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台灣»正文

臺灣十大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介紹,有時間一定要去臺灣嘗嘗呦

曾有人說過, “中國的文明史, 很大部分體現在飲食文化當中”。

通過飲食文化這個視窗, 我們同樣可以窺見臺灣文化的昨日、今昔。

中國美食甲天下, 是全世界公認的。

臺灣繼承了中華美食的傳統, 但又由於歷史發展的不同路徑, 形成了今日豐富多彩的性格, 也體現出臺灣文化的開放與多元。

梁實秋先生曾說“臺灣地區之飲食本屬閩南系列, 善治海鮮, 每多羹湯”, 這也許是因為臺灣與閩南地區僅有一水之隔, 地理環境與氣候物產相似的緣故, 而臺灣的先民又大多是從福建省的漳州和泉州移民的,

因此我們很容易在臺灣早期的飲食文化中看到閩南的地方風味。

然而1949年, 國民黨政權退踞臺灣, 帶去了大陸各地的風味菜, 從此, 大陸各大菜系就在寶島得以發揚光大, 逐漸形成多元而且獨特的“臺灣菜”文化。

今天為大家帶來最具代表性的臺灣十大美食賞析。

大腸包小腸是臺灣1990年代興起的一種特殊小吃, 與美國的熱狗有異曲同工之妙。

做法一:

原料:

豬腸衣100公克、香腸1條、圓糯米300公克、圓糯米15公克、水煮花生75公克、紅蔥頭6粒、薑末15公克、香菜適量、沙拉油1/2杯。

調料:

A、雞粉1.5茶匙、百草粉少許、胡椒粉1小匙、醬油2大匙、麻油少許、鹽1茶匙、糖1茶匙、水360cc;

B、醬油膏適量。

製作方法:

1、豬腸衣以鹽、白醋(份量外)搓揉沖洗乾淨再瀝幹水份;圓糯米洗淨並泡水2~4小時後,

撈起瀝幹水份;香腸煎熟;紅蔥頭切片, 以沙拉油炸香後, 撈起瀝幹油脂;金鉤蝦洗淨切末;水煮花生稍氽燙後備用。

2、熱鍋, 加入花生油將姜末、金鉤蝦炒香後起鍋, 再於同一鍋內放入作法1的圓糯米、花生拌炒至約4~5分熟(即半生熟), 再加入調味料A拌炒均勻後起鍋, 即為大腸的內餡。

3、將豬腸衣一端打結, 以漏斗灌入作法2的內餡, 約6~7分滿, 每15~20公分為一段, 再用細麻繩綁緊,重覆此步驟直至大腸衣全部用畢。

4、蒸籠以大火煮水燒滾後, 放入作法3的糯米腸後, 以中火蒸40~50分鐘後取出, 待稍涼時, 由中間剖開夾入作法1的香腸, 再淋上調味料B, 撒上香菜即可。

做法二:

主料:

糯米腸2根。

輔料:

香腸2根, 黃瓜1根, 花生碎1把, 蘿蔔乾1小把, 雞蛋2個, 蒜適量。

調料:

沙拉油適量, 番茄醬適量, 醬油膏適量, 甜辣醬適量。

製作方法:

1.鍋內放適量油, 將糯米腸, 紅衣香腸放入, 小火慢慢煎至皮焦黃。

2.黃瓜切片, 糯米腸用刀割開一個小口, 放入花生碎。

3.雞蛋打散, 蘿蔔乾切碎, 蒜切成片。

4.鍋內入油, 先將蘿蔔乾, 蒜瓣炒香, 再淋入雞蛋煎熟做成菜脯蛋。

5.最後將菜脯蛋切碎放入糯米腸中, 再放入紅衣香腸, 黃瓜片, 淋上醬汁即可享用。

臺灣某些地區的夜市也會提供豪華版本的大腸包小腸, 除了香 腸之外, 還會加上各種如蒜頭、花生粉、酸菜等配料, 藉此創造更豐富的口味及口感。

大腸包小腸的糯米腸、香腸, 通常都先經過炭烤, 而糯米腸切開後, 也會再塗抹醬油膏等醬料。

鼎邊銼, 臺灣基隆著名小吃。

鼎邊銼原本是福州小吃,

在福州人家裡這算是家常小吃。

裡面有肉羹、蝦仁羹、金針、香菇、木耳、魷魚、小魚幹、竹筍、高麗菜, 內容豐富, 是標準的湯好料多。

然而這只是配料, 主菜是白白嫩嫩的一片稱之“鼎邊銼”。

“銼”是台語, 為爬滾的意思。

其製作是用米磨成米漿, 沿著大鍋鼎邊滾下, 米漿滑滾的動作叫銼, 所成白白一片, 就是鼎邊銼。 鼎邊銼以邢家所做最為有名。

材料:

(1)在來米粉3杯、地瓜粉1杯、太白粉1杯、清水7杯。

(2)金針1/2兩、香菇6朵、蚵3兩、水發魷魚1/2條、蝦仁羹2兩、韭菜花1/2兩。

(3)高湯10杯、鹽1茶匙、胡椒粉少許、味精少許。

做法:

①將材料(1)混合做成粉漿, 待鍋燒熱後, 由鍋邊四周淋一圈, 使其附著于邊上。

②金針泡軟後, 每條打結備用;香菇泡軟、去蒂、切絲;蚵洗淨, 魷魚切絲, 韭菜花切丁。

③待粉漿凝固時, 在鍋中間加入高湯, 並放人金針、香菇、魷魚、蚵, 及蝦仁羹等配料。

④待湯汁煮滾時, 刮下四周的粉漿皮, 並切小塊與配料同煮, 同時加入其他(1)料。

⑤熄火後再撒韭菜花粒, 盛出即可。

重點提示:

①地瓜粉若顆粒太粗時, 要先篩過再與其他粉料混合, 或在調水後, 浸泡片刻使顆粒完全溶解時再做。

⑦蝦仁羹是蝦仁裹魚漿類似魷魚羹、肉羹之類的材料, 由於用量不多, 可在菜場買成品, 沒有蝦仁羹可加魷魚羹代替, 不放也可以。

③金針泡水後打結, 可防止煮的時候散開。

鼎邊銼, 來自明末清初闖王李自成落難民間, 向百姓乞討用以果腹的逃難點心, 登基後因懷念這樣一道點心, 不只為其命名還訂為禦菜, 流傳至今。

蚵仔煎, (閩南語讀做ě-ā-jiān,普通話譯作“海蠣煎”),是一道常見的家常菜,起源于福建泉州,是閩南,臺灣,潮汕等地區經典的傳統小吃之一。

關於它的起源,有一則有趣的故事。

民間傳聞,西元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台南,泉州南安人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蚵仔為閩南語,指牡蠣(或稱海蠣)。

