是本地人也很難說的全乎, 我們正常的理念就是到了成都必然要去寬窄巷子之類的旅遊景點才能吃到美味呐。

但是我們的白叔可謂做足了功課, 反其道而行之, 在寬窄巷子看了幾眼美景後就轉到離遊客聚集稍遠的巷子找了一家不起眼的小店。

一份加了冒節子(gif中最大的那一塊)的肥腸粉, 趁熱哧溜哧溜地吸入口中, 讓粉絲的柔滑和肥腸的香膩在舌尖上蔓延, 即使辣汁濺到眼睛裡也要大口嗦粉。

在吃的過程中, 大叔也不忘解讀紅油辣椒在川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如何才能找到正宗的味道並用正確的方法吃完這份味道。

早上,遇到軍屯鍋盔,順帶向觀眾普及鍋盔的來歷與歷史。

吃麻婆豆腐時,深諳拌飯之道。

俗話說:“一切不能拌飯的菜都是耍流氓。”

作為日常霸佔拌飯最佳搭檔前幾位的麻婆豆腐,白“主婦”當然沒有放過,對民間吃法的理解相當在行。

吃過麻婆豆腐的人都知道,做麻婆豆腐必須要有郫縣豆瓣醬。

為了讓韓國觀眾瞭解到豆瓣醬的重要性,他還拿韓國家家必備的大醬打比方。

接下來就是世紀大難題——“老婆餅為什麼沒有老婆?”、“魚香肉絲為什麼沒有魚”,白胖胖通過“魚香茄子”這道菜替我們回答了魚香茄子為什麼沒有魚卻有魚香味。

原來是因為四川的某一戶人家特別喜歡吃魚,四川地形所限主要是用淡水魚做菜,但是淡水魚會有很重的土腥味所以要用味道很重的香料才行。

有一天,那個調料剩下了,這戶人家把它用在其他菜品中炒肉嘗過之後發現很好吃,於是,魚香類的菜品就這樣誕生了。

食物記載了民族的文化,在食物中我們可以看到先輩們的智慧和勤勞,從農耕時代過渡到工業社會,人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吃飽飯,在這方面,中國人不遑多讓,我們總能把沒人吃的東西變成美食。

反推回去,便是透過飲食文化也能夠分析出當地的風土人情、地形風貌,白大叔在茶館喝茶時順帶分析了一波。

聽完他的話之後,還真覺得就是那麼回事兒。

那麼,問題來了,他這麼會吃,點菜的時候不會語言不通嗎?

完全不用擔心,白鐘元的中文都是通過餐廳的功能表學習到的,所以他可以隨意的聊中國各地的食物、食材,英語、泰語也難不倒他,甚至還能飆幾句粵語。

後期製作方面,韓國綜藝確實有兩把刷子。

通過倒放還原佳餚的每一道工序,每個場景都會配上貼合實際的背景音樂,看後會使人產生強烈的共鳴,恨不得立馬“狂吃狂吃”到成都大快朵頤,而不是到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坐在小酒館的門口訴說思念的愁。

做飲食的過程收音都是ASRM級別的,閉上眼睛聽也能聽出大把大把的口水,有網友對這場聽覺盛宴有著傳神的總結:

“聽覺大寶劍,耳膜馬殺雞”

在鏡頭拍攝方面,把路邊攤炒麵拍出了米其林星級大廚的感覺。

在解讀麻婆豆腐時還用上了cg動畫,也讓食材製作過程不再是乾巴巴的口頭闡述而是妙趣橫生動態展示。

看完《街頭美食鬥士》突然想到陳曉卿《至味在人間》一書中有這麼一段話:

“從姥姥的一壇曬醬,到外公的一碗臘肉飯;從北京的一塊鹵煮,到南京一盆炒螺螄;一個人的飯館,每個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南來北往,至味只在人與人之間。”

什麼意思?我的理解是:

受到普羅大眾喜愛的美食從來都不是動輒萬錢的山珍海味而是生活中叫人吃到開心的稀鬆平常,它可能是大隱於市的江湖至味,也可能記憶深處的味覺密碼,因為無論到什麼時候,吃什麼、在哪裡吃這些問題遠不如“和誰吃”來得重要,最好吃的終歸是人,人情比美食更有嚼頭。

在商業化高度繁榮的今天,飯局成為了一種社交方式。它也是吃的一種但比較起來這種吃少了些許煙火氣味,這種“吃”總讓人感到不舒適,換句話說就是少了人情味,多了某種社會目的。

