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身体历史的一场火焰叙事——读蒋蓝《媚骨之书》

豹子頭編者按:本文刊發于2018年第7期的《名作欣賞》, 經作者賈柯授權, 在此推送。 賈柯, 出生成長于成都, 在暨南大學完成六年的文藝學碩士和博士專業學習, 現在廣州一所高校任中文教師。

“我像一只飛蛾, 在越來越危險地靠近火苗。 ”

這是《媚骨之書》的一句話。 也是我對于蔣藍這部身體敘事的閱讀感受。

火的存在, 有幾種樣式。 一是消滅式的, 比如曠野燒荒;一是取暖式的, 比如圍爐生火;還有照見發現式的, 比如提火前行。

《媚骨之書》的火焰, 是以照見身體各個部位的明暗動靜, 剎那洞悉了古往今來的歷史。

筆觸是微觀個別的, 火光的投影長度是宏觀的。

每個小小的身體部位, 都是一部長長的人類史。

這部摒棄了所謂抒情要素的散本之書, 寫法甚為奇特。

震驚美學的詩學品格

蔣藍最早是詩人。

個人認為, 詩人是文學家當中對文字之器運用最謹慎最挑剔的一類人。 法國作家福樓拜 曾在創作談中說出金句, 寫作就是要找出那個“唯一的詞”。 事實上, 真正嚴格執行的, 也許, 恰恰只能是詩人。 因為, 詩人所擁有的文字篇幅通常是最少的, 而它需要涵蓋的意象與詩意也許得大過一部小說巨著。 所以, “唯一的詞”往往是詩人們追求的語言金鑰匙。

寫詩的人, 再寫散文, 總有些不一樣。

以詩的沸度來寫散文, 是《媚骨之書》的文字品相。 在書中,

一再可以讀出, 蔣藍散文敘事對詩性的堅持與強調, 對平淡美學的不屑與抗拒。

“它置身的語境不再是茫茫大海, 而是十字街頭, 它在各種語境之上開始發力, 有光一樣的俯沖和橫掃征象。 這就使我發現, 每當警報器開始發音, 所有人的面龐就像葵花一般在尋找光源, 然后站直, 呆若木雞, 或者翹首期盼, 隨即他們被聲音犁開, 廢紙似的被蕩起來, 籮筐、鞋子、破碎的器皿, 小孩的哭叫聲被拋棄在回避的語境當中, 空余出來的領地, 像廣場一樣寬闊和莊嚴, 作為動詞的警報, 可以自由降落或再次起飛。 ”

“震驚美學”, 是在《媚骨之書》中《有關警報的發聲史》讀到的, 恰恰是對蔣藍文體風格的定位。 “從一個細小的詞根起始, 語詞及其意義開始火舌般閃爍,

向四處燃燒和蔓延, 展開迅速而大量的自我繁殖, 最后拓展為一部規模可觀的隨筆。 ”評論家朱大可敏銳地捕捉到蔣藍文字鋪敘的線性路徑, 這種路徑, 不是一釘一卯式的, 而是往往從一個詞根點火, 然后迅速聯動到相關的情境意義“吱”地蔓燒開去, 如海水中的魚卵一線鋪開, 瞬間磅礴, 瞬間壯觀。 這種散文敘事方法路徑, 隨即形成了獨特的火海式的震驚美學。

通常來說, 談到散文或小說的詩化風格時, 很容易想到柔性的美感, 讀來如歌的行板。 《媚骨之書》的詩化風格是另一種, 它是一種帶著劍氣與火光的力美。 這種美學感受, 不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風化雨風行水上的美, 那種美, 是人的閱讀經驗恬靜地框在舒適區內。

