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遊戲»正文

七夕过得太“传统”,陇南女子竟被新闻联播点名了


女兒乞巧, 佳期如夢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

西和乞巧節盛況

被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

所關注

↓↓↓

“七月初一天門開, 我請巧娘娘下凡來。 巧娘娘下凡來, 給我教針教線來……”近日, 這首已傳唱千年的歌謠在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再次唱起,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女性以一種特殊的民俗方式迎接屬于自己的節日——乞巧節。

待字閨中的姑娘們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聰慧靈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

乞巧文化起源并流傳于西漢水流域的秦人遺風。 甘肅隴南的乞巧活動從每年農歷七月初一前夜開始至七月初七深夜結束,

時長七天八夜。 女性們通過隆重的儀式, 祈求“巧娘娘”賜予聰慧、靈巧和如愿配婚、生活幸福美滿。 在這幾天, 女孩子們可以從生產中解脫出來, 盡情玩耍, 節日過后則要結束歡快的日子, 回到日常生活當中。 所以, 這個節日也被視為當地女子的“狂歡節”。

央視對西和乞巧節

關注的熱度很高

除《新聞聯播》關注外

《新聞直播間》更是對

西和乞巧節給予6分鐘多的

直播報道

點擊觀看視頻

主播 周麗:鵬軍, 你好, 你在現場都有哪些觀察?帶我們去感受一下。

央視記者 張鵬軍:好的, 那我的手里面的有一盤麥苗, 地上還有一盆水, 如果我現在說:就一個麥苗兒, 然后把它放到水里面就能夠預測未來, 那么您愿意參與嗎?相信很多人都想試一試啊。

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些所有的姑娘, 都要參與一下。 這個過程稱為“卜巧”, “卜巧”是什么, 到底怎么“卜巧”?我們先賣個關子。 把這些道具交還給姑娘們, 你們先去準備, 先來帶大家看現場, 我們今天來到的是甘肅隴南市的西和縣。 現在這里正在共度乞巧節, 顧名思義, 大家要在這個節日上來祈求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心靈手巧的人。

向誰乞巧呢?向“巧娘娘”, “巧娘娘”又是誰呢?傳說秦人的先祖女修當時教會了大家種桑、養蠶、織布, 所以被看作是神仙, 被奉為“巧娘娘”。 所以, 每年到這個時候, 大家就會載歌載舞來歡迎“巧娘娘”下凡, 同時表達對她的贊美以及許自己的心愿, 在現場可以看到大家正在唱著這個傳統的歌曲,

包括跳著傳統的一些舞蹈。 我們看到那邊兒樹陰下面(有姑娘)排成一排正在走。 舞步不是太復雜, 但是要告訴大家這已經流傳了千年之久了。

其實, 也有一種傳說, 我們剛才介紹的這個女修是織女的前身。 所以, 在現場我們還可以看到這邊兒有很多人在以他們的方式演繹著關于織女的傳說。 那不管是怎樣的一個傳說, 其實呢, 它表達的都是我們對真善美的一種追求, 那在這邊兒大家走近一點可能會聽到我們在邊唱邊跳邊走的時候, 總是在說這些詞兒或者唱著一些詞兒, 那這些詞兒到底是什么?其實, 我剛來的時候也聽不懂, 因為很多都是用方言來說的。 我給大家隨便摘一段, 給大家分享一下:“巧娘娘, 下凡來, 給我教針教線來,

一繡桃花滿樹紅;二繡麥子黃成金;三繡中秋月亮明;四繡過年掛紅燈。 等等, 其實表達的都是大家對于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 以及對當地這種刺繡文化的一種追求和崇拜。

來到這邊, 我們看到這邊有一圈姑娘圍著, 圍著的就是我們剛才給大家介紹到的那盆兒水, 他們就在“卜巧”。 “卜巧”怎么個卜法?現場去看一看, 你看到這個姑娘她隨機要去揪一個麥苗兒, 然后放到這個水里, 現在大家注意, 在這個相機前面可以看到放進去這個麥苗在這個盆底就會出現一個投影, 那么這個投影可是有說法的, 這些都是待字閨中的小姑娘, 旁邊會有一個大人給他們解讀。

記者:我們來請教一下您, 像剛才這個姑娘放的這個(麥苗)投影出來之后有什么說道啊?