福建閩南、臺灣、潮汕常做家常小吃蚵仔煎,口感香脆,內餡香滑。

蚵仔的學名叫牡蠣,瓣鰓綱,異柱目,牡蠣科,牡蠣屬,屬食用貝類。

殼多為三角型,厚薄因種而異,分佈於熱帶和溫帶。

牡蠣的營養價值豐富,被人比喻為“深海牛奶”。

廣東人稱牡蠣為“蠔”,而在閩南潮汕及臺灣一帶稱之為“蚵仔”。

閩南有句俗諺叫“肥蚵仔肥韭菜”,意思是農曆二月,韭菜的生長最為旺盛的時候,也是蚵仔最為肥碩的季節。

蚵仔煎則是兩者奇妙的黃金組合。

將韭菜切成一指節長短,和洗淨的蚵仔擱在一起,加入稀釋番薯粉作為粘合劑,入油鍋煎至金黃。

潮汕人雖寫作“蠔烙”,卻讀作“ô lok”,與蚵的閩南語讀音“ô”一致,可見兩者的淵源關係。

在閩南金三角,蚵仔煎是一道考驗婦女廚藝的必備菜之一。

雖然菜譜很簡單,但是要做得特別好吃,還是有些難度的。

不同的人炒煎出來的口味也是不同的。

而新娘子入門後,第一次給公婆做的家常菜中最好要有它。

做得好的,會讓公婆另眼相看的。

這道家常菜是家家戶戶“辦桌”時的首選必備菜(其他還有炒“閩南小炒”“安溪湖頭米粉”等)。

蚵仔煎雖然到處都吃得到,但是很多人還是保持著要吃蚵仔煎,就要到蚵仔產地去吃的觀念,例如要到台南安平、嘉義東石或屏東東港這些盛產蚵仔的養殖地去吃,有“小泉州”之稱的鹿港的蚵仔煎也是很出名的。

要做出好吃的蚵仔煎,最首要的條件便是採用新鮮的蚵仔,這些新鮮蚵仔在產地現剝現賣,不必因為長途運送而浸水,所以顆顆肥美碩大、鮮美無比,做出來的當然豐盛多汁。

不過,不是住在產地的人也別抱憾,因為現代運輸技術發達,所以即使是遠在臺北,也能吃到每天新鮮運送的甜美蚵仔。

而在閩南,泉州蟳埔村(潯埔)以盛產海蠣出名,附近晉江、南安、石獅、安溪等縣市的人們都特地驅車來到這裡,購買剛剛“討海”歸來漁船帶回來的新鮮蚵仔。

因為盛產蚵仔的緣故,這裡的民居利用海邊灘塗上取之不盡的蚵仔殼,蓋起極具閩南特色的蚵殼厝。

家常做法:

【材料】

主料:新鮮海蠣200g、雞蛋4個

配料:香菜2棵、紅薯澱粉50g、胡蘿蔔1/2根、香蔥1根

調料:蒜蓉辣醬1大勺、蠔油1大勺、鹽1茶匙、糖30g、

【準備】

雞蛋打散,香蔥切碎,胡蘿蔔去皮、擦絲;

【做法】

1.將新鮮海蠣洗淨,加入蠔油;抓勻後醃制15分鐘;

2.在紅薯澱粉中加入適量水;攪拌成均勻麵糊;

3.平底鍋放入適量油,將醃制好的海蠣放入煎至七分熟;倒入步驟4中的麵糊,攤成圓餅;

4.待麵糊開始凝固時放入胡蘿蔔絲;待紅薯澱粉完全呈透明狀,順著邊緣倒入打好的蛋液;待蛋液將要完全凝固時,撒入蔥花和香菜碎,煎至完全凝固;

5.將蒜蓉辣醬倒入碗中,蘸食即可。

主料:蚵4兩、蔥2根、蛋2個。

輔料:

料1:太白粉2大匙、地瓜粉2大匙、清水1杯、鹽少許;

料2:少許古龍醬油、味噲1/2 大匙、番茄醬4大匙、糖1大匙、鹽1/4茶匙、在來米粉1大匙、清水1/2杯。

做法:將蚵洗淨,小白菜洗淨、切小段。平底鍋內放少許蚵,用少量油略煎,另將料1調勻成粉漿,淋少許在鍋內,待凝固時打入一個蛋並弄散煎半熟。然後加入少許小白菜在面上,然後翻面,煎至小白菜熟即盛入盤內。最後將料2用1大匙油炒勻,淋少許在蚵仔煎上即成。

“阿宗麵線” 是臺灣地道小吃,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

主要原料為福建米麵,其特點是色黑條細,筋韌爽滑,挑起來不斷條,清香利口。

將精緻的福建米麵用溫水和成麵團,取適量的麵團放入麵線床內壓入開水鍋中,煮熟後撈入溫水盆中,食用時在上面淋上海鮮、豬肉、菇類等澆頭拌食即可。

冬可熱吃,夏可涼吃,有健胃消暑之功效。

阿宗麵線有200餘個品種。阿宗麵線集中地體現了台菜豐盛的原料,精湛的技術和特殊的吃法,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阿宗麵線就是福建米麵,上面淋著海鮮、豬肉、菇類……等澆頭。

其特點是色黑條細,筋韌爽滑,挑起來不斷條,清香利口,讓人吃完之後還想再吃;其內容物包括手工製作的麵線、柴魚、筍絲以及豬大腸等材料。

以大腸為主要內容物的阿宗麵線,在大腸的處理與烹調上十分有特色,其大腸是以鹵汁熬煮,所以每天開店前超過2個小時的處理過程是絕對不可少的。

此外,由於阿宗麵線的煮法是將鹵制好的大腸,放入以柴魚、麵線熬煮的湯頭,澆上香菜、蒜泥,香味四溢,再加上特別調製的勁爆辣醬,味道酸酸、甜甜十分爽口。

阿宗麵線集中地體現了台菜豐盛的原料,精湛的技術和特殊的吃法,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麵線有人叫“麵線糊”,意謂麵線如漿糊般黏稠,而且配糶鬥和麵線都和在同一鍋裡。麵線里加了鮮蚵,叫“蚵仔麵線”;若以大腸為澆頭,則稱“大腸麵線”,如阿宗麵線。

阿宗麵線用米麵製成,米在所有穀類中是及有營養的食物,米麵食品對血脂、血糖代謝的平衡起著極好的調節作用。

這是因為米是集營養、保健、醫療於一身的多功能糧種。

如黑米、紫米、紅米等,其用途廣泛。

黑米是古老而名貴的特種稻資源,有黑糯、黑粳、黑秈。

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植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含有普通稻米所缺少的維生素C和胡蘿蔔素、花青素、葉綠素及藥用價值很高的強心甙等特殊成分,對貧血、肝炎、頭髮早白、虛汗、盜汗、食欲不振,療效顯著,並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長期食用有健腦、強身等作用。

“一碗麵線闖天下”“能把自己的名字當作一種美食的名稱,絕無僅有了!”