“震驚美學”的閱讀感受則不同, 常常挾帶著火苗上竄的熱頭與滾燙而來的高溫, 被揀選的字詞, 所表達的深度, 一浪一浪襲卷過來, 以不安的方式給人形成沖擊的果效。 想起佩索阿的《不安之書》, 想起里爾克的《布里格隨筆》, 甚至想起梵高《盛開的桃花》、《向日葵》、《烏鴉與麥田》, 這些作品, 都有某種相似的美學品格, 專門動悉人間令人震驚又很少被察覺的不安, 并且不避嫌地無限接近不安, 眼睛像顯微鏡一樣將其放大, 從而某些人類在某個都曾經歷卻被抑制的瞬間得到了藝術彰顯, 佩索阿彰顯了平靜之下的心靈驚濤, 里爾克彰顯了街頭角落的潛在恐懼, 梵高彰顯了草木群鳥的澎湃悲壯, 《媚骨之書》,
則以黑色方正的宋體語詞彰顯了身體各個部位燃出的令人震驚的歷史火焰。

“火就是一個頑強的動詞, 具有麋集異端的能力, 也有把異端納入正統光照合唱的能耐。 火焰的手指具有一種永動機的脾氣, 它總是在撕裂、塑造、扭曲、飛動的光譜上瘋狂奔走, 拋出一朵朵凌厲的玫瑰, 發出尖銳的怒放之聲, 并遮蔽火焰的初衷和動機。 這樣看來, 火焰又是一個天噬意義和追問的陷阱。

火以片斷的形式展開它的全部內涵, 片斷阻止了過去與未來的呈現。 ”

全書給我的印象, 就是以火寫火。 這種寫法, 是以毒攻毒式的, 要的, 不是水乳交融, 不是拈花微笑, 不是化解調和, 一切和諧的安穩的妥貼的東西都被棄掉, 就是重金屬對重金屬, 空氣之中,火燒著火,兩山之間,劍撞著劍,草蕩叢中,蝎子對蛇,哐哐當當吱吱作響,都是真金白銀的真氣聲音,硬質有力。

“震驚美學”,一是來自蔣藍詩人時代行文的骨骼烙印,對文字本體的靈敏嗅覺和嚴格揀選,這決定了這種美學的絢爛亮度,如同煙花點燃一刻千樹萬樹的色彩耀眼的強烈印象;一是來自大腦纖維組成的思想體系,思想的深度是更根本的,它決定是否體察出事物的本質,它需要的不僅是色彩,更需要剝皮見筋的力道,從這個層面,“震驚美學”是來自思想與認識的深度美學,是煙花散后的那一地灰燼,是思想的最初發現,與最終的歸宿,它是刺紅之后的灰,看似薄如蟬翼,卻雪一般地覆蓋了古往今來,輕輕一吹,就穿透皮相,揭出了歷史種種身體火刑與榮光的真相。

身體歷史的思想考古

思想如拔不出的深刺。

《媚骨之書》是近年少有的深具思想力度的散文之書。

如果不配備深刻的歷史洞見與思想認知,富于詩性與想象力的的漢語散文抵達的層面最遠能到哪里?認真琢磨了一下,大約是那種文字高手,擅把各種漢語修辭揣在嚢中,只待一道道上天給予靈感的時刻到來,即刻變現,就生花出一篇篇才子文章。不過,也就是才子文章而已,有幾分漂亮,心卻空著。

那種羅丹所塑低頭苦思皺眉的思想者,才是散文中所稀缺的。

有思想的散文,必須具備質疑精神,就像伽俐略質疑亞里斯多德,布魯諾不怕火刑,將事物的真理放在一切似是而非蓋棺定論的權威判定之上。質疑者,又必然愛攜帶一個個問號上路,每到一處,就驚雷般地向可疑之處擲下一串問號。順著問號,穿過黑而幽暗的事物隧道,像盜火者,發現到歷史曾經未發現的、被遮蔽的、被篡改的,都因火光的到來而瞬間重新洞明,由黑自亮,有如尼采所說的“一切價值重估”

“思想是難以定型的火焰,它把地力和冥念中的意志集中起來,恰恰是以泥土的親和力來承接思的秘密。銅的光輝以通感的修辭手法完成了與火焰的隱喻,但在銅的光情釋放的時候,思已經悄然離去了。

思是粗糙的、易碎的、沉默的。

思是柔弱的蘆葦葉上一縷顫抖但堅持的水痕。”