她麥苗的投影是一根繡花針, 巧娘娘賜她聰慧賢能、心靈手巧。

記者:你對這個結果滿意嗎?

我對這個結果挺滿意的, 因為, 在我們這兒的話, 基本上長輩們都會做一些針線活兒, 然后那個刺繡的話也都會。 然后就是, 奶奶教我們媽媽, 媽媽再教給我們, 我自己的話, 就是大概也能做一點兒。

我注意到你們穿的鞋都是繡花鞋, 自己家里做的吧, 所以說, 這種傳統文化, 對于我們的生活也是都有很大影響的, 但是在這里, 一定要告訴大家的是:不要較真兒, 因為這就是一個傳統的文化, 我們還是重在參與。 那在以前的時候, 實際上這些事兒只能是女孩子在家里面做。 現在呢, 把它演繹成一種戶外的一個相當于旅游的體驗項目, 很多人包括游客也可以體驗,我也可以體驗,我隨便摘一個,您看看我這個像什么?

你這個像一把鐮刀,“巧娘娘”覺得你是一個勤勞的人。還是有點兒準確的,家里有地,這個確實看到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我們來到這里深度的去參與一下,能夠體會到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的樂趣,以及他的價值觀。

在這邊大家看到還有很多的人在刺繡,那實際上也是圍繞咱們乞巧文化的。像我們刺繡出來的這個產品包括一些繡花枕頭、繡花鞋,還有一些這個草編的一些作品。那其實在今年的乞巧節,咱們西和縣就接待了三十萬人次的游客,大家到了這里還可以去購買這些產品,而且據我了解,像這些產品現在形成的這個網店就有上千家,而且圍繞咱們乞巧文化西和縣形成的一個企業就有四十家之多。所以說,咱們的傳統文化,包括這樣的一些國家非遺也給當地的脫貧致富注入了新的活力。

乞巧,這一古老的民俗節日在隴南每年農歷六月最后一天晚上到七月初七,西和、禮縣一帶未出嫁的姑娘們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動,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聰慧、靈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

在西和、禮縣人的傳統習俗中,通常把心目中最尊敬的女性神靈稱作“巧娘娘”。天上織女“年年機杼”,善織“云錦天衣”,所以人們尊稱她為“巧娘娘”。

接下來

跟著小隴一起來了解乞巧程式

還有直觀隴南七天八夜的乞巧吧~

坐巧

在迎巧儀式開始前,每個姑娘就將自己的手袢解下,一條接一條地連成一根長頭繩。如果這樣接起來的繩子嫌短的話,還可以用新頭繩以續不足。到時,手捧香盤的姑娘走在前面,其他人列隊跟隨。香盤內放有香、蠟、黃裱紙等祭品和頭繩。來到村鎮外的大河(溝)邊,先由兩人分別站在兩岸,把頭繩橫拉在河面上。接著點蠟、炷香、焚裱紙、祭祀跪拜。然后,大家成排列隊、牽手擺臂齊唱《搭橋歌》。唱罷,站在河(溝)兩岸拉頭繩的姑娘同時松手,繩子即刻落入水中被水沖走。乞巧的第一個儀式至此完成。

迎巧

農歷六月三十下午,早早吃過黑飯,姑娘們穿上盛裝,齊聚道坐巧點準備迎巧儀式的開始,迎巧儀式是非常隆重的,乞巧頭兒要安排人員按照平時排練排順序,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蠟、紙品盤,在老年婦女的引導下來到河(莊)邊舉行迎巧儀式,迎巧的地方一般是固定的,主持者焚香點蠟,燃紙放炮,“巧娘娘”頭兒跪迎接拜,其余姑娘則站在河(莊)邊齊唱《迎巧歌》。然后,揭去“巧娘娘”頭上的絲帕,一路唱著歌將“巧娘娘”請進院。進院門要唱《進院歌》,進屋唱《坐巧歌》。要敬獻茶果,唱《獻茶歌》,此時,乞巧活動便正式拉開序幕。