阿宗麵線在臺灣人心目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在臺灣可是頗有名氣,各家門店門口經常是人滿為患,半夜三更還會有很多的食客不顧形象的在街邊捧著碗呼呼作響的品嘗一碗大腸麵線,在暄鬧的臺北西門盯的“阿宗麵線”,經常能看見這樣的場景。

在那裡吃麵線很特別,沒有桌子椅子,食客只能站著,時常生意好到大排長龍。

不知道為什麼,只要去了西門盯沒吃一碗阿宗麵線,真是個遺憾。

甜不辣 Tempura(Tempura原意為日本料理中的天婦羅)是fish cake (魚板)的一種,在日本南方有些地方叫魚板為Tenpura,所以“甜不辣”這詞是從日本傳來的。

而中國將Tenpura (天婦羅)音譯成甜不辣。但是此物不同于天婦羅。

中國的甜不辣多用於關東煮,也多用於火鍋。甜不辣又甜又鹹,味道鮮香,噴香撲鼻。

甜不辣是將魚肉或者蝦肉打成漿,加些澱粉、肉、海鮮什麼的,弄成長條狀,再下油鍋炸成“甜不辣”(也有不良商家直接在澱粉中混入劣質的蝦粉油炸製成甜不辣)。

大多數人認為甜不辣是由日本人發明的,其實是葡萄牙人最先發明再隨傳教士一起傳到日本。

通常超市看到的甜不辣有長條形、圓形、扁形等等。通常在關東煮、麻辣燙、火鍋等美食中出現。

也可以炸透了沾著泰式甜辣醬吃。家庭料理中可與芹菜、花菜、西蘭花、萵筍等塊兒炒,是道容易又實用的家常菜。

做法:

韓國米糕、韓國辣椒醬、洋蔥半個、甜不辣少量、白菜少量。

首先把米糕切成長短均一的段,洋蔥切絲,白菜切絲。

在鍋裡放少量的水(以水能稍微漫過米糕為准),燒開,倒進兩勺韓國辣醬化開,把米糕放進去,加入甜不辣、白菜絲、洋蔥絲煮一會兒,等到湯水慢慢減少並且變粘稠之後嘗一下味道,如果味道合適淋上一點香油,然後就可以出鍋了。盛到盤子裡之後在米糕上撒一點芝麻。

(為了讓湯味更鮮,可以加點上湯,加龍蝦都可以,我加過平民化的蟹柳棒,撕碎放下去,很好吃哦。)

推薦原因:好做又好吃,失敗的機率極低。

配 料:年糕、甜不辣(如果沒有也無妨)、洋蔥、胡蘿蔔、白菜、蔥、韓式辣椒醬。

操作:

1、甜不辣、洋蔥、胡蘿蔔、白菜切絲,蔥切寸段。

2、洋蔥、胡蘿蔔稍微爆香一下就好(別炒到熟),接著倒入適量的水,水量是一杯(年糕的量是一人份約20小條) 。

3、再把甜不辣、白菜一起放進鍋中。

4、煮至水開,加上適量的韓式辣椒醬,韓式辣椒醬是帶甜味的,所以不需再加糖,如果用的不是原味的韓式辣椒醬就要加糖唷! 因為辣炒年糕吃起來要甜甜辣辣的才好吃!

5、繼續煮到滾。接著放入年糕。

6、一直煮到湯汁收開濃稠為止,最後加上蔥段翻炒均勻起鍋。

棺材板,是臺灣一道非常有名的小吃。

前身是用西式酥盒加上雞肝等中式配料做成的。

一開始不稱棺材板,而為雞肝板。

它的發明者是臺灣一位姓許的師傅,名叫許六一。

這個小吃最早出現在台南,後來,在臺灣各個地區都很受歡迎。

棺材板的前身是用西式酥盒加上雞肝等中式配料做成的。

一開始不稱棺材板,而為雞肝板。

據聞某日,臺灣大學考古隊來到這家點心店品嘗雞肝板。

在茶餘飯後,考古隊與許六一先生閒聊之際,一位教授忽然說:“這雞肝板外形很像我們正在挖掘的石板棺呢!”。

而生性樂觀開朗的許六一先生聽完後,便爽朗地回答:“那從此我的雞肝板就命名為棺材板吧!”。

因此,這個有點聳人聽聞的名號“棺材板”便取代了雞肝板的稱號。

而由於形狀和偏甜的口味都很特殊,使得棺材板一炮而紅,遂成台南著名小吃之一,在沙加里巴或赤崁樓附近皆有攤販。

但事實上棺材板口味較油膩,銷售以觀光客為大宗,本地人不常食用。

製作方法一:

做法是將麵包切成薄薄的麵包塊,下鍋油炸,炸到金黃色後撈起,掀起炸酥的一面,把中間挖空,再裝入由雞肝、雞腎、雞肉、豌豆、馬鈴薯、胡蘿蔔、地瓜粉、墨魚和蝦仁等精心調製的作料以高湯煮成再用些牛奶芶欠,再於麵包面上蘸上醬料,就成了大名鼎鼎的棺材板了。

酥脆的外皮配上香滑可口的肉餡,香味濃郁,營養豐富。

看來“棺材板”不僅能吃,而且好吃。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棺材板”一定要趁熱吃,這是因為放在麵包裡的餡料,成分含有很高的麵粉質,放久了易變酸,自然就不好吃了。

所以臺灣賣“棺材板”的小吃攤,都是採用現點現炸的方式。當然如果您是在家裡自己做,就沒有這個顧慮了。

製作方法二:

傳統的做法是:取土司約9CM,用刀挖空,底和四圍勿割破,四圍厚1.5-2CM,底可稍厚,放入180度酥油中炸至變色濾油即可。

將洗淨切好的豬肝片、鮮薑片、洋蔥、柿椒拌同多種多樣的配料,如臘腸片、年糕片等一同爆炒,然後裝入炸好的土司盒中,再蓋上炸好的土司片蓋住上桌待客,由於土司麵包的外形和炸制過的色澤狀似臺灣南部的松木棺材,食客們又灰謔的把這道美食稱之為棺材板。