思想是《媚骨之書》無處不在的牛刀,像莊子的《庖丁解牛》,以透視般的視覺,將歷史的經緯順著人類身體精細部位的遭遇一一標識,巧妙而精準的刀刀劃過,相繼露出皮肉,血色,直見經絡。

作為一部隊明顯主題的散文之作,《媚骨之書》有自己嚴格的寫作邏輯。這種邏輯,包涵切入的視覺、隱喻的旨向、內在的肌理,它們被理性地丈量過,形成全書的格局與邊界,這些,與其中行文的詩性、想象的充沛、表達的感性形成強大張力,共同抵達思想所奔赴的高地。《媚骨之書》,寫作的形式層面,是俯身落實定位在具體的物事上,在人,落實在身體上,在物,落實在物性世代隱藏的隱喻上。

身體,宇宙萬物皆而有之,身體即物理存在,太陽有太陽的身體,月亮有月亮的身體,星星有星星的身體,草木有草木的身體,蟲獸有蟲獸的身體,而被莎士比亞稱為“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的人,具有五腑六臟骨骼血肉動脈靜脈頭顱四肢五官耳鼻口眼喉舌的人,肉身的全部總和,即是身體。人的身體,當然首先是有生理的,自然的,動物的,這與宇宙期間其他的動物在基本屬性上本無差別,只有科目上的區分,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人和猿最近,以至于今天人類看見猴子都覺得分外親切。

同時,作為宇宙間唯一創造出語言并會制造生產工具的人,人這種動物,又遠遠比大自然中任何動物都更復雜,這種復雜,不出自生理構造,而來自其后天的社會性。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切爾諾貝利的回憶》作者,201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曾如是說,“人類的聲音自己說話。”“我對生命感興趣的,……我感興趣的是人類發生了什么事,人類在我們自己的時代發生了什么。人如何行事,如何反應。他身上有多少是生物的人,有多少是他時代的人,有多少是人類的人。”這段話,幾乎暗合了《媚骨之書》的寫作邏輯,只需要在“人類”的后面,加一個詞,“身體”

《媚骨之書》聚焦對準的就是人的身體,把放在歷史的熔爐中,由皮及里練丹式的燃燒,身體在思想的火光中各個部位被打回原型,照妖式地照出它們曾在歷史中所扮演出的種種角色,或神奇,或腐朽,或俠義,或暗黑,或常態,或荒誕,總之,被思想洞穿的身體,不再只是生理的自然的,而是演變成意識形態下的,歷史化后隱喻的身體,世世代代,充滿權力的狂暴,也棄滿喪權的卑微,沒有例外,沒有僥幸。于是,身體變異了,變成驕傲者狂妄或無度的施暴,痛者長嘯或低抑的痛。

“兩刃相逢硬者勝,那些豐滿的火花落地生根,照亮了俠者的骨頭,是鯁在溫軟儒家文化咽喉里的骨刺。

但身體之痛甚至一直就是支撐俠士們活著的脊梁與死去的斗拱,是他們的居所。

……

職場中人臉與具體構造無關,其氣韻無論怎樣自我遮蔽也是徒然的。它們是團結的,一致對外的,像烙鐵一樣,早就在他們臉的背面打下了權力的金印。

權力具有組合一張臉的功能,它可以把美麗或者丑陋的輪廓集合起來,重新賦予其體制的生理規律和精神節奏。

從這個側面體現了體制的整容技術和對臉的終身命名。”

只能取一瓢兩瓢,從《媚骨之書》的身體敘事當中,事實上,全書中身體的概念與內延是星羅密布不勝枚舉的,身體與身體,部位與部位,一一的出現,都是在反復地向人昭示,——看,人類的身體,不再只是身體。

