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微軟重生:4年市值U型大逆轉,超越穀歌重返巔峰!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文 | 寓揚

在最近的兩個星期裡, 微軟和穀歌正在進行一場市值大比拼, 雙方在7700億美元上下廝殺正緊, 搶奪著全球市值第三大公司的寶座(前兩位為市值超過9000億美元的蘋果、和市值約8000億美元的亞馬遜)。 雖然爭得的只是“老三”的位置, 但這已經是微軟近年來交出的最高市值、一份最好成績單。

要知道, 在世紀更迭轉換之際, 1999~2000年微軟便站在浪潮之巔, 坐擁超6000億美元市值, 成為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大市值公司。 然而, 浪潮過了高點便走向低谷, 尤其是伴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 微軟的股價也變得一蹶不振,

收購諾基亞以失敗告終, Windows Phone以失敗告終, 社交業務失敗告終, 再加上PC業務的衰退, 到了2013-2014年初, 微軟的市值已經不足3000億美元, 不到輝煌時期的一半。 這位年逾四十的互聯網巨頭, 似乎已走向暮年。

2014年, 薩蒂亞·納德拉在2014年臨危受命, 執掌微軟, 大刀闊斧進行“自我革命”, 砍掉手機業務, 放棄Windows Phone, 轉身擁抱雲服務與AI, 可謂為微軟開啟了第二個春天。

終於, 在2017年10月20日, 微軟市值再度回歸巔峰時刻6000億美元, 但這一天微軟苦等了17年。 在過去的12個月裡, 微軟的股價飆升了40%, 漲幅超過Alphabet 5倍。 納德拉也用4年時光, 實現微軟市值長達近20年的U型大逆轉。

(2000年~2018年微軟股價走勢)

回顧微軟過去4年, 真可謂“鳳凰涅槃, 微軟重生”。 摩根士丹利近日也稱, 微軟市值有望在一年內達到1萬億美元。

在業務重組後, 依託雲計算、人工智慧、Office 365辦公軟體, 微軟正在重回巔峰時代!

一、微軟之盛, 微軟之衰

微軟重生的故事, 最早要從微軟衰落講起。

2000年是微軟正式成立的第25個年頭, 正是微軟歷史上的巔峰時刻。 隨著個人PC電腦的不斷流行, 在創始人比爾·蓋茨的領導下, 微軟憑藉著Windows系統和Office軟體在全球範圍內銷量大幅增長而成為當時最受關注的矽谷寵兒, 一舉將公司市值沖到了6000億美元的高度, 奪下了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寶座。 要知道, 2000年的蘋果公司的市值不到200億美元上下。

也正是在2000這一年, 42歲的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做了一個決定, 任命自己大學的好友史蒂夫·鮑爾默為CEO, 自己由前臺走向幕後,

完成一代互聯網巨人的功成身退(2008年時, 蓋茨將總裁一職也授予了鮑爾默)。

(微軟第二任CEO鮑爾默)

鮑爾默是蓋茨哈佛大學的校友, 在1980年作為第三十號員工加入當時還在繈褓中的微軟, 憑藉著自身卓越的業務能力與銷售能力, 為微軟立下汗馬功勞, 可謂是一員“悍將”。

如果將鮑爾默與蓋茨作對比, 蓋茨更像是一個“打江山的人”, 憑藉著自身對未來局勢的敏銳判斷與果敢開拓創新的性格, 打造了昔日恢宏的微軟帝國。 當時Windows作業系統的霸主地位已經建立, 軟體業務也逐漸開拓, 他需要的是一個“守江山的人”, 而鮑爾默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從2000~2014年, 鮑爾默從蓋茨手中接過微軟的指揮棒, 14年的CEO生涯, 他也確實完成了守江山的使命,

在他的任期內將微軟的軟體做到了極致, Windows XP、Windows7都在此間誕生。 鮑爾默也引領了Office的發展並在2013版本實現雲端服務, 並推出廣受中小企業歡迎的Office 365, 在2012年就覆蓋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同樣, 在鮑爾默的任期間, 微軟的員工人數增加了約3倍, 年營收增長約4倍, 利潤增長達10倍。 他把一家年收入約200億美元的公司發展到收入780億美元的“巨無霸”公司。 所以在評價鮑爾默之前, 他首先是一個合格的守江山者。

但微軟的市值也從此一蹶不振, 2000~2014年間微軟的股價多在20~30美元之間徘徊, 並且錯失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社交等各個浪潮。

而真正的轉捩點大約發生在2007年, 這一年安卓與iOS相繼問世, 約伯斯發佈第一代iPhone, 3G開始在全球普及, 這都標誌這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

