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有錢人怎麼理財?

01

近來很多土豪朋友在問, 信託理財未來會咋辦, 心裡有點慌。

國家對信託行業的監管趨嚴, 通道業務受限, 剛性兌付拜拜, 一下子很沒有安全感。

“信託都不安全了, 中產的日子沒法過了。 ”

去年信託行業紅紅火火, 主要是通道業務的野蠻擴張。 利用剛兌的制度紅利, 大賺特賺。

本質上是銀行利用信託進行監管套利。

具體是通過理財資金或同業資金對接信託計畫, 將風險權重較高的貸款, 轉化為風險權重較低的同業業務;

或者將表內的貸款業務, 騰挪至表外理財業務, 減計風險資產、少提減值準備, 實現了規避監管指標套利。

簡單點理解, 就是銀行把自己的高風險資產, 外包給外人, 規避監管。

相關資料顯示, 截至2017年末, 全國68家信託公司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達26.25萬億元, 同比增長29.81%。

要知道, 2016年末信託業資產的規模才剛破20萬億, 一年超過6萬億的增長, 嚇著寶寶了。

如今國家對整個金融系統去杠杆, 銀信通道的表外理財和同業業務, 是重點監管對象。

風險只是被轉移, 但並沒有消失。

由於國家防風險的要求, 這種玩法被禁止了, 不少信託產品受影響。

02

整體上看, 通道業務不是信託理財的主流, 行業受到的影響有限。

如今主動管理型信託, 是大勢所趨。

所謂的主動管理型, 是指信託公司對專案的管理進行主動規劃, 採取積極的態度管控專案。

主動管理型多用於複雜的集合信託業務, 所有專案能代表信託公司真正的資產管理能力。

相關信託產品的資金, 主要投資在地方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企業和二級市場等領域。

二級市場業指的就是陽光私募, 它管理的資金和證券各有自己的託管機構, 資訊披露比較透明, 和一般的私募不同。

一般來說, 信託產品有兩大優勢。

一是監管規範, 安全性相對較好。

信託理財產品, 運作相對成熟, 比較規範。

投資者購買的多是集合類信託, 在銀保會或者對應的銀監局都有報備。

雖說資管新規發佈後, 剛性兌付被打破, 但底層產品只要不是高風險的權益類資產, 出現問題的概率仍然比較小。

在投資時要特別注意以下三點:

1 對於房地產的信託, 階段太早的房地產項目和沒抵押的都最好不買。

剛拿到地就搞信託融資, 土地只交了保證金, 相當於空手套白狼, 項目抗風險能力弱, 投資容易受損失。

沒抵押的房地產項目, 有可能是多次融資, 意味著杠杠高, 風險大。

2 融資方負債過高的工商企業項目也別投。 資不抵債, 跑路找誰說理去。

3 經營惡化的國企項目最好不投。 萬一出現問題, 國家可能會出手化解風險, 但兜底的可能性不大, 吃虧的只會是投資人。

二是收益率比較高。

這也是信託理財作為高端理財產品最受青睞的原因。

比如對房地產企業的融資, 在2011年時最高收益率達到年化收益14%。

而對於高風險的陽光私募, 自誕生以來雖說業績分化很大,

平均年化收益也有15%至30%, 業績相當漂亮。

我身邊不少朋友都有買信託的習慣, 前幾年挺穩的, 收益也不錯。

03

當然, 信託產品也有不足。

主要是流動性不好。

信託產品最短的期限是12個月, 也有18個月、24個月, 24個月以上的比較少, 付息方式一般都是按季、半年和按年付息。

據統計, 半年和按年付息的產品幾乎占到70%的比例, 週期相對較長, 短期變現難度大, 即便找協力廠商轉讓, 手續也不容易辦理。

另外門檻在100萬以上, 300萬以下最多只能有50人參與, 超過300萬不受限制。

明明白白是專門為土豪服務的, 紮心了。

總的來說, 國家對信託理財的強監管, 排除的主要是劣質產品, 優秀的信託產品只會更優秀。

信託理財, 當下仍舊是比較好的高端理財產品,

實在沒誰了。

買不起也沒關係, 可以立個flag:為買得起信託而奮鬥, 去吧皮卡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