曾經,周楓寫過一本書,有一個讓人過目不忘的名字,《身體是一個仙境》,只知其名的時候,我本能地將它想成塞壬的歌聲,那該是用最魅惑的聲音唱出對身體的贊美詩,它必然是美艷的,性感的,生動的。《媚骨之書》則是關于身體的另一部,是史書式的,剝筋皮的,殘酷而真實的,有壯烈有丑陋的,驚心動魄的另一部。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多少年來,我們一直翔熟地背誦著馬克思這句話,順著《媚骨之書》作出延展性與聯想性的思索,忽然一道閃電,一時間產生出新的句式,人的身體史是一切社會關系與個人命運的總和。帝王的身體,民眾的身體,屠夫義士的身體,革命者的身體,獻媚者的身體,清高者的身體,生理上都有相近的身體,在結構上趨于一致,表象上的區別只在年輕一點老一點美一點丑一點完整一點殘缺一點。但是,一旦放置于社會關系之中,這些身體就自動歸位,遵循了社會秩序,變得居高中貴,居低者賤,差異比天與地還大,有的被叫作龍體,有的被叫作草芥。再細化,精微地探索到一個個具體的身體部位,那更是一個幽微而淵深的世界,每個部位,都是一個哨所,不僅有各自的生理功能,更有各自的社會功能,臉部的五官、配合與表情,舌頭的打顫、張開與收攏,鼓掌的時間、次數與長度,等等,等等,全部都帶著夜的神秘和晝的坦露。

人人都有,人人都明白,人人都在運用,人人都不說出來,人人都在掌控,人人都在被掌控,這就是社會中的歷史中的秩序化的,人類身體。

重新發現身體,是《媚骨之書》的奧秘。

蹤跡嚴密的知識譜系

作為非抒情非虛構的寫作方式,如果沒有嚴格的知識譜系,根本支撐不了蔣藍一系列龐大的散文體系,《媚骨之書》也不例外。

除了詩性的絢然想象,思想的深刻洞見,學術的知識考證,無疑給《媚骨之書》如虎添翼。正如朱大可在此書序言《劇痛的言說》中提煉出的,蔣氏散文往往是由“大量的知識考古、狂熱的歷史想象、復雜的個人經驗、豐富的詩歌想象以及批評家式的高談闊論,這五種元素的任意組合,形成了一種狂飆式的語勢。”五種元素當中,中間三種更多完全可以建立在感性的沖動與靈感之上,第五種也往往可以運用自圓其說的方法論,唯獨第一種是一個釘子一顆卯式的,容不得一絲一毫的主觀感性,必須經過學術化的路徑,具備求實尚真的科學精神、充分具體的知識儲備、嚴密完善的論據考證。“大量的知識考古”的第一種寫作構成,是蔣藍非虛構散文寫作的重要支柱,也是其散文區別于眾多抒情散文才子散文的重要標識,使其散文有獨特的公開的秘制配方。

富于文學性的作品有情感有才華有靈感就夠了,這其實是嚴重的文學認知誤區。正如,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一提的,未經人類知識經驗審視的文學是輕佻失重的。

僅僅舉幾個中外文學史的例子,古希臘的荷馬史詩,英法作家巴爾扎克和狄更斯的小說,拉丁美洲的魔幻現實主義,曹雪芹的《紅樓夢》,它們不僅是人類文學藝術史上的經典,其中非文學性的多種學科的組成與貢獻也是非常突出的,比如荷馬史詩所描述的古希臘的城邦布局以至排水渠道都是真實的,若干千年后,有人甚至根據荷馬史詩重新發現了特洛伊城,巴爾扎克和狄更斯小說有關政治經濟學的描述不遜于經濟學家,有人專門問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百年孤獨》是真的嗎?馬爾克斯回答:“每一行都真實。”想想,《百年孤獨》上千年的民族文化與審美心理,上百年的殖民命運與變遷,怎么不是來自真實?至于《紅樓夢》,更不用說了,哲學、宗教、園林建筑學、中醫學、服飾美學、經濟學等等學科縱橫貫穿了整部《紅樓夢》,正是文學的和非文學的所有因素加在一起,才形成豐富的經典文學,以及,經典文學的完整。

“漢語辭典上沒有具體解釋“反水”的本意。我推測,這與古代風水有關。蔣平階《水龍經》曰:“自然水法君須記,無非屈曲有情意,來不欲沖去不直,橫須繞抱及彎環。”對水流的要求是要“彎環繞抱”,講究“曲則有情”,因為“河水之彎曲乃氣之聚會也”。而且《水龍經》認為,凡“反飛水”“反跳水”“重反水”“反弓水”之類的地形均為兇地,不利養生居住。所謂“欲水之有情,喜其回環朝穴。 水乃龍之接脈,忌乎沖射反弓”。在反水之地,出現反水之人,以及其操控的所謂愛情,歷史的常數,均因這反水之舉而拐彎。”