而微軟或者鮑爾默似乎仍陶醉在PC時代的美夢中, 錯失移動互聯網機遇, 或者等他看明白時, 已經為時晚矣。

在2000年-2013年期間, 微軟從巔峰時期的6000億美元市值一路縮水下滑, 最終只有不到3000億美元的市值, 不及2000年輝煌時期的一半。 在這期間, 蘋果、穀歌、Facebook、Twitter等新興巨頭開始不斷崛起, 微軟智慧手機業務被蘋果和穀歌絞殺, 雲計算行業亞馬遜主導天下, Bing搜索繼續燒錢, Windows 8詬病不斷, Office仍與Windows綁定······

此時的微軟, 正處在前所未有的低谷期。

二、納德拉入局, 18個月命運大逆轉

透過微軟43年的歷史之河, 2014年2月7日這一天顯得尤為重要。 在這一天裡, 薩蒂亞·納德拉接過鮑爾默傳下的指揮棒, 正式成為微軟第三任CEO。

納德拉是微軟前雲計算和企業部門執行副總裁, 也是一位身居微軟22年的“老將”,他經歷了蓋茨領導下的輝煌,也經歷了鮑爾默領導下的衰落後,在蓋茨的支持下,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並引領微軟走向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核心領域,沉寂了十餘年的微軟開始煥發青春,走向“人生”的第二個春天。

(微軟第三任CEO納德拉)

納德拉就職CEO後,首先在微軟組織文化上進行一場變革,對外表現為開放、合作;對內表現為“一個微軟”,強調成長型思維與團隊協作。在面向微軟員工的首封公開信中,他便強調公司組織文化的轉變,激勵員工以全新的方式面對客戶和產品。

在鮑爾默時代,微軟顯得封閉與保守,儘管公司已經打造了基於iPad的Office套件,但Office仍與Windows強綁定,而遲遲未發佈。但就在納德拉上任8周後,他在三藩市的發佈會上,宣佈推出為蘋果iPad打造的第一版Office套件。

這對於微軟而言意味著一個新的時代,不在強推自己的Windows系統,不在封閉自己的軟體應用,而是採取更加開放的心態,將自己的應用在各個作業系統上流通,微軟進入到一個開放合作的時代。這也是納德拉“移動為先,雲為先”戰略的一個體現。

他還更新了微軟的“使命宣言”,在比爾·蓋茨時代,公司的使命是“讓每個辦公桌和每個家庭上的 PC 都在運行微軟的軟體”, 而納德拉麵向新時代提出“予力全球每一人、每一個組織成就不凡。”

當時手機作業系統已經牢牢被蘋果、穀歌兩大巨頭佔據,微軟的Windows Phone市場份額不到4%,納德拉果斷放棄這一業務轉向企業市場,從而大刀闊斧的調整組織架構,並在2014年7月宣佈史上最大規模裁員,未來一年將大幅裁掉1.8萬名員工,裁員人數占公司全球12萬多名員工總數的14%,其中大部分來自微軟收購的諾基亞手機業務部門。在2015年第二次組織架構調整中,裁員計畫仍針對手機部門,總共裁去7800名員工。

納德拉的這一舉動,代表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微軟不在一如既往的堅守Windows,而是將資源聚焦在生產力和平臺上。在2017年,微軟就已經發佈了超過 100 款 iOS 應用,甚至擁抱 Windows 的對手開源系統 Linux 。這都呈現微軟在新時代的變化。

而在內部的組織文化中,納德拉廢除了員工評級制度,推行“一個微軟”,從之前強調單個組織與個人的能力,到現在強調整體與團隊,並改革考核制度。這無疑減少了微軟的內耗,從而將各股力量聚合在一起,實現整體的價值最大化。此外,納德拉還在微軟內部推成長型思維模式,接受挑戰,並在失敗中不斷學習與成長。

在2015年,納德拉將微軟的5個業務部門調整為3個業務部門。新設立的“生產力與業務流程”部門對應的是Office業務;“智能雲”部門對應的是Windows Server等雲服務業務;更多個人計算對應的是Windows業務、Surface等。

在“總導演”納德拉的指揮下,微軟開始採取新的文化、新的策略走向公眾視野,在短短18個月內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首次將Office進入了Windows以外的移動平臺、首次以免費的方式推出Windows 10;首次推出軟硬體於一體的Surface Book,並成為MacBook最強勁的競爭對手;大力發展雲服務,這也是納德拉之前一直強調與重視的服務,成為全球第二大公有雲服務商;面向未來AI時代,微軟發力認知智慧、對話式AI,並推出Cortana與微軟小冰,此外還推出混合現實眼鏡HoloLens······

隨著2016財年第一季度財報的發佈,微軟再一次活躍在媒體平臺,許多媒體紛紛高呼微軟大逆轉。截止到2015年9月30日:微軟Office 365訂閱用戶總數1820萬,比上一季度增加近300萬訂閱用戶;微軟雲服務Azure收入和計算使用量增長超兩倍;Windows 10裝機量達1.1億台設備。自此,微軟的股價便開啟“光環”模式,一路高歌猛漲。