美食又有了創新,在傳統之外,也可將新鮮水果丁和乳酪丁一同入油鍋炸制,熟即可濾油,裝入土司盒中,撒上少許糖粉,或淋上少許沙律醬,即成一道中西合壁的風味美食。

彰化肉圓是臺灣彰化縣的特產,據傳是由位於彰化市的一名肉圓攤業者吳許水桃所創。

肉圓外皮多以甘薯粉製作,內餡視各家口味不同而有差異,但多數店家用豬後腿肉製成的絞肉,佐以香菇為主。

調理方法先將肉圓連同容器放入蒸籠蒸熟,固定外型,待食用時,再油炸而成。

製作方法:

1.將餡料中的筍乾洗淨,浸泡30分鐘,用熱水煮過,去除酸味,切成小丁狀備用。香菇泡軟去蒂後,切小丁,裡肌肉片也切小塊備用。

2.餡料部份,燒熱鍋子,加入3大匙油,先將香菇丁、肉片炒香,再加入筍乾、紅蔥酥、醬油、五香粉及胡椒粉,拌炒均勻,等涼即可。

3.把粉漿材料拌勻,放在瓦斯爐上,用小火慢煮,煮的時候要用打蛋器不停的攪拌至濃稠狀,熄火後,等粉漿降至35℃時,即可製作肉圓。

4.將小碟子上抹上少許油,抹上粉漿,加入作法2完成的餡料,然後再鋪上一層粉漿,放入蒸籠中,一一做好,用中小火蒸熟,約需6~8分鐘。

5.紅色食用色素加入少許水拌勻,再 用紙巾把水份吸幹,即為印泥。

6.將蒸好的肉圓取出,等涼後脫模,在肉圓上蓋章,然後泡入溫油中,等到肉圓表皮變得Q軟即可撈出,瀝幹油份。

7.放入碗中,用剪刀剪出十字備用。把醬料材料一起煮滾,把勾芡材料拌勻後,倒入醬料中拌勻即為淋醬。將淋醬淋在肉圓上,再放入少許蒜茸及香菜即完成彰化肉圓。

肉圓吃法:

冷藏蒸炸:

首先將米將放在冷凍裡面,肉圓冷藏可以保存一星期,食用時,請將米將放在電鍋蒸熟,然後再將肉圓蒸五分鐘即可食用,隨各人喜好可自行搭配蒜頭醬油。

如果要炸的,要冷油下去炸,用中火或小火慢慢炸,等到油滾了,就把火關掉,然後用余溫炸到皮軟,肉圓就可以起鍋了。

夏天的吃法:

肉圓除了清蒸或油炸,若在夏天的話,肉圓也可以沾醬吃,QQ皮、肉餡多,風味絕佳。

據《中國藥譜》及《漢方藥典》兩書所載,姜母鴨原系一道宮廷禦膳,相傳為商代名醫吳仲所創,後來流傳至民間,遂成為一款名菜。

熟地、當歸、川芍有補血活血功效,枸杞子有補肝益腎作用,黨參、黃芪有補氣的效果,老鴨可以滋陰降火。

因此,薑母鴨妙就妙在氣血雙補的同時,搭配鴨肉的滋陰降火功效,使得此道藥膳滋而不膩,溫而不燥。老薑除腥熱身的藥膳效果也是讓人們普遍喜愛的主要原因。

薑母鴨之所以受歡迎,與其獨特性相關:

1、食色誘人、香氣撲鼻、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其中薑母片的滋味獨特。

2、春夏祛暑濕、秋冬祛肺燥,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

3、鹽鴨,整只帶頭帶爪,在福建閩南常常先做“拜拜”(供奉),後食用。

製作方法:

1、番鴨宰殺後治淨,取出鴨雜,將鴨身剁成3釐米大小的塊,鴨頭順長一劈為二,再橫著斬為兩截;老姜去皮洗淨,用刀在菜墩上拍松,再用手撕成條;豬棒子骨洗淨,放入清水鍋中,用大火燒沸後撇淨浮沫,轉用中小火熬至湯色乳白,撈出棒子骨;幹辣椒去蒂去籽,切為細末;香蔥擇洗淨,也切成細末;鴨心、鴨肝、鴨胗、鴨血均切片;鴨腸切節;水發粉絲、水發腐竹均切節;洋白菜切塊。

2、炒鍋置火上,放入芝麻油燒熱,將鴨塊倒入鍋中,翻炒約15分鐘,至鴨塊水分將幹且快熟時,撒入白色藥料1包,續炒至藥料香味溢出時,起鍋盛入高壓鍋中,摻入棒骨湯,調入精鹽、味精、廣東米酒和冰糖,再投入黑色藥料2包,然後加蓋上火,至上氣後壓約15分鐘。

鍋離火,再燜約15分鐘,揭蓋,將鴨塊撈出裝入盆中,鍋中燉鴨原湯留用。

3、淨鍋上中火,放入芝麻油燒熱,倒入薑條翻炒至薑條水氣將幹且收縮變小時,撒入白色藥料1包,續炒約3分鐘,起鍋裝入大碗內待用。

4、把醬油倒入一大碗內,放入白糖攪拌,至白糖溶化後,再放入幹辣椒末、香蔥末及少許芝麻油,待調勻後即成薑母鴨小料汁,然後將小料汁分盛於若干個小碗內作為味碟,待用。

5、先把薑條分別裝入火鍋中墊底,再將鴨塊分別盛入火鍋中,然後將高壓鍋中的燉鴨原湯及適量棒骨湯分別倒入火鍋中,再將火鍋端上火,燒沸後,置於酒精爐上,隨小料汁味碟及鴨心、鴨肝、鴨胗、鴨腸、鴨血、水發粉絲、洋白菜、水發腐竹等配菜上桌,即成。

忠孝東路黃牛肉麵館:

著名美食家、旅行家舒國治先生強烈推薦,號稱:“純粹鮮香上,此店全臺北稱第一”。

牛肉湯香醇、鮮腴、淨清,不帶一絲其他作料味(如豆瓣、花 椒、肉桂、沙茶、番茄、醬油)。

有的行家在吃面時欲極盡酣暢淋漓,特囑牛肉另擱放一盤,只全心大口呼嚕吃面,肉僅偶夾一兩片,所剩肉片打包帶走回家。

外地客人來到臺北,匆匆一停,若只能有三碗牛肉麵的量,那我會說,其中一碗應是這兒的“清燉牛肉麵”。

麵條是手擀的家常面,大把大把拋入鍋裡,下至透亮滑抖,撈起搭配這樣的牛肉,人間至味。

但牛肉呢?差點忘了說。

此店的牛肉是煮熟撈起放幹,再切成薄片。

面下好後,將牛肉片撒進碗裡,一如你在蘭州等西北地方所見的那種吃法。

這不免讓吃慣了常態式牛肉麵的老吃家心生太“柴”的感受,的確也是。

但倘細細品嚼,這幾片瘦牛肉頗有滋味,甚至有點三四十年前的臺式“切仔面”上擱的三片瘦豬肉或三片炸紅糟肉那種風情。

此麵館是一家清真館,故它每天所進的牛肉,不惟是本地黃牛,且須專人宰殺,殺後放血,更有人專門誦經,經此潔淨過程,方可烹食。

正因如此,其“清燉牛肉麵”的湯頭如此鮮,卻又如此清,放血徹底的緣故。

而牛肉如此柴瘦,卻嚼起來絕無渾腥味,亦因放血故。

有的行家在吃面時欲極盡酣暢淋漓,特囑牛肉另擱放一盤,只全心大口呼嚕吃面,肉僅偶夾一兩片,所剩肉片打包帶走回家夾入全麥麵包裡,浸橄欖油使其腴潤,擱番茄片和生菜令鮮脆,甚至煎一片半熟蛋皮填入令其更豐綿,便成了一個絕佳的牛肉三明治。

生炒花枝:

花枝就是墨魚,故花枝丸即為墨魚丸的別稱,內無餡。

花枝也不是魷魚其實就是烏賊嘛,廣東那邊叫花枝!

魷魚,又稱柔魚,槍烏賊,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管魷目開眼亞目的動物。

烏賊,又稱花枝,墨斗魚或墨魚,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烏賊目的動物。

與魷魚不同的是,烏賊有一船形石灰質的硬鞘。

生炒花枝為士林夜市頗負盛名的美食,5、6家聚集在市場內,密度之高也算是一大特色。

這道小吃是以新鮮的花枝和筍片、紅蘿蔔一起快炒後,勾芡成羹湯,再加醋和糖調味;湯頭嘗起來鹹中略帶酸甜,花枝和筍片則格外鮮嫩爽口。

這道菜以新鮮的墨魚和筍片、紅蘿蔔一起快炒後,勾芡成羹湯,再加白醋調味,滋味鹹中略帶酸甜,墨魚格外鮮嫩爽口。

原料:

花枝600克,胡蘿蔔1/4條,濕木耳(或香菇)2朵,筍1/4根,小黃瓜1/2條,蔥2根(切段),沙茶醬2大匙,鹽2茶匙,糖1大匙,胡椒粉1/2茶匙,酒1/2茶匙,高湯頭400毫升,太白粉水1大匙,烏醋1茶匙,香麻油1茶匙。

做法:

1、花枝洗;爭去膜後,切花條狀氽燙備用。菜料除蔥以外全切片後氽燙備用。

2、蔥段爆香後,放入切片菜料拌炒香,再加入調味料煮開。

3、加入花枝條,煮開後加入太白粉水勾薄芡。

4、起鍋前加些烏醋與香油拌勻,即可盛盤。

關注我,長按下方二維碼,“無閑處看有閑”歡迎您。

(閩南語讀做ě-ā-jiān,普通話譯作“海蠣煎”),是一道常見的家常菜,起源于福建泉州,是閩南,臺灣,潮汕等地區經典的傳統小吃之一。

關於它的起源,有一則有趣的故事。

民間傳聞,西元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台南,泉州南安人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蚵仔為閩南語,指牡蠣(或稱海蠣)。

福建閩南、臺灣、潮汕常做家常小吃蚵仔煎,口感香脆,內餡香滑。

蚵仔的學名叫牡蠣,瓣鰓綱,異柱目,牡蠣科,牡蠣屬,屬食用貝類。

殼多為三角型,厚薄因種而異,分佈於熱帶和溫帶。

牡蠣的營養價值豐富,被人比喻為“深海牛奶”。

廣東人稱牡蠣為“蠔”,而在閩南潮汕及臺灣一帶稱之為“蚵仔”。

閩南有句俗諺叫“肥蚵仔肥韭菜”,意思是農曆二月,韭菜的生長最為旺盛的時候,也是蚵仔最為肥碩的季節。

蚵仔煎則是兩者奇妙的黃金組合。

將韭菜切成一指節長短,和洗淨的蚵仔擱在一起,加入稀釋番薯粉作為粘合劑,入油鍋煎至金黃。

潮汕人雖寫作“蠔烙”,卻讀作“ô lok”,與蚵的閩南語讀音“ô”一致,可見兩者的淵源關係。

在閩南金三角,蚵仔煎是一道考驗婦女廚藝的必備菜之一。

雖然菜譜很簡單,但是要做得特別好吃,還是有些難度的。

不同的人炒煎出來的口味也是不同的。

而新娘子入門後,第一次給公婆做的家常菜中最好要有它。

做得好的,會讓公婆另眼相看的。

這道家常菜是家家戶戶“辦桌”時的首選必備菜(其他還有炒“閩南小炒”“安溪湖頭米粉”等)。

蚵仔煎雖然到處都吃得到,但是很多人還是保持著要吃蚵仔煎,就要到蚵仔產地去吃的觀念,例如要到台南安平、嘉義東石或屏東東港這些盛產蚵仔的養殖地去吃,有“小泉州”之稱的鹿港的蚵仔煎也是很出名的。

要做出好吃的蚵仔煎,最首要的條件便是採用新鮮的蚵仔,這些新鮮蚵仔在產地現剝現賣,不必因為長途運送而浸水,所以顆顆肥美碩大、鮮美無比,做出來的當然豐盛多汁。

不過,不是住在產地的人也別抱憾,因為現代運輸技術發達,所以即使是遠在臺北,也能吃到每天新鮮運送的甜美蚵仔。

而在閩南,泉州蟳埔村(潯埔)以盛產海蠣出名,附近晉江、南安、石獅、安溪等縣市的人們都特地驅車來到這裡,購買剛剛“討海”歸來漁船帶回來的新鮮蚵仔。

因為盛產蚵仔的緣故,這裡的民居利用海邊灘塗上取之不盡的蚵仔殼,蓋起極具閩南特色的蚵殼厝。

家常做法:

【材料】

主料:新鮮海蠣200g、雞蛋4個

配料:香菜2棵、紅薯澱粉50g、胡蘿蔔1/2根、香蔥1根

調料:蒜蓉辣醬1大勺、蠔油1大勺、鹽1茶匙、糖30g、

【準備】

雞蛋打散,香蔥切碎,胡蘿蔔去皮、擦絲;