祭巧

一般分集體祭巧和個人祭巧兩種。從迎巧儀式開始至送巧儀式結束,整個乞巧過程中,由專人負責,在早晨、中午、晚間三個時候,都要點蠟、炷香、焚裱紙、跪拜。白天香煙裊裊,晚上明燭高照。所用香、蠟、黃裱紙都是從集體籌資款項中支出購買的。

拜巧

就是在村與村之間,戶與戶之間相互參拜,你來我往,也叫行(xing)情,如上街與下街、東關與西關、前莊與后莊、上壩與下壩、此村與彼村等等。按乞巧習俗,祈神迎水儀式結束后方可進行相互拜巧。相互拜巧時,為了壯大聲勢,乞巧組織者要求所有姑娘參加。她們著意打扮、穿戴一新,成排列隊。兩地的姑娘坐在一起互稱姐妹、問長問短、有說有笑、十分親熱。拜巧是有程序的,也是有時間限制的,從初一到初五是在外村參拜,初六上午取水,下午到初七是給本村莊戶里拜。因為初六的晚上還有幾項集體的主要活動儀式要進行(比如轉飯照花瓣,跳麻姐姐等)這就是拜巧活動。

唱巧

在七天八夜的乞巧過程中,最主要的活動就是“唱巧”,即娛巧,姑娘們齊集坐巧處,從白天直至深夜,按一定的程式,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像前盡情地載歌載舞。以此表達抒發情感、展示才藝。“乞巧歌”主要是以“娛神”指娘娘神為目的。歌詞有傳統和新編之分,曲調有正歌和副歌之別。演唱上除節前排練外,僅限于“乞巧節”這段日子,其余時間一般不再演唱。“乞巧節”是姑娘們的節日,“乞巧歌”是姑娘們唱的歌,屬于民間歌謠的范疇。就民歌的形式來說,它不是“山野之曲”,而是“里巷之曲”,是一代代姑娘們集體創作的結晶。豐富的歌詞和曲調,給異彩紛呈的節日注入了新的活力。

卜巧

在乞巧的過程中,除舉行個人“針線卜巧”外,還要在七月初六晚上,舉行集體“照瓣卜巧”。即用巧芽在水中的投影圖案問自己的巧拙、禍福,俗稱“照花瓣”,即在晚上的燈光下看巧芽水中投影圖案而“照瓣卜巧”。照瓣卜巧開始時,所有姑娘手端巧芽碗分站神桌兩旁,先由乞巧組織者在神桌前照例祭祀跪拜,并默默祈禱:“請巧娘娘給黑眼的陽人賜個好花瓣,指一條手巧路。”禮畢,大家齊唱《照花瓣歌》。姑娘自己碗底的投影圖案,被大家確認為心靈、手巧、吉利、祥瑞時,心中十分高興,一定要將碗中的水猛喝一口,其意是使虔誠乞巧得來的這一切,真正為自己所有,長期在身上顯靈。然后把水倒掉,再盛半碗神水,重新開始下一輪的照瓣卜巧。照瓣卜巧活動在期待、興奮、歡樂的氣氛中進行著,歷時兩三個小時方告結束。

送巧

七月初七上午,乞巧隊伍在本村莊給沒有拜巧的人家繼續拜巧,不能漏一戶。吃過中午飯后,姑娘們來坐巧點的時候每人按照自己家境情況拿些東西,有端一碗面的、有端半斤油的、有的還拿一些柴火、菜水(蔬菜)等,放在座巧點上準備送巧以后大家一起吃一頓飯,下午五點鐘左右,要在座巧點的院內或巧娘娘神像前,姑娘們盡情地跳、盡情地唱。傍晚,乞巧組織者很不情愿地宣布送巧儀式開始,姑娘們無奈地分站神桌兩旁,齊唱《送巧歌》,隨著奏樂聲、鞭炮聲、唱聲,簇擁著巧娘娘的神像走出座巧點的大門。按照當地習俗,巧娘娘在那里接來,就必須送在那里,送巧隊伍直向原地點走去,放炮者隔一段路放一串炮,一路上大家口唱送巧歌,步伐要非常緩慢,心情沉重,經過好長時間,才到達送巧地點,將巧娘娘神像用黃表紙點燃,不一會兒便濃煙四起,姑娘們心情沉重,有些還會唱哭,啼哭不止。巧娘娘的神像火化結束,姑娘們再悲傷,也就再不唱不哭,大家帶著離別的心情齊回到座巧點。送巧儀式后,七天八夜、無拘無束、歌聲不斷、自由、狂歡活動全部結束。


七天八夜齊聚狂歡

千年文化創新傳承

西漢水沿岸

晚霞湖畔

一年一度的乞巧活動

已經落下帷幕

心靈手巧的乞巧姑娘們告別了“巧娘娘”

讓我們共同期待明年的相聚

很多人包括游客也可以體驗,我也可以體驗,我隨便摘一個,您看看我這個像什么?