有趣的是,今年3月份,據《西雅圖時報》報導,納德拉上任CEO後,超過2200名舊員工重返微軟,這也正是微軟大逆轉的表現。

三、微軟錯過的三波浪潮

談起納德拉改革的背景,我們還要回到鮑爾默時代。在大勢之下,微軟到達了浪潮之巔,但到達制高點之後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低谷,只是作為“守江山”的鮑爾默無力扭轉這一變局。在他執掌微軟的14年裡,人們見證了穀歌的崛起、蘋果的王者歸來、PC的隕落等,而錯過一股又一股浪潮的微軟開始成為了科技圈唱衰的對象,似乎已不再把微軟放到一線陣營。

通過審視過往歷史,我們發現微軟錯過了至少3波浪潮:

1、互聯網浪潮:搜尋引擎。據報導,微軟在搜尋引擎上砸了近百億美元,但是其在2012年7月份的美國市場佔有率僅16.1%,並且仍處於虧損狀態。而穀歌在2012年的營收就達到約500億美元,並且絕大部分是搜尋引擎帶來的收入。

2、移動互聯網浪潮:智能手機。2010年10月微軟發佈了Windows Phone手機作業系統,而早在三年前,安卓與iOS已相繼發佈,微軟只是在時間上就晚了三年。Windows Phone更多的是將Windows延伸至手機端,毫無重新定義移動交互的意義。儘管微軟又在2013年以72億美元的高價收購諾基亞設備與服務業務,Windows Phone在2013年大力推廣下也僅有3.6%,對於影響手機作業系統格局已是回天乏力。

3、社交。微軟曾在2012年以12億美元收購企業內部社交網路Yammer,並將它的一些核心功能嵌入到Office 365中。自身的MSN Messenger因為不能緊跟用戶需求,最終也被關停。另外似乎就屬2007年對Facebook的2.4億美元投資了,微軟在社交上也並無建樹。

透過這三股錯失的浪潮,尤其是對手機作業系統的錯失,我們發現微軟或者鮑爾默對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都具有戰略性的失誤,而失誤的背後又都指向幾股因素。

首先,微軟業務的核心是Windows作業系統與Office辦公套件,舊有業務體量太大,往往會成為創新的包袱,正如Windows Phone一樣更像是Windows的延伸,而非重新定義手機交互。

第二,李開複也曾發文點評道,微軟不在矽谷,公司思維比較封閉,對業界動盪體會不夠深刻,並且固有的商業模式很難改變,比如Windows收費很久才有所改觀。

第三,員工評級制度。美國雜誌《名利場》曾報導,微軟的“員工大排名”績效制度,每個業務部門都必須要按照一定比例將員工工作表現劃分為:優良中差。這種排名導致員工之間明爭暗鬥,導致微軟技術創新能力大為降低。

第四,鮑爾默的個人因素。當蘋果推出iPhone手機時,鮑爾默在2007年曾嘲笑著說,“iPhone沒有機會在市場中獲得很多市場份額”,可見他個人沒有很強的戰略眼光和預見力,或者當他發現了這一趨勢,又沒有蓋茨一樣的決斷力。在2013年鮑爾默也想將微軟當前的八個產品部門重組為四個新部門,並喊出了“一個微軟”的願景,但重組結果並不樂觀。

當移動互聯網的浪潮席捲而來,蘋果、穀歌等順勢而起。但PC業務飽和,又受到移動浪潮的衝擊下呈現頹勢,微軟既有的兩大核心業務前景不容樂觀;另一方面錯失移動互聯網,微軟的新興業務無落腳之地。這位巨人似乎在納德拉改革之前,已行至暮年。

四、手握雲服務與AI 指點未來

在前兩年培育新型文化,裁撤手機業務部門,調整組織架構後,納德拉繼續放眼未來,一手抓雲服務,一手抓人工智慧,面向行業與開發者開始賦能。

雲服務是納德拉最看好的方向之一,他本身也在任職CEO之前就領導了微軟在雲計算方面的發展,比如幫助微軟推出雲計算版Office軟體,即Office 365。他任職後,更是設立“智慧雲”業務部門,作為公司三大業務之一重點發展,並將微軟Azure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公有雲服務商。

2017年面對物聯網廣闊的市場空間,微軟雲服務開始發力終端雲服務市場,並推出Azure IoT Edge。在2018年的微軟Build開發者大會,以及微軟中國首屆開發者大會上,都重點強調了微軟在終端雲服務上的佈局,並聯合大疆、高通、ROOBO等公司推出4款開發套件,應用于無人機、家居、機器視覺等領域。

目前微軟Azure已是微軟的主營業務,並且每年營收增長率都在100%左右,增長勢頭強勁。通過智慧雲以及邊緣計算,微軟在不斷擴展Azure的功能,面向物聯網與開發者,一盤更大的棋正在佈局中。