【做法】

1.將新鮮海蠣洗淨,加入蠔油;抓勻後醃制15分鐘;

2.在紅薯澱粉中加入適量水;攪拌成均勻麵糊;

3.平底鍋放入適量油,將醃制好的海蠣放入煎至七分熟;倒入步驟4中的麵糊,攤成圓餅;

4.待麵糊開始凝固時放入胡蘿蔔絲;待紅薯澱粉完全呈透明狀,順著邊緣倒入打好的蛋液;待蛋液將要完全凝固時,撒入蔥花和香菜碎,煎至完全凝固;

5.將蒜蓉辣醬倒入碗中,蘸食即可。

主料:蚵4兩、蔥2根、蛋2個。

輔料:

料1:太白粉2大匙、地瓜粉2大匙、清水1杯、鹽少許;

料2:少許古龍醬油、味噲1/2 大匙、番茄醬4大匙、糖1大匙、鹽1/4茶匙、在來米粉1大匙、清水1/2杯。

做法:將蚵洗淨,小白菜洗淨、切小段。平底鍋內放少許蚵,用少量油略煎,另將料1調勻成粉漿,淋少許在鍋內,待凝固時打入一個蛋並弄散煎半熟。然後加入少許小白菜在面上,然後翻面,煎至小白菜熟即盛入盤內。最後將料2用1大匙油炒勻,淋少許在蚵仔煎上即成。

“阿宗麵線” 是臺灣地道小吃,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

主要原料為福建米麵,其特點是色黑條細,筋韌爽滑,挑起來不斷條,清香利口。

將精緻的福建米麵用溫水和成麵團,取適量的麵團放入麵線床內壓入開水鍋中,煮熟後撈入溫水盆中,食用時在上面淋上海鮮、豬肉、菇類等澆頭拌食即可。

冬可熱吃,夏可涼吃,有健胃消暑之功效。

阿宗麵線有200餘個品種。阿宗麵線集中地體現了台菜豐盛的原料,精湛的技術和特殊的吃法,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阿宗麵線就是福建米麵,上面淋著海鮮、豬肉、菇類……等澆頭。

其特點是色黑條細,筋韌爽滑,挑起來不斷條,清香利口,讓人吃完之後還想再吃;其內容物包括手工製作的麵線、柴魚、筍絲以及豬大腸等材料。

以大腸為主要內容物的阿宗麵線,在大腸的處理與烹調上十分有特色,其大腸是以鹵汁熬煮,所以每天開店前超過2個小時的處理過程是絕對不可少的。

此外,由於阿宗麵線的煮法是將鹵制好的大腸,放入以柴魚、麵線熬煮的湯頭,澆上香菜、蒜泥,香味四溢,再加上特別調製的勁爆辣醬,味道酸酸、甜甜十分爽口。

阿宗麵線集中地體現了台菜豐盛的原料,精湛的技術和特殊的吃法,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麵線有人叫“麵線糊”,意謂麵線如漿糊般黏稠,而且配糶鬥和麵線都和在同一鍋裡。麵線里加了鮮蚵,叫“蚵仔麵線”;若以大腸為澆頭,則稱“大腸麵線”,如阿宗麵線。

阿宗麵線用米麵製成,米在所有穀類中是及有營養的食物,米麵食品對血脂、血糖代謝的平衡起著極好的調節作用。

這是因為米是集營養、保健、醫療於一身的多功能糧種。

如黑米、紫米、紅米等,其用途廣泛。

黑米是古老而名貴的特種稻資源,有黑糯、黑粳、黑秈。

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植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含有普通稻米所缺少的維生素C和胡蘿蔔素、花青素、葉綠素及藥用價值很高的強心甙等特殊成分,對貧血、肝炎、頭髮早白、虛汗、盜汗、食欲不振,療效顯著,並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長期食用有健腦、強身等作用。

“一碗麵線闖天下”“能把自己的名字當作一種美食的名稱,絕無僅有了!”

阿宗麵線在臺灣人心目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在臺灣可是頗有名氣,各家門店門口經常是人滿為患,半夜三更還會有很多的食客不顧形象的在街邊捧著碗呼呼作響的品嘗一碗大腸麵線,在暄鬧的臺北西門盯的“阿宗麵線”,經常能看見這樣的場景。

在那裡吃麵線很特別,沒有桌子椅子,食客只能站著,時常生意好到大排長龍。

不知道為什麼,只要去了西門盯沒吃一碗阿宗麵線,真是個遺憾。

甜不辣 Tempura(Tempura原意為日本料理中的天婦羅)是fish cake (魚板)的一種,在日本南方有些地方叫魚板為Tenpura,所以“甜不辣”這詞是從日本傳來的。

而中國將Tenpura (天婦羅)音譯成甜不辣。但是此物不同于天婦羅。

中國的甜不辣多用於關東煮,也多用於火鍋。甜不辣又甜又鹹,味道鮮香,噴香撲鼻。

甜不辣是將魚肉或者蝦肉打成漿,加些澱粉、肉、海鮮什麼的,弄成長條狀,再下油鍋炸成“甜不辣”(也有不良商家直接在澱粉中混入劣質的蝦粉油炸製成甜不辣)。

大多數人認為甜不辣是由日本人發明的,其實是葡萄牙人最先發明再隨傳教士一起傳到日本。

通常超市看到的甜不辣有長條形、圓形、扁形等等。通常在關東煮、麻辣燙、火鍋等美食中出現。

也可以炸透了沾著泰式甜辣醬吃。家庭料理中可與芹菜、花菜、西蘭花、萵筍等塊兒炒,是道容易又實用的家常菜。

做法:

韓國米糕、韓國辣椒醬、洋蔥半個、甜不辣少量、白菜少量。

首先把米糕切成長短均一的段,洋蔥切絲,白菜切絲。

在鍋裡放少量的水(以水能稍微漫過米糕為准),燒開,倒進兩勺韓國辣醬化開,把米糕放進去,加入甜不辣、白菜絲、洋蔥絲煮一會兒,等到湯水慢慢減少並且變粘稠之後嘗一下味道,如果味道合適淋上一點香油,然後就可以出鍋了。盛到盤子裡之後在米糕上撒一點芝麻。

(為了讓湯味更鮮,可以加點上湯,加龍蝦都可以,我加過平民化的蟹柳棒,撕碎放下去,很好吃哦。)

推薦原因:好做又好吃,失敗的機率極低。

配 料:年糕、甜不辣(如果沒有也無妨)、洋蔥、胡蘿蔔、白菜、蔥、韓式辣椒醬。

操作:

1、甜不辣、洋蔥、胡蘿蔔、白菜切絲,蔥切寸段。

2、洋蔥、胡蘿蔔稍微爆香一下就好(別炒到熟),接著倒入適量的水,水量是一杯(年糕的量是一人份約20小條) 。

3、再把甜不辣、白菜一起放進鍋中。

4、煮至水開,加上適量的韓式辣椒醬,韓式辣椒醬是帶甜味的,所以不需再加糖,如果用的不是原味的韓式辣椒醬就要加糖唷! 因為辣炒年糕吃起來要甜甜辣辣的才好吃!