大量的文獻分析法,將一個詞、一個人、一種物、一樁事,在歷史中穿針引線,經過考據的梳理,思想的提煉,形成《媚骨之書》 身體歷史敘事的有力佐證。

此外,讀蔣藍的非虛構散文多了,會發現其寫作構成深具文化人類學的必備方法,田野考察法,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蔣藍的散文寫作不僅是用手和筆在寫,也是在用腳踩著實地完成的,即到所書之地實地考察其地理、歷史、風物、民俗、傳說等等,一一得驗證、再現,或重顯,成為他散文非虛構性的厚重之處。

“在中華路下坡與河壩平地相交處,有一座坐北朝南的臨街聳立的古建筑,單坡式的磚石結構門樓,歇山頂、四重檐陡然壁立,飛檐而比翼,鐵灰色的山墻把一種沉郁之力注入地面,就像一架打村機那樣突然停在突兀中,使得中華路那些臨街的“串夾壁”,鋪面顯得傾斜,搖搖欲墜。山門上,灰雕的張飛像虎目圓睜,黑須側豎,持矛而立,這就是集祠廟、戲曲、會館建筑為一體的恒侯宮。”

《媚骨之書》里,還動用第三種考據方法,每篇文章都配附有古今的畫作與圖片來對文章進行輔助說明,不得不說,這些圖片,給這本書增添了一份歷史博物館的陳列氣息,它們的功能明確而強大,絕非圖文并茂,好看了事,而是有力的依據,類似于詔書上的印章,名畫上的簽名,它們的果效也十分明顯,至少,好多次我在閱讀過程中被這些圖片的神助攻驚到,并且,為蔣藍的寫作匠心深嘆。

我不喜歡愷撒大帝的話:我來了,我看見,我征服。

我傾心于奧地利詩人奧斯卡的低語:我尋覓,我猜測,我發問。

這種語態讓我心折,我的聲音在喧鬧的世界越來越小。

扉頁上,《媚骨之書》寫著這樣低眉的句子。

我很喜歡,卻有點詫異,因為,它的姿態很低,是收斂的,屬水,不屬火。《媚骨之書》是屬火的,是張揚的,是昂首噴薄的,是勢頭很猛的。

轉念一想,又明白了。

蔣藍先生動用一身有關文字的全部武藝,語辭的綻放,詩性的想象,歷史的考證,思想的針芒,腦回路的蜿蜒,其實,都是在完成一件事。

無限謙卑又無限真實地,看清這世界。

空氣之中,火燒著火,兩山之間,劍撞著劍,草蕩叢中,蝎子對蛇,哐哐當當吱吱作響,都是真金白銀的真氣聲音,硬質有力。

“震驚美學”,一是來自蔣藍詩人時代行文的骨骼烙印,對文字本體的靈敏嗅覺和嚴格揀選,這決定了這種美學的絢爛亮度,如同煙花點燃一刻千樹萬樹的色彩耀眼的強烈印象;一是來自大腦纖維組成的思想體系,思想的深度是更根本的,它決定是否體察出事物的本質,它需要的不僅是色彩,更需要剝皮見筋的力道,從這個層面,“震驚美學”是來自思想與認識的深度美學,是煙花散后的那一地灰燼,是思想的最初發現,與最終的歸宿,它是刺紅之后的灰,看似薄如蟬翼,卻雪一般地覆蓋了古往今來,輕輕一吹,就穿透皮相,揭出了歷史種種身體火刑與榮光的真相。

身體歷史的思想考古

思想如拔不出的深刺。

《媚骨之書》是近年少有的深具思想力度的散文之書。

如果不配備深刻的歷史洞見與思想認知,富于詩性與想象力的的漢語散文抵達的層面最遠能到哪里?認真琢磨了一下,大約是那種文字高手,擅把各種漢語修辭揣在嚢中,只待一道道上天給予靈感的時刻到來,即刻變現,就生花出一篇篇才子文章。不過,也就是才子文章而已,有幾分漂亮,心卻空著。