另一方面,立足當下,面向未來,微軟重點佈局AI與AR雙引擎,2016年7月納德拉便表示“AI與AR將會成為微軟的新引擎”。AR方面微軟重點打造了HoloLens混合現實眼鏡,用於工業領域,並不斷探索應用場景,比如今年微軟Build大會上就推出了遠端協作與空間設計的兩款混合現實應用。

AI方面,微軟在2016年9月便組建了5000人規模的人工智慧團隊,由微軟副總裁沈向洋領軍。目前AI平臺方面,微軟已經形成了認知服務、對話式人工智慧、開放平臺與工具、即時人工智慧基礎設施等一整套AI服務。

在今年Build大會上,微軟展示了其全雙工的AI會議系統,這款AI會議系統能識別不同人的聲音,即時記錄大家的發言內容,同時識別出涉及工作安排的內容生成代辦事項。

納德拉現場稱,Azure Bot Service的開發人員已近30萬名。現在每月有3萬個活躍機器人使用微軟的對話式AI工具,他們每天為數千家公司處理3000萬條消息,其中包括梅西百貨、韓亞航空、西班牙電信、惠普等。為此,微軟為Bot框架發佈了100多個功能,以便開發者繼續構建對話介面,並為其提供更多定制功能。

在語音助手方面,納德拉宣佈了Cortana與亞馬遜Alexa的合作,也彰顯了微軟的開放。此外,2014年誕生在中國的微軟小冰,近年來也取得系列發展,頻頻化身主持人、詩人、歌手進入人們視野,沈向洋曾表示,目前微軟小冰已經有1億使用者,累計對話量超過300億。目前走情商路線的小冰也並未完全商業化,可見這背後微軟給予的巨大支持。

有趣的是,針對穀歌最近秀出的AI打電話,微軟稱小冰2017年9月就給用戶主動打了第一個全雙工電話。今年微軟小冰也有兩項更新,一項是與人類協同寫詩,一項是給兒童講“主角光環”的定制化故事。

而就在今年前不久的3月底,微軟進行有史以來最重大的組織架構調整, 將微軟Windows業務部門分拆,重新成立兩個新部門,體驗與設備部門、雲計算和人工智慧部門,更好的聚焦在雲計算、AI、Office產品等領域。原微軟Windows業務執行副總裁特裡-梅爾森(Terry Myerson)離職,也宣告一直主導微軟的Windows不再是核心業務。

(2008年~2018年微軟股價走勢)

這些反應在股市上,便是2017年10月微軟市值再度回歸巔峰時刻的6000億美元,上一次是2000年,這一天微軟苦等了17年。

2018財年第一季度微軟雲服務營收達到200億美元,首次超過總收入的20%,遠遠高於2015年初的5%,雲服務已經超過Windows,成為微軟在新時代的代名詞。並且Azure雲服務收入增速為93%,依然保持強勁增長勢頭。

同樣在股價上,在過去的12個月裡,微軟的股價飆升了40%,是穀歌母公司Alphabet漲幅的逾5倍,並且市值實現反超,截至上週二收盤,微軟市值為7530億美元,而Alphabet的市值為7390億美元。摩根士丹利也發佈報告稱,微軟將在未來一年內實現1萬億美元的市值,尤其是在以Azure雲計算部門作為催化劑的情況下。

似乎那個如日中天的微軟又回來了,在雲服務與AI的加持下,微軟可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五、PC霸主 征戰天下誰敢不從

看著如今的微軟,不由得引人回想比爾·蓋茨時代——那個PC霸主、如日中天的微軟。

故事要從1975年說起,那一年19歲的比爾·蓋茨從哈佛大學退學,跟另一位天才少年他的高中校友保羅·艾倫在一家旅館中創建了微軟公司(Microsoft),Microsoft正是由“Microcomputer(微型電腦)”和“software(軟體)”組成,表明了微軟要做的事情就是電腦軟體。

(比爾·蓋茨與保羅·艾倫)

最初微軟靠出售BASIC解譯器為生,這是一種供電腦初學者使用的程式設計語言,並逐漸成為這一市場的標準。

但真正轉變微軟進入作業系統領域的事情,是1980年IBM選中微軟為其新PC機編寫作業系統軟體。有趣的是最初這項作業系統並非微軟原創,而是微軟以5萬美元的價格從西雅圖一位元程式編制者手中買下一個作業系統的使用權,並在此基礎上改寫成Microsoft DOS系統提供給IBM。

隨著IBM PC機的盛行,微軟的DOS系統也獲得巨大的成功,在80年代逐漸成為PC機的標準作業系統。隨後IBM、蘋果等公司都使用微軟的作業系統。與此同時,微軟也在1985年推出了面向個人電腦的第一代的Windows系統,但並未走紅,直到微軟在1990年推出Windows 3.0才一炮而紅,微軟也開始了在作業系統上的壟斷地位。

