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延禧攻略》中高贵妃的烫伤怎么治?科普不妨用用“文艺梗”

近日, 熱播劇《延禧攻略》“亂入”科普文。 有醫療機構和科技類媒體借劇中高貴妃之死, 向社會普及燙傷及治療的相關知識, 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 這看起來有些無厘頭的搭配, 帶給我們一些思考和啟發:理性的科學科普不妨借鑒一些看似感性的“文藝梗”。

隨著我國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率的增大, 以及科技介入生活程度的加深, 普通人與科技的關系也變得更加密切。 科普走進生活, 越來越成為人們的普遍期待。 而這又對科普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普創新當然首先是要及時更新科普的理念和內容,

把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成果通俗易懂地告訴民眾。 同時它也意味著科普形式和手段的創新。 增添文藝的元素, 則是其題中應有之義。

實際上, 科普本身就具有文學性。 老一輩科學工作者十分善于借用文學藝術的力量。 我國古脊椎動物學家楊鐘健先生曾在許氏祿豐龍復原像上題過一首詩。 應該說, 那是一首精彩的“科普詩”, 它以典雅凝練的語言, 描述了祿豐龍的基本情況。 而當我們翻閱竺可楨先生《說颶風》《說云》等科普文章, 也會為其準確而又生動的文字所折服。

時至今日, 科技在發展, 文藝也在發展。 電影、電視、話劇、戲曲、音樂、舞蹈、美術、曲藝等各種文藝門類都有可能涉及科技的內容, 也都為科普工作留下了對接的“端口”。

比如, 前文提到的“許氏祿豐龍”, 是在中國發現的第一具恐龍化石, 它出現在今年年初熱映的電影《無問西東》中。 前不久的現象級影片《我不是藥神》更是提供了醫藥領域科普創作的豐富題材。 盤活玩好這些“文藝梗”, 顯然對促進科普作品的傳播大有益處。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 當前蓬勃發展的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等新興文藝形態, 本身就是科技與文藝相結合的產物, 更是為科普創作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當然, 科普借文藝之力也要防止“跑偏”。 如果只是為了“蹭熱點”“騙流量”, 把文藝當作噱頭、生拉硬套, 不但難以取得實效, 而且令人厭煩。 不僅如此, 科普使用“文藝梗”, 還應包括運用科學知識糾正文藝作品中的錯誤。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毋庸諱言, 有的作家藝術家并不精通科學知識, 在創作中道聽途說或想當然, 導致一些文藝作品欠缺科學素養甚至違反科學常識。 比如在《延禧攻略》中, 女主角說:“枇杷老葉沒有毒, 但是枇杷新葉有毒。 ”而醫學專業人士表示這并不正確。 此時, 就應該發揮科普糾錯的作用, 消除公眾對含有枇杷葉的藥品的誤解, 如果能順勢講解一下中醫藥知識, 就更是一舉兩得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