中國人把吃當成一種享受,是因為能夠跟最愛的親人、最好的朋友在一起,在熱氣騰騰中,無論是訴說、傾聽,還是風捲殘雲、推杯換盞,都不會如坐針氈、食不甘味。

這才是“吃”最好的詮釋。

想看的,B站有。

期待你分享到朋友圈

獲取及時的電影資訊,獨到的觀點,線下活動資訊

還有更多福利哦~

早上,遇到軍屯鍋盔,順帶向觀眾普及鍋盔的來歷與歷史。

吃麻婆豆腐時,深諳拌飯之道。

俗話說:“一切不能拌飯的菜都是耍流氓。”

作為日常霸佔拌飯最佳搭檔前幾位的麻婆豆腐,白“主婦”當然沒有放過,對民間吃法的理解相當在行。

吃過麻婆豆腐的人都知道,做麻婆豆腐必須要有郫縣豆瓣醬。

為了讓韓國觀眾瞭解到豆瓣醬的重要性,他還拿韓國家家必備的大醬打比方。

接下來就是世紀大難題——“老婆餅為什麼沒有老婆?”、“魚香肉絲為什麼沒有魚”,白胖胖通過“魚香茄子”這道菜替我們回答了魚香茄子為什麼沒有魚卻有魚香味。

原來是因為四川的某一戶人家特別喜歡吃魚,四川地形所限主要是用淡水魚做菜,但是淡水魚會有很重的土腥味所以要用味道很重的香料才行。

有一天,那個調料剩下了,這戶人家把它用在其他菜品中炒肉嘗過之後發現很好吃,於是,魚香類的菜品就這樣誕生了。

食物記載了民族的文化,在食物中我們可以看到先輩們的智慧和勤勞,從農耕時代過渡到工業社會,人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吃飽飯,在這方面,中國人不遑多讓,我們總能把沒人吃的東西變成美食。

反推回去,便是透過飲食文化也能夠分析出當地的風土人情、地形風貌,白大叔在茶館喝茶時順帶分析了一波。

聽完他的話之後,還真覺得就是那麼回事兒。

那麼,問題來了,他這麼會吃,點菜的時候不會語言不通嗎?

完全不用擔心,白鐘元的中文都是通過餐廳的功能表學習到的,所以他可以隨意的聊中國各地的食物、食材,英語、泰語也難不倒他,甚至還能飆幾句粵語。

後期製作方面,韓國綜藝確實有兩把刷子。

通過倒放還原佳餚的每一道工序,每個場景都會配上貼合實際的背景音樂,看後會使人產生強烈的共鳴,恨不得立馬“狂吃狂吃”到成都大快朵頤,而不是到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坐在小酒館的門口訴說思念的愁。

做飲食的過程收音都是ASRM級別的,閉上眼睛聽也能聽出大把大把的口水,有網友對這場聽覺盛宴有著傳神的總結:

“聽覺大寶劍,耳膜馬殺雞”

在鏡頭拍攝方面,把路邊攤炒麵拍出了米其林星級大廚的感覺。

在解讀麻婆豆腐時還用上了cg動畫,也讓食材製作過程不再是乾巴巴的口頭闡述而是妙趣橫生動態展示。

看完《街頭美食鬥士》突然想到陳曉卿《至味在人間》一書中有這麼一段話:

“從姥姥的一壇曬醬,到外公的一碗臘肉飯;從北京的一塊鹵煮,到南京一盆炒螺螄;一個人的飯館,每個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南來北往,至味只在人與人之間。”

什麼意思?我的理解是:

受到普羅大眾喜愛的美食從來都不是動輒萬錢的山珍海味而是生活中叫人吃到開心的稀鬆平常,它可能是大隱於市的江湖至味,也可能記憶深處的味覺密碼,因為無論到什麼時候,吃什麼、在哪裡吃這些問題遠不如“和誰吃”來得重要,最好吃的終歸是人,人情比美食更有嚼頭。

在商業化高度繁榮的今天,飯局成為了一種社交方式。它也是吃的一種但比較起來這種吃少了些許煙火氣味,這種“吃”總讓人感到不舒適,換句話說就是少了人情味,多了某種社會目的。

中國人把吃當成一種享受,是因為能夠跟最愛的親人、最好的朋友在一起,在熱氣騰騰中,無論是訴說、傾聽,還是風捲殘雲、推杯換盞,都不會如坐針氈、食不甘味。

這才是“吃”最好的詮釋。

想看的,B站有。

期待你分享到朋友圈

獲取及時的電影資訊,獨到的觀點,線下活動資訊

還有更多福利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