在勢頭大好下,微軟也於1986年在納斯達克上市,並成功帶火了納斯達克,當然這是後話。

除了IBM,對微軟而言,另一位重要的“貴人”就是Intel。在20世紀80年代,微軟與Intel形成Wintel聯盟,即通過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與Intel CPU來征服個人電腦市場。這一聯盟隨後就橫掃全球PC市場,並壟斷桌面端長達20餘年。

20世紀9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開始普及,微軟憑藉著Wintel聯盟聯盟,可謂如日中天,在1995年推出的Windows 95,成為當時最成功的作業系統。短短4天時間, Windows 95就賣出超過100萬份,其場面何其壯觀。相伴而生的是比爾·蓋茨個人的成功,他開始頻頻出現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的榜首。

隨著微軟在作業系統中地位的如日中天,也開始憑藉Windows的優勢轉戰軟體市場。典型的例子就是耗死了網景,當時網景是一個廣受歡迎的流覽器,微軟為了對付網景,就在1995年前後推出IE流覽器,不僅免費,還通過與Windows系統綁定銷售,活活熬死了當時的網景。在2005年前後,IE流覽器有高達85%的市場佔有率。

1995~1999年間,微軟也在中國相繼成立微軟中國研究開發中心、微軟全球技術支援中心和微軟亞洲研究院這三大世界級的科研、產品開發與技術支援機構,微軟中國成為微軟在美國總部以外功能最為完備的子公司。

(2000年微軟達到6000億美元市值巔峰)

當時的微軟真可謂光芒萬丈,似乎凡事其涉足領域,其他公司都“寸草不生”。在時代浪潮的推動下,微軟也在世紀之交走向了浪潮之巔,1999~2000年超6000億美元的市值,全球第一大公司,PC時代的霸主就此確立。

結語:微軟的黃金時代

從PC時代的霸主,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掉隊,微軟這個曾經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呈現了在科技浪潮之下沉浮。一再錯失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社交等一波又一波浪潮,固守昔日的Windows榮耀,微軟這座大廈似乎快要傾倒在移動互聯網浪潮。

但隨著納德拉執掌微軟,拋棄Windows的束縛,拋棄舊有文化體制,面向雲服務與AI,大刀闊斧整頓內政,微軟可謂迎來第二個春天,市值重返巔峰時代。當下的微軟在市值U型大逆轉下,可謂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不過,微軟錯過了移動時代已然是不爭的事實。即便如今微軟已經重回全球市值前三,卻也僅僅是以極其微弱的優勢從谷歌手中“搶”來的寶座(前二位蘋果、穀歌)。而面向未來,面向雲服務與人工智慧新契機,在納德拉的領導下,微軟這艘巨船在完成重新揚帆的過程後,最終將駛向何方,我們還需拭目以待。

本文系智東西(zhidxcom)原創文章,智東西AI專業社群正在招募,旨在為人工智慧從業者、研究者和學習愛好者搭建一個交流平臺。企業工程師優先入群。微信添加zhidxcom001,獲取入群方式。

也是一位身居微軟22年的“老將”,他經歷了蓋茨領導下的輝煌,也經歷了鮑爾默領導下的衰落後,在蓋茨的支持下,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並引領微軟走向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核心領域,沉寂了十餘年的微軟開始煥發青春,走向“人生”的第二個春天。

(微軟第三任CEO納德拉)

納德拉就職CEO後,首先在微軟組織文化上進行一場變革,對外表現為開放、合作;對內表現為“一個微軟”,強調成長型思維與團隊協作。在面向微軟員工的首封公開信中,他便強調公司組織文化的轉變,激勵員工以全新的方式面對客戶和產品。

在鮑爾默時代,微軟顯得封閉與保守,儘管公司已經打造了基於iPad的Office套件,但Office仍與Windows強綁定,而遲遲未發佈。但就在納德拉上任8周後,他在三藩市的發佈會上,宣佈推出為蘋果iPad打造的第一版Office套件。

這對於微軟而言意味著一個新的時代,不在強推自己的Windows系統,不在封閉自己的軟體應用,而是採取更加開放的心態,將自己的應用在各個作業系統上流通,微軟進入到一個開放合作的時代。這也是納德拉“移動為先,雲為先”戰略的一個體現。

他還更新了微軟的“使命宣言”,在比爾·蓋茨時代,公司的使命是“讓每個辦公桌和每個家庭上的 PC 都在運行微軟的軟體”, 而納德拉麵向新時代提出“予力全球每一人、每一個組織成就不凡。”

當時手機作業系統已經牢牢被蘋果、穀歌兩大巨頭佔據,微軟的Windows Phone市場份額不到4%,納德拉果斷放棄這一業務轉向企業市場,從而大刀闊斧的調整組織架構,並在2014年7月宣佈史上最大規模裁員,未來一年將大幅裁掉1.8萬名員工,裁員人數占公司全球12萬多名員工總數的14%,其中大部分來自微軟收購的諾基亞手機業務部門。在2015年第二次組織架構調整中,裁員計畫仍針對手機部門,總共裁去7800名員工。