5、繼續煮到滾。接著放入年糕。

6、一直煮到湯汁收開濃稠為止,最後加上蔥段翻炒均勻起鍋。

棺材板,是臺灣一道非常有名的小吃。

前身是用西式酥盒加上雞肝等中式配料做成的。

一開始不稱棺材板,而為雞肝板。

它的發明者是臺灣一位姓許的師傅,名叫許六一。

這個小吃最早出現在台南,後來,在臺灣各個地區都很受歡迎。

棺材板的前身是用西式酥盒加上雞肝等中式配料做成的。

一開始不稱棺材板,而為雞肝板。

據聞某日,臺灣大學考古隊來到這家點心店品嘗雞肝板。

在茶餘飯後,考古隊與許六一先生閒聊之際,一位教授忽然說:“這雞肝板外形很像我們正在挖掘的石板棺呢!”。

而生性樂觀開朗的許六一先生聽完後,便爽朗地回答:“那從此我的雞肝板就命名為棺材板吧!”。

因此,這個有點聳人聽聞的名號“棺材板”便取代了雞肝板的稱號。

而由於形狀和偏甜的口味都很特殊,使得棺材板一炮而紅,遂成台南著名小吃之一,在沙加里巴或赤崁樓附近皆有攤販。

但事實上棺材板口味較油膩,銷售以觀光客為大宗,本地人不常食用。

製作方法一:

做法是將麵包切成薄薄的麵包塊,下鍋油炸,炸到金黃色後撈起,掀起炸酥的一面,把中間挖空,再裝入由雞肝、雞腎、雞肉、豌豆、馬鈴薯、胡蘿蔔、地瓜粉、墨魚和蝦仁等精心調製的作料以高湯煮成再用些牛奶芶欠,再於麵包面上蘸上醬料,就成了大名鼎鼎的棺材板了。

酥脆的外皮配上香滑可口的肉餡,香味濃郁,營養豐富。

看來“棺材板”不僅能吃,而且好吃。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棺材板”一定要趁熱吃,這是因為放在麵包裡的餡料,成分含有很高的麵粉質,放久了易變酸,自然就不好吃了。

所以臺灣賣“棺材板”的小吃攤,都是採用現點現炸的方式。當然如果您是在家裡自己做,就沒有這個顧慮了。

製作方法二:

傳統的做法是:取土司約9CM,用刀挖空,底和四圍勿割破,四圍厚1.5-2CM,底可稍厚,放入180度酥油中炸至變色濾油即可。

將洗淨切好的豬肝片、鮮薑片、洋蔥、柿椒拌同多種多樣的配料,如臘腸片、年糕片等一同爆炒,然後裝入炸好的土司盒中,再蓋上炸好的土司片蓋住上桌待客,由於土司麵包的外形和炸制過的色澤狀似臺灣南部的松木棺材,食客們又灰謔的把這道美食稱之為棺材板。

美食又有了創新,在傳統之外,也可將新鮮水果丁和乳酪丁一同入油鍋炸制,熟即可濾油,裝入土司盒中,撒上少許糖粉,或淋上少許沙律醬,即成一道中西合壁的風味美食。

彰化肉圓是臺灣彰化縣的特產,據傳是由位於彰化市的一名肉圓攤業者吳許水桃所創。

肉圓外皮多以甘薯粉製作,內餡視各家口味不同而有差異,但多數店家用豬後腿肉製成的絞肉,佐以香菇為主。

調理方法先將肉圓連同容器放入蒸籠蒸熟,固定外型,待食用時,再油炸而成。

製作方法:

1.將餡料中的筍乾洗淨,浸泡30分鐘,用熱水煮過,去除酸味,切成小丁狀備用。香菇泡軟去蒂後,切小丁,裡肌肉片也切小塊備用。

2.餡料部份,燒熱鍋子,加入3大匙油,先將香菇丁、肉片炒香,再加入筍乾、紅蔥酥、醬油、五香粉及胡椒粉,拌炒均勻,等涼即可。

3.把粉漿材料拌勻,放在瓦斯爐上,用小火慢煮,煮的時候要用打蛋器不停的攪拌至濃稠狀,熄火後,等粉漿降至35℃時,即可製作肉圓。

4.將小碟子上抹上少許油,抹上粉漿,加入作法2完成的餡料,然後再鋪上一層粉漿,放入蒸籠中,一一做好,用中小火蒸熟,約需6~8分鐘。

5.紅色食用色素加入少許水拌勻,再 用紙巾把水份吸幹,即為印泥。

6.將蒸好的肉圓取出,等涼後脫模,在肉圓上蓋章,然後泡入溫油中,等到肉圓表皮變得Q軟即可撈出,瀝幹油份。

7.放入碗中,用剪刀剪出十字備用。把醬料材料一起煮滾,把勾芡材料拌勻後,倒入醬料中拌勻即為淋醬。將淋醬淋在肉圓上,再放入少許蒜茸及香菜即完成彰化肉圓。

肉圓吃法:

冷藏蒸炸:

首先將米將放在冷凍裡面,肉圓冷藏可以保存一星期,食用時,請將米將放在電鍋蒸熟,然後再將肉圓蒸五分鐘即可食用,隨各人喜好可自行搭配蒜頭醬油。

如果要炸的,要冷油下去炸,用中火或小火慢慢炸,等到油滾了,就把火關掉,然後用余溫炸到皮軟,肉圓就可以起鍋了。

夏天的吃法:

肉圓除了清蒸或油炸,若在夏天的話,肉圓也可以沾醬吃,QQ皮、肉餡多,風味絕佳。

據《中國藥譜》及《漢方藥典》兩書所載,姜母鴨原系一道宮廷禦膳,相傳為商代名醫吳仲所創,後來流傳至民間,遂成為一款名菜。

熟地、當歸、川芍有補血活血功效,枸杞子有補肝益腎作用,黨參、黃芪有補氣的效果,老鴨可以滋陰降火。

因此,薑母鴨妙就妙在氣血雙補的同時,搭配鴨肉的滋陰降火功效,使得此道藥膳滋而不膩,溫而不燥。老薑除腥熱身的藥膳效果也是讓人們普遍喜愛的主要原因。

薑母鴨之所以受歡迎,與其獨特性相關:

1、食色誘人、香氣撲鼻、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其中薑母片的滋味獨特。

2、春夏祛暑濕、秋冬祛肺燥,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

3、鹽鴨,整只帶頭帶爪,在福建閩南常常先做“拜拜”(供奉),後食用。

製作方法:

1、番鴨宰殺後治淨,取出鴨雜,將鴨身剁成3釐米大小的塊,鴨頭順長一劈為二,再橫著斬為兩截;老姜去皮洗淨,用刀在菜墩上拍松,再用手撕成條;豬棒子骨洗淨,放入清水鍋中,用大火燒沸後撇淨浮沫,轉用中小火熬至湯色乳白,撈出棒子骨;幹辣椒去蒂去籽,切為細末;香蔥擇洗淨,也切成細末;鴨心、鴨肝、鴨胗、鴨血均切片;鴨腸切節;水發粉絲、水發腐竹均切節;洋白菜切塊。

2、炒鍋置火上,放入芝麻油燒熱,將鴨塊倒入鍋中,翻炒約15分鐘,至鴨塊水分將幹且快熟時,撒入白色藥料1包,續炒至藥料香味溢出時,起鍋盛入高壓鍋中,摻入棒骨湯,調入精鹽、味精、廣東米酒和冰糖,再投入黑色藥料2包,然後加蓋上火,至上氣後壓約15分鐘。

鍋離火,再燜約15分鐘,揭蓋,將鴨塊撈出裝入盆中,鍋中燉鴨原湯留用。

3、淨鍋上中火,放入芝麻油燒熱,倒入薑條翻炒至薑條水氣將幹且收縮變小時,撒入白色藥料1包,續炒約3分鐘,起鍋裝入大碗內待用。

4、把醬油倒入一大碗內,放入白糖攪拌,至白糖溶化後,再放入幹辣椒末、香蔥末及少許芝麻油,待調勻後即成薑母鴨小料汁,然後將小料汁分盛於若干個小碗內作為味碟,待用。

5、先把薑條分別裝入火鍋中墊底,再將鴨塊分別盛入火鍋中,然後將高壓鍋中的燉鴨原湯及適量棒骨湯分別倒入火鍋中,再將火鍋端上火,燒沸後,置於酒精爐上,隨小料汁味碟及鴨心、鴨肝、鴨胗、鴨腸、鴨血、水發粉絲、洋白菜、水發腐竹等配菜上桌,即成。

忠孝東路黃牛肉麵館:

著名美食家、旅行家舒國治先生強烈推薦,號稱:“純粹鮮香上,此店全臺北稱第一”。

牛肉湯香醇、鮮腴、淨清,不帶一絲其他作料味(如豆瓣、花 椒、肉桂、沙茶、番茄、醬油)。

有的行家在吃面時欲極盡酣暢淋漓,特囑牛肉另擱放一盤,只全心大口呼嚕吃面,肉僅偶夾一兩片,所剩肉片打包帶走回家。

外地客人來到臺北,匆匆一停,若只能有三碗牛肉麵的量,那我會說,其中一碗應是這兒的“清燉牛肉麵”。

麵條是手擀的家常面,大把大把拋入鍋裡,下至透亮滑抖,撈起搭配這樣的牛肉,人間至味。

但牛肉呢?差點忘了說。

此店的牛肉是煮熟撈起放幹,再切成薄片。

面下好後,將牛肉片撒進碗裡,一如你在蘭州等西北地方所見的那種吃法。

這不免讓吃慣了常態式牛肉麵的老吃家心生太“柴”的感受,的確也是。

但倘細細品嚼,這幾片瘦牛肉頗有滋味,甚至有點三四十年前的臺式“切仔面”上擱的三片瘦豬肉或三片炸紅糟肉那種風情。

此麵館是一家清真館,故它每天所進的牛肉,不惟是本地黃牛,且須專人宰殺,殺後放血,更有人專門誦經,經此潔淨過程,方可烹食。

正因如此,其“清燉牛肉麵”的湯頭如此鮮,卻又如此清,放血徹底的緣故。

而牛肉如此柴瘦,卻嚼起來絕無渾腥味,亦因放血故。

有的行家在吃面時欲極盡酣暢淋漓,特囑牛肉另擱放一盤,只全心大口呼嚕吃面,肉僅偶夾一兩片,所剩肉片打包帶走回家夾入全麥麵包裡,浸橄欖油使其腴潤,擱番茄片和生菜令鮮脆,甚至煎一片半熟蛋皮填入令其更豐綿,便成了一個絕佳的牛肉三明治。

生炒花枝:

花枝就是墨魚,故花枝丸即為墨魚丸的別稱,內無餡。

花枝也不是魷魚其實就是烏賊嘛,廣東那邊叫花枝!

魷魚,又稱柔魚,槍烏賊,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管魷目開眼亞目的動物。

烏賊,又稱花枝,墨斗魚或墨魚,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烏賊目的動物。

與魷魚不同的是,烏賊有一船形石灰質的硬鞘。

生炒花枝為士林夜市頗負盛名的美食,5、6家聚集在市場內,密度之高也算是一大特色。

這道小吃是以新鮮的花枝和筍片、紅蘿蔔一起快炒後,勾芡成羹湯,再加醋和糖調味;湯頭嘗起來鹹中略帶酸甜,花枝和筍片則格外鮮嫩爽口。

這道菜以新鮮的墨魚和筍片、紅蘿蔔一起快炒後,勾芡成羹湯,再加白醋調味,滋味鹹中略帶酸甜,墨魚格外鮮嫩爽口。

原料:

花枝600克,胡蘿蔔1/4條,濕木耳(或香菇)2朵,筍1/4根,小黃瓜1/2條,蔥2根(切段),沙茶醬2大匙,鹽2茶匙,糖1大匙,胡椒粉1/2茶匙,酒1/2茶匙,高湯頭400毫升,太白粉水1大匙,烏醋1茶匙,香麻油1茶匙。

做法:

1、花枝洗;爭去膜後,切花條狀氽燙備用。菜料除蔥以外全切片後氽燙備用。

2、蔥段爆香後,放入切片菜料拌炒香,再加入調味料煮開。

3、加入花枝條,煮開後加入太白粉水勾薄芡。

4、起鍋前加些烏醋與香油拌勻,即可盛盤。

關注我,長按下方二維碼,“無閑處看有閑”歡迎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