那種羅丹所塑低頭苦思皺眉的思想者,才是散文中所稀缺的。

有思想的散文,必須具備質疑精神,就像伽俐略質疑亞里斯多德,布魯諾不怕火刑,將事物的真理放在一切似是而非蓋棺定論的權威判定之上。質疑者,又必然愛攜帶一個個問號上路,每到一處,就驚雷般地向可疑之處擲下一串問號。順著問號,穿過黑而幽暗的事物隧道,像盜火者,發現到歷史曾經未發現的、被遮蔽的、被篡改的,都因火光的到來而瞬間重新洞明,由黑自亮,有如尼采所說的“一切價值重估”

“思想是難以定型的火焰,它把地力和冥念中的意志集中起來,恰恰是以泥土的親和力來承接思的秘密。銅的光輝以通感的修辭手法完成了與火焰的隱喻,但在銅的光情釋放的時候,思已經悄然離去了。

思是粗糙的、易碎的、沉默的。

思是柔弱的蘆葦葉上一縷顫抖但堅持的水痕。”

思想是《媚骨之書》無處不在的牛刀,像莊子的《庖丁解牛》,以透視般的視覺,將歷史的經緯順著人類身體精細部位的遭遇一一標識,巧妙而精準的刀刀劃過,相繼露出皮肉,血色,直見經絡。

作為一部隊明顯主題的散文之作,《媚骨之書》有自己嚴格的寫作邏輯。這種邏輯,包涵切入的視覺、隱喻的旨向、內在的肌理,它們被理性地丈量過,形成全書的格局與邊界,這些,與其中行文的詩性、想象的充沛、表達的感性形成強大張力,共同抵達思想所奔赴的高地。《媚骨之書》,寫作的形式層面,是俯身落實定位在具體的物事上,在人,落實在身體上,在物,落實在物性世代隱藏的隱喻上。

身體,宇宙萬物皆而有之,身體即物理存在,太陽有太陽的身體,月亮有月亮的身體,星星有星星的身體,草木有草木的身體,蟲獸有蟲獸的身體,而被莎士比亞稱為“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的人,具有五腑六臟骨骼血肉動脈靜脈頭顱四肢五官耳鼻口眼喉舌的人,肉身的全部總和,即是身體。人的身體,當然首先是有生理的,自然的,動物的,這與宇宙期間其他的動物在基本屬性上本無差別,只有科目上的區分,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人和猿最近,以至于今天人類看見猴子都覺得分外親切。

同時,作為宇宙間唯一創造出語言并會制造生產工具的人,人這種動物,又遠遠比大自然中任何動物都更復雜,這種復雜,不出自生理構造,而來自其后天的社會性。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切爾諾貝利的回憶》作者,201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曾如是說,“人類的聲音自己說話。”“我對生命感興趣的,……我感興趣的是人類發生了什么事,人類在我們自己的時代發生了什么。人如何行事,如何反應。他身上有多少是生物的人,有多少是他時代的人,有多少是人類的人。”這段話,幾乎暗合了《媚骨之書》的寫作邏輯,只需要在“人類”的后面,加一個詞,“身體”

《媚骨之書》聚焦對準的就是人的身體,把放在歷史的熔爐中,由皮及里練丹式的燃燒,身體在思想的火光中各個部位被打回原型,照妖式地照出它們曾在歷史中所扮演出的種種角色,或神奇,或腐朽,或俠義,或暗黑,或常態,或荒誕,總之,被思想洞穿的身體,不再只是生理的自然的,而是演變成意識形態下的,歷史化后隱喻的身體,世世代代,充滿權力的狂暴,也棄滿喪權的卑微,沒有例外,沒有僥幸。于是,身體變異了,變成驕傲者狂妄或無度的施暴,痛者長嘯或低抑的痛。