納德拉的這一舉動,代表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微軟不在一如既往的堅守Windows,而是將資源聚焦在生產力和平臺上。在2017年,微軟就已經發佈了超過 100 款 iOS 應用,甚至擁抱 Windows 的對手開源系統 Linux 。這都呈現微軟在新時代的變化。

而在內部的組織文化中,納德拉廢除了員工評級制度,推行“一個微軟”,從之前強調單個組織與個人的能力,到現在強調整體與團隊,並改革考核制度。這無疑減少了微軟的內耗,從而將各股力量聚合在一起,實現整體的價值最大化。此外,納德拉還在微軟內部推成長型思維模式,接受挑戰,並在失敗中不斷學習與成長。

在2015年,納德拉將微軟的5個業務部門調整為3個業務部門。新設立的“生產力與業務流程”部門對應的是Office業務;“智能雲”部門對應的是Windows Server等雲服務業務;更多個人計算對應的是Windows業務、Surface等。

在“總導演”納德拉的指揮下,微軟開始採取新的文化、新的策略走向公眾視野,在短短18個月內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首次將Office進入了Windows以外的移動平臺、首次以免費的方式推出Windows 10;首次推出軟硬體於一體的Surface Book,並成為MacBook最強勁的競爭對手;大力發展雲服務,這也是納德拉之前一直強調與重視的服務,成為全球第二大公有雲服務商;面向未來AI時代,微軟發力認知智慧、對話式AI,並推出Cortana與微軟小冰,此外還推出混合現實眼鏡HoloLens······

隨著2016財年第一季度財報的發佈,微軟再一次活躍在媒體平臺,許多媒體紛紛高呼微軟大逆轉。截止到2015年9月30日:微軟Office 365訂閱用戶總數1820萬,比上一季度增加近300萬訂閱用戶;微軟雲服務Azure收入和計算使用量增長超兩倍;Windows 10裝機量達1.1億台設備。自此,微軟的股價便開啟“光環”模式,一路高歌猛漲。

有趣的是,今年3月份,據《西雅圖時報》報導,納德拉上任CEO後,超過2200名舊員工重返微軟,這也正是微軟大逆轉的表現。

三、微軟錯過的三波浪潮

談起納德拉改革的背景,我們還要回到鮑爾默時代。在大勢之下,微軟到達了浪潮之巔,但到達制高點之後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低谷,只是作為“守江山”的鮑爾默無力扭轉這一變局。在他執掌微軟的14年裡,人們見證了穀歌的崛起、蘋果的王者歸來、PC的隕落等,而錯過一股又一股浪潮的微軟開始成為了科技圈唱衰的對象,似乎已不再把微軟放到一線陣營。

通過審視過往歷史,我們發現微軟錯過了至少3波浪潮:

1、互聯網浪潮:搜尋引擎。據報導,微軟在搜尋引擎上砸了近百億美元,但是其在2012年7月份的美國市場佔有率僅16.1%,並且仍處於虧損狀態。而穀歌在2012年的營收就達到約500億美元,並且絕大部分是搜尋引擎帶來的收入。

2、移動互聯網浪潮:智能手機。2010年10月微軟發佈了Windows Phone手機作業系統,而早在三年前,安卓與iOS已相繼發佈,微軟只是在時間上就晚了三年。Windows Phone更多的是將Windows延伸至手機端,毫無重新定義移動交互的意義。儘管微軟又在2013年以72億美元的高價收購諾基亞設備與服務業務,Windows Phone在2013年大力推廣下也僅有3.6%,對於影響手機作業系統格局已是回天乏力。

3、社交。微軟曾在2012年以12億美元收購企業內部社交網路Yammer,並將它的一些核心功能嵌入到Office 365中。自身的MSN Messenger因為不能緊跟用戶需求,最終也被關停。另外似乎就屬2007年對Facebook的2.4億美元投資了,微軟在社交上也並無建樹。

透過這三股錯失的浪潮,尤其是對手機作業系統的錯失,我們發現微軟或者鮑爾默對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都具有戰略性的失誤,而失誤的背後又都指向幾股因素。

首先,微軟業務的核心是Windows作業系統與Office辦公套件,舊有業務體量太大,往往會成為創新的包袱,正如Windows Phone一樣更像是Windows的延伸,而非重新定義手機交互。

第二,李開複也曾發文點評道,微軟不在矽谷,公司思維比較封閉,對業界動盪體會不夠深刻,並且固有的商業模式很難改變,比如Windows收費很久才有所改觀。

第三,員工評級制度。美國雜誌《名利場》曾報導,微軟的“員工大排名”績效制度,每個業務部門都必須要按照一定比例將員工工作表現劃分為:優良中差。這種排名導致員工之間明爭暗鬥,導致微軟技術創新能力大為降低。