你這個像一把鐮刀,“巧娘娘”覺得你是一個勤勞的人。還是有點兒準確的,家里有地,這個確實看到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我們來到這里深度的去參與一下,能夠體會到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的樂趣,以及他的價值觀。

在這邊大家看到還有很多的人在刺繡,那實際上也是圍繞咱們乞巧文化的。像我們刺繡出來的這個產品包括一些繡花枕頭、繡花鞋,還有一些這個草編的一些作品。那其實在今年的乞巧節,咱們西和縣就接待了三十萬人次的游客,大家到了這里還可以去購買這些產品,而且據我了解,像這些產品現在形成的這個網店就有上千家,而且圍繞咱們乞巧文化西和縣形成的一個企業就有四十家之多。所以說,咱們的傳統文化,包括這樣的一些國家非遺也給當地的脫貧致富注入了新的活力。

乞巧,這一古老的民俗節日在隴南每年農歷六月最后一天晚上到七月初七,西和、禮縣一帶未出嫁的姑娘們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動,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聰慧、靈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

在西和、禮縣人的傳統習俗中,通常把心目中最尊敬的女性神靈稱作“巧娘娘”。天上織女“年年機杼”,善織“云錦天衣”,所以人們尊稱她為“巧娘娘”。

接下來

跟著小隴一起來了解乞巧程式

還有直觀隴南七天八夜的乞巧吧~

坐巧

在迎巧儀式開始前,每個姑娘就將自己的手袢解下,一條接一條地連成一根長頭繩。如果這樣接起來的繩子嫌短的話,還可以用新頭繩以續不足。到時,手捧香盤的姑娘走在前面,其他人列隊跟隨。香盤內放有香、蠟、黃裱紙等祭品和頭繩。來到村鎮外的大河(溝)邊,先由兩人分別站在兩岸,把頭繩橫拉在河面上。接著點蠟、炷香、焚裱紙、祭祀跪拜。然后,大家成排列隊、牽手擺臂齊唱《搭橋歌》。唱罷,站在河(溝)兩岸拉頭繩的姑娘同時松手,繩子即刻落入水中被水沖走。乞巧的第一個儀式至此完成。

迎巧

農歷六月三十下午,早早吃過黑飯,姑娘們穿上盛裝,齊聚道坐巧點準備迎巧儀式的開始,迎巧儀式是非常隆重的,乞巧頭兒要安排人員按照平時排練排順序,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蠟、紙品盤,在老年婦女的引導下來到河(莊)邊舉行迎巧儀式,迎巧的地方一般是固定的,主持者焚香點蠟,燃紙放炮,“巧娘娘”頭兒跪迎接拜,其余姑娘則站在河(莊)邊齊唱《迎巧歌》。然后,揭去“巧娘娘”頭上的絲帕,一路唱著歌將“巧娘娘”請進院。進院門要唱《進院歌》,進屋唱《坐巧歌》。要敬獻茶果,唱《獻茶歌》,此時,乞巧活動便正式拉開序幕。

祭巧

一般分集體祭巧和個人祭巧兩種。從迎巧儀式開始至送巧儀式結束,整個乞巧過程中,由專人負責,在早晨、中午、晚間三個時候,都要點蠟、炷香、焚裱紙、跪拜。白天香煙裊裊,晚上明燭高照。所用香、蠟、黃裱紙都是從集體籌資款項中支出購買的。

