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土耳其首都是伊斯坦布尔?你错了

1453年4月6日, 伴隨著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喊出“沖啊!”, 數萬土耳其士兵向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發起了猛攻。

5月29日只聽“轟轟”的巨響, 君士坦丁堡城墻轟然倒塌, 土耳其士兵如同潮水般涌入城中, 并用手中利刃肆意的攻擊迎面而來的東羅馬士兵。

千鈞一發之刻, 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親自披甲上陣, 沖擊土耳其士兵的“人海”, 無奈寡不敵眾英勇犧牲, 隨著他的倒下, 傳承千年的東羅馬帝國迎來了終結。

土耳其人在君士坦丁堡的廢墟上修建起了伊斯坦布爾, 構造了疆域囊括巴爾干半島、中東及北非之大部分領土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成為西歐諸國難解的心頭大患。

俗話常說“萬事盛極而衰”, 土耳其在19世紀初由于對工業革命的反應慢了半拍, 跟西歐諸國的國力對比, 在此消彼長之中越來越大。

時間扭轉到20世紀初, 奧斯曼帝國國力更是衰微到了連其后花園中東地區也無法守住, 不但附屬國紛紛對它漸行漸遠, 法國、英國等工業強國還將戰艦開到了其首都伊斯坦布爾附近執行“炮火威脅”。

面對如此困局, 奧斯曼土耳其也不是沒有想辦法改變, 它在1914年聯合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組建同盟國掀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希望通過重新洗牌的方式, 讓自己重回巔峰狀態。

可惜它站錯了隊,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是為同盟國完敗。

作為戰敗國的代價,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被迫在1920年8月接受了《色佛爾條約》, 將包括巴爾干半島在內約五分之四的土地割讓出去, 且經濟稅收以及軍事武裝統統接收英法監督。

面對如此苛刻的條約, 土耳其人民徹底的瘋狂了, 他們認為政府簽署的這個條約極大的損害了土耳其人的利益, 因而在土耳其民族主義領袖穆斯塔法·凱末爾的倡議下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在安卡拉成立, 取代“賣國”的蘇丹政府。

根據該議會“誓死捍衛”國家利益的精神, 大批土耳其軍隊開始重新武裝了起來, 并發言只要西歐諸國敢讓土耳其人生活過不下去了, 他們就跟誰拼命。

那時作為戰勝國的盟友希臘, 計劃強行執行《色佛爾條約》,

結果被土耳其軍隊擊潰于沙卡利亞河。 考慮到戰事繼續延展下去, 極有可能誘發下一次世界大戰, 而持續數年的一戰早已打空了歐洲各個主要大國。

所以作為戰勝國主力的法國和意大利在1921年9月宣布重新和談, 進而在1923年正式簽署了取代《色佛爾條約》的《洛桑條約》, 確定了當今土耳其的國境, 并準許穆斯塔法·凱末爾建立土耳其共和國, 取代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政權。

與此同時由于新確定的國境線下, 舊的首都伊斯坦布爾幾乎完全位于邊境地帶且四面通海, 是個易攻難守之地, 相對的共和國也沒有足夠的軍力去保衛它。

所以凱末爾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后, 選擇將首都放在了自己為土耳其民族力爭利益的起點安卡拉。

配圖來源網絡, 版權人若覺不妥, 聯系我們!立馬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