第四,鮑爾默的個人因素。當蘋果推出iPhone手機時,鮑爾默在2007年曾嘲笑著說,“iPhone沒有機會在市場中獲得很多市場份額”,可見他個人沒有很強的戰略眼光和預見力,或者當他發現了這一趨勢,又沒有蓋茨一樣的決斷力。在2013年鮑爾默也想將微軟當前的八個產品部門重組為四個新部門,並喊出了“一個微軟”的願景,但重組結果並不樂觀。

當移動互聯網的浪潮席捲而來,蘋果、穀歌等順勢而起。但PC業務飽和,又受到移動浪潮的衝擊下呈現頹勢,微軟既有的兩大核心業務前景不容樂觀;另一方面錯失移動互聯網,微軟的新興業務無落腳之地。這位巨人似乎在納德拉改革之前,已行至暮年。

四、手握雲服務與AI 指點未來

在前兩年培育新型文化,裁撤手機業務部門,調整組織架構後,納德拉繼續放眼未來,一手抓雲服務,一手抓人工智慧,面向行業與開發者開始賦能。

雲服務是納德拉最看好的方向之一,他本身也在任職CEO之前就領導了微軟在雲計算方面的發展,比如幫助微軟推出雲計算版Office軟體,即Office 365。他任職後,更是設立“智慧雲”業務部門,作為公司三大業務之一重點發展,並將微軟Azure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公有雲服務商。

2017年面對物聯網廣闊的市場空間,微軟雲服務開始發力終端雲服務市場,並推出Azure IoT Edge。在2018年的微軟Build開發者大會,以及微軟中國首屆開發者大會上,都重點強調了微軟在終端雲服務上的佈局,並聯合大疆、高通、ROOBO等公司推出4款開發套件,應用于無人機、家居、機器視覺等領域。

目前微軟Azure已是微軟的主營業務,並且每年營收增長率都在100%左右,增長勢頭強勁。通過智慧雲以及邊緣計算,微軟在不斷擴展Azure的功能,面向物聯網與開發者,一盤更大的棋正在佈局中。

另一方面,立足當下,面向未來,微軟重點佈局AI與AR雙引擎,2016年7月納德拉便表示“AI與AR將會成為微軟的新引擎”。AR方面微軟重點打造了HoloLens混合現實眼鏡,用於工業領域,並不斷探索應用場景,比如今年微軟Build大會上就推出了遠端協作與空間設計的兩款混合現實應用。

AI方面,微軟在2016年9月便組建了5000人規模的人工智慧團隊,由微軟副總裁沈向洋領軍。目前AI平臺方面,微軟已經形成了認知服務、對話式人工智慧、開放平臺與工具、即時人工智慧基礎設施等一整套AI服務。

在今年Build大會上,微軟展示了其全雙工的AI會議系統,這款AI會議系統能識別不同人的聲音,即時記錄大家的發言內容,同時識別出涉及工作安排的內容生成代辦事項。

納德拉現場稱,Azure Bot Service的開發人員已近30萬名。現在每月有3萬個活躍機器人使用微軟的對話式AI工具,他們每天為數千家公司處理3000萬條消息,其中包括梅西百貨、韓亞航空、西班牙電信、惠普等。為此,微軟為Bot框架發佈了100多個功能,以便開發者繼續構建對話介面,並為其提供更多定制功能。

在語音助手方面,納德拉宣佈了Cortana與亞馬遜Alexa的合作,也彰顯了微軟的開放。此外,2014年誕生在中國的微軟小冰,近年來也取得系列發展,頻頻化身主持人、詩人、歌手進入人們視野,沈向洋曾表示,目前微軟小冰已經有1億使用者,累計對話量超過300億。目前走情商路線的小冰也並未完全商業化,可見這背後微軟給予的巨大支持。

有趣的是,針對穀歌最近秀出的AI打電話,微軟稱小冰2017年9月就給用戶主動打了第一個全雙工電話。今年微軟小冰也有兩項更新,一項是與人類協同寫詩,一項是給兒童講“主角光環”的定制化故事。

而就在今年前不久的3月底,微軟進行有史以來最重大的組織架構調整, 將微軟Windows業務部門分拆,重新成立兩個新部門,體驗與設備部門、雲計算和人工智慧部門,更好的聚焦在雲計算、AI、Office產品等領域。原微軟Windows業務執行副總裁特裡-梅爾森(Terry Myerson)離職,也宣告一直主導微軟的Windows不再是核心業務。

(2008年~2018年微軟股價走勢)

這些反應在股市上,便是2017年10月微軟市值再度回歸巔峰時刻的6000億美元,上一次是2000年,這一天微軟苦等了17年。

2018財年第一季度微軟雲服務營收達到200億美元,首次超過總收入的20%,遠遠高於2015年初的5%,雲服務已經超過Windows,成為微軟在新時代的代名詞。並且Azure雲服務收入增速為93%,依然保持強勁增長勢頭。