拜巧

就是在村與村之間,戶與戶之間相互參拜,你來我往,也叫行(xing)情,如上街與下街、東關與西關、前莊與后莊、上壩與下壩、此村與彼村等等。按乞巧習俗,祈神迎水儀式結束后方可進行相互拜巧。相互拜巧時,為了壯大聲勢,乞巧組織者要求所有姑娘參加。她們著意打扮、穿戴一新,成排列隊。兩地的姑娘坐在一起互稱姐妹、問長問短、有說有笑、十分親熱。拜巧是有程序的,也是有時間限制的,從初一到初五是在外村參拜,初六上午取水,下午到初七是給本村莊戶里拜。因為初六的晚上還有幾項集體的主要活動儀式要進行(比如轉飯照花瓣,跳麻姐姐等)這就是拜巧活動。

唱巧

在七天八夜的乞巧過程中,最主要的活動就是“唱巧”,即娛巧,姑娘們齊集坐巧處,從白天直至深夜,按一定的程式,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像前盡情地載歌載舞。以此表達抒發情感、展示才藝。“乞巧歌”主要是以“娛神”指娘娘神為目的。歌詞有傳統和新編之分,曲調有正歌和副歌之別。演唱上除節前排練外,僅限于“乞巧節”這段日子,其余時間一般不再演唱。“乞巧節”是姑娘們的節日,“乞巧歌”是姑娘們唱的歌,屬于民間歌謠的范疇。就民歌的形式來說,它不是“山野之曲”,而是“里巷之曲”,是一代代姑娘們集體創作的結晶。豐富的歌詞和曲調,給異彩紛呈的節日注入了新的活力。

卜巧

在乞巧的過程中,除舉行個人“針線卜巧”外,還要在七月初六晚上,舉行集體“照瓣卜巧”。即用巧芽在水中的投影圖案問自己的巧拙、禍福,俗稱“照花瓣”,即在晚上的燈光下看巧芽水中投影圖案而“照瓣卜巧”。照瓣卜巧開始時,所有姑娘手端巧芽碗分站神桌兩旁,先由乞巧組織者在神桌前照例祭祀跪拜,并默默祈禱:“請巧娘娘給黑眼的陽人賜個好花瓣,指一條手巧路。”禮畢,大家齊唱《照花瓣歌》。姑娘自己碗底的投影圖案,被大家確認為心靈、手巧、吉利、祥瑞時,心中十分高興,一定要將碗中的水猛喝一口,其意是使虔誠乞巧得來的這一切,真正為自己所有,長期在身上顯靈。然后把水倒掉,再盛半碗神水,重新開始下一輪的照瓣卜巧。照瓣卜巧活動在期待、興奮、歡樂的氣氛中進行著,歷時兩三個小時方告結束。

送巧

七月初七上午,乞巧隊伍在本村莊給沒有拜巧的人家繼續拜巧,不能漏一戶。吃過中午飯后,姑娘們來坐巧點的時候每人按照自己家境情況拿些東西,有端一碗面的、有端半斤油的、有的還拿一些柴火、菜水(蔬菜)等,放在座巧點上準備送巧以后大家一起吃一頓飯,下午五點鐘左右,要在座巧點的院內或巧娘娘神像前,姑娘們盡情地跳、盡情地唱。傍晚,乞巧組織者很不情愿地宣布送巧儀式開始,姑娘們無奈地分站神桌兩旁,齊唱《送巧歌》,隨著奏樂聲、鞭炮聲、唱聲,簇擁著巧娘娘的神像走出座巧點的大門。按照當地習俗,巧娘娘在那里接來,就必須送在那里,送巧隊伍直向原地點走去,放炮者隔一段路放一串炮,一路上大家口唱送巧歌,步伐要非常緩慢,心情沉重,經過好長時間,才到達送巧地點,將巧娘娘神像用黃表紙點燃,不一會兒便濃煙四起,姑娘們心情沉重,有些還會唱哭,啼哭不止。巧娘娘的神像火化結束,姑娘們再悲傷,也就再不唱不哭,大家帶著離別的心情齊回到座巧點。送巧儀式后,七天八夜、無拘無束、歌聲不斷、自由、狂歡活動全部結束。


七天八夜齊聚狂歡

千年文化創新傳承

西漢水沿岸

晚霞湖畔

一年一度的乞巧活動

已經落下帷幕

心靈手巧的乞巧姑娘們告別了“巧娘娘”

讓我們共同期待明年的相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