“兩刃相逢硬者勝,那些豐滿的火花落地生根,照亮了俠者的骨頭,是鯁在溫軟儒家文化咽喉里的骨刺。

但身體之痛甚至一直就是支撐俠士們活著的脊梁與死去的斗拱,是他們的居所。

……

職場中人臉與具體構造無關,其氣韻無論怎樣自我遮蔽也是徒然的。它們是團結的,一致對外的,像烙鐵一樣,早就在他們臉的背面打下了權力的金印。

權力具有組合一張臉的功能,它可以把美麗或者丑陋的輪廓集合起來,重新賦予其體制的生理規律和精神節奏。

從這個側面體現了體制的整容技術和對臉的終身命名。”

只能取一瓢兩瓢,從《媚骨之書》的身體敘事當中,事實上,全書中身體的概念與內延是星羅密布不勝枚舉的,身體與身體,部位與部位,一一的出現,都是在反復地向人昭示,——看,人類的身體,不再只是身體。

曾經,周楓寫過一本書,有一個讓人過目不忘的名字,《身體是一個仙境》,只知其名的時候,我本能地將它想成塞壬的歌聲,那該是用最魅惑的聲音唱出對身體的贊美詩,它必然是美艷的,性感的,生動的。《媚骨之書》則是關于身體的另一部,是史書式的,剝筋皮的,殘酷而真實的,有壯烈有丑陋的,驚心動魄的另一部。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多少年來,我們一直翔熟地背誦著馬克思這句話,順著《媚骨之書》作出延展性與聯想性的思索,忽然一道閃電,一時間產生出新的句式,人的身體史是一切社會關系與個人命運的總和。帝王的身體,民眾的身體,屠夫義士的身體,革命者的身體,獻媚者的身體,清高者的身體,生理上都有相近的身體,在結構上趨于一致,表象上的區別只在年輕一點老一點美一點丑一點完整一點殘缺一點。但是,一旦放置于社會關系之中,這些身體就自動歸位,遵循了社會秩序,變得居高中貴,居低者賤,差異比天與地還大,有的被叫作龍體,有的被叫作草芥。再細化,精微地探索到一個個具體的身體部位,那更是一個幽微而淵深的世界,每個部位,都是一個哨所,不僅有各自的生理功能,更有各自的社會功能,臉部的五官、配合與表情,舌頭的打顫、張開與收攏,鼓掌的時間、次數與長度,等等,等等,全部都帶著夜的神秘和晝的坦露。

人人都有,人人都明白,人人都在運用,人人都不說出來,人人都在掌控,人人都在被掌控,這就是社會中的歷史中的秩序化的,人類身體。

重新發現身體,是《媚骨之書》的奧秘。

蹤跡嚴密的知識譜系

作為非抒情非虛構的寫作方式,如果沒有嚴格的知識譜系,根本支撐不了蔣藍一系列龐大的散文體系,《媚骨之書》也不例外。

除了詩性的絢然想象,思想的深刻洞見,學術的知識考證,無疑給《媚骨之書》如虎添翼。正如朱大可在此書序言《劇痛的言說》中提煉出的,蔣氏散文往往是由“大量的知識考古、狂熱的歷史想象、復雜的個人經驗、豐富的詩歌想象以及批評家式的高談闊論,這五種元素的任意組合,形成了一種狂飆式的語勢。”五種元素當中,中間三種更多完全可以建立在感性的沖動與靈感之上,第五種也往往可以運用自圓其說的方法論,唯獨第一種是一個釘子一顆卯式的,容不得一絲一毫的主觀感性,必須經過學術化的路徑,具備求實尚真的科學精神、充分具體的知識儲備、嚴密完善的論據考證。“大量的知識考古”的第一種寫作構成,是蔣藍非虛構散文寫作的重要支柱,也是其散文區別于眾多抒情散文才子散文的重要標識,使其散文有獨特的公開的秘制配方。

富于文學性的作品有情感有才華有靈感就夠了,這其實是嚴重的文學認知誤區。正如,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一提的,未經人類知識經驗審視的文學是輕佻失重的。