同樣在股價上,在過去的12個月裡,微軟的股價飆升了40%,是穀歌母公司Alphabet漲幅的逾5倍,並且市值實現反超,截至上週二收盤,微軟市值為7530億美元,而Alphabet的市值為7390億美元。摩根士丹利也發佈報告稱,微軟將在未來一年內實現1萬億美元的市值,尤其是在以Azure雲計算部門作為催化劑的情況下。

似乎那個如日中天的微軟又回來了,在雲服務與AI的加持下,微軟可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五、PC霸主 征戰天下誰敢不從

看著如今的微軟,不由得引人回想比爾·蓋茨時代——那個PC霸主、如日中天的微軟。

故事要從1975年說起,那一年19歲的比爾·蓋茨從哈佛大學退學,跟另一位天才少年他的高中校友保羅·艾倫在一家旅館中創建了微軟公司(Microsoft),Microsoft正是由“Microcomputer(微型電腦)”和“software(軟體)”組成,表明了微軟要做的事情就是電腦軟體。

(比爾·蓋茨與保羅·艾倫)

最初微軟靠出售BASIC解譯器為生,這是一種供電腦初學者使用的程式設計語言,並逐漸成為這一市場的標準。

但真正轉變微軟進入作業系統領域的事情,是1980年IBM選中微軟為其新PC機編寫作業系統軟體。有趣的是最初這項作業系統並非微軟原創,而是微軟以5萬美元的價格從西雅圖一位元程式編制者手中買下一個作業系統的使用權,並在此基礎上改寫成Microsoft DOS系統提供給IBM。

隨著IBM PC機的盛行,微軟的DOS系統也獲得巨大的成功,在80年代逐漸成為PC機的標準作業系統。隨後IBM、蘋果等公司都使用微軟的作業系統。與此同時,微軟也在1985年推出了面向個人電腦的第一代的Windows系統,但並未走紅,直到微軟在1990年推出Windows 3.0才一炮而紅,微軟也開始了在作業系統上的壟斷地位。

在勢頭大好下,微軟也於1986年在納斯達克上市,並成功帶火了納斯達克,當然這是後話。

除了IBM,對微軟而言,另一位重要的“貴人”就是Intel。在20世紀80年代,微軟與Intel形成Wintel聯盟,即通過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與Intel CPU來征服個人電腦市場。這一聯盟隨後就橫掃全球PC市場,並壟斷桌面端長達20餘年。

20世紀9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開始普及,微軟憑藉著Wintel聯盟聯盟,可謂如日中天,在1995年推出的Windows 95,成為當時最成功的作業系統。短短4天時間, Windows 95就賣出超過100萬份,其場面何其壯觀。相伴而生的是比爾·蓋茨個人的成功,他開始頻頻出現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的榜首。

隨著微軟在作業系統中地位的如日中天,也開始憑藉Windows的優勢轉戰軟體市場。典型的例子就是耗死了網景,當時網景是一個廣受歡迎的流覽器,微軟為了對付網景,就在1995年前後推出IE流覽器,不僅免費,還通過與Windows系統綁定銷售,活活熬死了當時的網景。在2005年前後,IE流覽器有高達85%的市場佔有率。

1995~1999年間,微軟也在中國相繼成立微軟中國研究開發中心、微軟全球技術支援中心和微軟亞洲研究院這三大世界級的科研、產品開發與技術支援機構,微軟中國成為微軟在美國總部以外功能最為完備的子公司。

(2000年微軟達到6000億美元市值巔峰)

當時的微軟真可謂光芒萬丈,似乎凡事其涉足領域,其他公司都“寸草不生”。在時代浪潮的推動下,微軟也在世紀之交走向了浪潮之巔,1999~2000年超6000億美元的市值,全球第一大公司,PC時代的霸主就此確立。

結語:微軟的黃金時代

從PC時代的霸主,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掉隊,微軟這個曾經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呈現了在科技浪潮之下沉浮。一再錯失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社交等一波又一波浪潮,固守昔日的Windows榮耀,微軟這座大廈似乎快要傾倒在移動互聯網浪潮。

但隨著納德拉執掌微軟,拋棄Windows的束縛,拋棄舊有文化體制,面向雲服務與AI,大刀闊斧整頓內政,微軟可謂迎來第二個春天,市值重返巔峰時代。當下的微軟在市值U型大逆轉下,可謂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不過,微軟錯過了移動時代已然是不爭的事實。即便如今微軟已經重回全球市值前三,卻也僅僅是以極其微弱的優勢從谷歌手中“搶”來的寶座(前二位蘋果、穀歌)。而面向未來,面向雲服務與人工智慧新契機,在納德拉的領導下,微軟這艘巨船在完成重新揚帆的過程後,最終將駛向何方,我們還需拭目以待。

本文系智東西(zhidxcom)原創文章,智東西AI專業社群正在招募,旨在為人工智慧從業者、研究者和學習愛好者搭建一個交流平臺。企業工程師優先入群。微信添加zhidxcom001,獲取入群方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