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戰國七雄除了秦國,哪一國最有可能統一天下?

歷經200多年的戰國, 最終是秦國統一了天下, 其實, 戰國七雄除了秦國, 其他國家也各有優勢。 比如魏國是人才強國, 趙國是軍事強國, 齊國是經濟強國, 楚國的領土最大。 如果排除秦國, 哪一國最有可能統一天下呢?


戰國七雄

首先要說秦滅六國, 並非早有預謀, 而是隨著局勢的演變, 逐漸趁勢而起。 在此之前, 秦國的目的很簡單, 秦孝公的變法是為了活下來;秦惠文王的連橫是為了不挨打, 秦昭襄王的遠交近攻是為了撈點領土, 之後的兩個短命皇帝, 只是為了守住祖業, 熬到了嬴政, 雄才偉略, 再加上六國孱弱,

大一統可以試試。


秦國

魏國, 魏文侯和魏武侯時最有機會。 當時國都在靠近秦國的安邑, 奪河西逼櫟陽, 把秦國打的蜷縮邊陲幾乎滅國。 如果當時乘勝追擊, 把秦國趕回當初養馬之地, 自已坐擁三秦, 據山河之險, 可進可退, 坐大做強也很有可能。 後來國都東遷, 大樑是四戰之地, 無險可守, 自此只求自保, 銳意全無, 再加上內耗加劇, 幾乎沒有統一的可能性。

趙國, 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 看似局面一片大好, 其實並不然。 趙國身處四戰之地, 北有匈奴, 東有燕國, 南有魏國, 西有秦國, 這種情況下, 自顧不暇, 無力拓張。 而且趙武靈王晚年出昏招, 自號“主父”, 本來奔向小康的趙國一夜返貧。


戰國前期

楚國, 偏安江南數百年, 雖然有最大的領土,

卻一直都是公卿政治, 王權政令不出郢都, 行政效率極低, 發動舉國之戰的能力都沒有。 好不容易來個吳起變法, 卻是曇花一現, 最終觸動舊貴族利益而死無葬身之地。

齊國, 安心守著大海, 從來不想西進, 就算是中期與魏國交戰, 也是為了救趙, 後期抗秦國, 也是自保。 齊國精於計算, 奉行兩面政策, 誰也不親近, 誰也不得罪, 雖然是經濟強國, 卻是個打醬油的, 頂多這個醬油瓶大一點而已。


戰國中期

韓國, 這個更不用說, 能成為七雄之一都是僥倖。 身處四戰之地, 對於其他六國來說, 除了吃飯和睡覺, 沒事就打打韓國, 秦國和魏國最喜歡, 楚國和趙國也不閑著, 齊國和燕國雖然遠一點, 卻時不時恐嚇一番。

燕國是老牌諸侯國,

卻偏居遼東苦寒之地, 幾乎沒有參與感和存在感。 樂毅攻齊是唯一一次爆發, 這也是因為被齊國欺負得太久太狠了, 再加上齊王作死。 隨後燕國發生內訌, 致使田單憑著兩城之地複國。


戰國後期

縱觀六國, 最有希望統一天下的魏國, 而且只是戰國前期的魏國, 可惜當時大勢不利於統一, 辜負了獨霸百年的時光。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