僅僅舉幾個中外文學史的例子,古希臘的荷馬史詩,英法作家巴爾扎克和狄更斯的小說,拉丁美洲的魔幻現實主義,曹雪芹的《紅樓夢》,它們不僅是人類文學藝術史上的經典,其中非文學性的多種學科的組成與貢獻也是非常突出的,比如荷馬史詩所描述的古希臘的城邦布局以至排水渠道都是真實的,若干千年后,有人甚至根據荷馬史詩重新發現了特洛伊城,巴爾扎克和狄更斯小說有關政治經濟學的描述不遜于經濟學家,有人專門問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百年孤獨》是真的嗎?馬爾克斯回答:“每一行都真實。”想想,《百年孤獨》上千年的民族文化與審美心理,上百年的殖民命運與變遷,怎么不是來自真實?至于《紅樓夢》,更不用說了,哲學、宗教、園林建筑學、中醫學、服飾美學、經濟學等等學科縱橫貫穿了整部《紅樓夢》,正是文學的和非文學的所有因素加在一起,才形成豐富的經典文學,以及,經典文學的完整。

“漢語辭典上沒有具體解釋“反水”的本意。我推測,這與古代風水有關。蔣平階《水龍經》曰:“自然水法君須記,無非屈曲有情意,來不欲沖去不直,橫須繞抱及彎環。”對水流的要求是要“彎環繞抱”,講究“曲則有情”,因為“河水之彎曲乃氣之聚會也”。而且《水龍經》認為,凡“反飛水”“反跳水”“重反水”“反弓水”之類的地形均為兇地,不利養生居住。所謂“欲水之有情,喜其回環朝穴。 水乃龍之接脈,忌乎沖射反弓”。在反水之地,出現反水之人,以及其操控的所謂愛情,歷史的常數,均因這反水之舉而拐彎。”

大量的文獻分析法,將一個詞、一個人、一種物、一樁事,在歷史中穿針引線,經過考據的梳理,思想的提煉,形成《媚骨之書》 身體歷史敘事的有力佐證。

此外,讀蔣藍的非虛構散文多了,會發現其寫作構成深具文化人類學的必備方法,田野考察法,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蔣藍的散文寫作不僅是用手和筆在寫,也是在用腳踩著實地完成的,即到所書之地實地考察其地理、歷史、風物、民俗、傳說等等,一一得驗證、再現,或重顯,成為他散文非虛構性的厚重之處。

“在中華路下坡與河壩平地相交處,有一座坐北朝南的臨街聳立的古建筑,單坡式的磚石結構門樓,歇山頂、四重檐陡然壁立,飛檐而比翼,鐵灰色的山墻把一種沉郁之力注入地面,就像一架打村機那樣突然停在突兀中,使得中華路那些臨街的“串夾壁”,鋪面顯得傾斜,搖搖欲墜。山門上,灰雕的張飛像虎目圓睜,黑須側豎,持矛而立,這就是集祠廟、戲曲、會館建筑為一體的恒侯宮。”

《媚骨之書》里,還動用第三種考據方法,每篇文章都配附有古今的畫作與圖片來對文章進行輔助說明,不得不說,這些圖片,給這本書增添了一份歷史博物館的陳列氣息,它們的功能明確而強大,絕非圖文并茂,好看了事,而是有力的依據,類似于詔書上的印章,名畫上的簽名,它們的果效也十分明顯,至少,好多次我在閱讀過程中被這些圖片的神助攻驚到,并且,為蔣藍的寫作匠心深嘆。

我不喜歡愷撒大帝的話:我來了,我看見,我征服。

我傾心于奧地利詩人奧斯卡的低語:我尋覓,我猜測,我發問。

這種語態讓我心折,我的聲音在喧鬧的世界越來越小。

扉頁上,《媚骨之書》寫著這樣低眉的句子。

我很喜歡,卻有點詫異,因為,它的姿態很低,是收斂的,屬水,不屬火。《媚骨之書》是屬火的,是張揚的,是昂首噴薄的,是勢頭很猛的。

轉念一想,又明白了。

蔣藍先生動用一身有關文字的全部武藝,語辭的綻放,詩性的想象,歷史的考證,思想的針芒,腦回路的蜿蜒,其實,都是在完成一件事。

無限謙卑又無限真實地,看清這世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